“慎终追远,明德归厚”的意思是什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11 12:28:32
“慎终追远,明德归厚”的意思是什么?
“慎终追远,明德归厚”的意思是什么?
“慎终追远,明德归厚”的意思是什么?
清明祭奠之意义:慎终追远 明德归厚
“所有人的生命里都是一部历史.”
这是莎士比亚的墓志铭上的话.望着这句话,我就在想,既然是历史就应该得到所有人的尊重.但是我无法用语言表述出我对尊重的理解,因而也就无法让别人和我一样表现出尊重之情.我们读过: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司马迁说过: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些都使我们对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里,我要表述的是广泛的尊重与尊敬,向过去了的所有生命表示一种深切的哀思.
因为是清明节吗?也许吧.
我们诵读:清明时节雨纷纷.我们体会:路上行人欲断魂.我们感怀:清明寒食谁家哭.
中国古代的祭祀有很多,小到月祭,多到四时之祭,大到大规模的宗庙祭祀.即使现在,农村或逢初一或逢十五或逢节气,都要或大或小地祭祀一番.没有人能对各个地方各个民族的祭祀仪节作出准确的描述.
我们的祖先为什么重视祭祖,为什么频繁和繁缛地祭祀?孔子说:慎终追远,明德归厚.他生活的时代,卜筮迷信盛行,易经成为金科玉律,上上下下信奉鬼神.但孔子不信鬼神,所以解释说:“欲言死者有知也,恐孝子顺孙妨生以送死;欲言无知,恐不孝子孙弃不葬也.”祭祖先,是为了事活人,使活着的人道德醇厚.他关心丧葬问题,看重的是现实世界.
现在我们知道,古人的慎终追远,不忘先人,是为了增强凝聚力,以祭祀的方式唤起后人对祖先的追思和敬慕,沉淀的是一种道德、一种文化,它以国家统一和宗族团结为目的.这并非简单的死人是否有灵魂的问题,更非一个封建迷信所能全部概括.寒食节介子推的传说,端午节屈原投江的故事,都寄托了炎黄子孙崇敬先人的民族精神,这里,血脉相承,民族精神在延续.
和中国的清明节类似,日本有盂兰盆节,法国有万灵节,等等.日本很重视盂兰盆节,全国放假三天以上,人们自发地或有组织地进行祭祀活动.城里人都纷纷返回乡下,到墓地祭祖,全国都沉浸在对祖先的追思和怀念中.中国的农历七月十五民间称为鬼节,道家称为中元节,佛家称为盂兰盆节,有人考证日本的盂兰盆节即由中国传入.可是我们中国现在的城里年轻人有多少还知道这个节日?即使是清明,又有多少城里的年轻人真诚地去祭奠过呢?
有人说我们倡导的是文明祭祀,心中表示一下哀思,或在网上搞一点祭祀,革除了陈规陋俗.这当然不错.但是我们有必要看到另一方面.
许多年来,我们痛恨漫长的封建统治延误了中国近代走向现代化的进程,所以就对过去的许多文化加以排斥,总认为传统的祭祀不科学.实际上,任何国家任何形式的祭祀都没有科学可言,因为死去的人不能知道活着的人在想念他们在祭奠他们.任何国家任何形式的祭祀都是活着的人所进行的一项活动,这个活动可以让活着的人记住他们是来自相同的祖先,血管里流着相同的血.
“不学礼,无以立”,说的是不学礼就没有立足社会的依据.从中国有文献记录开始,婚、丧、祭等多保存于礼书中.礼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它所包括的范围从国家典章制度,直至个人的行为准则.虽然历经几千年,其中有不少属于封建的东西,但主线是知耻守礼,讲的是做人的准则: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食.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人心纯朴,正如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为什么能做到思无邪?因为正气在胸.何以能正气在胸?孔子又说:“大道之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