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急~就一两天·地理—关于水土流失—原因、影响、措施、解释(意义)1、水土流失形成的一般原因?2、水土流失的影响(有利的、不利的)3、解决水土流失的措施?4、水土流失是自然界中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23 02:18:52
超急~就一两天·地理—关于水土流失—原因、影响、措施、解释(意义)1、水土流失形成的一般原因?2、水土流失的影响(有利的、不利的)3、解决水土流失的措施?4、水土流失是自然界中
超急~就一两天·地理—关于水土流失—原因、影响、措施、解释(意义)
1、水土流失形成的一般原因?
2、水土流失的影响(有利的、不利的)
3、解决水土流失的措施?
4、水土流失是自然界中的地理现象,用地理原理解释水土流失
我&%&%
我声明下
一:我不需要从网上找的,我从网上找的比你找的都多~用不着你~
二:您要想帮我解答就好好答,要不就别浪费时间,还没有有利的,还综合上面答案,要没有我还问啊,我综合上面的三个题干嘛?
超急~就一两天·地理—关于水土流失—原因、影响、措施、解释(意义)1、水土流失形成的一般原因?2、水土流失的影响(有利的、不利的)3、解决水土流失的措施?4、水土流失是自然界中
1、水土流失形成的一般原因?
一般主要是人为的对植被的破坏,使地表裸露直接被雨水冲刷所致.
再有就是气候干燥、土质疏松、降雨集中形成暴雨所致.
其他原因.
2、水土流失的影响(有利的、不利的)
水土流失一般没有有利的.
冲走地表肥沃表土,使土壤肥力降低,农作物减产;泥沙带进河流,使河床抬高,容易造成洪水泛滥;……
3、解决水土流失的措施?
首先是增强每个人的环保意识,树立治理水土流失人人有责的观念;植树种草、配置植被、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安排农事,该退耕的退耕、该还林的还林;兴修水库和水利工程……
4、水土流失是自然界中的地理现象,用地理原理解释水土流失
综合上边3个小题的内容就成了.
水土流失(water and soil loss)是指“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和水土损失,亦称水土损失。”--(《中国水利百科全书-第一卷》,《中国大百科全书.水利卷》,《水土保持学》王礼先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5)
1981年科学出版社《简明水利水电词典》提出,水土流失指“地表土壤及母质、岩石受到水力、风力、重力和冻融等...
全部展开
水土流失(water and soil loss)是指“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和水土损失,亦称水土损失。”--(《中国水利百科全书-第一卷》,《中国大百科全书.水利卷》,《水土保持学》王礼先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5)
1981年科学出版社《简明水利水电词典》提出,水土流失指“地表土壤及母质、岩石受到水力、风力、重力和冻融等外力的作用,使之受到各种破坏和移动、堆积过程以及水本身的损失现象。这是广义的水土流失。狭义的水土流失是特指水力侵蚀现象。”
这与前面讲的土壤侵蚀有点相似,所以人们常将‘水土流失’与‘土壤侵蚀’两词等同起来使用。
水土流失的形成与危害
地球上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就是土壤和水分。在山区、丘陵区和风沙区,由于不利的自然因素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造成地面的水和土离开原来的位置,流失到较低的地方,再经过坡面、沟壑,汇集到江河河道内去,这种现象称为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是不利的自然条件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互相交织作用产生的。不利的自然条件主要是:地面坡度陡峭,土体的性质松软易蚀,高强度暴雨,地面没有林草等植被覆盖;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诸如:毁林毁草,陡坡开荒,草原上过度放牧,开矿、修路等生产建设破坏地表植被后不及时恢复,随意倾倒废土弃石等。 水土流失对当地和河流下游的生态环境、生产、生活和经济发展都造成极大的危害。水土流失破坏地面完整,降低土壤肥力,造成土地硬石化、沙化,影响农业生产,威胁城镇安全,加剧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导致群众生活贫困、生产条件恶化,阻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水土流失是在湿润或半湿润地区,由于植被破坏严重导致的。如果是在干旱地区的植被破坏,会导致沙尘暴或者土地荒漠化,而不是水土流失。
因为植被破坏严重,再加上雨水和地表水的冲刷,导致水土流失。
加大植被的覆盖率,可以保持水土,也就是防止水土流失的发生。
水土流失的类型
根据产生水土流失的“动力”,分布最广泛的水土流失可分为水力侵蚀、重力侵蚀和风力侵蚀三种类型。 水力侵蚀分布最广泛,在山区、丘陵区和一切有坡度的地面,暴雨时都会产生水力侵蚀。它的特点是以地面的水为动力冲走土壤。 重力侵蚀主要分布在山区、丘陵区的沟壑和陡坡上,在陡坡和沟的两岸沟壁,其中一部分下部被水流淘空,由于土壤及其成土母质自身的重力作用,不能继续保留在原来的位置,分散地或成片地塌落。 风力侵蚀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华北和东北的沙漠、沙地和丘陵盖沙地区,其次是东南沿海沙地,再次是河南、安徽、江苏几省的“黄泛区”(历史上由于黄河决口改道带出泥沙形成)。它的特点是由于风力扬起沙粒,离开原来的位置,随风飘浮到另外的地方降落。
举一个黄土高原的例子: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⑴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质组成)、植被四个方面。
①地形。地面坡度越陡,地表径流的流速越快,对土壤的冲刷侵蚀力就越强。坡面越长,汇集地表径流量越多,冲刷力也越强。
②降雨。产生水土流失的降雨,一般是强度较大的暴雨,降雨强度超过土壤入渗强度才会产生地表(超渗)径流,造成对地表的冲刷侵蚀。
