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面是小午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1)在探究前,小午将三个凸透镜分别正对太阳光,调节凸透镜和光屏的距离,使太阳光在光屏上汇聚一点,量得凸透镜到光屏的距离分别为48厘米、15厘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2 16:04:18
1.下面是小午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1)在探究前,小午将三个凸透镜分别正对太阳光,调节凸透镜和光屏的距离,使太阳光在光屏上汇聚一点,量得凸透镜到光屏的距离分别为48厘米、15厘
1.下面是小午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
(1)在探究前,小午将三个凸透镜分别正对太阳光,调节凸透镜和光屏的距离,使太阳光在光屏上汇聚一点,量得凸透镜到光屏的距离分别为48厘米、15厘米和4厘米,小午选择了15厘米的那个凸透镜进行试验,其他两个凸透镜则不在本实验中实用,你认为小午这样做有必要吗?说出你的看法.
(2)为了使光屏能承接蜡烛的像,蜡烛、光屏、凸透镜,应按怎样的顺序摆放在桌上进行试验?
(3)小午开始实验时,把蜡烛放在离凸透镜尽可能远的位置上,此时光屏应大约放在什么位置来承接蜡烛的实像?应该放在-----------.得到实像后,把蜡烛向凸透镜靠近一些,这时光屏应向哪个方向移动才能重新承接到实像?应该向--------方向移动.
(4)当烛焰移动到离凸透镜只有12厘米时,光屏放在凸透镜的另一侧(对蜡烛而言)不管怎样移动位置都承接不到实像,这时把光屏放在蜡烛的同侧是否有可能承接到蜡烛的像?
(5)小午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忽然想到,若将透镜的下半部用纸遮住,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呢?小刚说:屏上可能只能得到物体上半部分的像,小华说能得到不清晰的完整的像,小午则认为可以得到物体完整的像,但亮度都减弱了.究竟谁说的对呢,他们通过实验得出了正确答案.
第一小问:小午、小刚、小华在这个探究过程中体现了哪几个科学探究过程?
第二小问:你认为他们谁说的对?为什么?
2.小明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发现,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能成放大虚像.他突然想起平面镜成的也是虚像,你能帮他比较一下虚像有什么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吗?
不同之处:
相同之处:
1.下面是小午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1)在探究前,小午将三个凸透镜分别正对太阳光,调节凸透镜和光屏的距离,使太阳光在光屏上汇聚一点,量得凸透镜到光屏的距离分别为48厘米、15厘
.(1)凸透镜的焦距太大、太小都不方便
2.从左至右依次为蜡烛、凸透镜、光屏
3.1倍焦距到2倍焦距之间;远离凸透镜
4.不可能
5.A.我觉得因该有4部分(当然也可以更细化分一些):第一步是发现并提出问题;第二步是提出假设或假想模型;第三步是设计并完成试验,最后一部分是根据试验数据得到正确结论.
B.小红的猜想是对的.因为:
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物体发出或反射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凸透镜后面的光屏上,形成物体的实像.当将透镜的一半挡住后,整个物体发出的光虽有一部分被挡住,但总会有一部分光通过上半部分凸透镜而形成像,如图所示,因此,像与原来相同.由于透镜的一半被遮住,因此折射出的光线与原来相比减少了一半,故亮度减弱.
(2).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虚像,两者所成虚像的性质有相同之处,都是__正立_的.但两者所成虚像的性质也有不同之处,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_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___的血象,且像与物体的平面的镜的____两___侧;凸透镜所成的像是___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__的虚像,且像与物体的凸透镜的______同___侧.
(1)有必要,48厘米的焦距过大,4厘米的焦距过小,都不利于实验操作。
(2)顺序为蜡烛、凸透、镜光屏;
(3)应该放在 距离透镜15-30厘米的区间内。
应该向 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
(4)不行,因为此时透镜成的是虚像。
(5)第二小问:小午对
2。不同之处:物体、虚像、镜面(透镜)位置关系不同,其次平面镜成的是等大的虚像,而凸透镜成的是...
全部展开
(1)有必要,48厘米的焦距过大,4厘米的焦距过小,都不利于实验操作。
(2)顺序为蜡烛、凸透、镜光屏;
(3)应该放在 距离透镜15-30厘米的区间内。
应该向 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
(4)不行,因为此时透镜成的是虚像。
(5)第二小问:小午对
2。不同之处:物体、虚像、镜面(透镜)位置关系不同,其次平面镜成的是等大的虚像,而凸透镜成的是放大的虚像;
相同之处:都是虚像
收起
(1)有必要,48厘米的焦距过大,4厘米的焦距过小,都不利于实验操作。
(2)顺序为蜡烛、凸透、镜光屏;
(3)应该放在 距离透镜15-30厘米的区间内。
应该向 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
(4)不行,因为此时透镜成的是虚像。
(5)第二小问:小午对
2。不同之处:物体、虚像、镜面(透镜)位置关系不同,其次平面镜成的是等大的虚像,而凸透镜成的是...
全部展开
(1)有必要,48厘米的焦距过大,4厘米的焦距过小,都不利于实验操作。
(2)顺序为蜡烛、凸透、镜光屏;
(3)应该放在 距离透镜15-30厘米的区间内。
应该向 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
(4)不行,因为此时透镜成的是虚像。
(5)第二小问:小午对
2。不同之处:物体、虚像、镜面(透镜)位置关系不同,其次平面镜成的是等大的虚像,而凸透镜成的是放大的虚像;
相同之处:都是虚像
收起
1、(1)有必要,不同焦距的凸透镜会聚能力不同,容易出现错误
(2)蜡烛→凸透镜→光屏
(3)u~2u(u为焦距的英文缩写)
蜡烛移动的方向
(4)不可能
(5)小午的对,因为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物体发出或反射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凸透镜后面的光屏上,形成物体的实像。当将透镜的一半挡住后,整个物体发出的光虽有一部分被挡住,但总会有一部分光通过上半部...
全部展开
1、(1)有必要,不同焦距的凸透镜会聚能力不同,容易出现错误
(2)蜡烛→凸透镜→光屏
(3)u~2u(u为焦距的英文缩写)
蜡烛移动的方向
(4)不可能
(5)小午的对,因为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物体发出或反射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凸透镜后面的光屏上,形成物体的实像。当将透镜的一半挡住后,整个物体发出的光虽有一部分被挡住,但总会有一部分光通过上半部分凸透镜而形成像,如图所示,因此,像与原来相同。由于透镜的一半被遮住,因此折射出的光线与原来相比减少了一半,故亮度减弱。
2、不同之处:平面镜成像时物和像会相等,而凸透镜成像则不一定;平面镜成像时物和像离镜面距离相等,而凸透镜成像则不一定;平面镜成像时物和像各点连线与镜面垂直,而凸透镜成像则不一定。
相同之处:两者都可成虚像,像都是正立的。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