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生物老师布置了一篇日记 保护中华鲟,具有哲理性,篇幅长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28 10:33:59
今天我们生物老师布置了一篇日记 保护中华鲟,具有哲理性,篇幅长
今天我们生物老师布置了一篇日记 保护中华鲟,
具有哲理性,篇幅长
今天我们生物老师布置了一篇日记 保护中华鲟,具有哲理性,篇幅长
中华鲟园位于宜昌市夷陵区黄柏河江心岛,以展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而得名.该园为国家首批AAA级景点.景区占地2万平方米,包括鲟鱼馆、标本馆、鳄鱼馆、热带鱼馆、水族长廊、展览厅和将要对外开放的生产养殖车间.在该园游客可欣赏到享有“水中大熊猫”美誉的各种规格中华鲟,以及多达上十个品种的世界各国鲟鱼,而且还可以看到扬子鳄、湾鳄、胭脂鱼和种类繁多的热带鱼及长江名特鱼类.
园中展馆陈列着中华鲟及其相关标本.从标本上看,中华鲟与白鲟的外型非常容易区分,而与长江鲟却很相似,从外观上看只是个体较小些.中华鲟个体硕长,成鱼体长可达五米,体重超过千斤,可以说是长江里的“鱼王”.中华鲟体形仿锤状,长着扫帚式的尾巴,身披五行骨板——背部一行,体侧和腹部各有二行,象不象武士的胄甲!而白鲟的“鼻子”很长,身上没有骨板,是不是很好区分?1982年,中华鲟同大熊猫一样,被国家列为一级保护动物,誉称“水中熊猫”.
中华鲟简介
中华鲟(Aclpenser Sinensis Grdy)别名腊子、覃龙、鳇鱼、鲟鲨等.俗称鲟鱼鳇鲟、大癞子、黄鲟、着甲等.是一种大型的溯河洄游性鱼类,是我国特有的古老珍稀鱼类.世界现存鱼类中最原始的种类之一.远在公元前1千多年的周代,就把中华鲟称为王鲔鱼.中华鲟属硬骨鱼类鲟形目.鲟类最早出现于距今2亿3千万前的早三叠世,一直延续至今,生活于我国长江流域,别处未见,真可谓“活化石”.
中华鲟系我国特产鱼类,体纺锤形,体表披五行硬鳞,吻长,口腹位,歪尾.这是一种海栖性的洄游鱼类,每年9-11月间,由海口溯长江而上,到金沙江至屏山一带进行繁殖.孵出的幼仔在江中生长一段时间后,再回到长江口育肥.每年秋季,当中华鲟溯江生殖洄游时,在各江段都可捕到较大数量的中华鲟,故有“长江鱼王”之称.成体的中华鲟体大而重,雄体一般重68-106公斤,雌的130-250公斤,据称,最高的记录竟达500公斤.中华鲟产卵量也很大,一条母鲟一次可产百万粒鱼子,只是成活率不高,最后成鱼的仍为少数.因为长江水流较急,在动荡的水浪中进行受精,自然受精不完全,这就淘汰了一批鱼卵.受精卵在孵化过程中,或遇上食肉鱼类和其它敌害,或“惊涛拍岸”,又要损失一大批.即便孵成了小鱼,“大鱼吃小鱼”,还会有一定的损失.如此“三下五去二”,下的鱼子虽多,能“成鱼长大”而传宗接代的却不多.实际上,这是动物在进化过程中生殖适应的结果.凡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幼子损失大的种类,下子则多;反之,则少.这不是“上帝”的安排,而是那些下子少、损失又大的种类在历史的长河中被淘汰了.
中华鲟虽然个体庞大,但却摄食“斯文”,只以浮游生物、植物碎屑为主食,偶而吞食小鱼、小虾.据统计,长江上游每年可产中华鲟2、3万公斤.但近年来捕捞过多,加之此鱼繁殖率低、成熟期长(10年左右),其种群数量已日趋减少.为使这种我国特产的“活化石”免遭灭顶之灾,有关部门已把中华鲟列为保护对象.但有些具体问题仍有待解决.譬如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建成后,切断了中华鲟由海口上溯金沙江生殖洄游的通道,以致那些大腹便便的母鲟,被阻于坝下而丧身.如何解决坝区的鱼道问题,已迫在眉睫.可喜的是,据悉,有关中华鲟的人工繁殖和放流工作已试验成功.如若通过具体实践,使中华鲟能在淡水中定居并繁衍后代,那就更有现实意义了.我国曾在辽宁北票晚侏罗世(距今1亿4千万年前)地层中发现过鲟类化石,名北票鲟.这种鲟只在两体侧有一行侧线鳞,其它体表裸露,与中华鲟体披五行鳞者不同.
中华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属于软骨硬鳞鱼类,身体长梭形,吻部犁状,基部宽厚,吻端尖,略向上翘.口下位,成一横列,口的前方长有短须.眼细小,眼后头部两侧,各有一个新月形喷水孔,全身披有棱形骨板五行.尾鳍歪形,上叶特别发达.中华鲟鱼,属世界27种鲟鱼之冠,它个体硕大,形态威武,长可达4米多,体重逾千斤.
中华鲟生理结构特殊,既有古老软脊鱼的特征,又有现代诸多硬骨鱼的特征.形近鲨鱼,鳞片呈大形骨板状;鱼头为尖状,口在颌下.从它身上可以看到生物进化的某些痕迹,所以被称为水生物中的活化石,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是长江中的瑰宝! 鲟鱼类的祖先在地球上已有1.4亿年的历史,主要分布于长江干流.中华鲟是一种大型洄游性鱼类.平时,中华鲟栖息于北起朝鲜西海岸,南至我国东南沿海的沿海大陆架地带.在海洋里生活了9-18年后,性腺发育接近成熟时,便成群结队向长江洄游,到达长江上游四川宜宾一带和金沙江下段繁殖. 每年夏秋,聚集于长江口,溯江而上至长江上游金沙江一带产卵,和幼鲟顺江而下,到东海,黄海的深水中成长.长江葛洲坝水电站的建设,使此鱼在长江失去了产卵繁殖的场所.为使中华鲟鱼保存下来,我国投资兴建中华鲟人工繁殖研究机构,并获得成功.
由于举世闻名的长江葛洲坝工程的兴建,拦断了中华鲟产卵洄游通道.为了不使人类的生产建设影响鱼类的生存,1982年,党中央、国务院采纳鱼类专家的建议,指定国家有关部门审批成立了救护中华鲟的专业机构——葛洲坝中华鲟研究所.研究所每年向长江投放中华鲟规格幼鲟30万尾以上.自1984年第一次人工繁殖以来,已累计向长江投入各种规格的中华鲟幼鲟444万尾,放流大规格的胭脂鱼种6500尾.
葛洲坝中华鲟研究所在以保护中华鲟为首要宗旨的同时,在国家法律政策充许的范围内开展多种经营,1993年正式建立并对外开放了中华鲟园.中华鲟园地处湖北省宜昌县小溪塔集锦路河心岛上,占地面积189亩.鲟园地理位置优越,机场、火车站、港口等近在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