③地面物质组成。
④植被。达到一定郁闭度的林草植被有保护土壤不被侵蚀的作用。郁闭度越高,保持水土的越强。
⑵人为因素。人类对土地不合理的利用、破坏了地面植被和稳定的地形,以致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
①植被的破坏
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
③开矿
[编辑本段]黄地区生态建设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措施研究
一、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与
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黄土高原地区是世界最大的黄土沉积区,位于中国中部偏北,北纬34°~40°,东经103°~114°,西起乌鞘岭,东至太行山,南靠秦岭,北抵长城,总面积64万km2,涉及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七省(区)50个地(市)、317个县(旗),总人口8742万,其中农业人口6908万。水土流失面积达45.4万km2,占总面积的71%,多年平均输入黄河的沙量达16亿t表土,使黄河下游河道平均每年淤高10cm。水土流失面积之广、强度之大、流失量之多堪称世界之最。其中,水蚀面积33.7万km2,风蚀面积11.7万km2;其中,年土壤侵蚀模数大于1000t/km2的面积就有29.2万km2,占黄土高原地区总面积的46.0%,侵蚀模数大于5000t/km2的面积16.6万km2,占黄土高原地区面积的26.0%。侵蚀模数大于10000t/km2a的面积为7.63万km2,占黄土高原地区面积的11.9%;侵蚀模数大于15000t/km2a的面积为4.03万km2,占黄土高原地区面积的6.29%(见表1)。由于强度大,黄土高原地区沟壑纵横,沟谷密度可达3.47~5.11km/km2,仅在陕北地区长度达1km以上的沟道就达近3万条。从时间上来看,水土流失主要集中在汛期(6~9月),尤以7~8月为最高,其产沙量一般占年产沙量的80%以上,且往往又是几场暴雨造成的。从地域上来看,据最新研究成果,输沙模数大于5000t/km2、粗沙(粗泥沙粒径0.05mm以上)模数大于1300 t/km2的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面积为7.86万平方公里,仅占黄土高原总面积的12.2%,而多年平均输沙量(11.8亿t)却占黄河总输沙量的62.8%。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类型复杂,既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也有水力、风力、重力年产生的变化,同时气候干旱、水资源缺乏成为植物生长和生态环境改善的最大障碍。
1972年联合国斯德哥尔摩会议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提醒人们:“现在已达到历史上这样一个时刻:我们决定在世界各地的行动时,必须更加审慎地考虑它们对环境产生的后果。”从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发布至今已将近37年了。回顾近37年来走过的路程,我们看到,在发展中国家,由于人口压力和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导致了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给这些国家带来了极为严重的环境生态问题。新中国成立之后,黄土高原地区作为我国水土保持工作重点地区,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多年来,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率先垂范,共和国部长植树、百名将军植树、各级党政领导植树相继展开,有力地推动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毛泽东主席发出了“一定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重要指示,为此,党的第三代领导人对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保护十分重视。江泽民同志1997年8月5日作了关于“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的重要指示。江泽民同志2002年3月26日~4月2日在视察陕西时,再次指出:“生态环境建设不仅关系到西部地区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也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环境,一定要坚持不懈地抓好,只要一代一代人坚持不懈努力,西部的生态环境一定能得到根本改善”。特别是胡锦涛总书记关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治理开发事关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要论述高瞻远瞩,意义深远。这意味在新世纪新阶段治理黄土高原地区工作将在构建人与河流、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的进程中地位更加突出,任务更加艰巨,也标志在维持黄河健康生命,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维持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工作将要承担更大的责任。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回良玉副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步暑,为加快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生态步伐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为治理黄土高原地区及西部大开发指明了道路。
