斐林试剂与淀粉酶(快啊,要写作业的)为什么我用斐林试剂测试淀粉酶的催化性时(材料是可溶性淀粉溶液,分常温、50度、100度三种不同)三支试管都只是出现蓝色絮状沉淀(斐林试剂刚AB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09 18:54:29
斐林试剂与淀粉酶(快啊,要写作业的)为什么我用斐林试剂测试淀粉酶的催化性时(材料是可溶性淀粉溶液,分常温、50度、100度三种不同)三支试管都只是出现蓝色絮状沉淀(斐林试剂刚AB
斐林试剂与淀粉酶(快啊,要写作业的)
为什么我用斐林试剂测试淀粉酶的催化性时(材料是可溶性淀粉溶液,分常温、50度、100度三种不同)三支试管都只是出现蓝色絮状沉淀(斐林试剂刚AB均和配出来的样子),为什么?
补充:我还用碘液测试过三支试管中液体的上层清液,常温的下变蓝(较浅),60度的不变,100度的变蓝
我是先将装淀粉试管中的淀粉放在指定环境(常温20度,60度,100度)中再加入淀粉酶
静置5分钟后再分开加入碘液和斐林试剂
斐林试剂是先调配均匀后加入,然后再加热(60度),但为什么没有反应?(显示的是蓝色)
斐林试剂与淀粉酶(快啊,要写作业的)为什么我用斐林试剂测试淀粉酶的催化性时(材料是可溶性淀粉溶液,分常温、50度、100度三种不同)三支试管都只是出现蓝色絮状沉淀(斐林试剂刚AB
方法:继续加热
从你用碘液检验的结果来看实验是成功的——常温的下变蓝(较浅),60度的不变,100度的变蓝——说明20度下酶效率较低,淀粉部分水解,60度效率最高,淀粉全部水解,100度酶失活,淀粉不水解
至于后来不出现砖红色沉淀应该是斐林试剂加入后加热的时间不够,加热时间应该在4,5分钟左右.(虽然现在新教材是加热60度但我认为还是老教材沸水加热出效果更快,不过沸水加热容易让氢氧化铜氧化,颜色变黑)另外菲林试剂加入后应该再震荡摇匀后再加热,否则会底下的一点变红,其他部分还是蓝色.
应该把试剂加入到三个温度的水中!你是不是先加入水中后加热的啊?那样的话就提前反应了
先第一个问,用斐林试剂来测本身就不对啦,有可能是先进行常温,50度,100度保温淀粉酶再加入淀粉液的吧,这样,5100度下的酶可能失活,而常温和50度没进行水浴加热,所以都显示Cu(OH)2的颜色。
第二个。。。常温下酶有活性,所以反应的淀粉多,60度相较最适合,所以反应最快,而100度酶失活。。。淀粉全部没反应...
全部展开
先第一个问,用斐林试剂来测本身就不对啦,有可能是先进行常温,50度,100度保温淀粉酶再加入淀粉液的吧,这样,5100度下的酶可能失活,而常温和50度没进行水浴加热,所以都显示Cu(OH)2的颜色。
第二个。。。常温下酶有活性,所以反应的淀粉多,60度相较最适合,所以反应最快,而100度酶失活。。。淀粉全部没反应
收起
斐林试剂加进去之后,有没有水浴加热?水浴加热后,常温和60度的那两支试管应该会出现砖红色沉淀的吧。
学习“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过程中,以下几问值得思考:
1.同为探究淀粉酶的作用效果,指示剂选择为何有区别?
在“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和“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选择指示剂时却截然不同,前者选择斐林试剂,后者选用碘液。原因在于:
“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是为了确定被检物质中是否有还原糖的存在,进而确定反应是否进行,从而说明淀粉酶只对淀粉起催化作...
全部展开
学习“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过程中,以下几问值得思考:
1.同为探究淀粉酶的作用效果,指示剂选择为何有区别?
在“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和“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选择指示剂时却截然不同,前者选择斐林试剂,后者选用碘液。原因在于:
“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是为了确定被检物质中是否有还原糖的存在,进而确定反应是否进行,从而说明淀粉酶只对淀粉起催化作用,对蔗糖不起作用。如果选用碘液,只能说明淀粉酶对淀粉起催化作用,不能说明淀粉酶对蔗糖不起作用。故只能选择斐林试剂。
“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是要观察不同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不是要证明有没有反应产物——还原糖出现,选用碘液作为指示剂,可通过淀粉溶液褪色过程,直观地显示出不同温度条件下,反应的动态变化过程。当然,在教材所选温度0 ℃(冰水中)、60 ℃和100 ℃(沸水中)的条件下,选择斐林试剂时可得出只有60 ℃的温度条件下处理的淀粉溶液才有砖红色沉淀生成,即反应在60 ℃时能够进行,其它两温度条件下无砖红色沉淀生成,反应不能进行。因此也可以选用斐林试剂作为指示剂,但却不能观察反应的动态变化过程。两相比较,选择碘液更好。试想,如果将温度这一条件设置得更密集点儿,如0 ℃、10 ℃、20 ℃、…、60 ℃、…、100 ℃,此时就只能选择碘液,而不可选择斐林试剂了,因为,其它温度条件下也会有砖红色沉淀生成的,而选用碘液却可以看到随淀粉分解反应的进行,蓝色逐渐消失的过程。
2.在淀粉酶溶液与淀粉溶液混合前将需要混合的酶溶液与淀粉溶液在相同温度的条件下处理5分钟,即做同温处理,原因何在?
原因在于,酶的催化效率具有高效性,如不先做同温处理,而是先混合后处理(调温),可能出现因调温过程中反应的进行影响实验结果。同理,如要“探索PH值对酶活性的影响”,也应“先调整底物溶液至某些设定的PH值,后加入酶溶液”,避免“加入之后调”可能带来的误差。
3.探究实验,为何实验结论单一?这不是与平常的要求相矛盾吗?
教学中,我们经常要求学生在设计探究实验时,对实验现象和结果的预期至少应包括三种,如“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按一般探究实验的预期应该是:“某一温度(冰水中、60 ℃或100 ℃)增强酶活性、抑制酶活性和不影响酶活性”,但本实验的实验结论却是酶促反应需要适宜的温度,低温会使酶活性受到抑制,高温使酶活性减弱,过高温度会导致酶变性失活。这似乎与实验预测不符,但实际并不矛盾。关键在于:应该把实验结论和实验预期区分开来,前者是实验所得、实验证实的结论,后者是实验假设、可能存在的现象,显然,实验得出的结论一般在预期的情况之内,而预期的现象或结果在真实的实验中却不一定全部出现。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