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耻下问向谁问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7 10:01:19
不耻下问向谁问
不耻下问向谁问
不耻下问向谁问
《现代汉语词典》对“不耻下问”的解释是“不因向比自己学问低的人请教为耻”,其中,“耻”在这里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即“以……为可耻”;而“不耻”不能单独成词,只能在“不耻下问”中使用.按照这种解释,我们可以理解上述那句话要表达的真实意思,就是要“多问老师”.但是作为学生,无论成绩再好,问老师也不能算是“不耻下问”.
“不耻下问”出自《论语·公冶长》,原来是孔子和学生子贡的一段话.这段话有个背景:卫国有个大夫叫孔圉,虚心好学,为人正直.孔圉死后,谥号为“文”,所以后来人们又称他为孔文子.子贡也是卫国人,但是他却不认为孔圉配得上那样高的评价,所以他就问孔子:“为什么孔文子的谥号为‘文’呢?”孔子是这样回答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说孔圉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一遇到问题就去请教别人,开口就是“这个问题有些复杂,我只好不耻下问来了”.明明是不懂,还要搬出来这个词,用错了也不知道.
一个人有不懂的问题向别人请教,既然自己的学问比不上别人,又何谈“不耻下问”呢?在交往中,千万注意别犯这种错误.
曾几何时为几时
唐代诗人韩愈曾经写过一首题为《东都遇春》的长诗.诗中说:“尔来曾几时,白发忽满镜.”其中,“曾几时”后来就固定为一个词语“曾几何时”,这个成语在后来的诗文中多有运用,比如以下两句:
“补官扬州,公得谢归.曾几何时,讣者来门.”(王安石《祭盛侍郎文》)
“回首分携,光风冉冉菲菲.曾几何时,故山疑梦还非.”(赵彦端《新荷叶》)
如今,“曾几何时”是一个使用率非常高的词语,但是也容易用错.如下面两句话就误用了“曾几何时”.
1,曾几何时,女性可以是交换马匹和玉米的财产.
2,美国方面希望通过播放萨达姆被捕的电视画面促使伊拉克抵抗武装放下武器,曾几何时,美国在伊拉克战争期间曾指责伊拉克方面播放被俘美军士兵的电视画面违反了《日内瓦公约》.
类似的差错在各种报刊上时有所见.从词面上讲,“曾”是“曾经”的意思,“几何”意为“多少”.翻阅各种辞书可知,“曾几何时”都解释为“时间过去没多久”,而《现代汉语词典》则直接举出例句:“曾几何时,这里竟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我们需要从这个词的来源来谈起.宋玉《风赋》中这样写道:“王曰:‘夫风者,天地之气,溥畅而至,不择贵贱高下而加焉.今子独以为寡人之风,岂有说乎?’宋玉对曰:‘臣闻于师:枳句来巢,空穴来风.其所托者然,则风气殊焉.’”大意是枳树因为枝丫弯曲,能够招引鸟儿来筑巢;山中由于存在孔洞,所以引起空气流动形成风.另外,白居易也有诗云:“朽株难免蠹,空穴易来风.”由此可见,“空穴来风”可以比喻为说法有根据,有来由.
事实上,这个成语含义的变化是很有意思的,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汉语语言文字的发展变化.按照成语来源来讲,这个成语应当解释为事情有一定原因.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该词词义也随之有了变化,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人们都把它解释为“事出无因”或者“没这回事”,已经与原来的词义完全相反.但是因为这种解释已经被普遍接受,变成一种约定俗成的现象,所以最后在词典中的释意也有了相应的改变.
就日常运用而言,一个词竟然有两种完全相反的解释并存,在古今中外的语义学史上的确是极其罕见的.这种现象值得人们认真研究并加以解决,否则,可能会在一定范围内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造成混乱,在学生中的影响也不会小.
综上,以“空穴来风”比喻不存在和没来由的事,是不够妥当的;若比喻事出有因,确有来头,则比较恰当;若怕用错,可将“空穴来风”同“未必无因”连用.比如,“说她准备退出剧组,大概不是乱讲.空穴来风,未必无因,她已经好长时间不在片场,也是事实”.
因何故炙手可热
曾经见到过一篇题为《“汉钞”收藏炙手可热》的新闻,里面有句话是这样的:“湖北省钱币博物馆内展示了大量湖北地方的货币,尤以‘汉钞’最具代表性,如今它是炙手可热的收藏品.”这句话中,“炙手可热”是明显用错了.
“炙手可热”字面意思是手一接近就感到很热,使人接近不得,引申比喻为一些人权势很大,气焰嚣张.关于这个成语,也有历史渊源.
唐玄宗李隆基年轻时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但是,后来任用李林甫为宰相,政治开始腐败.公元745年,他封杨玉环为贵妃,纵情声色,奢侈荒淫,政治越来越腐败了.李林甫死后,唐玄宗便任命杨贵妃的堂兄杨国忠做宰相,把朝廷政事全部交杨国忠处理.一时间,杨家兄妹权势熏天,把整个朝廷搞得乌烟瘴气.
公元753年,杨贵妃等到曲江江边游春野宴,轰动一时.诗人杜甫对杨家兄妹这种只顾自己享乐,不管人民死活的行为极为愤慨,写出了著名的《丽人行》一诗,诗中说:“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讽刺了杨家兄妹生活的奢侈和权势的显赫.意思是,杨家权重位高,没有人能与之相比;千万不要走近前去,以免惹得丞相发怒.
宋代李清照《逸句》诗:“炙手可热心可寒,何况人间父子情.”现代作家沙汀在《淘金记》中说:“亲眼看见他成了这镇上炙手可热的红人,而且目空一切.”所用“炙手可热”含义都与杜甫诗中表达的意思相同.
因而,从古到今,炙手可热都为嚣张跋扈之意,媒体扩大其使用范围,形容一切“吃香”的事物,完全背离了该词的本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