二、黄土高原地区生态建设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关键措施
1. 加强水土保持宏观战略研究
建国50多年以来,面对黄土高原日益严酷的生态环境,当地人民群众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大力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坚持走“种草种树、发展畜牧、治穷致富”的生态建设路子,使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在黄土高原生态系统恢复与调整理念上,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水土保持实践,尊重自然规律、尊重科学,使我们的主观意志与自然规律相统一,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存与发展“双赢”的新理念,由“征服自然”转为“适应自然”,坚持人工治理与自然修复相结合,但终因自然环境严酷、人民生活困难、投入资金不足,生态环境不良的状况仍未得到根本改变。因此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今后一个时期,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国务院批复的《黄河近期重点治理开发规划》为依据,按照“防治结合,保护优先,强化治理”的水土保持方略,研究生态演替变化,探讨生态系统发展规律,对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建设秀美山川、发展国民经济、生态系统调整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应在已有土壤侵蚀区划和水土保持治理分区基础上,充分考虑人工适度干预下的自然恢复对水土保持的重要意义,研究并做出新的分区方案,包括:生态修复潜力评价、分区与阶段安排;主要水土保持重点地区土地利用和产业结构分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模式分区。水土保持研究有必要在自然科学方法和手段研究的同时,利用人文科学的方法进行社会经济、法律、道德伦理、文化、管理体制等方面的研究。近期研究重点是投资机制与管理体制。应实施科技与工程一体化制度与模式,从工程建设经费中划出一部分资金,重点支持研究工程建设中亟待研究解决的若干科学技术问题。尽快制定全国水土保持科学研究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全国水土保持科研单位围绕重大科技问题联合攻关、协同作战。
2. 提升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科技水平
农业科技与农业生产力各个要素相结合,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推动力:农业科技与农业劳动者结合,可以形成高素质的劳动大军,使农业经济从“体力经济”向“智力经济”转化;农业科技与农业劳动工具的结合,可以确立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使农业生产结构从低级向高级转化。从1949~2005年以来,我国对黄土高原经过综合、系统和全面研究,不仅对黄土高原的形成、土地类型、灾害危害、经济发展、整治进程等,取得翔实的资料,掌握了土壤侵蚀发展规律,更在水土保持、建设优良生态、促进地区发展上开展科学试验。在气候条件的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下,地球表层生物、物理、化学等过程,特别是直接影响水土流失的地表水文过程、土壤侵蚀类型的演变过程也产生了新的特点,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的学科理论与内涵也发生了许多变化。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目前,科学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应用滞后,已成为生态环境建设与治理的限制因素。因此,一方面要坚持应用现有的科研成果,使之在生态环境治理中尽快发挥作用,另一方面要加强黄土高原干旱地区生态环境治理的研究与探索。一是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动态监测评价关键技术。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与管理信息系统,已经国家计委批准立项。其中的关键问题,包括监测网络结构、监测站点布设、监测指标体系、动态数据采集、水土保持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等,亟待研究解决。二是在生物工程治理中,培育根系发达、固土蓄水性能好、抗旱能力强、生长速度快、经济价值高的乔木、灌木和牧草,以解决当前林木成活率低,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差的问题。三是进行土地集约化利用和人口承载力研究,对土地粗放利用、人口密度过大和生态环境改善造成影响的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办法。四是探索工厂化养猪、养牛、养羊、养鸡和农产品深加工方向,彻底解决野外放养破坏植被,以农以粮为主,农、林、牧加工业比例严重失调的问题。五是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还草治理措施,使已得到治理的不反弹,生态环境进一步得到改善,未得到治理的尽快治理。通过科学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应用,生态环境建设定会取得突破性进展。
3. 科学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
