哑语是不是能把所有的意识都能表达例如:百度、新浪、积分,这些词语不知怎么表达.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9 00:15:40
哑语是不是能把所有的意识都能表达例如:百度、新浪、积分,这些词语不知怎么表达.
哑语是不是能把所有的意识都能表达
例如:百度、新浪、积分,这些词语不知怎么表达.
哑语是不是能把所有的意识都能表达例如:百度、新浪、积分,这些词语不知怎么表达.
都能,电视上不是有同步播音吗
手语
①手语是用手势作比量,根据手势的变化模拟形象或者音节以构成的一定意思或词语,它是听力障碍的人(即聋哑人,以下简称为听障人)互相交际和交流思想的一种手的语言,它是“有声语言的重要辅助工具”,而对于听力障碍的人来说,它则是主要的交际工具.手语与语言的差别则主要在于语音这个问题上和听障人是否以手势进行思维.语言学家根据语言的语音属性认为手语是一个符号,而非语言;而聋教育专家、特殊教育工作者和听障人本身根据手语的语言属性认为手语同样是语言,它是语言的一个分支,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然而,手语不能和书面语绝对的对应起来,听障人书面语言要受到手语的限制,不能形成正确的书面语言,虽然手语不能作为完全意义上的语言,但手语所具有的语言的属性说明,手语应该作为语言的类型之一.
一、手语的语言性特征
手语是“人们在聋人环境中使用手的指式、动作、位置和朝向,配合面部表情、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来表达特定意思的交际工具”(《中国手语和汉语双语教育初探》杨军辉 《中国特殊教育》2002.1第33页).它“用手来表达语言,手形是它的物质载体,通过手的形状、位置、运动来传递信息” (《手语性质分析》 沈玉林《特殊教育研究》1998年第2期).中国手语在使用中还可以分为手势汉语(Signed Chinese)和自然手势(Chinese Sign Language)(《手语性质分析》 沈玉林《特殊教育研究》1998年第2期).手势汉语是依照汉语的语法规则,按照手势与词的一一对应的关系打出来的,因而它没有独立的语法和构词体系,它的语法和构词规则是从属于现代汉语的,目前,在教学中使用的就是这种语言.而自然手语是“聋人之间进行交际的语言,其特点是与有声语言没有必然的联系,不受有声语言语法规则的制约”(《两种不同的手语》哈平安 《中国特殊教育》2002年第3期第35页),有自己特有的构词规律和语法规则.本文所探讨的就是指这种自然手语.
(一)手语具有社团性、社会性
手语对听障人来说是最好的语言,是听障人交流和学习知识的手段.每个民族都有他的本族言语,对本族言语蕴蓄着强烈的民族感情.听障人不是一个民族.但生理上的残缺和感情上的共鸣使他们自然而地形成了一个集团.交际手段的需要产生了他们的特殊言语――手势语.手势语实际上是听障人的“民族言语”――社团语言,他们对手势语怀有深厚的“民族”感情.
手语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手语是由劳动产生,是在社会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伴随着语言一起成长,依赖于社会和语言的发展,同时要受到社会和语言的制约.语言的产生先有口语式的喊叫还是先有手势式的交流,目前尚有争论,正如先有鸡还是先有蛋.有的人认为,人类最初的语言不是有声的语言,而是手势语.有声语言是在手势语的基础上形成的.如德国心理学家冯德(w.N.wundt)认为,最古的时候,人们用“手势语”表达思想,声音只用来表达感情,(《语言学系列教材 应用语言学》桂诗春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年5月第1版))到了后来,人们才用声音来表达思想.苏联的语言学家马尔(Mapp)也认为人类开始时只有“手的语言”,(《语言学系列教材 应用语言学》桂诗春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年5月第1版))后来才被有声语言代替.正是古代猿人的直立行走、前肢变为手,使得猿人用身势语进行交流成为可能,由于生理上的进化和交流的需要,逐渐产生了有声语言,而作为没有声音的听障人来说,随着社会的进化和语言的发展,手势语越来越丰富、规范,而成为现代独立的一种语言.自60年代以来,由于欧美两地对听障人手语的重视并且正式把它作为语言研究的一个对象,使得手语在欧美国家已经作为语言的一个种类而进行研究.在欧美,不光是听障人要学习手语,对于接触听障人比较多的人来说,他们同样也在学习手语,以便与听障人更好地交流,更好地为听障人服务,促进了手语的进一步发展.
