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下列现象 镁带燃烧后固体质量变种 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后液体质量变轻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26 15:02:27
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下列现象镁带燃烧后固体质量变种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后液体质量变轻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下列现象镁带燃烧后固体质量变种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后液体质量变轻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下

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下列现象 镁带燃烧后固体质量变种 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后液体质量变轻
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下列现象 镁带燃烧后固体质量变种 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后液体质量变轻

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下列现象 镁带燃烧后固体质量变种 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后液体质量变轻
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就叫做质量守恒定律(law of conservation of mass).它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基本定律之一.
镁带燃烧后固体质量变重,是因为镁在空气中燃烧消耗了空气中的氧气.2Mg+O2=点燃=2MgO.参加反应的物质除镁以外还有空气中的氧气.如果把消耗氧气的质量也包含在反应物的质量之内,则根据质量守恒,反应物和产物的质量相等.或者也可以理解为该反应增重的质量就是消耗氧气的质量.
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后液体质量变轻,是因为该反应有氢氧化铜沉淀从溶液中析出.2NaOH+CuSO4=Cu(OH)2↓+Na2SO4.如果把产物Cu(OH)2沉淀包含在产物的质量之内,则根据质量守恒,反应物和产物的质量相等.或者也可理解为该反应液体减轻的质量就是产物氢氧化铜沉淀的质量.

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就叫做质量守恒定律(law of conservation of mass)。它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基本定律之一。
镁带燃烧后固体质量变重,是因为镁在空气中燃烧消耗了空气中的氧气。2Mg+O2=点燃=2MgO。参加反应的物质除镁以外还有空气中的氧气。如果把消耗氧气的质量也包含在反应物的质量之内,则根据质量守恒,反...

全部展开

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就叫做质量守恒定律(law of conservation of mass)。它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基本定律之一。
镁带燃烧后固体质量变重,是因为镁在空气中燃烧消耗了空气中的氧气。2Mg+O2=点燃=2MgO。参加反应的物质除镁以外还有空气中的氧气。如果把消耗氧气的质量也包含在反应物的质量之内,则根据质量守恒,反应物和产物的质量相等。或者也可以理解为该反应增重的质量就是消耗氧气的质量。
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后液体质量变轻,是因为该反应有氢氧化铜沉淀从溶液中析出。2NaOH+CuSO4=Cu(OH)2↓+Na2SO4。如果把产物Cu(OH)2沉淀包含在产物的质量之内,则根据质量守恒,反应物和产物的质量相等。或者也可理解为该反应液体减轻的质量就是产物氢氧化铜沉淀的质量。
解释的非常好.给他个最佳答案@

收起

镁带燃烧后固体质量增加了.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现象. 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下列现象镁带燃烧后后固体质量增加了胆矾加热后固体质量减小了 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下列现象 镁带燃烧后固体质量变种 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后液体质量变轻 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下列现象(1)镁带燃烧后固体质量增加了(2)高锰酸钾加热后固体质量减小了 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下列现象(1)镁带燃烧后固体质量增加了 (2)高锰酸钾加热后固体质量减小了 用物质守恒定律来解释下列现象.1镁带燃烧后固体质量增加了. 2 高锰酸钾加热固体质量减少了. 用物质守恒定律来解释下列现象.镁带燃烧后固体质量增加了.高锰酸钾加热固体质量减少了. 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后,固体质量变小 用守恒定律解释镁带燃烧后,固体质量增大 用守恒定律解释 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下列现象:1铁丝燃烧后,生成物质量比铁丝质量大.2木炭燃烧后,木炭灰烬质量比木炭小 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现象 蜡烛燃烧质量变小了 蜡烛燃烧后,质量减少,用质量守恒定律说明现象 镁带燃烧生成物质量大于反应物 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 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化学变化?怎样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镁带燃烧后生成的白色固体比原镁带的质量增加了”大哥大姐加油啊~ 1镁带燃烧后固体质量增加了2高锰酸钾加热后固体质量减小了都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 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镁带在空气里燃烧后,生成白色固体物质的质量比镁带的质量增加了. 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实验比如: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下列实验:(1)木炭在敞口容器中燃烧后质量减少了具体一点 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下列现象 1 铁丝燃烧,生成物的质量比铁丝质量大 2 木炭燃烧后,木炭灰烬质量比木炭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下列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