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赏析要求如下1.一共要10段 100 或150字 的 赏析 2 希望大家标上序号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28 10:15:21
水浒传赏析要求如下1.一共要10段 100 或150字 的 赏析 2 希望大家标上序号
水浒传赏析
要求如下
1.一共要10段 100 或150字 的 赏析
2 希望大家标上序号
水浒传赏析要求如下1.一共要10段 100 或150字 的 赏析 2 希望大家标上序号
第一:
鲁达——
鲁达是水浒中最为具有人性的智慧之人,五台山老和尚所言不谬,故法号智深!遍观全书,鲁智深杀人仅有离家之前拳打镇关西是失手不当杀人,以后极少几个被杀之人都是恶贯满盈,实为水浒之中洪七公,真君子大侠也.因此说,无论从小说家角度还是读者看来,智深与武松齐名,二者具有极大差异.
智深具有人性本原的真情实感,无论是保护卖唱父女,不遗余力,没有任何功利目的和求名动机.五台山出家,屡次坏了庙里的规矩,其根源是好酒的本性和追求无拘无束生活方式使然,并没有任何以强凌弱的行为.转东京,即使与地皮流氓为伴,以其善良通达之心影响着泼皮的行为,起到了约束作用,不失善举.交林冲英雄相惜、大闹野猪林、洞房扮新娘、二龙山除掉恶道士、直至上粱山,其英雄气与林冲大有互补之妙!
粱山好汉的归宿,作者苦心布局,与武松断臂、林冲受逼、吴用入世、公孙胜离世...相比,鲁智深功德圆满,人间天堂杭州坐化,暗示着一个人间真英雄的善终.
第二:《水浒》的人物描写,向来就受到最高的评价.所谓一百单八人个个面目不同,固然不免言之过甚,但全书重要人物有一打以上各有各的面目,却是事实.记得有一本笔记,杜撰了一则施耐庵如何写《水浒》的故事,大意是这样的:施耐庵先请高手画师把宋江等三十六人画了画像,挂在一间房内,朝夕揣摩,久而久之,此三十六人的声音笑貌在施耐庵的想象中都成熟了,然后下笔,故能栩栩如生.这一则杜撰的施耐庵的创作方法,有它的显然附会的地方,如说图像是宋将等三十六人,就是从《宣和遗事》的记述联想起来的,但是它所强调的朝夕揣摩,却有部分的真理,虽然它这说法基本上是不科学的.因为,如果写定《水浒》的,果真是施耐庵其人.那么,他在下笔之前,相对朝夕揣摩的,便该是民间流传已久的歌颂梁山泊好汉的口头文学,而不是施耐庵自己请什么高手画师所作的三十六人的图像.
个个面目不同,这是一句笼统的评语;仅仅这一句话,还不足以说明《水浒》的人物描写的特点.试举林冲、杨志、鲁达这三个人物为例.这三个人在落草以前,都是军官,都是一身好武艺,这是他们相同之处;他们三个本来都是做梦也不会想到有朝一日要落草的,然而终于落草了,可是各人落草的原因又颇不相同.因为高衙内想把林冲的老婆弄到手,于是林冲吃了冤枉官司,刺配沧州,面对这样的压迫陷害,林冲只是逆来顺受,所以在野猪林内,鲁达要杀那两个该死的解差,反被林冲劝止;到了沧州以后,林冲是安心做囚犯的了,直到高衙内又派人来害他性命,这他才杀人报仇,走上了落草的路.杨志呢,因为失陷花石纲而丢官,复职不成,落魄卖刀,无意中杀了个泼皮,因此充军,不料祸得福,又在梁中书门下做了军官,终于又因失陷了生辰纲,只得亡命江湖,落草了事.只有鲁达,他的遭遇却是“主动”的.最初为了仗义救人,军官做不成了,做了和尚;后来又为了仗义救人,连和尚也做不成了,只好落草.《水浒》从这三个人的不同的遭遇中刻划了三个人的性格.不但如此,《水浒》又从这三个人的不同的思想意识上表示出三个人之不同遭遇的必然性.杨志一心想做官.“博个封妻荫子”,结果是赔尽小心,依然落得一场空.林冲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结果被逼得无处容身.只有鲁达,一无顾虑,敢作敢为,也就不曾吃过亏.对于杨志,我们虽可怜其遭遇,却鄙薄其为人;对于林冲,我们既寄以满腔的同情,却又深惜其认识不够;对于鲁达,我们却除了赞叹,别无可言.《水浒》就是这样通过绚烂的形象使我们对于这三个人发生了不同的感情.不但如此,《水浒》又从这三个人的思想意识上说明了这三个人出身于不同的阶层.杨志是“三代将门之后,五侯杨令公之孙”,所以一心不忘做官,“封妻荫子”,只要有官做,梁中书也是他的好上司.林冲出自枪棒教师的家庭,是属于小资产阶级的技术人员,他有正义感,但苟安于现状,非被逼到走下坡路,下不来决心.至于鲁达,无亲无故,一条光棍,也没有产业,光景是贫农或手艺匠出身而由行伍提升的军官.《水浒》并没叙述这三人的出身(只在杨志口中自己表白是将门之后),但是在描写这三个人的性格时,处处都扣紧了他们的阶级成份.