手语是约定俗成的产物.“约定”的意思品“共同议定”,“俗成”的意思是“大众中形成的风俗习惯”.当然,这里的“共同”最初是由听障人自己在生活和交流中双方都能理解的手势,当形成大家都能理解时,则形成了一种默契,在听障人中形成了一定的习惯.随着社会和语言的发展,由于教育者和研究者的加入,对听障人手语进行归纳、研究和创造,使得手语的词汇量不断丰富,手语不断的规范化,形成了现在的这种手势语言.
(二)手语是听障人交际和思维的主要工具
手语是听障人之间的交际工具,这是任何人都知道的.这种手语和摩尔所说的“姿势语言”是不同的.“姿势语言”使人们之间用来暂时的表达情感、态度等动作,而作为现代意义的手语则是经过了约定俗成的听障人之间能够共同使用、相互理解的交际工具,经过了研究者和教育者的研究和规定,用一定的规律,构词法则,手势的命名规范.
听障人也是能够思维的.听障人和常人一样,生活在人类社会中,有健全的大脑和发育器官,人们的大脑分左右两半球,各有专门的分工.他们主要是因为耳聋听不见别人说话,才学不会语言.一旦恢复或获得了听觉,听障人也就可以逐渐学会说话.其次,大脑是人的一切活动的司令部,人的各种感觉器官由它统一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听障人不能从听觉中得到应有的信息,但可以通过别的感觉器官得到补偿.交际工具分语言的交际工具和身势等非活言的交际工具,听障人既然得不到语言的交际工具就发展非语言的交际工具,从视觉、感觉等去接收常人用听觉得到的信息.听障人视觉很灵,通常用手势来表达意思.第三, “眼观六面耳听八方”,听觉获得信息的可能性比视觉大得多,通过视觉的交际,效果究竟不如有声语言,这不能不给听障人思维能力的发展带来影响.
人无论是说出言语或领会别人的言语,都离不开思维活动,没有言语,也就没有思维.听障人用手势语交谈,海阔天空,引经据典,有思想感觉的倾泻,也有不同观点剧烈争论.没有思维活动,这些丰富、活泼的具有逻辑性的言语岂非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听障人思维是否通过手语进行思维的,这还有待于科学家的进一步研究.但毋容置疑的是,手语是听障人进行思维的工具之一.当听障人进行思考的时候,往往会自然的掰动他的手指,例如在想一件事情的时候,他会把事情的经过轻轻的用手语演示出来.聋哑学生在默读或朗读课文时,除老师禁止使用手语外,学生一般都要使用手语.在进行数学计算时,笔者曾对班级的13名学生进行测试,例如:356+678这个算式,2名学生能直接算出答案,6名学生先列出数式,然后再用手势在竖式下方比划,先写4,在打出进1的手势,然后打出12+1,写上3,如此写出答案.4名学生则完全用手势将各个位上的数字全部打出,按照进位法则写出答案.1名弱智学生则完全把数字一个一个的数出来相加.手势语可帮助聋儿将内部言语转化为外部言语.如教聋儿学习“猫”一词,过程是理解词语、模仿发音、表达词语,手语可以帮助聋儿区分“猫”和其它动物的特征,从而记忆“猫”的表达形式,是帮助聋儿进行思维活动的有利手段.
