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请从文笔、点题、材料方面分析.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5 13:23:44
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请从文笔、点题、材料方面分析.
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
请从文笔、点题、材料方面分析.
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请从文笔、点题、材料方面分析.
《岳阳楼记》
语言特点.(文笔)
1.记事、写景、抒情和议论交融在一篇文章中,记事简明,写景铺张,抒情真切,议论精辟.议论的部分字数不多,但有统帅全文的作用,是一篇独特的议论文.
2.它虽然是一篇散文,却穿插了许多四言的对偶句,如“日星隐曜,山岳潜形.”“沙鸥翔集,锦鳞游泳.”“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耀金,静影沉璧.”这些骈句为文章增添了色彩.作者锤炼字句的功夫也很深,如“衔远山,吞长江”这两句的“衔”字、“吞”字,恰切地表现了洞庭湖浩瀚的气势.“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简洁的八个字,像格言那样富有启示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把丰富的意义熔铸到短短的两句话中,字字有千钧之力.
点明主旨
从结构上看有三大段
第一自然段,说明作记的缘由. 简明扼要,把必须交代的背景,在文章开头集中地加以交代,后面就可以驰骋想像自由挥洒笔墨了.
第二自然段,不对岳阳楼本身作描写,而是由岳阳楼的大观过渡到登楼览物的心情.
这段文字的内容是写景,口气却是议论.“巴陵的美景集中在洞庭湖上,它衔远山、吞长江、汹涌着,流动着,无边无际”.从空间上形容湖面的广阔和水势的浩淼.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又从不同时间洞庭湖的不同景色,表现它气象万千的变化.抓住不同时刻洞庭湖的不同景色,把它的万千气象很生动地渲染了出来.转而写登楼览物之情:“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既然洞庭湖北通巫峡,南极潇湘,湖边的岳阳楼便为迁客、骚人常常会集的地方.当他们登楼观赏洞庭湖的景物时,心情能不有所差异吗?这几句是全文的枢纽,很自然地引出以下两段.上面对洞庭湖的描写是客观的,以下则是设想迁客骚人观洞庭时的主观感受;上面的文字很简约,以下则洋洋洒洒,淋漓尽致.
第三、四自然段写览物而悲者.
采取对比的写法.一阴一晴,一悲一喜,两相对照.情随景生,情景交融,有诗一般的意境.由这两段描写,引出最后的第五段,点明了文章的主旨.在这一段里对前两段所写的两种览物之情一概加以否定,表现了一种更高的思想境界.
文章在材料方面列举恰当.三四自然段这两段对比的写法.一阴一晴,一悲一喜,两相对照.写古人不同态度引出最后的一种更高的思想境界.
探求过古代那些具有高尚道德的人的心,与上述两种心情有所不同.他们的悲喜不受客观环境和景物的影响,也不因个人得失而变化.当高居庙堂之上做官的时候,就为人民而忧虑,惟恐人民有饥寒;当退居江湖之间远离朝政的时候,就为国君而忧虑,惟恐国君有阙失.这么说来,他们无论进退都在忧虑了,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他们必定这样回答:在天下人还没有感到忧虑的时候就忧虑了,在天下人都已快乐之后才快乐呢;作者感慨万千地说:倘若没有这种人,我追随谁去呢!表示了对于这种人的向往与敬慕.
《醉翁亭记》
语言
《醉翁亭记》的语言极有特色,格调清丽,遣词凝练, 音节铿锵,臻于炉火纯青之境,既有图画美,又有音乐美. 首先,《醉翁亭记》的语言高度概括,含义丰富.如“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 .其次,《醉翁亭记》的语言凝练精粹,晶莹润畅.这是作者善于观察事物,精辟地捕捉对象的本质特征并加以提炼的结果.例如写晨昏景象之异,只用两句就概括殆尽:“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林、岩、晨气、暮霭,均是山间习见之物,以此下笔,切景切境.同时,“出”“开”联属,“开”是“出”的后果.“归”“暝”联属,“归”是“暝”的前提.动词的出神入化,互为因果,使变化着的山景逼真欲现,恍若在即.又如写四季景物,作者独到地捕捉了富有季节特点的典型情景,以“香”言春,以“繁”状夏,以“洁”喻秋,以“水”写冬,无不情状俱到,精确熨贴.再如“树木阴翳,鸣声上下”,前句写色,后句传声,兼声兼色,寥寥八字便把薄暮情景表现无遗.还如“有亭翼然”,仅譬一喻,亭的形状、风貌便画出来活像鸟儿展翅,凌空欲飞.再次《醉翁亭记》的语言抑扬抗坠,铿锵悦耳.全文几乎用“也”收束句尾,又一贯通篇,毫无赘烦之弊,反有灵动之妙,具有一唱三叹的风韵.它虽是散文,但借用了诗的语言表现形式,散中有整,参差多变.他安排了不少对句,使句式整饬工稳.最后从作者自身看来.虽受骈文影响,但非食而不化,乃是有所创造,融化到笔底,又自然天成.不做作,不矫饰.这样,读来顿觉舌端润畅;听来,倍感声声清朗,具有音乐的节奏感和回环美.
主旨方面
贯穿《醉翁亭记》全文的主线是“乐”字.醉和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文中写景的成分很重,又多次提到醉字,这是无足怪的.因为既是写亭,自当写出亭的景色;又因亭名“醉翁”,自当写出命名之意,这些全属必要的烘托.文章开始写望琅岈,写“山行”和“闻水声”都暗寓着一个“乐”字.至破题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后,再补一笔,便借“山水之乐”,明白八道出了全文的主线.下文又承“山水之乐”稍稍展开,写出中朝暮和四时之景,并点出“乐亦无穷”使读者如入佳境.但这种“乐”趣,是人人都体会到的,着还不足为奇.等写到“滁人游”“太守晏”“众宾欢”时,“乐”的内涵就加深了,因为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宾客,还有滁人—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这就非同寻常了.文中用“太守醉”结束这欢乐场面,也是有深意的,说明“醉翁之意”何止于,同时也在于一州之人.到全文结尾处,更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画龙点睛般地勾出一篇主旨.
你是初2的吧,我也正在学这两篇课文呢,去买本<<教材全解>>看看吧,上面应该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