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和 月球什么时候碰撞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5 00:59:57
地球和 月球什么时候碰撞
地球和 月球什么时候碰撞
地球和 月球什么时候碰撞
永远都不会 除非宇宙灭亡,不过我们倒是很快就会灭亡了
明天晚上八点钟
根据推算地球只会离地球越来越远,不是越来越近。
地球和 月球不会碰撞 们所知道的月球
月球是地球的唯一卫星,月球和地球岩石的精细测年表明,月球形成的年龄为45亿年,而地球的形成年龄约为44.8亿年。月球表面岩石的年龄一般均大于31亿年,表明月球的演化主要是在其形成后的15亿年内进行的。月球现今是一个内能接近枯竭而活动近于僵死的天体,仅有极其微弱的月震活动。月球的质量约为地球的1/81,月球的平均密度为3.34克/立...
全部展开
地球和 月球不会碰撞 们所知道的月球
月球是地球的唯一卫星,月球和地球岩石的精细测年表明,月球形成的年龄为45亿年,而地球的形成年龄约为44.8亿年。月球表面岩石的年龄一般均大于31亿年,表明月球的演化主要是在其形成后的15亿年内进行的。月球现今是一个内能接近枯竭而活动近于僵死的天体,仅有极其微弱的月震活动。月球的质量约为地球的1/81,月球的平均密度为3.34克/立方厘米,只有地球平均密度的60%。月球与地球的平均成分差异很大,月球比地球富含难熔元素,匮乏挥发性元素和亲铁元素。月球比地球缺水,比地球还原性强。月球的公转是围绕地月系统质量的质量中心旋转,月球的公转平面与地球的赤道面并不一致。 这些年我们还是在不断地了解月球,2011年1月,科学家通过分析1971年阿波罗号放置在月球上的地震探测器发回的信号,透露月球与地球结构有些类似。月球内部也有核、幔、壳的圈层状结构。月球的核心是一个半径接近150英里(约241公里)的固体,外面裹着半径约为205英里(约330公里)的液态外核。与地球不同的是,月球核心外面还有一层半径接近300英里(约482公里)的部分为熔态的边界层。
地月距离
天文家们通过模拟测算得出,3月19日,月球近地点这天,月球离地球的距离只有221567英里(约35.6万公里)。而我们已经知道,地月平均距离384400千米,约为地球半径的60倍。近地点距离 363300千米,远地点距离 405000千米,偏心率约为0.0547。 最早测定地月距离所运用的是三角几何方法,月球是离地球最近的天体,因此可以用地面上的三角测量法测量它的距离。即在同一条子午线上选择两个相距很远的地点,同时测出月球中心的地平高度角,再用三角函数的计算方法,求得地月距离。运用这种方法求得的结果是比较可靠的,基本接近地月的实际距离。还有一种说法说,也可以根据月食的时候地球投影算出地月距离。 天文上测定太阳系内较近的天体是,通常采用地球半径作为基数。从天体的基线两端连线所以夹的角,即地球半径对该天体所张的角,叫做该天体的视差。当天体位于地平面时,其视差最大;这个最大的视差值,叫做天体的地平视差。根据测量月球的地平视差为57分,它与地球半径r和月地距离d有如下关系:c57=d/r 所以 d=r*csc57=60r 即月地距离约为地球半径的60倍,地球半径为6371km ,求得d=384400km 。由于太空存在这庞大的准真空空间,声学手段如雷达是无法应用的。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天文测量越来越多的借助于光学手段,天文观察借助的天文望远镜、以及测绘卫星的借助工具也不外乎于此,如关谱分析,还有激光遥感。地月距离也是靠激光测距得来的。LLR: Lunar Laser Ranging,月球激光测距。在地球上,用激光照射月球表面放置的激光反射器,获得地月距离,在对月观测中是很重要的数据源。 1969年,借助于激光遥感勘测,激光被射向阿波罗11号放在月球表面的反射器,测得的地月距离误差在几米范围内。通过地月轨道的精细计算及激光测距的数据表明,现今月球的轨道愈来愈远离地球,每年后退约3.8厘米。
