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帮我查找有关李白和杜甫的古诗名句.只要名句!最好能在每句旁边注明思想感情.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24 03:07:12
请帮我查找有关李白和杜甫的古诗名句.只要名句!最好能在每句旁边注明思想感情.请帮我查找有关李白和杜甫的古诗名句.只要名句!最好能在每句旁边注明思想感情.请帮我查找有关李白和杜甫的古诗名句.只要名句!最

请帮我查找有关李白和杜甫的古诗名句.只要名句!最好能在每句旁边注明思想感情.
请帮我查找有关李白和杜甫的古诗名句.只要名句!最好能在每句旁边注明思想感情.

请帮我查找有关李白和杜甫的古诗名句.只要名句!最好能在每句旁边注明思想感情.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这是描绘春夜雨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
一开头就用一个“好”字赞美“雨”.在生活里,“好”常常被用来赞美那些做好事的人.如今用“好”赞美雨,已经会唤起关于做好事的人的联想.接下去,就把雨拟人化,说它“知时节”,懂得满足客观需要.不是吗?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来了.你看它多么“好”!
第二联,进一步表现雨的“好”.雨之所以“好”,就好在适时,好在“润物”.春天的雨,一般是伴随着和风细细地滋润万物的.然而也有例外.有时候,它会伴随着冷风,由雨变成雪.有时候,它会伴随着狂风,下得很凶暴.这样的雨尽管下在春天,但不是典型的春雨,只会损物而不会“润物”,自然不会使人“喜”,也不可能得到“好”评.所以,光有首联的“知时节”,还不足以完全表现雨的“好”.等到第二联写出了典型的春雨伴随着和风的细雨,那个“好” 字才落实了.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仍然用的是拟人化手法.“潜入夜”和“细无声”相配合,不仅表明那雨是伴随和风而来的细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如果有意讨“好”,它就会在白天来,就会造一点声势,让人们看得见,听得清.惟其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它才选择了一个不妨碍人们工作和劳动的时间悄悄地来,在人们酣睡的夜晚无声地、细细地下.
雨这样“好”,就希望它下多下够,下个通宵.倘若只下一会儿,就云散天晴,那“润物”就很不彻底.诗人抓住这一点,写了第三联.在不太阴沉的夜间,小路比田野容易看得见,江面也比岸上容易辨得清.如今呢?放眼四望,“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只有船上的灯火是明的.此外,连江面也看不见,小路也辨不清,天空里全是黑沉沉的云,地上也象云一样黑.好呀!看起来,准会下到天亮.
尾联写的是想象中的情景.如此“好雨”下上一夜,万物就都得到润泽,发荣滋长起来了.万物之一的花,最能代表春色的花,也就带雨开放,红艳欲滴.等到明天清早去看看吧!整个锦官城(成都)杂花生树,一片“红湿”,一朵朵红艳艳、沉甸甸,汇成花的海洋.那么,田里的禾苗呢?山上的树林呢?一切的一切呢?
浦起龙说:“写雨切夜易,切春难.”这首《春夜喜雨》诗,不仅切夜、切春,而且写出了典型春雨的、也就是“好雨”的高尚品格,表现了诗人的、也是一切“好人”的高尚人格.
诗人盼望这样的“好雨”,喜爱这样的“好雨”.所以题目中的那个“喜”字在诗里虽然没有露面,但“‘喜’意都从罅缝里迸透”(浦起龙《读杜心解》).诗人正在盼望春雨“润物”的时候,雨下起来了,于是一上来就满心欢喜地叫“好”.第二联所写,显然是听出来的.诗人倾耳细听,听出那雨在春夜里绵绵密密地下,只为“润物”,不求人知,自然“喜”得睡不着觉.由于那雨“润物细无声”,听不真切,生怕它停止了,所以出门去看.第三联所写,分明是看见的.看见雨意正浓,就情不自禁地想象天明以后春色满城的美景.其无限喜悦的心情,又表现得多么生动!
