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需一篇700字作文《读书,痛并快乐着》,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6 05:55:04
急需一篇700字作文《读书,痛并快乐着》,
急需一篇700字作文《读书,痛并快乐着》,
急需一篇700字作文《读书,痛并快乐着》,
第1篇比较合适 第2篇参考
你查询的问题是:读书 痛并快乐着
读书,痛并快乐着
读书言痛,怕无人相信.是啊,凡只会在读书外围转悠转悠的人,是永远无法尝到痛并理解痛的.自然,没有痛,也就无以伴随快乐,也就无法享受快乐.王国维先生论词品人,从“独上高楼”到“衣带渐宽”,再到“蓦然回首”,说尽读书思考、上下求索由苦到乐的滋味,让人觉得读书实在是投桃报李的好买卖. 然而,读书之痛,并未尽如王国维先生所言,读好书有痛,读一般的书有痛,读差劲之书也会有痛.痛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各有各的表现形态. 鲁迅当年绝望于当世,曾一度沉浸在古代,以抄古碑、佛经苦度时光.边抄边读,至于鲁迅先生,怕无多少惟美的消遣,更多的是反省,其中痛苦,舍他其谁? 其实,不必说抄读古碑、佛经,苦味十足,即便是读其他著述,亦不例外.尤其当读书人放弃了批判与怀疑,让书籍与阅读束缚了自己的思想,对别人备受推崇的经典作品顶礼膜拜而“醉”在其中无法自拔时,读书人能不痛苦? 文征明亦发出过饱蘸痛苦之感喟,所谓“孤坐忽不乐,挑灯当我前.素书横几案,欲读已茫然.当年念有负,誓志轶前贤.富足亦何物,未老已自怜.嗟哉昔恶闻,零落今同焉.”当年二十四岁的文征明,对所读之书都是讨厌鄙夷的东西,挑灯夜读,摊书桌上,看到的是自己的同流合污,能不痛心疾首? 当今文学,虽丰富庞杂,光怪陆离,应有尽有,但文学精神弱化则不能不让读者焦虑不安、痛苦不堪.正如雷达先生直言的那样:“回避宏大叙事,钻入小型叙述和个人化的迷宫成风,欲望化的描写颇为时尚,鲜有表现时代民族命运的大主题,鲜有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注,鲜有对父老乡亲的大悲悯、大关怀,鲜有对人的尊严、痛苦、彷徨、被伤害等人性问题的强有力表现,鲜有崇高撼人的人格力量,鲜有宏大的气魄和笔力.”我们的文学书籍,一旦弱化了反思精神、启蒙精神、悲剧精神,那么我们的读者不是会渐渐走入思想的歧途、精神的歧途上去么?读书人一旦发觉自己上当受骗,那么不是无比痛苦的吗? 读书时遭遇的痛苦,有时委实防不胜防.就拿读《四库全书》来说,这部由纪晓岚为总纂官,前后参加纂校的人数多达4300余人,堪称中国图书有史以来“校勘之最”的书籍,竟然差错多多.何故?原来,有些差错还是人为造成的.有的官员为了拍皇帝的“马屁”,故意制造错误.他们把书中每页的第一个字,故意写成错字,乾隆在“御览”时如果发现了,就能表现一下高明;如果没有发现,校勘人员也不敢改正,遂成“钦定本”. 不必列举太多读书之痛事,其实,只要目光触及书籍,痛是注定要发生的.事实上,也只有频频读书的人,才能体味到这种痛.要知道,面对上述之痛,你有所发现,有所反思,有所批判,有所创新,有所超越之时,这调适的过程不是充满快乐的过程吗?当读书人成为驾驭思想的主人、驾驭书籍的主人之时,不也成了最快乐的人吗? 有位哲人曾说:“虽然读书有时不免伴随着像苦役犯一样的沉重与辛劳,但读书使人成为人.”这不是从一个侧面对读书“痛并快乐着”作了最好的诠释吗?由此,也可以断定,那些“痛并快乐着”的读书人,必是真正对读书感兴趣的人,他们从不带任何功利目的,他们工作之余依然热衷于读书,并以充实自己心灵作为第一需要,他们视读书为生活、生命的不可剥离的一部分. 读书,有多少痛苦在心头积淀,又有多少欢乐在心灵凝固?读书,是件大苦大乐的事,真正的读书人,定然乐此不疲,并为书中那些美好的生命和思想浅吟低唱,琴瑟和鸣地献上一曲.
读书,痛并快乐着
说起读书,脑海中蓦然跳出的竟是这样几个字:“痛并快乐着!”
