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俊遮百丑的反义词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8 07:04:57
一俊遮百丑的反义词一俊遮百丑的反义词一俊遮百丑的反义词一功抵十过现在在中小学有一句广为流传而且还有着很深影响力的话,叫“一俊遮百丑”。这里的“俊”,如果针对教师来说,就是你所教学生的考试成绩高;如果针

一俊遮百丑的反义词
一俊遮百丑的反义词

一俊遮百丑的反义词
一功抵十过

现在在中小学有一句广为流传而且还有着很深影响力的话,叫“一俊遮百丑”。这里的“俊”,如果针对教师来说,就是你所教学生的考试成绩高;如果针对学生,那就是学习成绩好,“丑”姑且不论。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无论你平时的所作所为怎样,也甭管你的教学过程(学习过程)如何,只要你能在关键的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就是“俊”的,就是“英雄”。这句话反过来说,那就是无论你的过程做的再好,只要你在关键的考试中考不出好成绩,就“狗...

全部展开

现在在中小学有一句广为流传而且还有着很深影响力的话,叫“一俊遮百丑”。这里的“俊”,如果针对教师来说,就是你所教学生的考试成绩高;如果针对学生,那就是学习成绩好,“丑”姑且不论。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无论你平时的所作所为怎样,也甭管你的教学过程(学习过程)如何,只要你能在关键的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就是“俊”的,就是“英雄”。这句话反过来说,那就是无论你的过程做的再好,只要你在关键的考试中考不出好成绩,就“狗屁不如”。 这句话可能在中国有着广泛的哲学基础,听起来与“成者王侯败者贼”、“只要目的正当可以不择手段”有点同感,可能也与在中国广为流传的另一句话“管它白猫黑猫,能逮住老鼠就是好猫”颇有点相似(这句话可能说话人所针对的和所处的背景,给人的感情色彩,与前两句不能相提并论,又加上是出自一位人所共知的伟人之口,笔者姑且不做评论)。这里涉及到哲学上的“过程与结果”,“目的与手段”,“方法与结局”等等一些深奥的问题,理解起来可能颇有点抽象。但说这些哲学思想对我们教育的影响之深远,对我们教育实践的影响之深刻,可能不会有人提出异议。说的具体一点,“一俊遮百丑”所包含的哲学思想实际上反映了当前我们中小学教育的价值取向,办学理念和教育思想,是重过程还是重结果,是追求什么样的教育结果,这样的结果是不是科学地反映了中小学教育的本质,为了达到这样的教育结果我们所采取的手段怎样,这样的手段正当不正当,这样的手段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是有利的还是不利的,等等一系列严肃而重要的教育问题。“一俊遮百丑”实质上就是只问结果(而且还只是考试结果),不问过程(过程往往是形式主义),只问目的(就是追求高的考试分数和高的升学率),不问手段(实际上是不择手段)。当然,从哲学上讲,人们追求的结果必然是经过一个过程之后的结果,结果是主,过程是次;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人们可以千方百计,使用各种各样的手段,所谓发挥聪明智慧,所谓的随机应变,所谓的改革,说的就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各种各样的手段,目的可能高于手段。但是,有过程才有结果,特别是教育的过程,在过程的运行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运转的怎样,因是教育是针对“人”的事业,这个教育运行过程对于“人”的生命价值的影响如何,我想其重要性也并不比我们追求的教育结果差;是的,为了追求一定的目的要“千方百计”,但对于教育来说,首先要问我们追求的目的是什么,“千方百计”决不等同于“不择手段”。“杀鸡取卵”其所针对的目的就是人人看来正当的“多卵”,“竭泽而渔”其所追求的也就是满足人们一时需要的正当的“多鱼”,“拔苗助长”其所做的就是短时间内能看到的正当的“苗高”,这些就是只讲目的而不管手段的典型例子。 中小学教育本是为孩子的一生奠定基础的教育,而不是为高中培养生源的教育,基础教育应以面对全体学生为出发点,为学生生命的健康成长、为他们的终身发展打基础,这是基础教育的教育本质观问题,也就是基础教育的“目的”问题。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要“绞尽脑汁”“想方设法”,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挥一切聪明才智,也就是要研究“手段”问题。但这样的手段首先要科学,要符合学生身心成长的规律,决不能操之过急而忽视了一个人生命发育的客观规律。教育是一个需要有耐心的事业,其结果可能要等到实施教育者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之后才能显现出来,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就是要懂得教育是个长期的过程,是个需要人们有长远理想和目标的过程。对于基础教育来说,过程的重要性可能要远远高于我们所追求的结果,正因为我们所追求的结果可能要到几年甚至几十年后才能看到,所以重视过程性的因素显的尤为重要。