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各人物简介最好详细点,省的去看原著了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3 15:56:02
三国演义各人物简介最好详细点,省的去看原著了
三国演义各人物简介
最好详细点,省的去看原著了
三国演义各人物简介最好详细点,省的去看原著了
太多了 百度只让打1W字
赵云:赵子龙.河北常山真定人,(156---229) 赵云是广大三国迷最爱的人物.他的一生论传奇色彩不如诸葛亮,论史书记载也不如一些大将,我们都不用说关羽,张飞之流.就是比曹操手下的乐进,李典之流也不如.可大家还是喜欢他.罗贯中甚至仅仅根据《三国志》中写的赵云长坂坡救得先主妾甘夫人和刘阿斗这一句话,就写出了长坂坡一大篇幅,还说他冲杀了一天一夜,杀死曹将五十四员,简直就成了战神.更将他誉为白袍小将.(冲长坂坡的赵云少说也要五十了,他可比刘备还大)所以才有了一吕二赵三典的说法. 为什么一个在史料上不怎么出名的人在现实和民间的口碑这么好,好到了大家都喜欢他的地步呢?而且,翻看各种三国文章,对猪哥哥都有不满,却基本上没有对赵云不满的.作者认为这一,赵云个性从不张扬.上下的人对他都是无可挑剔.上绝对服从命令;下,爱护士兵,没有架子;《云别传》中叙述,刘禅追封众功臣的谥号,命姜维等人商定赵云的谥号,姜维他们就说:大将军云昔从先帝,劳绩显著;经营天下,遵奉法度,功效可书;当阳之役,义贯金石,忠以卫上;谨按谥法,柔顺慈惠曰顺;执事有班曰平;克定祸乱曰平,故应追封他为顺平侯.这段评论可以说是对赵云个性的描述,也说明了赵云在众人心目中的地位一点不压于关,张等人.这二,赵云真心为民,一心为国.这点有几个地方都有表现.在他离开袁绍转向公孙瓒,公孙瓒问他“闻贵州人皆愿随袁氏,君何独回心,迷而能反乎?”那时的袁绍势力要强大的多.赵云答曰“天下汹汹,未知孰是,民有倒悬之厄.鄙州论议,从仁政所在,不为忽袁公,私明将军也.”当时的情况,袁绍虽然势力强大,但民众的生活并不好.反而,公孙瓒因为开始了屯田之法,他境内的民众的生活反而不错,所以赵云才有“从仁政所在,不为忽袁公,私明将军也.”的说法.而赵云当时投靠公孙瓒还有个重要的原因是公孙瓒对匈奴等入侵者的抵挡.想必当时赵云将公孙瓒视为民族英雄般的人物吧.所以赵云投效公孙是为了民众;还有一件是刘备入主成都后,意欲将当时获得的豪强土地和财物,成都的房屋田舍进行大分配,赏赐为他夺取益州的功臣.全场的文武(包括猪哥哥和法正等)都没人说话,只有赵云驳回,说到“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用家为,今国贼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须天下都定,各反桑梓,归耕本土,乃其宜而.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昂可归还,令安居复业,然后可役调,得其欢心.”.如果不是真心为民,怎么能说出这样的话语.说赵云一心为国,史书上的记载并不多,但寥寥几句话已经说明了问题.这是在刘备要大举举兵,征讨孙权的时候.诸葛亮等也劝过,不过他们都是从实力对比和战略上来说的.可赵云的话不一样,他说“国贼乃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操虽身毙,子丕篡盗,当因众心,早图关中,居河,渭上流以讨凶逆,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应置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得卒解也.”说的明白.你刘备向来以恢复汉室自称,现在你不去攻打篡汉的魏,却要攻打承认汉之正统的吴侯,实在是让众人不解.这里故且不提赵云所说的攻打魏是否会成功,他将曹操看成国贼是否正确,就这件事情而言,可以看出刘备之假,赵云之真心为汉也.这三,战场上的赵云是将智、勇、仁,爱,集于一身的人,而不是神.这样的武将历史上的人物数都数的清楚.史记:每次作战,赵云都身先士卒;陷于包围,只要有一个士兵还没出来,他就会回身去救;对待敌人,只要没有反抗,他就不会再去伤害.这样的人就是老百姓心目中的英雄.所以,不管当权者将三国中谁提到神的高度(比如关羽,诸葛亮等),赵云永远是百姓心中的最爱.他是百姓的英雄,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一个在我们身边最需要的人,我们的兄长和朋友.而不是那些高高在上的神.