曾记少年时候,家中几乎无书可读,因此到处找书来读,采用的手段也是多样化的.尤其是每年春节前夕,父亲搜罗来的过年糊顶棚用的报纸就成了我“饱餐一顿”的美好食粮.
往往一看到父亲卷了一堆报纸回家,我立即放下手里赶的所有事情,抢过报纸,快速浏览,在其中翻翻拣拣,找出一摞自己喜欢的藏在炕席底下,以备后用.等到父亲糊墙的时候,我在旁边帮忙抹糨糊.这时就可以再挑出几张来,放在一边,趁干活的间隙看上一段.就这样糊顶棚的整个过程中,一会儿打糨糊,一会儿看报纸,忙得不亦乐乎.而最累人最头痛的莫过于墙糊完了,躺在炕上,用一点伍的双眼向屋顶望去,一个吸引眼球的陌生的题目突然跳出来,赶紧爬起来,想就着昏黄的灯光一睹为快.可是顶棚太高,根本看不清楚,不过我还是有点高招的,把被子搬过来,再摞上几个枕头,站在上面,贪婪地“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僵)”.这便是持续了整个少年时代的读书之痛与乐.
到了小学四五年级时,家庭条件比较宽裕了,母亲常常会节省出几角钱,趁赶集时在镇上的书店里买上本薄薄的作文选,回家来送给我.此时的自己高兴至极,如获至宝,迫不及待的不吃不睡地开始读,一遍读下来,心里踏实了,以后的时间里不时再拿出来品读一下,那种感觉真是乐在其中,也因此不愿借书于人,担心有去无还而致的心痛,令人难以忍受.
随着年龄增长,进入初中后,学习紧张了许多,而此时的我除了读所能见到的期刊杂志外,大部头的书也纳入了阅读范围.四大名著就是那时在姑姑家读到的.姑父藏的古书不少,只可惜很多已经缺页,连封皮都没有,以至自己读过了《西游记》《红楼梦》却并不知道自己所读何书,现在留在记忆里的只是那似懂非懂,迷迷糊糊,又头痛不已的感觉.而读书之中知识的增长,眼界的开阔,老师的肯定,同学的羡慕使自己始终被快乐围绕着:仍能记得静静夜里,窗外月光流泻,虫鸣风轻,躺在炕上,无人搅扰,即使油灯昏暗,但那份安宁闲适,那种悠然自得的读书之境久萦心头,无以言表.即使偶尔的一夜,读书苦累,沉沉睡去,打翻油灯,险酿火灾之痛也敌不过那发自心底的愉悦.
高中三年,面临着高考的巨大压力,却仍偷偷地课上课下,早间晚上忙里偷闲读点“闲书”,紧张之中找一份安闲,享一点轻松.那时的班主任老师曾经多次没收过我的“死党”的“闲书”,还曾私下当着“死党”的面表扬我:“为什么从未见她(手指着我)上课读‘闲书’?你呀,不自觉!”此语一出,令我窃喜至差点被“死党”捶晕.痛啊!
上大学了,终于“自由”了,闲暇时间多了,所读的书也杂了,不再仅限于文学类,多了些功利的目的,开始读感兴趣的法律,不感兴趣的经济之类的书.真应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在回想起来,大学时读书的记忆现在留下的没有自在读书的乐趣,倒是宿舍之内晚间的卧谈会,记忆犹新.七嘴八舌,说说自己喜欢的书,谈谈对人物身世命运的感慨.钦佩简爱的善良自信,喜欢沈从文书中的恬淡抒情,暗叹红楼人物的命运多舛,唏嘘感叹竟至涕泣泪流.
书之于我,是良师,是益友,是伴侣,读书之乐,恰如生活中灿烂的阳光,教我在徜徉书海中感悟到人生的真谛.
不过,现在读书的劲头反倒不如以前无书可读的时候了,家中书橱里一排排的书,偶尔浏览,翻阅,发现有的竟新到买来从未读过.看到那些崭新的尘封的书,心中不禁隐隐作痛.仔细想来,有书读了,有时间读了,却再未体味过少时读书溢满胸中的快乐.是什么造成了这一切?心情?环境?生活压力?还是心绪的浮躁?
现在作为母亲,作为教师,是否应尝试与孩子们一起读书,一起成长?既是对孩子的身教,也让自己拂去伤痛,尽享无穷的快乐.
读书吧,痛与泪,都将融化在淡淡无边的喜悦中.
http://www.baidu.com/s?ie=gb2312&bs=rubby&sr=&z=&cl=3&f=8&tn=baidu&wd=%B6%C1%CA%E9%A3%AC%CD%B4%B2%A2%BF%EC%C0%D6%D7%C5&ct=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