不可否认,文字、具体的事物都能成为听障人思维的工具,但显然,手势应当是听障人思维的工具之一.可见,手语能帮助听障人积极地思维,没有脱离思维的语言.听障人在没有掌握有声语言之前,自然的手势是他与人交流的语言,同时通过自然手势语及体态语促进了听障人的思维的发展.
(三)手语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手势的起源是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而把手势作为一种语言,它的产生和发展是则和聋哑教育同步的.在没有聋哑学校之前,社会的个体的简单的形象根本不称为手势语.聋教育的发展,教学上的需要和听障人彼此的需要,使手势语的词汇逐渐增加并形成它的言语规律,进而形成了一种语言.
长期以来,国内外一些聋教育工作者一直关注手语,开展了理论性和应用性的研究,发表了论文、专著.从手语的形式和内容等方面证明手语的语言价值和地位,从手语构成的表意法(摩状、会意、指示、借代、综合等)、构词法(词根、词缀)、造句法(所谓“倒装句”、“省略句”)三方面作了初步分类、归纳、整理,认识了手语的结构体系.
中国手语采用表意法来表达词的意义,沈玉林在《中国手语与美国手语表意法比较分析》(《特殊教育研究》1998.4)中把中国手语归纳为五种表意方法,即摩状、会意、指示、借代、综合.摩状是用手语直接模仿事物所具有的明显的外观形状,例如“床、桌子、椅子”等;会意是将一些不宜于直接模仿的或比较抽象的事物,采用与这类相关联的事物来间接的表达该词的意义.如“牛奶、表扬、自来水”等;指示就是用手指直接指点(指向)所表达的事物,例如人体器官、方位、人称等.借代就是直接借用有声语言的语音或字形,用拼打指语或模仿字形、书空字形等的方法来表达词的意义.如“之、山、细”等.
上海教育学院蔡浩中在《简论聋人手势语的构成要素》(《现代特殊教育》1994.1第11页)中认为手语词类有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数词、副词、连词、介词、助词等,但不用量词,没有叹词,而且词的兼类现象较多,手语句子有主、谓、宾、定、状、补等句子成分,有主谓、主动宾、主动补等句子的结构,有宾语前置、定语倒置、状语倒置、省略介词等常见特点.
手语的词根和词缀是不同于汉语的,手语的词根和词缀是根据手的形状来产生的.“必须具有相同的特征,或是相关的事物,才能使用前缀和词根”(《手语――聋哑人的语言》赵锡安 第169页)如“好”这个词根,就可以派生出“首长”、“领导”、“教师”等词汇.用“房屋”作词根,可以派生出如“礼堂”、“教室”、“少年宫”等.
1993年,《现代特殊教育》编辑部主编沈玉林先生在它的《中国手语语素分析》中运用切分法,对手语的最小单位进行分析,找到了手语中最小的、有意义的构词单位――手语语素,并将手语与汉语在构词方法上进行比较,找出它们在语素构成方面的区别,证明了各有自己的构词规律(《特殊教育研究》 1993.1).手语语素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在构词方面与汉语词没有必然的对应规律,例如词语“冰”,汉语词只有1个、而手语语素是2个,一个是块,一个是冷的手势,表示冷的块状物体,这样就由两个手势组成.“房屋”汉语是用了两个语素,而手语直接用手搭成房屋的样子,用了一个语素.如果否定手语语素的特点、机械地摹仿汉语构词方式,结果只能使聋人无法理解和接受.
法籍华人语言学家游顺钊先生在1983年提出了“视觉语言学”,并将手语纳入语言学的范畴进行研究,取得了重大的成果.他对当今语言学界的研究情况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人类的语言现象,是一种涉及许多方面和众多领域的复杂的社会、生理现象,然而历来的语言研究,过分偏重听觉方面,只顾舌头和耳朵,忽略了视觉方面,不顾眼睛和双手.他觉得这种偏颇给语言研究的深入造成了障碍.发掘手语材料以促进和更新语言理论的研究.正因为这样,他决定独辟路径,全力投入手语的研究.经过几年的酝酿和几年的调查,他的看法日趋成熟,进于1983年正式提出了视觉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从游顺钊的研究中发现,手语与口语确实存在着一系列平行现象,手语(尤其是自然手语)的资料不仅可以,而且完全应当引入到语言学的研究中来.
