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的城市趣闻有哪些?明天就要交!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3 05:36:29
扬州的城市趣闻有哪些?明天就要交!扬州的城市趣闻有哪些?明天就要交!扬州的城市趣闻有哪些?明天就要交!1扬州八怪趣事多  清代中叶,扬州出现了一个震惊中外诗坛画界的文人群体,人称扬州八怪.他们崇尚自然

扬州的城市趣闻有哪些?明天就要交!
扬州的城市趣闻有哪些?明天就要交!

扬州的城市趣闻有哪些?明天就要交!
1扬州八怪趣事多
  清代中叶,扬州出现了一个震惊中外诗坛画界的文人群体,人称扬州八怪.他们崇尚自然,师法造化,关心民瘼,在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创造出崭新的艺术风格.可是,他们到底是哪些人?从来说法不一.为了凑足八人之数,国内外学者不知争论了多少回合,谁也说服不了谁.例如,清代学者汪砚山所列八怪名单有李葂,另一位叫李玉棻的学者却不列李葂.现代美术大师黄宾虹列了李方膺,而郑昶、潘天寿两位大师却除斥李方膺,改为高凤翰,杨钧又改为华岩.李、高、华都住过扬州,风格相近,成就亦难分上下,谁也没有充足理由说他们当中的任何一位不是八怪.
  其实,“八怪”这一名称本是扬州民众首先叫起来的.在扬州方言中,“八”与“怪”有别样解释.尤其“八”,远远超出了数词的范围.如形容智商低,叫“八折”,形容时间晚,叫“八更八点”.形容难以实现,叫“八世”.称米,叫“八木”形容人固执,叫“八八”.形容人丑,叫“丑八怪”.云“此人有点八”,犹言”此人有点笨”.云“此人太八八了”,犹言“此人太呆板”.这些“八”字都不用作数词,含有贬意.但无敌意,且寓亲呢之味.怪、即异.汪砚山《扬州画苑录》是见于文字记载较早将“八”与“怪”联系在一起的.他批评了李葂、李 等 人,说他们“怪以八名”.从他原话可以看出:1、将“八”与“怪”相联.并非他的发明,而是引述了当地口语.2、此处之“八”乃作为形容词用.因而,扬州人称这个文人群体为八怪,并不着眼于人数多少.
  近年来,研究扬州八怪的专家们冷静地考虑到扬州的民俗,平心静气地商定,研究八怪不再在具体数目上争执,对前贤列入八怪的都一律予以承认.综合各家之说,他们是:福建上杭华岩(公元1632~1785),山东胶州高凤翰 (公元1653~1784),江苏兴化李 (公元1686~1762),安徽徽州汪士慎 (公元1686~1754),浙江鄞县陈撰(公元16686~1758),浙江仁和金农(公元1687~1764),江苏江都高翔(公元1688~1753),安徽怀宁李葂(公元1691~1765),江苏兴化郑燮(公元1693~1766),江苏通州李方膺(公元1693~1755),江苏江宁杨法(公元1696~1762),安徽敬县罗聘 (公元1733~1799).另有曾被民国学者列八怪的江西南昌闵贞(公元1730~1789).这15人来自6省9府14州县.他们都具有多重身份,即是画家,又是书法家、诗人、学者、词曲家.他们留下诗1万多首,词200多阕,曲100多调,文500多篇,对联200多副,绘画作品7000多幅,书法作品4000多幅.清代文坛艺苑有多种流派,如桐城散文派、扬州界画派、杭州南屏诗社派、常州词派、新安画派等.这15人都兼擅多艺,决不是某派诗、某派画之类的概念所能概括得了的.统称他们为“八怪”,既突破了“8”这个数的界限,又突破了艺术门类的界限,因而体现了扬州的地域特点,和这个群体标新立异、兼擅多艺的特质.
  扬州八怪中除闵贞之外都曾寄寓扬州.他们来扬时,或住于富商之家,或寓于古刹之中,或构屋于深巷之内.平山堂、竹西亭、天宁寺、朱草诗林、片石山房、小玲珑山馆等处是他们经常聚会之所.他们留下了许多奇闻趣事.例如,高凤翰人未死即自挖生扩,自作墓志.李 到口外向康熙献画,得康熙赏拔.李方膺得雍正破格录用,到滁州任知县,不先奔县衙,而先奔欧阳修所筑醉翁亭,顶礼膜拜.汪士慎双目失明,还能以意运腕,书法奇特.罗聘自称能白日见鬼,画出许多《鬼趣图》来.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以李葂为原型塑造了季苇萧形象.吴在扬州死后,又多赖八怪及盐商之力得以安葬.
  2 :扬州之行,得知一件趣事.但这件事,对当事人的一方来说,绝对不是有趣,而是一件悔青了肠子的事.
  在扬州博物馆,我看到一只元代霁蓝釉白龙纹梅瓶,出自景德镇,是国宝级的珍品,据说还是扬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此瓶大概一尺多高,钴蓝釉为底色,代表广袤天空,一条白色神龙横空出世……
  此瓶独自占据一个展厅,旁有保卫严防死守.导游及保卫自豪地介绍,这只瓶子估价4.5亿元.然而,说到这只瓶子的来历,却让人觉得离奇.
  据说,这宝物在某世家传承六代,毫发无损.1976年,家里的某人不知什么原因,竟以18元卖给了别人.后来,收购者又以3000元卖给了扬州博物馆.如果此瓶默默无闻,如果没有上亿元的估价,此事也就没啥好说.但故事还是发生了.
  在1976年,一件古董卖个18元,也能让一大家子人过一个月生活.记得我小时候,大概也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有一天我爬到床底下玩,发现了奶奶丢失的10元钱,交给奶奶后,把一家人乐坏了,赶紧派人上街买两毛钱肉馅,改善一下生活……两毛钱都有这么大作用,何况18元钱,更何况还是比北京贫困很多的扬州.
  从卖瓶子的一方来看,卖也就卖了.但是,坏在后来这瓶子被捧上了天——不仅是中国仅有的同类三只瓶子中最好的,而且值4.5个亿的天价.当地人把卖瓶子这家人的后悔表现,演绎了无数个版本,出于尊重人家的感情,我就不在这儿描述了.我宁愿相信,人家当年确有苦衷,或是太大意了;我还宁愿相信,后来以3000元卖瓶子给博物馆的那位,也是出于爱国……
  站着说话不腰疼,今人看了宝贝就少卖乖.最人性化的做法,是否由博物馆补偿给六世保存国宝的那家人十万二十万?这么干虽无先例,但总可以创新嘛,您说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