中唐诗人李约有一首《观祈雨》:“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和那些朱门里看歌舞的人相比,杜甫对春雨“润物”的喜悦之情难道不是一种很崇高的感情吗?
杜甫《新安吏》诗歌鉴赏
新安吏
杜甫
客行新安道, 喧呼闻点兵.
借问新安吏: “县小更无丁?”
“府帖昨夜下, 次选中男行.”
“中男绝短小, 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 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 青山犹哭声.
“莫自使眼枯, 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 天地终无情!
我军取相州, 日夕望其平.
岂意贼难料, 归军星散营.
就粮近故垒, 练卒依旧京.
掘壕不到水, 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 抚养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 仆射如父兄.”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郭子仪收复长安和洛阳,旋即,郭和李光弼、王思礼等九节度使乘胜率军进击,以二十万兵力在邺郡(即相州,治所在今河南安阳)包围了安庆绪叛军,局势甚可喜.然而昏庸的肃宗对郭子仪、李光弼等领兵并不信任,诸军不设统帅,只派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使诸军不相统属,又兼粮食不足,士气低落,两军相持到次年春天,史思明援军至,唐军遂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保东都洛阳,其余各节度使逃归本镇.唐王朝为了补充兵力,大肆抽丁拉夫.杜甫这时正由洛阳回华州任所,耳闻目睹了这次惨败后人民罹难的痛苦情状,经过艺术提炼,写成组诗“三吏”、“三别”.《新安吏》是组诗的第一首.新安,在洛阳西.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这两句是全篇的总起.“客”,杜甫自指.以下一切描写,都是从诗人“喧呼闻点兵”五字中生出.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这是杜甫的问话.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定制:男女十六为中,二十一为丁.至天宝三载(744),又改以十八为中男,二十二为丁.按照正常的征兵制度,中男不该服役.杜甫的问话是很尖锐的,眼前明明有许多人被当作壮丁抓走,却撇在一边,跳过一层问:“新安县小,再也没有丁男了吧?”大概他以为这样一问,就可以把新安吏问住了.“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吏很狡黠,也跳过一层回答说,州府昨夜下的军帖,要挨次往下抽中男出征.看来,吏敏感得很,他知道杜甫用中男不服兵役的王法难他,所以立即拿出府帖来压人.看来讲王法已经不能发生作用了,于是杜甫进一步就实际问题和情理发问:“中男又矮又小,怎么能守卫东都洛阳呢?”王城,指洛阳,周代曾把洛邑称作王城.这在杜甫是又逼紧了一步,但接下去却没有答话.也许吏被问得张口结舌,但更大的可能是吏不愿跟杜甫噜苏下去了.这就把吏对杜甫的厌烦,杜甫对人民的同情,以及诗人那种迂执的性格都表现出来了.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跟吏已经无话可说了,于是杜甫把目光转向被押送的人群.他怀着沉痛的心情,把这些中男仔细地打量再打量.他发现那些似乎长得壮实一点的男孩子是因为有母亲照料,而且有母亲在送行.中男年幼,当然不可能有妻子.但为什么父亲不来呢?上面说过“县小更无丁”,有父亲在还用抓孩子吗?所以“有母”之言外,正可见另一番惨景.“瘦男”之“瘦”已叫人目不忍睹,加上“独伶俜”三字,更见无亲无靠.无限痛苦,茫茫无堪告语,这就是“独伶俜”三字给人的感受.杜甫对着这一群哀号的人流,究竟站了多久呢?只觉天已黄昏了,白水在暮色中无语东流,青山好象带着哭声.这里用一个“犹”字便见恍惚.人走以后,哭声仍然在耳,仿佛连青山白水也呜咽不止.似幻觉又似真实,读起来叫人惊心动魄.以上四句是诗人的主观感受.它在前面与吏的对话和后面对征人的劝慰语之间,在行文与感情的发展上起着过渡作用.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这是杜甫劝慰征人的开头几句话.照说中男已经走了,话讲给谁听呢?好象是把先前曾跟中男讲的话补叙在这里,又象是中男走过以后,杜甫觉得太惨了,一个人对着中男走的方向自言自语,那种发痴发呆的神情,更显出其茫茫然的心理.照说抒发悲愤一般总是要把感情往外放,可是此处却似乎在收.“使眼枯”、“泪纵横”本来似乎可以再作淋漓尽致的刻画,但杜甫却加上了“莫”和“收”.“不要哭得使眼睛发枯,收起奔涌的热泪吧.”然后再用“天地终无情”来加以堵塞.“莫”、“收”在前,“终无情”在后一笔煞住,好象要人把眼泪全部吞进肚里.这就收到了 “抽刀断水水更流”的艺术效果.这种悲愤也就显得更深、更难控制,“天地”也就显得更加“无情”.
