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树的 第3课)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13 19:12:04
白杨树的第3课)白杨树的第3课)白杨树的第3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

白杨树的 第3课)
白杨树的 第3课)

白杨树的 第3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以及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过程与方法:
1、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2、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形成自己对课文的见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献身祖国的崇高理想.
2、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白杨树的形象美、精神美.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作家文笔清新流畅,人物描写生动.文章由树及人,从孩子关于白杨的争论开始,引出爸爸对白杨特点的介绍,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然后写爸爸借白杨表明了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并希望孩子也能够成为边疆建设者的心愿.作者的人物描写非常传神,对父子三人进行了语言描写和神态刻画,孩子天真烂漫,父亲严肃而又不失亲切.在心理描写上则非常含蓄,没有过多直接的叙述,而是以神传情,意境深远,通过神态的变化来体现感情的波澜.
学情分析:
课堂上可以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来感受白杨树的“美”,但是学生对于新疆建设者并不了解,所以课前让有条件的学生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当时的艰苦生活和劳动环境,感受建设者们开发西部时的豪情壮志.
教法与学法:
1、激励、导引发
2、体验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
准备有关文字资料和图片
搜集有关新疆建设者资料
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激趣引题
1.谈话导入:在祖国的西北,有一碧千里的草原,有昔日辉煌的丝绸古道,还有那茫茫的大戈壁.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生长在茫茫戈壁滩上的白杨.
2.看课题激疑:课题是《白杨》,全文仅仅就是写白杨吗?
教师板书:白杨
设计意图:学生带着对戈壁的好奇之心,进入课文,产生激情,收到引情激趣的效果.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自学生字生词
1.教师出示白杨的图片,学生边看边想:白杨长什么样?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中能否找到这种树?
2.教师重点提示:
白杨,又叫大叶杨,在我国北方广泛种植,但在没有人烟的沙漠也能顽强地生长.
三、细读品味 了解白杨的生活环境
学习课文的一至三自然段,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
1.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1)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
(明确白杨的生命力极强)
(2)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这是爸爸介绍白杨的话,要重点理解,明确白杨的特点:不择环境,坚强 不软弱,从来都那么直)
(4)教师出示相关的课件或图片,学生以图片为载体,进一步感受白杨树的坚强.
(5)品读爸爸的话.读出对白杨的赞叹之情.
(6)把爸爸的话背诵下来.
设计意图:学生感受到白杨树生活环境的恶劣及***格的坚强,为以后的言物喻志打下伏笔.
2.此时的你最想对白杨树说点什么?
(1)唱一唱有关杨树的歌曲.
(2)介绍一下写白杨树的一首小诗.
(3)也可提出问题,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环境生存呢?
(4)也可对白杨树的喜爱之情等.
三、提出疑问,置留作业
刚才的同学提出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白杨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环境生活呢?爸爸介绍了白杨,真的是单纯的在介绍白杨树吗?课下思考一下这个问题,下节课我们共同交流.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直奔情境
1.复习有关词语:戈壁 清晰 浑黄一体 高大挺秀 大伞 抚摸、介绍、边疆 、陷入
2.指名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一段话.
二、剖析实质,表达心声
学习课文第10~13自然段,理解爸爸的心声.
1.指名读课文,说说表白是什么意思?
思考:为什么说爸爸也是在表达自己的心呢?你是怎样理解的?和同学们讨论一下.
抓住“表白”一词进行理解.
爸爸只是向孩子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那么他要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心呢?
(爸爸看见戈壁滩上高大的白杨树,触景生情,以白杨自勉,是托物言志,勉励自己要向白杨树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不软弱,也不动摇.)
2.白杨树是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绿色战士,那么,爸爸的生活环境又会怎样呢?
(1)生讨论汇报,抓住爸爸和白杨特点的相似之处.
(2)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有关建设兵团或支边人员的有关资料.
设计意图:学生感受同时产生联想,感受爸爸和白杨树一样,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建设边疆,无私的奉献着自己一切的场景.抓住事物间的相通之处,体会借物喻人的写法.
3.西部需要开发,祖国需要建设,那么需要的就是向爸爸这样的边疆的建设者,正是他们才使我们的家园变得更加美好.不知道此时的你,面对如此高尚的爸爸,想说说些什么呢?把你的心理话说给你的同学听好吗?
三、再现希望,体会写法
1.学习本文的最后一自然段
你能理解“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的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在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这句话的含义吗?
预设:
(1)高大的白杨指爸爸自己,身边的几棵小树即指他的孩子们.
(2)爸爸希望他的孩子也能扎根边疆,成为边疆的建设者.
(3)这是爸爸的愿望,更能体现爸爸的高尚情操.
……
2.带着对父亲的敬意读一读这段话好吗?
3.体会写法
白杨树和爸爸有着相同的本质特点,他们不怕环境的恶劣,默默的为大地和人类奉献着自己的一切,作者借助白杨的这个特点,明写白杨,暗写自己和与自己一样的边疆戍卫者.这种写作手法就是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设计意图:明确什么是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表现手法.
四、感情朗读,收束全文
带着对白杨树的赞叹,对边疆戍卫者的敬意,对西部未来的憧憬,让我们再一次回到课文之中,去感受这种真真切切的奉献精神吧.指名感情朗读课文.边读边再一次感受这篇文章的写作手法好吗?
设计意图:以读启思,读中体验,读中表达情感.
五、作业:
三、想象拓展
.大胆想象四十年后,当年的爸爸如今的爷爷的第三次沉思.
老师启发:学完《白杨》一课后,我们难忘当年在那趟西行的列车上,爸爸那番意味深长的话.四十多年过去了,如今,在一架西行的波音七四七客机上有不少来自国内外的志士仁人,他们正准备奔赴西部边疆.飞机内还坐着当年的爸爸,他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了,他带着两个在新疆出生的小孙孙刚从上海探亲归来,此时他搂着两个小孙孙,俯视着舷窗外的茫茫戈壁,又陷入了沉思.同学们想想,这位当年的爸爸如今的爷爷四十年后可能在沉思什么呢?这位爷爷和两个小孙孙之间又会有一段怎样的对话呢?

好阿飞的空间按实际睡得可

自己想

人和以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