任何急功近利的短视之举,都是“拔苗助长”的行为。 教育不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急风暴雨式的运动,不是一种靠热火朝天的勇猛、靠无休止的加班加点的“煎熬”、靠时间加汗水短期内“榨取”学生的精力而提高考试分数、把升学率提高几个百分点的“草莽行为”。教育需要冷静,需要平常心,需要耐得住寂寞,需要我们的教育管理者和饯行者有一点长远眼光,有一点生命意识。 这种“一俊遮百丑”的哲学思想指导下的教育实践是什么样的呢?但看我们当前的基础教育就可略知一二。为了追求那一“俊”,领导和老师是怎样去“不择手段”地“丑”。目的已经不对,更不用说手段的正当。在“应试教育”甚嚣尘上的今天,在不正当的目的的指引下,在各级领导谋求政绩和往脸上贴“金子”的压力下,在整个社会日益扭曲了的教育价值观的打磨下,教师们变得异常浮躁。“应试”没有更好的办法,学习成绩在一定程度上与学习时间存在着某种比例关系,于是采取“软磨硬泡”的“死揪”(从网上看到的一个词,流行于江苏教育界的一句话,即加班加点、拼命抓升学率)战略,采取从早上五点就开始的“煎熬”手段,采取加班加点的打磨方式,可能是教师们最后的也最天经地义的“手段”了。为了追求短期效应,“杀鸡取卵”“竭泽而渔”“拔苗助长”又有什么不能的呢?反正人们最终看的是“卵”的多少,有谁关心“鸡”的死活呢;反正人们最终关注的是“鱼”的多少,谁还去看看池塘里边的水有没有被抽干;反正人们看重的是“苗”长高了没有,谁管它第二天是不是就已经枯萎。这种只问结果不管过程,只管目的而不问手段的哲学实际上每天都在广大的中小学被饯行着。 从一篇文章曾看到一些精辟的议论,“不论是打骂,还是纵容,甚至教唆作弊,目的都只有一个,提高学生的分数。这说得冠冕堂皇一点,是为了学生好,而实质上,是老师们不得不为,因为他们背后有一条鞭子在驱策:对教师业绩的考评主要以学生的成绩为准,考核的是学生的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 “考试成绩与学生花在某门功课上的时间存在着相关关系。数学老师打得狠学生就多搞数学,英语老师打得狠学生就全背英语。较为文明、心慈手软的老师就只好眼睁睁看着学生的这一科成绩上不去,等着下岗。 打学生成了教师之间争夺学生投入时间,相互间竞争的手段,在分数和什么‘率’的威压下,他们把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以及人格尊严,都忘到九霄云外去了。为了把分数和什么‘率’搞上去,最后的一着就是考试时作弊,学生会做就睁只眼闭只眼,学生不会做就暗示,甚至教导。”这样的事实几乎每天都在上演着。体罚和变相体罚虽三令五申而难以禁止,恐怕绝非一句“教师师德不高”就能解释得了的,学生从小学甚至有的从幼儿园就被导向了“应试”的“煎熬”之路,他们也许从未体验过学习的乐趣,那点可怜的考了高分数的“成功喜悦”也是经过艰辛的汗水和非常的劳动换来的,他们可能很难从那种登山般的“西西弗斯”式的学习活动中体味到精神的荡涤与洗礼,灵魂的震撼与超越,人性的唤醒与回归,情感的滤沥与纯化。学习既然已经失去兴趣,唯一的办法就只剩下了“强迫”和“硬逼”,“那里有压迫那里就有反抗”,这种人的本能的“反抗”意识反过来又促使我们的教师和家长只能采取更加严厉的手段才能把孩子们“压迫”到枯燥的学习活动中去,于是许多人感叹现在的学生难教啊,现在的学生不学啊,问题的根源实际上就在教育本身。所以在当前的中小学形成了一个人所共知的“不是秘密的秘密”,那就是哪个教师手段严厉,能让学生增加恐惧感,哪个教师的教学成绩肯定就会高,学生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不是与教师的知识水平和学识有直接关系,而是与“管理”学生的手段、与“压制”学生的严厉程度和在学生心中形成的恐惧感的强弱程度有着直接的关系。这就是从一个不当的前提引出了一个不当的结论,又从不当的结论下推出了一个歪曲的理论,这个歪曲的理论又指导了一个歪曲的实践。 有一篇文章说“因为我们太注重知识教育了。我们过于强调知识的系统性与权威性,强调知识就是真理,是不容怀疑的金科玉律。这样,学生就慢慢地陷入知识的天罗地网中永远跳不出来,人就逐渐异化为知识的奴婢。这种泛知识化倾向甚至疯狂地蔓延到情感教育、道德教育、宗教教育领域,把这些都变成一张张规范化考卷和一道道可量化的习题。”我们的教育从来就没有真正关注过生命的意义,至多只是说在嘴上,写在纸上,那种写在给上级领导看的报告之中的说辞,至多只是装点门面的冠冕堂皇的美丽的谎言,在某些人的骨子里,生命算什么东西,人算什么东西,一切都是那样的轻虚和遥远,远不及那点考试分数和升学率来得实在,来得迅速,能让他实实在在地抓在手中呈给上级领导,领取提升的资本。 有人说,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也有人说人既是目的也是手段。对于教育而言,作为塑造“人”的事业,我想“人”首先是目的,而不是某些人实现其某种特定目的的手段。教师和学生的生命健康成长是我们教育的目的,为了这种目的,我们采取各种手段,但决不能把一个错误的目的引来,而后又为了这个错误的目的去把教师和学生当作手段,任人玩弄于股掌之间,而没有了生命的价值和尊严。因此,为了人的尊严和价值,为了民族的未来和社会的文明进步计,让我们的教育远离“应试”这样的目的,让我们的教育把人(包括学生也包括教师)当作最终的目的,让我们的教育透出生命的光辉,关注生命,拥有理想,回归到它本来的面目上去。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