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乙两物质量相等,体积比为3:5,同时浸在足够的水中,所受浮力之比为4:5,求甲乙两物密度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7 15:29:19
甲乙两物质量相等,体积比为3:5,同时浸在足够的水中,所受浮力之比为4:5,求甲乙两物密度甲乙两物质量相等,体积比为3:5,同时浸在足够的水中,所受浮力之比为4:5,求甲乙两物密度甲乙两物质量相等,体
甲乙两物质量相等,体积比为3:5,同时浸在足够的水中,所受浮力之比为4:5,求甲乙两物密度
甲乙两物质量相等,体积比为3:5,同时浸在足够的水中,所受浮力之比为4:5,求甲乙两物密度
甲乙两物质量相等,体积比为3:5,同时浸在足够的水中,所受浮力之比为4:5,求甲乙两物密度
答案:
ρ乙=750Kg/m3
ρ甲=2000kg/m3
甲、乙质量相等,体积之比是3:5,所以,密度之比是5:3,即甲的密度大于乙的密度.
如果二者在水中都浸没,浮力之比等于V排之比,也就是3:5,但现在是4:5,所以,不是都浸没;
如果二者在水中都漂浮,浮力之比等于重力之比,也就是1:1,实际是4:5,所以,不可能都漂浮.
那么,只可能一个漂浮,一个浸没,因为密度是甲大,所以,应该是甲浸没,而乙漂浮.
甲的浮力为:F甲=ρ水gV排=ρ水gV甲 (因为浸没,用阿基米德原理求浮力)
乙的浮力为:F乙=ρ水gV排=ρ乙gV乙 (因为漂浮,浮力等于自重)
F甲:F乙=ρ水gV甲:ρ乙gV乙=ρ水V甲:ρ乙V乙=4:5,而二者体积之比是3:5
所以:ρ乙=0.75ρ水=750Kg/m3
ρ甲=5ρ乙/3=2000kg/m3
f=ρgV排
f1:F2=4:5
足够水中的意思应该是 V1:V2=3:5
g是重力加速度,直接抵消
ρ1:ρ2=4:3
貌似不能算出具体密度吧
体积比3:5与浮力比4:5是矛盾的
....觉得但从质量跟体积就能求出密度了吧...
同时浸在足够的水中 浸在 是完全沉默在水里吗 完全的话 浮力之比也是 3:5
根据公式F浮=ρgV排
的公式套入数据可得甲密度:乙密度=4:3
甲乙两物质量相等,体积比为3:5,同时浸在足够的水中,所受浮力之比为4:5,求甲乙两物密度
含有电子数相等的CO和CO2的物质的量比为(),同温同压下的体积比为().
含有电子数相等的CO和CO2的物质的量比为?同温同压下的体积比为?
体积比为1:1的二氧化氮和一氧化氮,通入与混合气体体积相等的氧气,所得硝酸的物质的量浓度如题
体积相等的甲、乙两物体,其密度分别为0.8×10^3kg/m和1.2×10^3kg/m^3体积相等的甲、乙两物体,其密度分别为0.8×10^3kg/m^3和1.2×10^3kg/m^3,同时投入水中,静止后所受浮力比为( );如果甲乙两物质相
初二物理下·物体的沉与浮体积相等的甲、乙两物体,其密度分别为0.8×10^3kg/m^3和1.2×10^3kg/m^3,同时投入水中,静止后所受浮力比为( );如果甲乙两物质相等,则在水中静止后所受浮力之比为(
等体积的AlCl3溶液和NaOH溶液混合后,沉淀中、溶液中所含铝元素的物质的量相等,则两溶液物质的量浓度比为?A.2:3 B.2:5 C.2:7 D.1:4其中一个答案是C.
当物质的量相同的氯化钠,氯化镁,氯化银,三种溶液中所含氯离子个数相等,三种溶液的体积当物质的量相同的氯化钠,氯化镁,氯化银,三种溶液中所含氯离子个数相等,这三种溶液的体积比为6:3
体积比等于物质的量比?
已知NaNO3、NaCO3、NaPO4三种溶液中Na+浓度相等,溶液的体积比为3:2:1,求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之比?请说明过程,
已知NaNO3、Na2CO3、Na3PO4三种溶液中Na+浓度相等,溶液的体积比为3:2:1,求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之比?前几次回答看不懂,
已知NaNO3,Na2CO3,Na3PO4三种溶液中Na+浓度相等,溶液的体积比为3:2:1,求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之比?最好有公式,按格式解答,
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H2和CO2物质的量之比为 原子个数比为?质量比为?同温同压下,同质量的H2和CO2分子个数之比为?原子个数之比为?体积比为?若两者所含原子个数相等,它们的物质的量比是?
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NaCl、MgCl2、AlCl3三种溶液 当溶液体积比为 3:2:1时三种中Cl-的物质的量比是多少
含有溶质物质的量均为0.2mol的盐酸和硫酸溶液,分别加入质量相等的镁块充分反应,所生成的气体在相同条件下体积比为2:3,求镁块的质量
钠镁铝分别和足量的盐酸反应,相同状况下产生氢气体积相等,则这三种金属的物质的量之比为?如题
一条化学方程式将物质的量浓度相等的KAl(SO4)2与Ba(OH)2溶液以体积比为1:2混合
物质的量浓度和体积都相等的氯化钠、氯化镁、氯化铝三种溶液中氯离子物质的量之比为A1:1:1.B1:2:3.C3:2:1.D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