照说杜甫写到“天地终无情”,已经极其深刻地揭露了兵役制度的不合理,然而这一场战争的性质不同于写《兵车行》的时候.当此国家存亡迫在眉睫之时,诗人从维护祖国的统一角度考虑,在控诉“天地终无情”之后,又说了一些宽慰的话.相州之败,本来罪在朝廷和唐肃宗,杜甫却说敌情难以预料,用这样含混的话掩盖失败的根源,目的是要给朝廷留点面子.本来是败兵,却说是“归军”,也是为了不致过分叫人丧气.“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唐军讨伐安史叛军,当然可以说名正言顺,但哪里又能谈得上爱护士卒、抚养分明呢?另外,所谓战壕挖得浅,牧马劳役很轻,郭子仪对待士卒亲如父兄等等,也都是些安慰之词.杜甫讲这些话,都是对强征入伍的中男进行安慰.诗在揭露的同时,又对朝廷有所回护,杜甫这样说,用心是很苦的.实际上,人民蒙受的惨痛,国家面临的灾难,都深深地刺激着他沉重而痛苦的心灵.
杜甫在诗中所表现的矛盾,除了有他自己思想上的根源外,同时又是社会现实本身矛盾的反映.一方面,当时安史叛军烧杀掳掠,对中原地区生产力和人民生活的破坏是空前的.另一方面,唐朝统治者在平时剥削、压迫人民,在国难当头的时候,却又昏庸无能,把战争造成的灾难全部推向人民,要捐要人,根本不顾人民死活.这两种矛盾,在当时社会现实中尖锐地存在着,然而前者毕竟居于主要地位.可以说,在平叛这一点上,人民和唐王朝多少有一致的地方.因此,杜甫的“三吏”“三别”既揭露统治集团不顾人民死活,又旗帜鲜明地肯定平叛战争,甚至对应征者加以劝慰和鼓励,也就不难理解了.因为当时的人民虽然怨恨唐王朝,但终究咬紧牙关,含着眼泪,走上前线支持了平叛战争.

杜甫《潼关吏》诗歌鉴赏
潼关吏
杜甫
士卒何草草, 筑城潼关道.
大城铁不如, 小城万丈余.
借问潼关吏: “修关还备胡?”
要我下马行, 为我指山隅:
“连云列战格, 飞鸟不能逾.
胡来但自守, 岂复忧西都.
丈人视要处, 窄狭容单车.
艰难奋长戟, 万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战, 百万化为鱼.
请嘱防关将, 慎勿学哥舒!”
