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造成了方仲永的悲剧——《伤仲永》教学案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4 06:32:06
是谁造成了方仲永的悲剧——《伤仲永》教学案例是谁造成了方仲永的悲剧——《伤仲永》教学案例是谁造成了方仲永的悲剧——《伤仲永》教学案例是谁造成了方仲永的悲剧——《方仲永》教学案例四川泸县二中外国语实验学

是谁造成了方仲永的悲剧——《伤仲永》教学案例
是谁造成了方仲永的悲剧——《伤仲永》教学案例

是谁造成了方仲永的悲剧——《伤仲永》教学案例
是谁造成了方仲永的悲剧
——《方仲永》教学案例
四川泸县二中外国语实验学校 张厚琴
《方仲永》一文安排在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五课.文章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文章分两部分:叙事部分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议论部分则表明作者的看法,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文章通过方仲永这一实例说明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道理,给人以深长的思考.
在教学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探究:
生1:从方仲永的悲剧我想到了像仲永一样的的天才,因为没有勤奋刻苦地学习,最后才能消失,成了一个平常人的.而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学生,没有天才,也不会五岁就写诗,所以更应该认真努力地学习, 也就是笨鸟先飞嘛!
生2:从方仲永的悲剧我想到了后天的学习才是最关键的,方仲永很有才能,但没有学习,最后一事无成.
师:江郎才尽 .
…………生3:从方仲永的悲剧我想到了我们的家长千万不能像方仲永的父亲一样“不使学”.因为如果仲永的父亲给他创造学习条件的话,以“仲永之通悟”,说不定他会成为一个大诗人,跟李白、杜甫一样.可惜那时没有《义务教育法》,不然的话,方仲永就可以去告他的父亲从而行使自己受教育的权利了.有一个这样的父亲,真是方仲永的悲哀!
生4:对,正因为方仲永的父亲“利其然”,为了图利 ,并不考虑儿子的前途,每天带着儿子四炫耀牟利.贪图钱财、目光短浅,才造就了方仲永的悲剧,他的父亲是罪魁祸首!
师:方仲永的父亲扼杀了一个李白一样的天才,可悲、可恨、可叹!
生4:老师,我认为这也不能单怪他父亲.“爱财之心,人皆有之”,既然方仲永小小年纪就能赚钱,那又何乐而不为呢?反正就算他读了书,长大了还不是要养家糊口.
师:是否还可以设身处地地为他父亲辩解?比如家庭条件……
生6:方仲永自己也有责任!他自己就不求上进、不思进取,不继续学习.
生6:可他后来长大了,懂事了,他就该为自己的将来打算、该为自己的将来负责,可他还是不学习,当然要怪他了.
生8:“邑人”也有责任.正是因为他们的吹捧、趋炎附势,才使方仲永和他父亲飘飘然,不知其所以然,才会忙于赚钱而不学习.如果邑人不这样做,方仲永的父亲就不会“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就像现在的盗版东西,假如人人都主动地抵制盗版,那么盗版东西就不会有市场,不法商人也就不会再生产了.
生9;我人为是当时的社会风气造成的.邑人趋炎附势、附庸风雅,纷纷以请到方仲永题诗为荣,好象哪一家没有请到方仲永题诗,就会在乡邻面前抬不起头来,就会没面子.
师:很好,同学门积极发言,从方仲永自身、他父亲、邑人、乃至社会风气方面,分析了造成方仲永悲剧的原因.王安石写这篇文章,意在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来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题目中的“伤”字,就已经透露这一点.“伤”是哀伤、哀怜的意思.作者为什么“伤”仲永?因为方仲永天资非凡而“受于人者不至”,最终“泯然众人”.但这不是仲永自身造成的,不能怪仲永,因为他毕竟是个孩子,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这是他贪财短视的父亲造成的.教学反思:就这样,一个小小的问题引发了一场热烈的讨论,本来是要学生谈谈“从方仲永的悲剧所想到的”,学生门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还多角度、多方面地探讨了造成方仲永悲剧的原因(主观的、客观的,个人的、集体的、社会的),就这样,学生的思维在讨论的撞击中迸发出了创新的火花,课堂教学真正“活”了起来.认真反思本节课的得失,我认为本节课最大的可取之处,就是完全确立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 《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此,我们必须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索,促进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方式,教师的角色必须要从知识的传授者向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指导者转变.英国教育家布鲁纳指出:教学生学习任何科目,决不是对学生心灵中灌输固定的知识,而是启发学生主动去求取知识与组织知识.联系本文的教学,我再一次意识到:学生面对这篇课文只是一个文本,其意义是多样的,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的职责并不在于对教材、教参或某种观点的诠释,关键在于引导学生从继承性学习转向到创新性学习,引导学生从自己的情感体验出发去实现与文本的视角融合,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从而激发创新欲望.
要让学生的思维在天空中自主飞翔,教师还须千方百计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平等的宽松的学习氛围,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对话情景”,使得学生能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不求答案统一,只求言之有理;不求讨论结果,只求讨论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参与其中,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只有这样,教学过程才能真正互动.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