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五经、六艺、九经、十三经注疏、经传、前四史、十七史、《廿二史考异》、二十四史、载记、别史、十通、九流十家、类书、别集、白口 鱼尾、校勘四法、 错简、 辑佚四弊、 古今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23 00:51:03
四书、五经、六艺、九经、十三经注疏、经传、前四史、十七史、《廿二史考异》、二十四史、载记、别史、十通、九流十家、类书、别集、白口鱼尾、校勘四法、错简、辑佚四弊、古今四书、五经、六艺、九经、十三经注疏、

四书、五经、六艺、九经、十三经注疏、经传、前四史、十七史、《廿二史考异》、二十四史、载记、别史、十通、九流十家、类书、别集、白口 鱼尾、校勘四法、 错简、 辑佚四弊、 古今
四书、五经、六艺、九经、十三经注疏、经传、前四史、十七史、《廿二史考异》、二十四史、载记、别史、十通、九流十家、类书、别集、白口 鱼尾、校勘四法、 错简、 辑佚四弊、 古今伪书考

四书、五经、六艺、九经、十三经注疏、经传、前四史、十七史、《廿二史考异》、二十四史、载记、别史、十通、九流十家、类书、别集、白口 鱼尾、校勘四法、 错简、 辑佚四弊、 古今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六艺: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
礼:礼节(即今德育)
乐:音乐
射:射箭技术
御:驾驭马车的技术
书:书法(书写,识字,文字)
数:算法(计数)
九经 九部儒家经典的合称.一、隋炀帝以“明经”科取士,唐承隋制,规定《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连同《易》、《书》、《诗》,称为“九经”.二、宋刻巾箱本九经白文,以《易》、《书》、《诗》、《左传》、《礼记》、《周礼》、《孝经》、《论语》、《孟子》为九经.三、明郝敬《九经解》,以《易》、《书》、《诗》、《春秋》、《礼记》、《仪礼》、《周礼》、《论语》、《孟子》为九经.四、清纳兰性德《通志堂经解》,以《易》、《书》、《诗》、《春秋》、《三礼》、《孝经》、《论语》、《孟子》、《四书》为九经.五、清惠栋《九经古义》,解释《易》、《书》、《诗》、《左传》、《礼记》、《仪礼》、《周礼》、《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十经,其中《左传补注》别本单行,故称九经.
十三经是指在南宋形成的十三部儒家经典.分别是《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
前四史 [西汉] 司马迁的《史记》
[东汉] 班固 的《汉书》
[南朝 宋] 范晔 的《后汉书》
[西晋] 陈寿 的《三国志》
十七史 书名 作者 卷数
史记 西汉·司马迁 130
汉书 东汉·班固 100
后汉书 南朝宋·范晔 120
三国志 西晋·陈寿 65
晋书 唐·房玄龄等 130
宋书 南朝梁·沈约 100
南齐书 南朝梁·萧子显 59
梁书 唐·姚思廉 56
陈书 唐·姚思廉 36
魏书 北齐·魏收 114
北齐书 唐·李百药 50
周书 唐·令狐德棻等 50
隋书 唐·魏徵等 85
南史 唐·李延寿 80
北史 唐·李延寿 100
旧唐书 后晋·刘昫等 200
新唐书 北宋·欧阳修、宋祁 225
廿二史考异 清 钱大昕撰.共一百卷,包括《史记》五卷,《汉书》四卷,《后汉书》三卷,《续汉书》二卷,《三国志》三卷,《晋书》五卷,《宋书》二卷,《南齐书》、《梁书》、《陈书》各一卷,《魏书》三卷,《北齐书》、《周书》各一卷,《隋书》二卷,《南史》、《北史》各三卷、《唐书》十六卷,《旧唐书》四卷,《五代史》六卷,《宋史》十六卷,《辽史》一卷,《金史》二卷,《元史》十五卷.
二十四史 http://baike.baidu.com/view/16492.htm
载记 不属于正统王朝的割据,反动,少数民族政权的史书称为载记.如《吴越春秋》、《越绝书》、《阜阳国志》等.
别史 区别于正史、杂史,杂记历代或一代史实的史书.又私人撰写.创始于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用以著录“上不至于正史,下不至于杂史”之书.其后《宋史·艺文志》、《千顷堂书目》、《四库全书总目》等均有次项.
十通,是通典、通志、文献通考、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清朝通典、清朝通志、清朝文献通考、清朝续文献通考这十部政书的总称,唐代杜佑撰《通典》一书,专就历代典章制度,分门别类地,系统、全面而又概括地编撰成我国最早的一部专史巨著,开创了史书的新体例.出版之后,一直为历代学者视为不朽的名著.此后宋郑樵撰为《通志》,元马端临撰《文献通考》,连同《通典》合称“三通”.清乾隆时加入官修的《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以及《清通典》、《清通志》、《清文献通考》合称“九通”.1935年再加上《清续文献通考》,总称为“十通”.其中以马端临的文献通考最有价值.
http://baike.baidu.com/view/77603.htm
