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70不留宿 80不留饭 90不留坐”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19 22:16:00
为何说“70不留宿80不留饭90不留坐”为何说“70不留宿80不留饭90不留坐”为何说“70不留宿80不留饭90不留坐”【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饭,九十不留坐】“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饭,九十不留坐”是普

为何说“70不留宿 80不留饭 90不留坐”
为何说“70不留宿 80不留饭 90不留坐”

为何说“70不留宿 80不留饭 90不留坐”
【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饭,九十不留坐】
“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饭,九十不留坐”是普遍流行的一种民间俗信.许多地区的人们认为,老人到了七十岁以后,如果到了亲戚或朋友家,主家不应该强留其住宿;到了八十岁以后,便不要再强留其吃饭;到了九十以后,如果老人自己想走,便不要再留他多坐.如果违背这种俗信,人们认为可能会给老人家和自己家里带来不吉和灾难.尊老重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一民间俗信看上去似乎与传统美德相违,但从中国传统养葬习俗和人的生老规律来看,也是有其一定道理的.
中国人对自己的双亲和没有亲生子女的孤寡老人,具有传统的赡养秩序和终老习俗.一般情况下,父母由亲生儿子们共同赡养送终.如果儿子早于父母去世,则靠孙子赡养.如果没有儿子只有女儿,一种情况是给女儿招赘女婿上门,由女婿和女儿共同赡养送终,即所谓“招养老女婿”.另一种情况是等女儿出嫁后,同没有儿女的老年夫妇们一样,过继他人的儿子上门做养子,继承财产、养老送终.
这种传统赡养秩序的特点是,老人们始终不离开他们生活了一生的生存环境,从熟悉的生存环境中得到主人感和生存安全感的双重满足,从而平静安详地安度晚年.这种传统赡养秩序又给中国老人们造成了另一种心理现象,即非常重视他们的最终离世之地.圆满理想的目标是在自己家的正房中离开人世,即所谓“寿终正寝”.
在中国传统赡养秩序中,作为赡养者儿孙辈是以“孝顺”为道德准则的.“孝”指赡养父母尽心尽力;“顺”则指对父母意愿的遵从.父母的愿望是寿终正寝,儿女们当然应该遵从老人的心愿.对儿孙辈来说,只有能使老人顺心如愿地寿终正寝,才能被社会舆论视为符合“孝顺”的赡养道德规范.在这一点上作为赡养者儿孙,和被赡养者父母的愿望是一致的.人到七十岁后已进垂暮之年,病老弃世是随时可能发生的事情.如果外出不幸死丧他乡或亲友家中,首先是违背了老人们寿终正寝的心愿.其次是赡养老人的儿孙们会因自己不孝,使老人外出死于他乡而受到良心的谴责和社会舆论的批评.再次是接待老人的亲友家会因老人不幸死于自己家中,产生许多尴尬和麻烦.显然这种局面是人人都不想看到的.因此,老人们到了七十岁以后,儿孙们都尽可能劝阻老人到亲友家走动.亲友们也并不欢迎老人们到自己家里来.
当然.这并不代表老人的亲戚们对老人没有亲缘感情.这种老人与亲戚间的亲缘感情交流,在民间遵循着另一敬老尊长秩序,即每逢过年过节晚辈应主动去看望前辈,同辈年轻者主动去看望长者.即便是有这样的亲缘感情交流机制,作为儿孙辈也不愿老人外出.但因特殊情况,如家庭矛盾,想念亲友,年节去探望比自己更老的长辈等原因,老人外出去亲友家的事还是时常发生的.遇到这种情况,亲友们会想法劝老人尽快回家,或通知老人的儿孙们尽快接老人回去.
民间对待外出老人“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饭,九十不留坐”的信条,是说年龄越大发生不测的可能性越大.民间所说违背这一信条带来不吉和灾难,主要是指万一老人发生不测,会给接待老人的亲友家带来许多意外的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