首先是搞好设计。要制订好分步实施计划,小流域的上游要封山育林,陡坡垦种的要逐步改为梯田或退耕还林。要对城镇、人口密集的村庄和保护大片农田的地段先行整治。一是整体设计应根据流域的自然、社会特点以及生物种群的利用优势,正确应用系统工程的原则和方法,围绕经济发展目标,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实现生产水平的较大幅度提高。二是整体设计应根据流域经济形成、汇集与发展,呈网络状循序渐进,逐级递加的规律性,由上而下,建成各项措施、合理配置的有机整体,实现流域多元化、多方位全面控制,以达到水土资源的高效开发与永续利用。三是整体设计中的御洪系统、资源利用、经济效益三项指标要安全、优化、高效。四是整体设计应广泛对已有的技术进行改进组装、配套实施,以小型提水保土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及保土耕作法等农艺措施协调配置为技术途径。
第二是综合整治。在具体工作中要处理好长期收益与近期收益,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集体治理与个体承包的关系。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各种治理措施的配置,要为综合治理区的经济腾飞提供物质条件,使治理开发与经济发展融为一体。随着小流域综合治理规模的扩大,小流域内基本农田的增加,林草发展和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农林副渔的全面发展,农副产业的兴办,依托小流域发展商品经济,将小流域的资源优势转为经济优势和商品优势,形成具有特色的商品生产基地。经过多年的治理,定西试区土壤侵蚀模数由39.5t/hm2a下降为23.5t/hm2a,成效显著。针对黄土高原旱作农业区地大面广,有着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较大差异的气象因子与植被,应因地制宜进行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不能采取单一的治理模式。
第三是典型引路。小流域是江河的最小单元,是产水产沙的源头,把小流域治理好了,减沙减洪也就解决了。因此要将小流域治理作为黄土高原生态建设和农业建设的战略性、根本性措施。按小流域进行综合、连续、集中的治理,是水土保持的成功经验。要用典型引路的办法宣传小流域治理,突出宣传一批凸显小流域治理的先进典型。陕西千阳冯家山水库抢抓机遇,迎难而上,取得一定的成效,生态效果明显,过去的几年中,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05.78hm2,其中营造水保林500.76hm2,经济林72.27hm2,种草149.34hm2,封禁治理474.36hm2,维修生产道路6.72km,修建抽水站一处,完成工程总投资264.05万元(见表2)。甘肃泾川县自1991年被水利部列为全国水土保持试点县以来,坚持走生态建设与开发利用的路子,建成了塬面、塬坡以道路林网为骨架,山、水、田、路、林、沙配套,沟壑以水保林为主,沟底修建谷坊与塘坝等拦蓄工程,截蓄引结合的综合防治体系,治理程度达到82.4%,使90%以上的农田得到绿色屏障的保护,全县林木覆盖达到34.9%,成为“甘肃省实现绿化第一县”。全县径流模数由以前的519m3/hm2a下降为405m3/hm2a。
4. 坚持退耕还林还牧
针对黄土高原大片人口密度比较小、降雨适当的地区,要采取退耕、封育、禁牧等措施,促进生态自然修复,恢复植被覆盖,加快水土流失治理进程。退耕还林还牧其目的是因地制宜,封山、造林、种草和禁牧,达到“山青、水秀、村美、人富”。国务院提出“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十六字方针,对指导生态恢复与重建有指导意义。目前要抓住有利的时机和成熟的条件,坚持退耕还林还草和贫困山区移民,禁止陡坡开荒种地,恢复林草植被。山坡耕地质量差、产量低,不广种不足以维持生计,因而引发了陡坡开垦、倒山(轮歇)种植等破坏生态环境的耕作方式,形成“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局面。当前应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国家加大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有利时机,鼓励农民将坡度大于25°、产量低于750kg/hm2的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进行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发展畜牧业和种植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和树种,使农民退耕后既有稳定收入,又能尽快脱贫致富。部分退耕既有稳定收入,又能尽快脱贫致富。对部分退耕确有困难的贫困山区,应实行向条件相对较好或耕地充足的地区整体移民,以减轻山区的人口压力,防止退耕反弹。同时应制定政策,禁止对现有荒山荒坡的开垦,禁止对荒山荒坡过采、过牧等掠压式经营,造成新的水土流失。还要加强对现有林草植被的保护,封山育林育草,使荒山荒坡的植被得到一定恢复后,再进行植树种草的荒山绿化工作,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黄土丘陵壑区退耕还林还草过程中,造林应先种草、后植树。种草时,首先考虑抗旱耐寒力强的品种,还要考虑根系发达、分蘖力强、生长迅速、枝叶繁茂、覆盖度大、再生力强、保持水土能力强的品种。草地面积的大幅度增加,可以带动养殖业的发展,推动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一是草业带动畜牧业发展,加快大家畜出栏周期,增加农民收入。二是饲草喂畜,畜粪肥田,提高单位面积粮食产量,减轻退耕还林还草的压力,提高农民进行生态环境建设和发展生态农业的积极性。甘肃定西试区在实施的梁峁沙棘、油松林带的鱼鳞坑和沟道反坡台、水平沟内大面积种植紫花苜蓿和红豆草、草木樨等,不仅迅速提高了地面覆盖度,减少了水蚀、风蚀,而且还为畜牧业提供了优质饲草来源,改变了当地生态小气候。庄浪县在全县范围年推广紫花苜蓿种植面积0.60万hm2,红豆草种植面积0.07万hm2。
5. 建设高标准农田