郭嘉(170----207),字奉孝,颖川阳翟(今河南禹县)人.
我喜欢郭嘉基于两点:一,郭嘉实际上是曹操的第一谋士,本人认为他也是三国中的第一谋士,某些方面比诸葛亮还强,可惜的是他死的早,两人不能进行比较了.如果他不是死的太早,三国历史怕要重写.二,郭嘉的为人好.就是说他的人品好.史书上说他“因他智虑变远,通达事理,忠贞善良智高德美,体通性达”又说他:性格开朗,豪放,甚至不拘小节,乃性情中人.
看看郭嘉的一生,可以说是非常厉害的.郭嘉自幼身怀大志,见识深远.在天下开始大乱的时候,他便长期闭门苦读,终于掌握了广博的政治、军事和历史知识,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政治见解.20岁左右时,正是东汉末天下大乱开始之时,他仍隐匿名迹,尚未显露锋芒.但暗中,他平时不与俗人应酬往来,却很注意结交英雄豪杰,所以,当时一般人都还不知道他的才能,只有那些和他相识而又志趣相投的英俊之士,对他的才华十分看重.比如荀彧他的这个同乡和程昱这个曹操帐中的第二谋士.就是他们向曹操推荐了郭嘉.
开始的时候,郭嘉听说袁绍能够礼贤下士,再则袁氏当时声势位赫,盛名一时;他便前往投效,期望能一展鸿图.然而,袁绍本人外宽而内忌,好贤而不能用.因此,郭嘉并未受到袁绍的重用.当时,郭嘉的两位同乡辛评、郭图也在袁绍处效力.郭嘉对他们说:“智谋之士首要在于审择明主,只有那样,才能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如今,袁公只想学周公的礼贤下士,却根本就不懂得用人的道理.他只是招揽人才,却不予以重视;临事又好谋而不能决断.若想和他一道拯救天下的危难,建立霸王之业,实在是难啊!”于是,他毅然离开了袁绍,去另寻明主.事实证明了他的英明和决断,辛评、郭图最后都给袁氏做了陪葬.聪明的谋士要善于选择辅佐对象,所谓“良禽择木而栖”,这是他成功的首要条件.郭嘉曾说过:“夫智者审于量主.”而作为谋略家的郭嘉,其高明之处,就在于他能准确地判定、袁绍不过是徒有虚名,难当国家兴亡之重任,其失败的命运难以避免,因而就绝不能选择他作为自己的事业之“主”.
因此当荀彧和程昱向曹操介绍了郭嘉,而曹操正好缺少一个全面的人才(曹操的第一智囊戏志才刚去世不久.这个人物也是很可惜的,历史上都没留下什么资料.但从曹操给荀彧的信中“自从戏志才去世后,几无可与之谋大事之人.汝、颖一带向来多出奇士,请问谁可继任戏志才之职?”可以看出戏志才应该是个很厉害的人物.)的时候,两人是相见恨晚呀.史写:郭嘉和曹操在房间中长谈了一天一夜,郭嘉出门后喜不自胜地说:“曹公才真是我想投奔的明主啊!”而曹操则高兴地赞叹说:“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果不其然,可以说在曹操平定整个北方的过程中,郭嘉占了大半的功劳.以至于郭嘉死后,曹操悲苦不已,还要上书汉献帝追增封赏.表文说:“已故军祭酒招阳亭侯郭嘉,忠贞善良智高德美,体通性达.每逢讨论大事,众说纷经,他能一针见血,一语定音,处理恰当,动无遗策.自在军旅之间,随我一起东征西讨十有一年,擒目布,取眭固,斩袁谭,平定河北,逾越险塞,扫荡马丸,震威辽东,铲平袁尚,其功高盖世.正当要彰显其勋之时,他却不幸早亡.追念郭嘉之功勋,实在令人不可忘怀.应该增加其封邑,加上过去所封共1000户,以表彰死者,鼓励后人.”对郭嘉的忠诚与才干进行了热情的赞扬,对郭嘉的英年早逝表示深切的悼念.汉献帝阅过表文后,追任郭嘉为贞侯.不仅如此,曹操对郭嘉的儿子郭亦也是爱屋及乌,一直养在身边,多次封赏.可惜郭亦也学了老子,身体不好,虽然聪明,却也死的早.
