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学英语?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9 16:19:49
为什么要学英语?
为什么要学英语?
为什么要学英语?
我们为什么学英语?
对于刚开始学英语的孩子,英语只不过是与语文、数学等并列的又一门科目而已,谁也不会问“我们为什么要学英语”.课表上有,考试要考,这已经是学习英语足够的理由了.然而,当他们在大学里逐渐成熟,学会独立思考之后,他们中的大多数发现,自己当年的学习只是围绕着一个目的:考试.
“在高三这种应试的倾向就特别明显.高三的时候教材就不怎么看了,第六册根本不讲了,因为高考不考.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做题.至于听力,到了高三几乎就完全放弃了,因为我们那个时候还不考听力.”(清华大学马艳明)
“完全靠课堂上跟着老师学,考试肯定考不了好成绩,特别是阅读.现在高考也是越来越活.高考阅读五十分,里面生词特别多.高一高二我没有看很多课外的东西,到了高三就明显感觉单词量不够,遇到好多生词.以前我就是做基础性的题特别拿手,比如语法、完形填空之类的,做阅读就招架不住了.到高三也没有那么多时间看课外的杂志,我把以前卷子上不会的单词背下来,高三那年背了一千多个单词.高三的时候做了好多题.学校订了一些题,我自己还买了很多.学校的题根本就不够做.我就把做的这些题里面不会的单词都背了下来,结果高考的时候阅读就没有错.”(北京师范大学王丹)
尽管一些英语相当不错的学生认为自己学英语是出于浓厚的兴趣,但现实当中这种兴趣逐渐转化成了为考试奋斗的动力.十几年后当他们回顾自己学英语的经历时,已经很难分清楚何时是出于兴趣,何时是出于应试了.而更多的学生,在他们的回忆中,学英语仅仅是为了考试不得不做的事情.
“其实我开始学英语的时候还是有着饱满的热情的.当时湖南省一个初中生杂志开辟了一个英语作文的栏目,我就自己写作文投稿,登载在杂志上,当时我读初二,把自己能用上的词都用上了.但到了高中就觉得写作文特别贫乏了,而且没有热情,能不写就不写,只有快要考试的时候没有办法,老师要求必须写才写.高三的时候每天都有模拟题,但作文就从来没有好好练过.高考英语作文是20分,我才得8分!”(北京大学林小英)
所以当这些高等学府的学子们即使在大学毕业过后仍然不会听不会说,我们不应当感到惊讶,因为我们的考试没有要求这些!初中学英语是为了考上重点高中,高中学英语是为了考上重点大学,大学学英语是为了过四、六级考试将来更好找工作,或者考GRE托福求学海外……整个英语学习似乎就可以这样被划分为以某类考试为中心的一个个阶段.我们有可能跳出这张由考试罗织起来的网吗?
环境,我们需要的是环境!
对于多数被访者来说,英语学习一开始似乎就是读课文和背单词的不断重复.
“我初中是在北京郊区一所学校上的,那时主要还是靠老师讲,然后在课后听磁带,听单词的发音,背单词.”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二年级研究生马艳明的回忆也许代表了他们那一代学生普遍的情况.英语从一开始就不是被当做一种要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应用的工具,而是老师黑板上毫无生气的板书和磁带中与现实生活毫不相关的朗读.
而在条件更糟的地方,就是连这些朗读也很少让学生听到过.
“我从初一到高三,从来就没有上过完全用英语讲的英语课.甚至也不是用普通话上的英语课,而是用长沙话.用方言讲英语,不可避免地带有长沙味,不是‘Chinglish’,而是‘长沙English’.老师只是在读课文或者教我们单词的时候用英语.最经常的关于英语的记忆就是背单词,背课文,默写单词.而且从初一到高三,我就没怎么听过磁带里的英语,自己没有这种意识,而且曾经尝试着去听,结果根本听不懂,而且大家都听不懂,所以也就不觉得这是多么严重的缺陷.”(北京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博士生 林小英)
在大多数学生的记忆中,学校的英语教育似乎就留给了他们这样的印象.当时他们也许不觉得有什么缺陷,因为从来没有人告诉过他们“听”和“说”的重要性,而当时不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对于英语的要求也就止于试卷上鲜红的分数.