“高标准现代农田建设就是在现有基本农田生产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标准,从基础设施建设入手,完善现有农田水利、农田防护林和农业机械化体系,将现代化农业技术进行综合组装配套应用,达到旱能灌、涝能排,增加抗御自然灾害能力,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使农业生产达到可持续健康发展。”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配套建设,适当超前”的原则,切实搞好高标准基本农田示范区建设,对基本农田进行田、水、路、渠的科学规划,对废弃地进行复垦整治,建成田面平整、格田成方、绿化成行、灌排设施配套、地力水平较高的高标准农田,实现了经济、社会、生态三方效益共赢,有力地推动了新农村建设步伐。解决了农村目前部分可耕地高低不平、农田环境面貌零乱、农田灌排系统不配套、抗灾能力降低等问题,提高了耕地质量,增加了耕地面积,有效地增加了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农民的收入。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示:“坚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提高耕地质量,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用途不改变,并落实到地块和农户”,这为我们农田基建工作指明了方向。黄土高原地区属于旱涝保收地面积小,旱地面积大的地区,旱地的丰收对粮、油、菜的产量高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整个地区中低产田面积大,占黄土高原耕地面积的73.6%(见表3),在黄土高原285个县中,属于低产县占47.4%,中产县占41.0%,丘陵区低产田面积比例还要大一些,陕西米脂低、中、高产田农耕地的比例分别为68.1:24.5:7.4。因此目前应坚持以水浇地和“四田”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农田基本建设,不断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益。多年实践证明,针对黄土高原“十年九旱”和退耕的现实,坡耕地不能稳产和高产的情况,必须大力发展水浇地和搞好“四田”建设,这是实施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解决群众生活困难、促进土地的集约化生产和农业内部结构调整的有效措施。陕西省在此作了大量的工作,不少地方都有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先进典型,如榆林以高标准基本农田为基础的综合治理典范;延安的高标准宽幅水平梯田,咸阳北部高标准水平埝地,渭南一些灌区配套齐全的高标准水地,这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后一段时间基本农田建设的发展思路将走向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秀美山川为中心,以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兴水治旱为重点,以精品农田建设为基础,实现山水田林路沙统一规划,工程措施、生物措施、耕作措施优化配置,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全面提高的新路子。目前水浇地或沟坝地的粮食单产为3750~6000kg/hm2,每公顷梯田的产量也相当于3公顷旱坡地的产出。
多年来,黄土高原人民致力于水利工程建设,仅在甘肃相继建成引大入秦、景电一期、景电二期、靖会、盐环定等大中型骨干水利工程和一大批小型水利工程,发展水浇地近20万hm2,使陇中地区的水浇地面积达到32万hm2。庄浪县坚持34年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累计修成水平梯田6.3万hm2,每年拦蓄降水4185万m3,拦水效益达86%,拦泥沙433万t,拦泥效益达97%,庄浪县梯田化项目工程完成,彻底改变了基础条件,促进农业生产取得高效,提高了土地生产力。单位面积有了明显提高,据甘肃水保局2000~2004年连续5年测定调查表明,在同类区,同等化肥及投入情况下,梯田比坡地在单位面积可增产年对测定调查表明,在同类区,同等化肥及投入情况下,梯田比坡地单位面积可增产825kg/hm2(表4)。粮食平均产量增加1183kg/hm2,使人民稳定脱贫致富,土地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事实证明,在黄土高原干旱地区发展水利建设事业,无疑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治理措施。同时开展“四田”建设,通过修筑高质量的水平梯田,沟底修筑阶梯式沟坝地,在田埂栽植经济林木,既可以防止水土流失,又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价值。为此,⑴强化政府行为,千方百计落实国家和各级政府对农田建设的投入;⑵必须坚持“建田”和“保地”两条腿走路的决策;⑶进一步固本强基,提高对农田基本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6. 推广节灌技术
未来50年西北地区干旱气候的基本状况不可能根本改变,特别是黄河中上游地区,干旱年份特别是连续干旱年份可能发生水资源危机。缺水是当代和未来社会最为突出的矛盾,节约用水,既关系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战略,也成为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紧迫的任务。收集地形、水文、水文地质、土壤、气象、作物、灌溉试验、动力设备、乡镇生产现状与发展规划及经济条件等方面的资料,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社会和经济状况论证系统兴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针对降水径流资源、井泉、河流、塘坝和已有的蓄水工程、农业生产、乡镇工业、人畜饮水,进行水利计算,确定集雨灌溉系统规模控制范围,根据水源位置,提出集雨灌溉系统概算。
收起
)
1981年科学出版社《简明水利水电词典》提出,水土流失指“地表土壤及母质、岩石受到水力、风力、重力和冻融等外力的作用,使之受到各种破坏和移动、堆积过程以及水本身的损失现象。这是广义的水土流失。狭义的水土流失是特指水力侵蚀现象。”
这与前面讲的土壤侵蚀有点相似,所以人们常将‘水土流失’与‘土壤侵蚀’两词等同起来使用。
...