郭嘉的计谋最让史学家和历代政治家称道的就是他对曹操所分析的曹操和袁绍的十败十胜论.真乃千古之言,放在今天仍然让后人为之感慨.
其一为“道胜”.“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郭嘉以人性为第一要义,列为十胜之首.他道人的天性,是自然的天性,理应顺乎自然,不应该用“繁礼”强加约束,才充分发挥人的内在秉赋.这方面曹操比袁绍强多了.事实也是如此.曹操择人选才是不拘一格的.
其二为“义胜”.“绍以逆动,公奉顺以率天下.”袁绍师出无名,曹操可以奉汉献帝之名以令天下,名正而言顺,这就在“义”上胜过了袁绍.虽然那时候,汉室不过就是个招牌,可这个招牌还是有用的,至少在道义上还上有用的,虽然曹操为了这个汉室吃了不少苦头,可在刚开始的时候还是有了一点好处的.包括诸葛亮的《隆中对》都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可与争锋.”
其三为“治胜”.“汉末政失于宽,绍以宽济竞,故不摄.公纠之以猛而上下知制.”袁绍本人出身高门士族,他在自己的辖区内,豪强大族非常放纵,而袁绍任令他们凌压百姓.因此,其统治区内阶级矛盾激化.相反,曹操却纠之以猛,着重打击抑制家强势力,“重豪强兼并之法”.袁绍以宽济宽,曹操以猛纠宽,高下之别,昭然可见,所以曹操得到翼州和青州后,百姓喜而望之.曹操的本钱青州军就很说明问题.
其四为“度胜”.“绍外宽内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亲戚子弟;公外易简而内机明,用人无疑,唯才所宜,不问远近.”这点不用多说,就看郭嘉本人离开袁绍而就曹操就明白了.
其五为“谋胜”.“绍多谋少决,失在后事;公策得辄行,应变无穷.”袁绍遇事多谋不能断,常常错失良机;而曹操处理大事非常果断,善于随机应变,这就在谋略和决策方面超过了袁绍.
其六为“德胜”.“绍因累世之资,高议揖让以收名誉,士之好言饰外者多归之;公以至心待人,惟诚而行,不为虚美,以俭率下,与有功者无所吝,士之忠正远见而有实者皆愿为用.”袁绍犯了东汉末期所有士族大户的毛病,沽名钓誉,跟从他的只务虚名而没有实际本领的人多.有本事的他又不用.像田丰等.而曹操以仁义和诚心待人,自己严谨俭朴,赏赐有功的人却慷慨大方,史说曹操有功必赏,无功者无望.不仅是这样,曹操对待功臣之后都非常好.他还养了像陈宫这样不从他的人的家眷.所以天下有才能而讲求实效的人都愿辅佐曹操.这点,没几个人能做到的.甚至包括诸葛亮这样的智者.
其七为“仁胜”.“绍见人饥寒,恤念之形于颜色.其所不见,虑或不及也,所谓妇人之仁耳.公于目前小事,时有所忽,至于大事,与思接,恩之所加,皆过其望,虽所不见,虑之所周,无不济也.”曹操很重视发展生产,恢复经济,安定社会,惠在下民.他不在乎那些小恩小惠的东西,所以曹操听取大臣的意见,做了许多实际的发展经济的工作,使自己辖区内的人民生活得以安定,经济的发展也为以后晋一统三国打下了基础.而袁绍放纵豪强,贪暴无比,民不堪命,却好在些许小事上假仁假义.所以他不如曹操大得民心.