九流十家 先秦至汉初学术思想派别的总称.西汉学者刘歆作《七略》,其中《诸子略》将先秦和汉初诸子学派分为十家,即: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家,并分别指出其学术渊源及主要特点.十家中小说家属于艺文,除去不算,称为九流.
类书 辑录汇集资料,以利寻检、引用的一种古典文献工具书.其体例有集录各科资料于一书的综合类和专收一门资料的专科类两种.编辑方式,一般分类编排,也有按韵、按字分次编排的.现存著名的类书有:唐代的《艺文类聚》《初学记》,宋代的《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明代的《永乐大典》,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其价值:一为保存我国古代大量的接近原作的珍贵资料,以供校勘典籍、检索诗词文句、查检典故成语出处之用;二为研究者直接提供了专题研究的资料.
别集 同“总集”相对.收录个人的作品的诗文集.
白居易的《白氏长庆集》和苏轼的《东坡七集》,都是别集.
就编排方式而言,别集可分为四类:
第一,按分体编排的别集.这一类在古代文学别集中最为常见.如唐李白的《李太白集》30卷,卷一为古赋,卷二为古风,卷三至卷六为乐府,卷七至卷二十五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另有文4卷,诗文拾遗1卷.
第二,按编年编排的别集.如唐杜甫撰、清仇兆鳌编注《杜少陵集详注》25卷,卷一至卷三作于“安史之乱”前,卷四至卷七作于“安史之乱”时,卷八至卷九(前半部)是赴四川途中所作,卷九(后半部)至卷十四是定居成都五年所作,卷十五至卷二十三是离开成都沿江东下时所作.最后两卷收表、赋、赠序和其他杂著.
第三,按作品主题分部编排的别集.如宋文天祥《文山先生集》20卷(四部丛刊本),分《文集》(卷一至卷十二,包括诗词文)、《指南录》、《指南后录》、《吟啸集》、《集杜诗》、《纪年录》(卷十三至卷十八)以及附录(卷十九、卷二十为传记、祭文等).
第四,兼用以上几类编排的别集.如宋黄庭坚《山谷全集》凡30卷,《内集》二十卷为诗,编年;《外集》十七卷,第一部分为赋,不编年,第二部分为诗,编年;《别集》二卷为诗,不编年.
别集的命名方式五花八门.有的用作者本名命名,如《骆宾王文集》、《孟浩然集》等,这种命名方式在古典文献中较少,近人新编的别集则很常见;有的用作者的字、号、别名命名,如《李太白集》、《玉溪生诗集》(唐李商隐撰)、《陶渊明集》等;有的用作者的斋室命名,如《玉茗堂集》(明汤显祖撰)等;有的用作者的官衔、封号、谥号命名,如《阮步兵集》(三国魏阮籍撰)、《诚意伯文集》(明刘基撰)、《范文正公全集》(宋范仲淹撰)等;有的用作者籍贯、居住地、别墅命名,如《柳河东集》(唐柳宗元撰)、《樊川文集》(唐杜牧撰)等;还有的用作者撰作编集的朝代命名,如《白氏长庆集》(唐白居易撰)等.
校勘四法 1.对校法
也称为"版本校",是最基本的校勘方法.是在广泛搜集同一书籍的不同版本的基础上,从中选择一个错误较少的版本作为底本,再用其他版本进行校勘的方法.
2.本校法
是一种用本书校本书的校勘方法,通过前后文字的对照,比较分析其异同,从而找出其中的错误
3.他校法
用与本书相关的其他书籍进行校勘的方法.
4.理校法
运用推理的方法进行校勘,是校勘的补充方法.运用分析\类比\综合等手段,据理推断文献中的错误
错简 古书以竹简按次串联编成,竹简前后次序错乱谓“错简”.后用以指古书中文字次序错乱.
辑佚 从现存文献中辑录已经散佚的文献,以求完全或部分恢复散佚文献原貌的古籍整理工作,简称辑佚.中国古代常用“钩沉”一词指代辑佚工作.辑佚是古籍整理和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辑佚一般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原书尚存,但有短缺,从其他记载中辑录补充;二是原书已佚,而在他书中尚有全书或片段保存,可据以钩沉重现或辑录复原.
古书在流传过程中,由于受到天灾人祸以及书籍本身的内容质量、传播方式、载体性能等因素的影响,部分散佚,或者全部亡佚.中国西汉所编《汉书·艺文志》中记载的书籍,用唐代所编《隋书·经籍志》加以核对,已经亡佚了百分之六、七十,以后各代书籍亡佚失传的情况与此相类,为了保存文献,充实史料,辑佚工作便应运而生.
《古今伪书考》 中国清代学者姚际恒(1647~约1715)辨证伪书的著作.全书仅一卷, 曾收入《知不足斋丛书》.1929年由朴社出版.1933年再版时,顾颉刚为之校点并写序跋.计有经类19种、史类13种、子类30种.凡姚氏认为托名伪造之古书(例如经类之《易传》、《古文尚书》、《周礼》;史类之《竹书纪年》、《穆天子传》;子类之《关尹子》、《晏子春秋》等),皆一一详加考证.若某书前人已有研究, 则将其研究列述于前. 又于子类之后析出5类伪书:有真书杂以伪者(如《文子》、《庄子》);有本非伪书而后人妄托其人之名者(如《尔雅》、《韵书》);有两人共一书名,今传者不知何人所作者(如《吴越春秋》);有书非伪而书名伪者(如《春秋繁露》);有未足定其著书之人者(如《国语》、《孙子》).此书对后来辨伪风气的勃兴有较大影响.
其中 经传,白口,鱼尾,类书暂时没找到好的解释,
辑佚四弊只找到了辑佚的确切意思,与四弊相关的没找到,希望对你有帮助
满意就加点分,那么多很累的~

