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的意思是什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2 14:52:07
“文人”的意思是什么?
“文人”的意思是什么?
“文人”的意思是什么?
余秋雨:“中国文人”是什么意思 慎为文人 “中国文人”是一个什么概念?真是一言难尽,十言难尽,百言难尽.你可以投给它最高的崇敬、最多的怜惜,也可以投给它最大的鄙视、最深的忿恨. 中国文人有过辉煌的典范,辉煌的绝不逊色于其他文明故地的同行.中国文人的“原型”是孔子、老子、庄子;中国文人在精神品德上的高峰是屈原和司马迁;中国文人在人格独立上的“绝唱”是魏晋名士. 唐代以后,情况开始复杂.产生了空前绝后的大诗人李白、杜甫,但他们在人格独立上都已不及他们的前辈.科举制度开始,一千三百多年全国文人争走的那条独木桥,造成了中国文人一系列的集体负面人格.觊觎官场、敢于忍耐、奇妒狂嫉、虚诈矫情……即便在科举的缝隙中出了一些出色的学者和艺术家,大多也自吟自享型的,很少真正承担社会的精神责任. 近代以来,中华文明险遭颠覆,中国文人中有一部分站到了社会改革的第一线,却又陷于争斗、走向激进,大多失落了文化本位,很难再被称作真正的文人.而其间的另一部分,则以文行恶,忙于整人,或胡言乱语,侮辱民智,留给人们的是最丑陋的记忆. 中国现代文人中最优秀的群落,往往也很难摆脱一个毛病,那就是把自己的大多数行为当作圈子内互为观众的表演,很少在乎圈子外的一切.这就把文化的制作过程和消耗过程合而为一了,相当于一个工厂把产品的营销范围全都锁定在自己厂房的围墙之内.那么,我们的社会为什么还需要这样的工厂?中国文人对于同行的内心排拒力,肯定是世界第一.这一点,不能仅仅靠“妒嫉”二字就能解释. 科举制度一千三百多年的不懈训练,使中国文人早就习惯于把别人当台阶,踩在脚下,好让自己一步步爬上去.一千三百多年的习惯终于沉淀成本能,即便社会已经多元,他们也要在一条小道上争个你死我活.一次小小的地震,把两个蟋蟀罐摔落在地,破了.几个蟋蟀惊惶失措地逃到草地上. 草地那么大,野草那么高,食物那么多,这该是多么自由的天地啊.但是,它们从小就是为了那批人“斗蟋蟀”才抓在罐子里;年年斗,月月斗,除了斗,它们已经不知道为什么爬行,为什么进食,为什么活着. 于是,逃脱的惊慌和喜悦很快就过去了,它们耐不住不再斗争的生活,都在苦苦地互相寻找.听到远处有响声,它们一阵兴奋;闻到近处有气味,它们屏息静候;看到茅草在颤动,它们缩身备跳;发现地上有爪痕,它们步步追踪……终于,它们先后都发现了同类,找到了对手,开辟了战场. 像在蟋蟀罐里一样,一次次争斗都有胜败.这方的胜者丢下气息奄奄的败者,去寻找另一方的胜者——没有多少时日,逃出来的蟋蟀已全部壮烈牺牲,死而后已. 它们的生命,结束得比在蟋蟀罐里还早.因为那罐子既可以汇聚对手,又可以分隔对手,而在外面的自由天地里,不再有分隔.还有,那枚软软的长草,既可以逗引双方斗志,也可以拨开殊死肉搏,而在这野外的茅草丛里,所有的长草都在看热闹.世上所有蹦跳扑斗的活泼生命,并不都是自由的象征.多数,还在无形中过着罐中日月、厮咬生平. 唉,中国文人.2005年是中国科举制度结束的百年祭.这个制度给中国文人的强有力的塑形,会在多少年后消退?两百年,还是三百年? ——可能还说得太短,因为人家整整塑形了一千多年.“恃弱、逞强交错症”,是很多中国文人的心理流行病. 如何“恃弱”?永远把自己看成是需要被照顾和关爱的人员,不断念叨自己是无权的平民、清贫的寒士.等到政治运动一来,宣称自己是被压迫的一员.政治运动过去之后,他们面对官员和企业家的目光,总是求诉的、期盼的,又是矜持的. 如何“逞强”?面对百姓大众,他们总是面对“媚俗”;面对国际潮流,他们总是反对“媚洋”;面对历史转型,他们总是反对“媚时”.他们究竟要固守什么呢?谁也不知道,只知道他们始终俯瞰万象,气吞山河. 这两种病症的任何一种都已经是够受的了,中国文人有本事把它们糅成一体,并在社会上广泛普及,成了一种最不可思议的人格造型.捷克前总统哈维尔原来是一个作家,他曾这样描述当年作家协会里的那些文人——— 在当代中国,文化教育发达,却尽量不要做文人.这是因为,“中国文人”这个概念的投影太黑太深,年轻人缺少见识,很容易被它所诱惑、所俘虏. 一旦不幸成了文人,那就要谨慎了.努力学做一件实事,做的时候也不要打出“文人从商”、“文人做官”的牌号,而是让自己取得一个成为社会正常谋生者的身份.千万不可以文化知识嘘人、骗人,更不可借文化的名义害人、整人.如果杜绝了做这些坏事的可能,那么,又要静下心来想一想:我们究竟做过好事没有?如果有,为什么那么低效,甚至无效?
求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