全部展开
)
1981年科学出版社《简明水利水电词典》提出,水土流失指“地表土壤及母质、岩石受到水力、风力、重力和冻融等外力的作用,使之受到各种破坏和移动、堆积过程以及水本身的损失现象。这是广义的水土流失。狭义的水土流失是特指水力侵蚀现象。”
这与前面讲的土壤侵蚀有点相似,所以人们常将‘水土流失’与‘土壤侵蚀’两词等同起来使用。
水土流失的形成与危害
地球上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就是土壤和水分。在山区、丘陵区和风沙区,由于不利的自然因素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造成地面的水和土离开原来的位置,流失到较低的地方,再经过坡面、沟壑,汇集到江河河道内去,这种现象称为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是不利的自然条件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互相交织作用产生的。不利的自然条件主要是:地面坡度陡峭,土体的性质松软易蚀,高强度暴雨,地面没有林草等植被覆盖;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诸如:毁林毁草,陡坡开荒,草原上过度放牧,开矿、修路等生产建设破坏地表植被后不及时恢复,随意倾倒废土弃石等。 水土流失对当地和河流下游的生态环境、生产、生活和经济发展都造成极大的危害。水土流失破坏地面完整,降低土壤肥力,造成土地硬石化、沙化,影响农业生产,威胁城镇安全,加剧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导致群众生活贫困、生产条件恶化,阻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水土流失是在湿润或半湿润地区,由于植被破坏严重导致的。如果是在干旱地区的植被破坏,会导致沙尘暴或者土地荒漠化,而不是水土流失。
因为植被破坏严重,再加上雨水和地表水的冲刷,导致水土流失。
加大植被的覆盖率,可以保持水土,也就是防止水土流失的发生。
水土流失的类型
根据产生水土流失的“动力”,分布最广泛的水土流失可分为水力侵蚀、重力侵蚀和风力侵蚀三种类型。 水力侵蚀分布最广泛,在山区、丘陵区和一切有坡度的地面,暴雨时都会产生水力侵蚀。它的特点是以地面的水为动力冲走土壤。 重力侵蚀主要分布在山区、丘陵区的沟壑和陡坡上,在陡坡和沟的两岸沟壁,其中一部分下部被水流淘空,由于土壤及其成土母质自身的重力作用,不能继续保留在原来的位置,分散地或成片地塌落。 风力侵蚀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华北和东北的沙漠、沙地和丘陵盖沙地区,其次是东南沿海沙地,再次是河南、安徽、江苏几省的“黄泛区”(历史上由于黄河决口改道带出泥沙形成)。它的特点是由于风力扬起沙粒,离开原来的位置,随风飘浮到另外的地方降落。
举一个黄土高原的例子: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⑴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质组成)、植被四个方面。
①地形。地面坡度越陡,地表径流的流速越快,对土壤的冲刷侵蚀力就越强。坡面越长,汇集地表径流量越多,冲刷力也越强。
②降雨。产生水土流失的降雨,一般是强度较大的暴雨,降雨强度超过土壤入渗强度才会产生地表(超渗)径流,造成对地表的冲刷侵蚀。
③地面物质组成。
④植被。达到一定郁闭度的林草植被有保护土壤不被侵蚀的作用。郁闭度越高,保持水土的越强。
⑵人为因素。人类对土地不合理的利用、破坏了地面植被和稳定的地形,以致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
①植被的破坏
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
③开矿
[编辑本段]黄地区生态建设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措施研究
一、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与
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黄土高原地区是世界最大的黄土沉积区,位于中国中部偏北,北纬34°~40°,东经103°~114°,西起乌鞘岭,东至太行山,南靠秦岭,北抵长城,总面积64万km2,涉及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七省(区)50个地(市)、317个县(旗),总人口8742万,其中农业人口6908万。水土流失面积达45.4万km2,占总面积的71%,多年平均输入黄河的沙量达16亿t表土,使黄河下游河道平均每年淤高10cm。水土流失面积之广、强度之大、流失量之多堪称世界之最。其中,水蚀面积33.7万km2,风蚀面积11.7万km2;其中,年土壤侵蚀模数大于1000t/km2的面积就有29.2万km2,占黄土高原地区总面积的46.0%,侵蚀模数大于5000t/km2的面积16.6万km2,占黄土高原地区面积的26.0%。侵蚀模数大于10000t/km2a的面积为7.63万km2,占黄土高原地区面积的11.9%;侵蚀模数大于15000t/km2a的面积为4.03万km2,占黄土高原地区面积的6.29%(见表1)。由于强度大,黄土高原地区沟壑纵横,沟谷密度可达3.47~5.11km/km2,仅在陕北地区长度达1km以上的沟道就达近3万条。从时间上来看,水土流失主要集中在汛期(6~9月),尤以7~8月为最高,其产沙量一般占年产沙量的80%以上,且往往又是几场暴雨造成的。从地域上来看,据最新研究成果,输沙模数大于5000t/km2、粗沙(粗泥沙粒径0.05mm以上)模数大于1300 t/km2的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面积为7.86万平方公里,仅占黄土高原总面积的12.2%,而多年平均输沙量(11.8亿t)却占黄河总输沙量的62.8%。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类型复杂,既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也有水力、风力、重力年产生的变化,同时气候干旱、水资源缺乏成为植物生长和生态环境改善的最大障碍。