其八为“明胜”.“绍大臣争权,谗言惑乱;公御下以道,浸润不行.”袁绍出身大族,而且史书上写他是庶出,所以这个人非常喜欢听阿谀奉承的话,偏爱身边谄媚之徒,言听计从,而不喜欢直言进谏之人,不愿采纳他们的意见.连自己的亲兄弟袁术都与他势如水火.(当然袁术也不是个好鸟)他是有人都不会用呀,不失败才叫怪.曹操用人正好相反.他很能虚心请教身边人的意见,并允许不同声音的出现,像他在北征乌丸回来后,大赏那些当初不同意出征的将领,说他们是为了自己好等.
其九为“文胜”.“绍是非不可知;公所是进之以礼,所不是正之以法.”袁绍真的是那种不明是非的人,更气人的是他简直把这种不明是非的事情做到了极点.对他帐下各谋士将领之间的明争暗斗不仅不阻止和批评,反而纵容之,所以才有许攸之变和高览,张颌的临阵叛变,直接葬送了他的家业.而他在失败回邺城后,居然杀了田丰,理由竟然是田丰是对的,他是错的,所以杀了田丰,他就是对的了.历史上像袁绍这种主公倒也少见.可怜的田丰哟.而曹操善于以礼和法治国,他以国法治下,以军法治军,很少来什么法外施恩的事情,所以有曹操之马践踏了麦田,曹操割发代首的事情.虽然这也是曹操狡猾的表现,但也说明了曹操的治下是严格依法办事的.
其十为“武胜”.“绍好为虚势,不知兵要;公以少克众,用兵如神,军人恃之,敌人畏之.”袁绍没有军事才能的,却喜欢乱指挥,喜欢虚张声势;而曹操善于以少克众,用兵如神,具有杰出的军事才能.曹操曾著兵书《孙子兵法注解》和《孙子兵法十三篇》,他的军事才能还是很有独特之处,他甚至会排兵布阵.这就在军事上胜过了袁绍.
郭嘉这一篇十败十胜的大道理可谓真知灼见.郭嘉从袁、曹双方的政治、经济、政策、军事实力、人心向背,以及个人的气质和才能,做了全面而深刻的剖析,从而得出了曹操“十胜”的结论,这是具有科学预见性的判定.曹操的其地谋士,如荀彧和贾诩,也曾对官渡之战前的袁、曹对峙形势作过分析和预测,也都预见到了曹操必会击败袁绍的结局,这些都被后来的实践证明.荀彧曾预言曹操有“四胜”,即度胜.谋胜.武胜、德胜;贾诩预见曹操“明胜绍、勇胜绍、用人胜绍、决机胜绍”,可以说是英雄所见略同,都作了同样正确的判断,都对坚定曹操的信心,起了重要作用.只是郭嘉的分析最为详尽、细致、深入和准确.不是无端臆测,偶然的巧合,而是在详尽地了解了双方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根据事物发展的规律,进行演绎、推理、概括、分析,所得出的科学结论.郭嘉能够精确地.科学地预见曹操“十胜”,证明他的确是一位高明的谋士.就是在以后的历史岁月里,郭嘉的这篇《十败十胜》都给后人带来了很多可以思考的东西.因为他所做的已经不只是曹操和袁绍的两个人的对比了,这里面的领导艺术、军事艺术、经营管理、为人处世,尊法守律等等,都是作为一种全面性的手段显示了出来.让人不由地联想到一个权利经营者如果都能做到这十胜,天下无敌也.我不知道后来的那些取得了辉煌成就的帝王将相们是否都看过了郭嘉的这十胜论. 就是在现代,不论是对从政者或是创业者,他的这些观点也具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郭嘉的长处便在于看人很准.他预言孙策将死于宵小之手,就真如他所说.在曹袁即将开战的时候,又传言说孙策准备北上攻打许都,救汉献帝,曹操集团的人非常恐惧,因为孙策骁勇善战,又有著名谋士周瑜辅佐,这对曹操是个极大的威胁.然而郭嘉却有不同看法,认为孙策不会构成很大威胁,料定孙策此举,难以成行.众人对此大惑不解.郭嘉推测说:“孙策刚刚吞并江东,所诛者尽为才使.这些人手下都有一些敢死忠诚之士;他们一定会替他们的主人报仇.孙策为人浮躁而不警惕,纵使兵士众多,也如同独行旷野.如果遇到埋伏的刺客起而偷袭,孙策就只能一个人抵抗.在我看来,这个人必死于匹夫之手.”众人听了郭嘉的预言,仍然心有疑虑.虽然都也相信他的分析很有道理,但不知道的是孙策是否真的“必死于匹夫之手”.但不久,这个似乎难以置信的预测,却为事实所证明.史载“策临江未济,果为许贡客所杀”.大家都对郭嘉的料事如神赞叹不已,深深为之折服.孙策如果不死,这官渡之战还真难预料.