乾元二年(759)春,唐军在相州(治所在今河南安阳)大败,安史叛军乘势进逼洛阳.如果洛阳再次失陷,叛军必将西攻长安,那么作为长安和关中地区屏障的潼关势必有一场恶战.杜甫经过这里时,刚好看到了紧张的备战气氛.开头四句可以说是对筑城的士兵和潼关关防的总写.漫漫潼关道上,无数的士卒在辛勤地修筑工事.“草草”,劳苦的样子.前面加一“何”字,更流露出诗人无限赞叹的心情.放眼四望,沿着起伏的山势而筑的大小城墙,既高峻又牢固,显示出一种威武的雄姿.这里大城小城应作互文来理解.一开篇杜甫就用简括的诗笔写出唐军加紧修筑潼关所给予他的总印象.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这两句引出了“潼关吏”.胡,即指安史叛军.“修关”何为,其实杜甫是不须问而自明的.这里故意发问.而且又有一个“还”字,暗暗带出了三年前潼关曾经失守一事,从而引起人们对这次潼关防卫效能的关心与悬念.这对于开拓下文,是带关键性的一笔.
接下来,应该是潼关吏的回答了.可是他似乎并不急于作答,却“要(yāo邀)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从结构上看,这是在两段对话中插入一段叙述,笔姿无呆滞之感.然而,更主要的是这两句暗承了“修关还备胡”.杜甫不是忧心忡忡吗?而那位潼关吏看来对所筑工事充满了信心.他可能以为这个问题不必靠解释,口说不足为信,还是请下马来细细看一下吧.下面八句,都是潼关吏的话,他首先指看高耸的山峦说:“瞧,那层层战栅,高接云天,连鸟也难以飞越.敌兵来了,只要坚决自守,何须再担心长安的安危呢!”语调轻松而自豪,可以想象,关吏说话时因富有信心而表现出的神采.他又兴致勃勃地邀请杜甫察看最险要处:老丈,您看那山口要冲,狭窄得只能容单车通过.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这八句,“神情声口俱活”(浦起龙《读杜心解》),不只是关吏简单的介绍,更主要的是表现了一种“胡来但自守”的决心和“艰难奋长戟”的气概.而这虽然是通过关吏之口讲出来的,却反映了守关将士昂扬的斗志.
紧接关吏的话头,诗人却没有赞语,而是一番深深的感慨.为什么呢?因为诗人并没有忘记“前车之覆”.桃林,即桃林塞,指河南灵宝县以西至潼关一带地方.三年前,占据了洛阳的安禄山派兵攻打潼关,当时守将哥舒翰本拟坚守,但为杨国忠所疑忌.在杨国忠的怂恿下,唐玄宗派宦官至潼关督战.哥舒翰不得已领兵出战,结果全军覆没,许多将士被淹死在黄河里.睹今思昔,杜甫余哀未尽,深深觉得要特别注意吸取上次失败的教训,避免重蹈复辙.“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慎”字意味深长,它并非简单地指责哥舒翰的无能或失策,而是深刻地触及了多方面的历史教训,表现了诗人久久难以消磨的沉痛悲愤之感.
与“三别”通篇作人物独白不同,“三吏”是夹带问答的.而此篇的对话又具有自己的特点.首先是在对话的安排上,缓急有致,表现了不同人物的心理和神态.“修关还备胡”,是诗人的问话,然而关吏却不急答,这一“缓”,使人可以感觉到关吏胸有成竹.关吏的话一结束,诗人马上表示了心中的忧虑,这一“急”,更显示出对历史教训的痛心.其次,对话中神情毕现,形象鲜明.关吏的答话并无刻意造奇之感,而守关的唐军却给读者留下一种坚韧不拔、英勇沉着的印象.其中“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两句又格外精警突出,塑造出犹如战神式的英雄形象,具有精神鼓舞的力量. (杜甫的)
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
2、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宣州谢眺楼
饯别校书叔云》
3、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北风行》
4、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将进酒》
5、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将进酒》
6、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将进酒》
7、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
8、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9、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
10、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登金陵凤凰台》
11、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南陵别儿童入京》
12、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蜀道难》
13、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登金陵凤凰台》
14、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送友人》
15、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渡荆门送别》
16、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菩萨蛮》
17、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8、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
19、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秋浦歌》
20、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子夜吴歌》
21、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下独酌》
22、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早发白帝城》
23、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越中览古》
24、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把酒问月》
25、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梦油天姥吟留别》
(李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