1972年联合国斯德哥尔摩会议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提醒人们:“现在已达到历史上这样一个时刻:我们决定在世界各地的行动时,必须更加审慎地考虑它们对环境产生的后果。”从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发布至今已将近37年了。回顾近37年来走过的路程,我们看到,在发展中国家,由于人口压力和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导致了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给这些国家带来了极为严重的环境生态问题。新中国成立之后,黄土高原地区作为我国水土保持工作重点地区,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多年来,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率先垂范,共和国部长植树、百名将军植树、各级党政领导植树相继展开,有力地推动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毛泽东主席发出了“一定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重要指示,为此,党的第三代领导人对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保护十分重视。江泽民同志1997年8月5日作了关于“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的重要指示。江泽民同志2002年3月26日~4月2日在视察陕西时,再次指出:“生态环境建设不仅关系到西部地区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也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环境,一定要坚持不懈地抓好,只要一代一代人坚持不懈努力,西部的生态环境一定能得到根本改善”。特别是胡锦涛总书记关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治理开发事关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要论述高瞻远瞩,意义深远。这意味在新世纪新阶段治理黄土高原地区工作将在构建人与河流、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的进程中地位更加突出,任务更加艰巨,也标志在维持黄河健康生命,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维持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工作将要承担更大的责任。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回良玉副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步暑,为加快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生态步伐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为治理黄土高原地区及西部大开发指明了道路。
二、黄土高原地区生态建设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关键措施
1. 加强水土保持宏观战略研究
建国50多年以来,面对黄土高原日益严酷的生态环境,当地人民群众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大力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坚持走“种草种树、发展畜牧、治穷致富”的生态建设路子,使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在黄土高原生态系统恢复与调整理念上,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水土保持实践,尊重自然规律、尊重科学,使我们的主观意志与自然规律相统一,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存与发展“双赢”的新理念,由“征服自然”转为“适应自然”,坚持人工治理与自然修复相结合,但终因自然环境严酷、人民生活困难、投入资金不足,生态环境不良的状况仍未得到根本改变。因此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今后一个时期,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国务院批复的《黄河近期重点治理开发规划》为依据,按照“防治结合,保护优先,强化治理”的水土保持方略,研究生态演替变化,探讨生态系统发展规律,对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建设秀美山川、发展国民经济、生态系统调整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应在已有土壤侵蚀区划和水土保持治理分区基础上,充分考虑人工适度干预下的自然恢复对水土保持的重要意义,研究并做出新的分区方案,包括:生态修复潜力评价、分区与阶段安排;主要水土保持重点地区土地利用和产业结构分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模式分区。水土保持研究有必要在自然科学方法和手段研究的同时,利用人文科学的方法进行社会经济、法律、道德伦理、文化、管理体制等方面的研究。近期研究重点是投资机制与管理体制。应实施科技与工程一体化制度与模式,从工程建设经费中划出一部分资金,重点支持研究工程建设中亟待研究解决的若干科学技术问题。尽快制定全国水土保持科学研究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全国水土保持科研单位围绕重大科技问题联合攻关、协同作战。
2. 提升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科技水平
农业科技与农业生产力各个要素相结合,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推动力:农业科技与农业劳动者结合,可以形成高素质的劳动大军,使农业经济从“体力经济”向“智力经济”转化;农业科技与农业劳动工具的结合,可以确立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使农业生产结构从低级向高级转化。从1949~2005年以来,我国对黄土高原经过综合、系统和全面研究,不仅对黄土高原的形成、土地类型、灾害危害、经济发展、整治进程等,取得翔实的资料,掌握了土壤侵蚀发展规律,更在水土保持、建设优良生态、促进地区发展上开展科学试验。在气候条件的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下,地球表层生物、物理、化学等过程,特别是直接影响水土流失的地表水文过程、土壤侵蚀类型的演变过程也产生了新的特点,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的学科理论与内涵也发生了许多变化。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目前,科学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应用滞后,已成为生态环境建设与治理的限制因素。