而官渡之战前期,郭嘉又一次展现了他看人很准的本事.当时刘备借两家开战的空隙,起兵欲攻打许都,曹操手下的众人都认为刘备不过是小菜一碟,不用理会,袁绍才是大敌,如果我们去打刘备,被袁绍抄了后路就惨了.只有郭嘉一针见血地指出:“袁绍生性迟疑,即便来攻,也不会迅速.刘备起兵不久,民心本附,力量又不大,迅速攻击,一定可以把他击败.这关系到生死存亡,千万可不能失去啊!”他是把袁绍看透了.果然袁绍这个笨蛋,当田丰对他说要趁曹操南下徐州,我们赶快抄他后路的时候,他竟然以自己的小儿子有病为理由,未采纳田丰的建议,按兵不动.田丰闻此,“以杖击地日:‘遭此难遇之时,乃以婴儿之病,失此机会!大事去矣,可痛惜哉!’跌足长叹而出.”田丰跟随袁绍多年,竟不如郭嘉看的准,所以他的死也是必然的.所以曹操采用了郭嘉之计策,亲率精兵兼程东进,迅速攻破彭城、下邳,迫降了关羽.刘备全军溃败,妻子被俘,他只身逃往河北,投靠袁绍.
这是对袁绍本人的分析.而对袁绍的儿子的分析更显示了郭嘉的才能.当袁绍死后,包括曹操在内所有的人都想趁袁绍死而进攻邺城来彻底消灭袁家集团,又是郭嘉向众人分析了袁家的内部矛盾,他解释说:“袁绍生前最喜爱这两个儿子,究竟立谁为用,一直没有定下来.有郭图、逢纪这些人作谋臣,肯定会兄弟内争不断,最终会相互分离,背自成仇.如果我们进攻太急,他们一定会团结一致对付我们;如果我们暂缓进攻,他们就会为争权夺利而自相残杀.所以,我们不如掉头向南,假装去荆州讨伐刘表,以观他们的变化.等到他们内部发生变乱后,我们再出兵击之,便能够一举平定河北了.”郭嘉此计,可谓“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之计.这是一个事半而功倍的方案,使曹操可以用隔岸观火的手段,以很小的代价就消灭了整个袁氏集团,统一了大半个北方.否则,曹操大军压境,必然会逼迫袁家兄弟联合起来,拼命顽抗.如果曹操强攻硬拼,即使拿下他们必然要付出很大代价,得不偿失的.借敌人之手削弱敌人的实力,从而坐收渔人之利.这实在是一条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奇谋妙计.
还有郭嘉看刘表也是将他看死了的.当时,曹操已经取的邺城,可袁氏兄弟逃到了乌桓的蹋顿处.而这个蹋顿打着给袁家报仇的幌子,不断地骚扰北部边境,曹操在北上彻底消灭袁氏兄弟,并收服乌桓一族和南下征讨刘表的两种方案中犹豫不决.曹操手下都认为“袁氏兄弟,只不过是亡命之人,根本不足为虑.夷狄贪而无亲,乌桓又岂能为袁尚所用?如果大军远征,深入乌桓地区,刘备必然劝说荆州的刘表趁机袭击许都.一旦发生变故,到那时后悔可就来不及了.”曹操也正是害怕刘表来这一手,才不敢放心北伐的.又是郭嘉很细致地对众人分析了其中的道理,他说“主公虽然威震天下,但马桓依仗地处僻远,必然不作防备.乘他无备,突然出兵袭击,定可成功.况且袁绍生前有思于河北官民和乌桓,现在袁尚、袁熙兄弟还在那里,他们的影响力不可小看.如今青、冀、幽、并四州的老百姓,虽然已经归附了我们,可那只是迫于威力,而我们却并没有给他们什么恩惠.若我们放弃北伐而进行南征,袁尚就会依靠乌桓的支持和帮助,召集袁氏在各地的死党,伺机反攻.乌恒一动,河北的汉人继之而起,就会使蹋顿产生入侵的野心,难保其不会有非分之想.到那时,只恐怕青州、冀州就不是我们的了.至于荆州的刘表,那只是一个坐而论道的空谈家,他自知自己的才能不如刘备,也难以控御住刘备.如重用刘备,他恐怕控制不住;如不重用刘备,刘备也绝对不肯真心实意为他出力.他们之间这种复杂而微妙的关系,决定了他们不会有什么大的作为.因此,纵使我们虚国远征,刘表也不会有什么大的举动,曹公对此大可不必担忧!”他算是看清楚了刘表的为人和刘备的野心,断定刘表不仅不会出兵,而且还会制止住刘备,真是厉害呀!事实果如他所料.