二、文献资料表明,手语应当属于语言的范畴
(一)关于语言是否起源于手势,目前尚有争论.但无可否认,手语对于语言的形成是有一定的作用的.百科全书派的刚迪额克(condiHac)认为人类最初之所以有语言,是由于感情冲动而发出各种喊叫,并伴以各种手势,后来这些喊叫变成指称各种事物的声音,就成为了语言.(《论语言的起源》)德国的心理学家温德曾经在他的一些著作里详细地论述手势语的理论.他在《民族心理学》里认为人类的语言是从人类一些有表达性的身体姿势发展而来的,这种姿势或活动就是一种原始的身势语.俄国的语言学家阿弗夏尼柯—库利可夫斯基也主张人类语言起源于手势语的理论.他断言人类在几万年的岁月中只*手势说话,有声语言是以后才有的.马尔也有类似的见解.(高名凯 , 《语言论》 , 第354页)当然,这些观点遭到了一定程度的批判,笔者无意肯定这些观点,但从这些观点中也可以找到一些合理性的因素,那就是手语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作用.
(二)许多语言学论著已将手语或者身势语作为语言研究的对象.我国聋人教育专家赵锡安先生在1989年提出了“手语是聋哑人的语言”(《手语--聋哑人的语言》).法籍华人语言学家游顺钊先生更在“视觉语言学”的范畴对手语进行了研究,把手语作为语言研究的对象.爱德华·萨丕尔在他的《语言论――言语研究导论》中肯定了身势语在语言中的作用.许多语言学家或语言学专著仅仅将身势语作为情感交流的普通的手势作为语言的补充,却很少涉及已经成为听障人交际工具的手语,既然身势语已经成为语言的组成部分,那作为听障人交际工具的手语理应成为语言的一种形式.
(三)对于斯大林有关语言问题的两句话的争论.
(1)“语言的语法结构和基本词汇是语言的基础、是语言特征的本质”(斯大林:《马克思主义与语言问题》,人民出版社,1953年),这句话体现了语言的本质特征是语言应该具有一定的语法结构和基本词汇,这两个特征,手语基本具有,手语专家、聋教育专家经过研究、论证,上述手语的语言学特征表明,手语具有它特定的构词规律,句法结构,由此说明,手语应当成为语言的一部分.
(2)“由于所谓的手势语言极端贫乏和有限,他(手势语 笔者注)在这方面是微不足道的.其实这不是语言……” (斯大林:《马克思主义与语言问题》,人民出版社,1953年),许多人以此为据,说明手势语不是语言.手势成为交际工具的语言也正是这样,斯大林只是将手语对于语言的界定仅仅局限在手语所表达的“量”上,即“贫乏”“有限”,在当时的情况下,在手语的研究、教育还不甚发达的昨天,应该是正确的.而在今天,随着教育和研究的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手势语言已经极端丰富,手语研究已经非常深入,现在的手语词汇量已经不是斯大林那个时代的词汇量,而且,现代的手语还在不断的丰富和创造中,毋庸讳言,手语即使不在今天,就是在手语更加丰富的明天,必将成为一门语言.因此说,手语天生不是语言,最初只是言语交流的工具,只是用的人多了,产生的词语多了、词汇丰富了,形成了它特有的特点和规律,就变成了语言.
