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学思潮对明中叶文学创作的影响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3 15:13:57
心学思潮对明中叶文学创作的影响心学思潮对明中叶文学创作的影响心学思潮对明中叶文学创作的影响明代中后期思想文化活跃的重要契机是王学的兴起.弘治、正德年间,思想家王守仁继胡居仁、陈献章、湛若水等人之后,进

心学思潮对明中叶文学创作的影响
心学思潮对明中叶文学创作的影响

心学思潮对明中叶文学创作的影响
明代中后期思想文化活跃的重要契机是王学的兴起.弘治、正德年间,思想家王守仁继胡居仁、陈献章、湛若水等人之后,进一步发展了宋代陆九渊的“心学”,认为“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心外无理,心外无事,心外无物”(《传习录》).提出“我心之良知,无有不自知者”.其“良知”,“即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不待学而有,不待虑而得者也”(《文录•书朱守乾卷》).他同时主张知行合一;对以往的“圣贤至理”都要用“我的灵明”来加以检验:“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传习录》)这种学说,把外在的权威的“天理”拉到了人的内心,变为人的内在自觉的“良知”,从而打破了程朱理学的僵化统治,冲击了圣经贤传的神圣地位,在客观上突出了人在道德实践中的主观能动性,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利于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自此之后,心学亦称王学,流布天下,在嘉靖、万历年间,形成了多种流派.与此同时,与心学颇有相通之处的禅宗,也在文人阶层中广泛渗透.明代狂禅之风甚盛,他们强调本心是道,本心即佛,其它一切都是虚妄的.他们敢于用“本心”去推倒偶像的崇拜和教义的束缚,洋溢着一种叛逆的勇气和张扬个性的精神.心学与禅宗结合在社会上广泛传播,促使人们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上发生了变革,开始用批判的态度去对待传统、人生和自我,为明代掀起复苏人性、张扬个性的思潮创造了一种气氛,启发了一种思路,提供了一种理论武器.受这种思潮的影响,文学领域出现了强化主题意识的倾向.如在诗文领域内激荡起了一种与传统文学观念相对抗的“性灵”说.与以往文学的个性、风格、特色往往淹没、融化于内容与形式的共性之中相比,明代的“性灵”诗学强调的是诗歌的情感和个性表现.与此同时,小说、戏曲中突出人格独立精神和张扬个性的人物形象也陆续亮相.文学在个性化的道路上迈进了客观的一步.随着主体意识的加强和人的自我价值的觉醒,肯定世俗人欲,肯定“好货”“好色”潮流,也将文学家的目光引向了了“穿衣吃饭”、“百姓日用”,写时俗、写物欲、写性爱,扩大了题材范围.他们面向现实,注重用通俗的语言,真实而细致地表现和开掘人物的心灵,特别是由此而出现的一些有关青年男女争取恋爱自由和婚姻自主的作品,有力地冲击了当时的封建礼教,致使明代文学呈现出了一种新的气象.但是,明代新的社会思潮、新的文学现象缺乏一个具有独立思想和文化品格的阶级基础,未能冲跨沉重的封建枷锁和陈旧的文化观念,在疏狂不羁的作风、主观唯心的原则指引下,常常明显地暴露出它的先天不足.更值得注意的是,当时一批新思潮的弄潮儿所持的思想武器心学和禅宗,本身就是封建文化圈中的伦理说教和宗教麻醉.他们有时敏锐地亮出了闪光的思想,但有时又回归到正统的儒家伦理教条和佛家的虚无主义.更何况当时的风家势力还相当顽强,特别是到了晚明,随着个方面危机的加剧,本来就显得比较脆弱和凌乱的新思潮,很快地衰落,取而代之的是另外一种经世实学的思潮,文学也随之重新唤起抒写理性和有益于群体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