因此,我们可以说,善于从阶级意识中去描写人物的立身行事,是《水浒》人物描写的最大一个特点.
其次,《水浒》人物描写的又一大特点便是关于人物的一切都由人物本身的行动去说明,作者绝不下一按语.仍以林冲等三人为例,这三个人物出场的当儿,都是在别人事件的中间骤然出现的;鲁达的出场在史进寻找王教头的事件中,林冲的出场在鲁达演习武艺的时候,而杨志的出场则在林冲觅取投名状的当儿.这三个人物出场之时,除了简短的容貌描写而外,别无一言介绍他们的身世,自然更无一言叙述他们的品行了;所有他们的身世和品行都是在他们的后来的行动中逐渐点明,直到他们的主要故事完了的时候,我们这才全部认清了他们的身世和性格.这就好比一人远远而来,最初我们只看到他穿的是长衣或短褂,然后又看清了他是肥是瘦,然后又看清了他是方脸或圆脸,最后这才看清了他的眉目乃至声音笑容:这时候,我们算把他全部看清了.《水浒》写人物,用的就是这样的由远渐近的方法,故能引人入胜,非常生动.
第三:从全书看来,《水浒》的结构不是有机的结构.我们可以把若干主要人物的故事分别编为各自独立的短篇和中篇而无割裂之感.但是,从一个人物的故事看来,《水浒》的结构是严密的,甚至也是有机的.在这一点上,足可证明《水浒》当其尚为口头文学的时候是同一母题而各自独立的许多故事.
这些各自独立、自成整体的故事,在结构上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大概而言,第一,故事的发展,前后勾联,一步紧一步,但又疏密相间,摇曳多姿.第二,善于运用变化错综的手法,避免平铺直叙.试以林冲的故事为例.林冲故事,从岳庙烧香到水泊落草,一共有五回书,故事一开始就提出那个决定了林冲命运的问题,从此步步向顶点发展,但这根发展的线不是垂直的一味紧下去的,而是曲折的,一松一紧的;判决充军沧州,是整个故事中间的一个大段落,可不是顶点,顶点是上梁山,林冲故事也就于此结束.在这五回书中,行文方面,竭尽腾挪跌宕的能事,使读者忽而愤怒,忽而破涕为笑,刚刚代林冲高兴过,又马上为他担忧.甚至故事中的小插曲(如林冲路遇柴进及与洪教头比武)也不是平铺直叙的.这一段文字,先写林冲到柴进庄上,柴进不在,林冲失望而去,却于路上又碰到了柴进(柴进出场这一段文字写得有声有色),后来与洪教头比武.林冲比武这小段的插写,收尾不过千余字,可是,写得多么错综而又富于变化.说要比武了,却又不比,先吃酒,当真开始比武了,却又半真(洪教头方面)半假(林冲方面),于是柴进使银子叫解差开枷,又用大锭银作注,最后是真比,只百余字就结束了;但这百余字真是简洁遒劲,十分形象地写出了林冲武艺的高强.这一小段千余字,还把柴进和洪教头两人的面目也刻划出来了,笔墨之经济,达到了极点.再看杨志的故事.杨志的故事一共只有三回书,一万五六千字,首尾三大段落:卖刀,得官,失陷生辰纲.
在结构上,杨志的故事和林冲的故事是不同的.林冲故事先提出全篇主眼,然后一步紧一步向顶点发展,杨志故事却是把失意、得志、幻灭这三部曲概括了杨志的求官之梦,从结构上看,高潮在中段.在权贵高俅那里,杨志触了霉头,但在另一权贵梁中书那里,杨志却一开始就受到提拔,似乎可以一帆风顺了,但在权贵门下也并不容易.奴才中间有派别,经常互相倾轧.梁中书用人不专,注定了杨志的幻灭.同时也就注定了黄泥冈上杨志一定要失败.故事发展的逻辑是这样的,但小说结构发展的逻辑却经过一连串的一正一反的螺旋到达顶点.杨志一行人还没出发,吴用他们已经布好了圈套,这在书中是明写的;与之对照的,便是杨志的精明的对策.读者此时急要知道的,是吴用等对于此十万贯金珠究竟是“软取”呢或是“硬取”?如果“软取”,又怎样瞒过杨志那精明的眼光?这谜底,直到故事终了时揭晓,结构上的纵横开合,便是这样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