郭嘉最后看清楚的人是公孙康.当曹操战胜了乌桓后,袁家兄弟又跑到了辽东的公孙家.郭嘉对曹操指出公孙康只想紧守他辽东的基业,不会为了袁家兄弟而来得罪曹操的,所以只要我们不去攻打他,公孙康为了表示他对我们的友好,会主动将袁家兄弟杀了的.虽然这件事情历史上没有记录,只是《三国演义》中所写,但以郭嘉看人之准,这应该是他的主意.
郭嘉之死真是曹操的不幸,也是中原百姓的不幸,否则历史一定会重写.当然他的死也成全了一位千古奇人----诸葛亮.否则,若是郭嘉跟着曹操南征,诸葛亮和他之间就会有一场好戏.不过诸葛亮看人不怎么准,战争谋略也比不上曹操手下了几大谋士的,特别是郭嘉的随机应变能力,一定是擅长谨慎作风的诸葛亮的克星.天下将早几十年一统也.我哭郭奉孝之死也.
葛亮,字孔明,人称卧龙,汉末徐州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县)人,父诸葛珪曾为泰山郡丞,叔父诸葛玄为当时名士.诸葛亮兄诸葛不共戴天瑾仕于吴孙权,拜大将军、左都护,领豫州牧.亮从弟诸葛诞仕于魏,为吏部郎,累迁扬州刺吏、镇东将军、司空.兄弟三人“并有盛名,各在一国.于时以为‘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世说新语.品藻》注云:狗乃“功狗”之狗,虽非龙虎之比,亦甚有功之人,故曰并有盛名.).
诸葛亮早年不得志,不为志向所屈,故结庐于襄阳城西隆中山中隐居待时.公元207年,思贤若渴的刘备三顾茅庐,请计于诸葛亮,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足三分,联吴抗曹的道路,也称“隆中对策”.这是诸葛亮为刘备提出的一条正确的政治路线相军事路线,也是诸葛亮一生的行动纲领.从此,刘备的事业才出现了转机.
公元208年曹操率三十万大军南下荆州,诸葛亮以其大智勇出使东吴,说服东吴抗击曹操,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为刘备取得立足之地.刘备称帝后,谙葛亮任丞相.公元223年蜀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他励精图治,赏罚严明,推行屯田政策,并改善西南各族与蜀汉的关系,有利于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他曾六次北伐中原.公元234年,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葬于定军山(今陕西勉县东南).
诸葛亮的一生共两个二十七年.公元207年以前的二十七年,是他修身养性立志用世的准备阶段.他学有所成后没有北走曹操,也没有南归孙权,而是辅佐了“名微众寡”的刘备,这固然有客观原田,但也并非出于偶然.他之所以要选择兴复汉室的道路,说明他是一个维护封建纲常、崇尚儒家忠义道德的正统思想家.公元207年到234年的二十七年,是谙葛亮尽忠蜀汉的阶段.无论先主、后主都非常信任他.他没有恪守儒家教条,他尊王而不攘夷,进兵南中,和抚夷越,在三国中执行了最好的民族政策.他明法、正身、和吴、治军,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他的忠公体国精神,生前就深受蜀人爱戴,死后更长期受到后人的敬仰,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份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