编辑本段超级月亮
所谓超级月亮,通俗地说是指月球距离地球较近距离的状态,一般仅仅指出现在近地点时刻的月亮。然而它并不是一个很严谨的科学词汇,所谓“较近距离”就比较模糊,只是相对而言。
概念
月球绕地球转时,其运行轨道是一个椭圆形,因此月球跟地球之间的距离不断变化,人们看到的月亮大小也会有所不同。当月亮运行到近地点时,此时月亮离地球最近,人们在地球上看到的月亮是当次周期最大、最亮。由于轨道平面较接近黄道面,而不是在地球的赤道面附近,同时地月系统又是一个多天体影响的复杂系统,这个朔望月(两个相同月相之间所需的最短有效时间)和下个朔望月轨道必然就有所变化,在若干朔望月的近地点当中,也必有那么一个是比较贴近地球表面的,而有可见成为所谓的“超级月亮”。 从以往的天文资料来看,有记录的“超级月亮”出现时间似乎也是有规律可循的;而评判超级月亮的地月距离标准却不那么好把握,没有所谓的临界距离,似乎只能根据以往的说法执行“判例法”。而这个裁定权往往在有影响力的媒体,有一定的主观随意性和炒作性。“超级月亮”的概念“太模糊”,一点儿也不‘亮’。
导火索
2011年3月19日,月球将到达19年来距离地球最近位置。这是据英国《每日邮报》3月8日报道,据说是最近点跟地球表面相距仅35万多公里,让它看起来异常巨大。民众因为可能引发极端气候和地质灾难而议论纷纷,争鸣不休。 有两种鲜明的态度,一是部分民众(主要是网民)认为3月19日迎来“超级月亮”将现天灾降临, 或引发极端天气;二是一部分积极的科学家,指出“超级月亮”与极端气候无关。当然也有默认跟风的、不知可否的。
“灾难说”
现在网络上流传着一种说法,由于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太近了”,这样的“超级月亮”可能会破坏地球的气候形态,甚至将会引发大规模的火山喷发和地震活动。在此前1955年、1974年、1992年和2005年都曾出现过超级月亮,但是并未给人类带来好运,反而极端气候事件层出不穷。 “灾难说”的依据是,此前“超级月亮”发生的年份,如1955年,1974年,1992年和2005年都发生过极端气候事件。2005年1月“超级月亮”日前两周,印尼大海啸造成数十万人死亡。1974年圣诞节的“崔西”飓风,曾让澳大利亚达尔文市变成一片废墟。 有一个事实需要注意,灾难说的群体至少可分为两种,一是天启灾难说,弥漫着宿命论色彩;一是对潜在可能性的焦虑,可能过分夸大了。
自因说
一些科学家则认为,超级月亮和地震以及火山喷发没有任何必然的联系,即便有火山和地震发生也是因为地球自身的原因。地月之间的距离变近只会影响潮汐。 针对这种种猜测,国际射电天文中心(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Radio Astronomy)的科学家彼特-惠勒(Pete Wheeler )表示看待任何有关即将发生的天启灾难,都要持怀疑的态度。他说:“‘超级月亮’不会带来地震或火山爆发,只会让地球出现比平常更低的低潮位或更高的高潮位,没什么值得激动的。[1]......届时将不会因此发生地震或火山爆发,除非那是原本就会发生的。” 澳洲业余天文学家勒内克(David Reneke)也持相同看法。他表示总有一些人将超级月亮和地球上一些自然灾害联系在一起,这看起来太荒唐了:阴谋论者总能找到与特定时间扯上关系的天灾,并怪罪超级月亮。[2]他指出,“如果你如此认为的话,那么你可以将地球上的所有自然灾害和彗星、行星的运动以及太阳的活动联系在一起。” 不过对于月球,天文学家们认为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学习和研究,毕竟对于地球的这位邻居,人类知道的还是非常有限。虽然早在1969年阿波罗就登陆月球,但是地球上的专家和学者们对月球的研究远不够透彻。[3]