四书,它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部著作的总称。据称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曾参、子思、孔子、孟子,所以称为《四子书》(也称《四子》),简称为《四书》。
五经指《易》、《尚书》、《诗》、《礼》、《春秋》。
六艺,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出自《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

全部展开

四书,它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部著作的总称。据称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曾参、子思、孔子、孟子,所以称为《四子书》(也称《四子》),简称为《四书》。
五经指《易》、《尚书》、《诗》、《礼》、《春秋》。
六艺,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出自《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礼:礼节(即今德育)
乐:音乐
射:射箭技术
御:驾驭马车的技术
书:书法(书写,识字,文字)
数:算法(计数)
九经,九部儒家经典的合称。一、隋炀帝以“明经”科取士,唐承隋制,规定《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连同《易》、《书》、《诗》,称为“九经”。二、宋刻巾箱本九经白文,以《易》、《书》、《诗》、《左传》、《礼记》、《周礼》、《孝经》、《论语》、《孟子》为九经。三、明郝敬《九经解》,以《易》、《书》、《诗》、《春秋》、《礼记》、《仪礼》、《周礼》、《论语》、《孟子》为九经。四、清纳兰性德《通志堂经解》,以《易》、《书》、《诗》、《春秋》、《三礼》、《孝经》、《论语》、《孟子》、《四书》为九经。五、清惠栋《九经古义》,解释《易》、《书》、《诗》、《左传》、《礼记》、《仪礼》、《周礼》、《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十经,其中《左传补注》别本单行,故称九经。
十三经注疏,“十三经”包括《易》、《诗》、《书》、《周礼》、《礼记》、《仪礼》、《公羊传》、《榖梁传》、《左传》、《孝经》、《论语》、《尔雅》、《孟子》等十三部儒家经典,内容博大,在悠久的中华文明进程中,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长期根植于人们的思想意识和社会生活观念中。
经传---经,指六经的原文。“传”,不同于《史记》中的“列传”、《水浒传》等的“传”字,它是阐述儒家经义的文字。“传”即是阐述、解释的意思,也就是解经的,如《春秋左氏传》是解释《春秋》经的,《毛诗传》是解释《毛诗》的。因此,古书中常说的“经传”,即是指经书和古人解释经书的那些文字。
前四史---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东汉班固的《汉书》、南朝范烨的《后汉书》、西晋陈寿的《三国志》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