更年轻的一代情况要好一些.毕竟在他们开始学习英语的时代,已经开始重视“听说”能力了,而迅速发展的各种英语辅导材料和设备,又为他们提供了他们的师哥师姐们无法享受到的锻炼.对80年代开始学英语的人来说,听原声英语电影已经很不错了,而90年代末这一批学生,则是被包围在原声英语电影的海洋中长大的.然而,语言环境仍然很缺乏.
“交流上不是很流畅.听,只能听听磁带;说,也就是自己读、自己说,没有真正现场交流的机会.我觉得英语能力的培养最重要的应该是现场交流.听磁带,听别人的对白毕竟不是很直接的东西.”(北京师范大学 王丹)
而且即使是这样的听说训练,更多的也还是学生在课后自己主动进行.课堂上基本还是老师拿着课本讲解单词和语法.
期待:作为语言的英语
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是,当记者问及被访学生的英语水平时,几乎所有的学生都用某种英语考试来表明自己的水平.
“高考英语是138分,现在过四级也能过,可能分数低一点……”
“高中的时候就已经过了四级,现在过个什么考试的应该没有什么问题……”
“如果去考GRE、托福什么的,背背单词,应该不是什么太难的事情……”
真正作为语言交流的英语已经消失在考试分数当中.尽管大学生们能够反思考试给自己的英语学习带来的种种弊端,但不论是社会还是学校,都没有提供除了考试之外的衡量标准.所以对于英语水平的评价也似乎只能到分数为止.至于交流,作为语言最基本的一项功能,由于尚无某种考试来考查,在学生们对英语能力的自我评价中也就自然地被排除在外了.
尽管所有的被访者都期待有朝一日能用英语畅所欲言,但对于现状的改观,却并不抱十分乐观的态度.如果要将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做全面的考查,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什么样的考试能全面考查用英语交流的能力?如果要通过老师与学生的直接对话来考查,能在全国范围内实施这样的考查吗?有这样的师资吗?
来自黑龙江的周超同学更提出了涉及教育公平的更深刻的问题:“英语改革当然应该朝着这个方向改,但这样改革可能对城里的学生比较有利,对农村的同学来说,如果强调听说读写,可能就会造成新的不公平.因为他们没有那种环境,却要达到同样的要求.城里有课外的辅导班,农村根本就没有,只能靠学校老师.”
很显然,考试内容和形式的问题只不过是冰山一角,其变化不可避免地会牵扯到更多更大的问题.
而且,从运用语言的角度来看,在英语学习中还有一个问题被明显地忽略了,那就是:语言的美.
“长期以来,我们在英语学习中总是在做是非判断:这个对,那个不对.从来没人教过我们怎样用一种审美的眼光去学习、欣赏英语.没有人告诉我们哪种英语是美的.所以尽管我学习英语到现在已经13年了,我仍然不能去欣赏一篇英文散文.”(北京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博士生 普兰兰)
这个问题在90年代末的英语教育中仍存在,而且由于应试的影响更变本加厉.
“比如写作文,就是告诉你第一段开头一定要写‘first’,第二段写‘second’,第三段写‘finally’,这样考试的时候至少能得多少分.就像写八股文一样.这只是为了考试,而且我认为就算为了这一个考试进行这么一点小机械练习,也不可能得高分.”(北京师范大学 刘佳凝)
作为交流工具的语言,英语同汉语一样,不仅要说出正确的句子,而且应该使用更美的句子,然而在我们的英语教育中,似乎不曾有过对英语语言之美的关注.“做英语题和做数学题没有太大区别——数学题有时候还有两个解呢!”(北京师范大学 刘佳凝)在正确、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尚未能实现的情况下,提出这种要求似乎有点好高鹜远的味道.但是,如果语言本身变成了一种非此即彼的是非选择,语言的特点和魅力何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