质疑说
值得注意的是,台北市立天文教育馆研究员葛必扬质疑说,最近国外盛传3月19日月球将以约35万6578公里的距离接近地球是1992年以来最接近的一次的说法不可靠,以实际数据来看,1990年迄今,月地距离依接近程度的排名次序,分别是台湾时间1990年12月2日,月球最接近地球,其次是1993年3月8日(356528.183公里)、1992年1月20日(356549.864公里)、 2008年12月13日(356565.685公里)、2005年1月10日(356569.994公里)、再来才是2011年3月20日(356574.966公里),很明显地,其实1993年3月8日的月球近地点,比1992年更接近。即便排除1990年,今年这次超级月亮,只是排名第五。 而且本次的超级月亮,月球会在台北时间20号凌晨3点09分过近地点。当然英媒数据来源肯定不同于台北,再由于时差原因,近地点时间有变化。台北市立天文馆表示,320的超级月亮,民众顶多可以看到感觉比较大的月亮,而月球会在3月20日凌晨3点09分过近地点,也是今年13次近地点中最接近地球的一次,恰巧凌晨2点10分,是月相逢到「望」,也就是满月的时刻,因此我们可以观赏到今年最大的一次满月,月亮的视直径达33角分56角秒。 看来,用事实说话,比较靠谱。
第四种可能
地震和月球引力到底有没有关系?这是近百年来始终困扰科学家的问题。如今日本防灾科学研究所和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组成的联合研究小组终于证实:月球引力影响海水的潮汐,在地壳发生异常变化积蓄大量能量之际,月球引力很可能是地球板块间发生地震的导火索。他们的研究成果发表在著名的美国《科学》杂志。 海水的自然涨落现象就叫做潮汐。月球对地球所施的引力是潮汐现象的起因之一,另一个因素更重要,就是恒星太阳。当月亮到达离地球最近处(近地点)时,朔望大潮就比平时还要更大,这时的大潮被称为近地点朔望大潮。科学家已经就潮汐对地震的影响讨论了很长的时间,但目前为止还没有人论证过它对全球范围的影响效果。以前只发现在海底或火山附近,地震与潮汐才呈现出比较清楚的联系。研究者发现,地震的发生与断面层潮汐压力呈现高度相关,猛烈的潮汐在浅断面层施加了足够的压力从而会引发地震。当潮汐很大,达到约2-3米时,3/4的地震都会发生,而潮汐越小,引起的地震的可能也越小。 该文作者伊丽莎白.哥奇兰说:“月球引力影响海潮的潮起潮落,地球本身在月球引力的作用下也发生变形。猛烈的潮汐在地震的引发过程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地震发生的时间会因潮汐造成的压力波动而提前或推迟。”该文章另一位作者、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地球与空间科学系教授约翰.维大说:“地震起因还是一个谜,而这一理论可以说是其中的一种解释。我们发现海平面高度在数米范围内的改变所产生的力量会显著地影响地震发生的几率,这为我们向彻底了解地震的起因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哥奇兰等人首次 将潮的相位和潮的大小合并计算,并对地震和潮汐压力数据进行了统计学分析,采用的计算方法来自于日本地球科学与防灾研究所的地震学家田中。田中从1977年至2000年间全球发生的里氏5.5级以上的板块间地震中,调查了2207次被称为“逆断层型”地震发生的地点、时间等记录,以及与发生地震时月球引力的关系,结果发现:地震发生的时间,与潮汐对断层面的压力有很高的关联性,月球引力作用促使断层错位时,发生地震次数较多。田中认为:“月球的引力只有导致地震发生的地壳发生异常变化的作用力的千分之一左右,但它的作用是不可小视的,它是地震发生的最后助力,相当于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