凡是言语所需要具备的各种职能,如符号固定职能,概括职能,交流职能,翻译职能等等.手势语基本上都具备着.所不同的,手势语没有声音,是无声的言语.每种语言者有其共性又容许有其特殊性.手势语具备语言职能的共性,又有适应听障人生理残缺需要的无声的特殊性.它和汉语、日语、英语、德语等都是语言,民族语言的一种,不承认手势是语言,不但影响听障人工作的深入开展,而且影响听障人的感情,影响健全人与听障人的团结.因此,我们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来认识手语,认识手语的价值和作用,认识和研究手语的规律,促进手语进一步的规范化发展,使其在我们的聋教育中起到更大的作用.
浅谈手语发展史
一、手语的历史
古代就有手语的存在,并非专为聋人所有,古人靠手势来传达沟通意见,而后才慢慢产生语言.古人打猎耕种为主,社会上需要遵循的规则也少,因此聋人较能适应生活,但文化发达后社会进步,抽象的符号也多,为了适应社会生活,只好藉手语来表达沟通情意了.
手语历史悠久,但是正式的聋教育却是四百多年前才发展的,可考察到的是法国第一位伟大的聋教育家德雷佩神父,为了需要,自己创造发明手语以利管训工作.到了1760年他的收容所改为国立聋校,他被认为第一任校长,他的助手认为应该编手语字典,也花很多时间致力于手语编辑工作,可惜手势太复杂,不广被人使用,何况一个字有时往往需要用许多手势方能解释清楚,尤其抽象的表达更难,所以在1880年后只好改用口语法教学.
美国在1817年设救济院,收容聋者并开始使用手语.日本模仿力强,1880年也在东京设立第一所聋哑学校,而后大阪、京都也都相继成立聋校.1895年起台湾被日本人占据50年,在这段期间日本人在台湾的台南、台北成立聋校,所使用的手语大多是东京、大阪型.
1887年美国传教士梅耐德夫人,在大陆山东成立启瘖学校,她采用口语教学,出版一套用贝利字母拼音编辑的″启瘖初阶″读本,聋人间也有他们使用的大陆型手语,而且广行于北平、上海、南京和广东,甚至香港各地,民国三十四年台湾光复,在台的日本老师被遣送回国,三十八年大陆沦陷,有些大陆聋校的老师栈台北启聪任教,于是台北混合了一些大陆语.左营启英聋校姜校长毕业于大陆启瘖学校,则采用大陆系手语.再加上聋胞散居各地,北、中、南三所聋校地区隔离,于是聋人所使用的手语逐渐现差异.
二、手语的统一
教育部社教司有鉴于此,为了谋启聪学校教学措施上致力减少聋人沟通上之困难,于民国六十四年十二月底由社教司协调有关机构并敦请专家学者组成手语统一编撰小组,从事收集资料,研讨统一手语及手语画册之编绘及印行工作,前后历行三年,于民国六十七年九月正式颁布统一的手语画册,推广至全省各聋校,聋人社会及有关机构,以广为流传.
这本就本省现有手语加以统一整理的手语画册收集有最常用的字词二千个,以绘图形式印行,配合简易手势的说明,一目了然,并把手语分类成人物、动物、植物、食物、公共场所、建筑、自然物、地名、动词、时令等二十五类,后面还有依笔划次序而排的中文索引( 附注音符号),英文索引,查用方便.
三、手语的推广
教育部社教司不但积极统一手语,而且不遗余力的致力于推广工作,已进行的有:
1、每年举办一次台湾区手语演讲比赛(第一届在台中举行,第二届在台北举行).
2、举办台湾区特殊学生自强才艺表演,藉此把手语推广出去,并让民众了解目前特殊教育的 进展状况.
3、利用寒暑假在各地成立手语研习班.
四、手语的形成
手语在性质上有打意(自然手势)与打字(文法手势)两种,而统一的手语画册其基本字词是以打”意”为主,打”字”为辅.如果加以分类大约可分为如下:
01、指物本身就是手语:
例:头、鼻、耳、嘴.
02、描写或解释形状的手语:
例:香蕉、橘子、柚子.
03、代表某一动作的手语:
例:跑、来、去、洗、看书.
04、指东西或某一事物的某一部份的手语:
例:鸭、鸟、房、牛、狗、羊.
05、指与东西本身有关的手语:
例:想、记得、聪明.
06、文字手语:
例:人、工、主、王、日、月.
07、模仿或象征的手语:
例:写、床、冷、热.
08、方向手语:
例:告诉你、爱你、问他.
09、反方向表示相反词的手语:
例:进步、退步、知道、不知道、会、不会.
10、英文手语:
例:WC(厕所)、博士、硕士.
11、名字手语.
12、打不出来的手语就直接用食指写出指文字:
例:一枚硬币的”枚”.
手语有些不可能一个手势带表一个字,有时一个手势就能带表一句话,例:不知道、告诉你,相反的也有一个字须打出两三个手势方能表达清楚的,例:恩,也有几个词汇使相同的手语,甚至还有些字无法用手语打出来,只能拿现有的有限手语来解释,或使用指文字手语,通常具体的较易表达;抽象的、形容词较难,这也是各国手语共同的阻力现象.
六、手语的价值
听觉障碍者沟通的方式有口语法,手语法及并用法,虽然目前世界潮流系以口语法为主干,但无可否认的手语仍不失其正实的价值.聋生要一口气才发一个单音很累,所以聋生不爱讲话而喜欢手语,除了养护训练课(上课时戴上助听器,便于口语教学)外大部份是手语
教学为重,或采并用法,由其初、高中生、或全聋者都必须仰赖手语沟通.
七、手语的使用
聋人之间为了简便,往往喜欢打自然手语,但文法欠顺.例:″我聪明不是″″我收到有″″她漂亮很″″你衣穷″(你穿的衣服太少了),还有一些聋人之间的专用语,于是造成语文程度较差或词句颠倒的现象,因此在校时我们尽可能的指导他们打出文法手语,或配上口语以弥补语文能力的短缺.目前推广的手语都是统一的新手语,但愿学员带动扭转聋人的语文.但初与聋人沟通时的话语仍要″简短、具体″方能引起共鸣,因听障全赖眼力看手势易疲倦,还有千万别问一些文绉绉的抽象话,例:你们学校风气如何?学生的气质怎么样?聋人往往以打手语的好坏来评价对方,因此长官莅校一定先学会一、二句打招呼用语,视察时很受聋生敬爱.所以最好以对方能接受的手语程度来沟通较好,万一有一些打不出来手语就宜用谈,但也以简短、易懂为主.
学手语并不只是便于与聋者沟通,常人间也可以使用,如吵杂的工厂,公共场所,用手语沟通方便多多,手语研习班中的年长者表示,年纪愈大,听力愈差,因此想及时学手语,以便教会家人,便于沟通.身任教职者表示教儿童手语歌(童谣),可以促进儿童唱游表演创造能力,聋人亲人表示学手语可以减少误会,增进情感.人人可学,老少皆宜,各行各业人士皆可使用手语,例如:有位牙医自从学会手语后,聋人竞相传告,凡有患者皆到他诊所,业务蒸蒸日上,其余好处不胜枚举.
②台湾著名歌手孟庭苇的一首歌曲,出自于她1996年的专辑《心言手语》.
歌词如下:
我能听见你的忧郁
却难告诉你
当我开口声音就会消失空气里
而心慢慢
心慢慢
冰在彼此沉默里
你的眼眶红透了委屈
他们要我用手说出
所有的情绪
我的双手举在空中却不能言语
而窗外是
窗外是
淡淡三月的天气
你的悲伤却留在冬季
你还活在去年那场意外的回忆
至今依旧无法接受我无声叹息
要如何告诉你
早已原谅你
只是不能亲口说出我依然爱你
你不要哭泣好吗
不要再哭泣
我用双手紧紧拥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