因此,一方面要坚持应用现有的科研成果,使之在生态环境治理中尽快发挥作用,另一方面要加强黄土高原干旱地区生态环境治理的研究与探索。一是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动态监测评价关键技术。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与管理信息系统,已经国家计委批准立项。其中的关键问题,包括监测网络结构、监测站点布设、监测指标体系、动态数据采集、水土保持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等,亟待研究解决。二是在生物工程治理中,培育根系发达、固土蓄水性能好、抗旱能力强、生长速度快、经济价值高的乔木、灌木和牧草,以解决当前林木成活率低,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差的问题。三是进行土地集约化利用和人口承载力研究,对土地粗放利用、人口密度过大和生态环境改善造成影响的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办法。四是探索工厂化养猪、养牛、养羊、养鸡和农产品深加工方向,彻底解决野外放养破坏植被,以农以粮为主,农、林、牧加工业比例严重失调的问题。五是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还草治理措施,使已得到治理的不反弹,生态环境进一步得到改善,未得到治理的尽快治理。通过科学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应用,生态环境建设定会取得突破性进展。
3. 科学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
首先是搞好设计。要制订好分步实施计划,小流域的上游要封山育林,陡坡垦种的要逐步改为梯田或退耕还林。要对城镇、人口密集的村庄和保护大片农田的地段先行整治。一是整体设计应根据流域的自然、社会特点以及生物种群的利用优势,正确应用系统工程的原则和方法,围绕经济发展目标,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实现生产水平的较大幅度提高。二是整体设计应根据流域经济形成、汇集与发展,呈网络状循序渐进,逐级递加的规律性,由上而下,建成各项措施、合理配置的有机整体,实现流域多元化、多方位全面控制,以达到水土资源的高效开发与永续利用。三是整体设计中的御洪系统、资源利用、经济效益三项指标要安全、优化、高效。四是整体设计应广泛对已有的技术进行改进组装、配套实施,以小型提水保土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及保土耕作法等农艺措施协调配置为技术途径。
第二是综合整治。在具体工作中要处理好长期收益与近期收益,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集体治理与个体承包的关系。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各种治理措施的配置,要为综合治理区的经济腾飞提供物质条件,使治理开发与经济发展融为一体。随着小流域综合治理规模的扩大,小流域内基本农田的增加,林草发展和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农林副渔的全面发展,农副产业的兴办,依托小流域发展商品经济,将小流域的资源优势转为经济优势和商品优势,形成具有特色的商品生产基地。经过多年的治理,定西试区土壤侵蚀模数由39.5t/hm2a下降为23.5t/hm2a,成效显著。针对黄土高原旱作农业区地大面广,有着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较大差异的气象因子与植被,应因地制宜进行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不能采取单一的治理模式。
第三是典型引路。小流域是江河的最小单元,是产水产沙的源头,把小流域治理好了,减沙减洪也就解决了。因此要将小流域治理作为黄土高原生态建设和农业建设的战略性、根本性措施。按小流域进行综合、连续、集中的治理,是水土保持的成功经验。要用典型引路的办法宣传小流域治理,突出宣传一批凸显小流域治理的先进典型。陕西千阳冯家山水库抢抓机遇,迎难而上,取得一定的成效,生态效果明显,过去的几年中,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05.78hm2,其中营造水保林500.76hm2,经济林72.27hm2,种草149.34hm2,封禁治理474.36hm2,维修生产道路6.72km,修建抽水站一处,完成工程总投资264.05万元(见表2)。甘肃泾川县自1991年被水利部列为全国水土保持试点县以来,坚持走生态建设与开发利用的路子,建成了塬面、塬坡以道路林网为骨架,山、水、田、路、林、沙配套,沟壑以水保林为主,沟底修建谷坊与塘坝等拦蓄工程,截蓄引结合的综合防治体系,治理程度达到82.4%,使90%以上的农田得到绿色屏障的保护,全县林木覆盖达到34.9%,成为“甘肃省实现绿化第一县”。全县径流模数由以前的519m3/hm2a下降为405m3/hm2a。
4. 坚持退耕还林还牧
针对黄土高原大片人口密度比较小、降雨适当的地区,要采取退耕、封育、禁牧等措施,促进生态自然修复,恢复植被覆盖,加快水土流失治理进程。退耕还林还牧其目的是因地制宜,封山、造林、种草和禁牧,达到“山青、水秀、村美、人富”。国务院提出“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十六字方针,对指导生态恢复与重建有指导意义。目前要抓住有利的时机和成熟的条件,坚持退耕还林还草和贫困山区移民,禁止陡坡开荒种地,恢复林草植被。山坡耕地质量差、产量低,不广种不足以维持生计,因而引发了陡坡开垦、倒山(轮歇)种植等破坏生态环境的耕作方式,形成“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局面。当前应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国家加大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有利时机,鼓励农民将坡度大于25°、产量低于750kg/hm2的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进行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发展畜牧业和种植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和树种,使农民退耕后既有稳定收入,又能尽快脱贫致富。部分退耕既有稳定收入,又能尽快脱贫致富。对部分退耕确有困难的贫困山区,应实行向条件相对较好或耕地充足的地区整体移民,以减轻山区的人口压力,防止退耕反弹。同时应制定政策,禁止对现有荒山荒坡的开垦,禁止对荒山荒坡过采、过牧等掠压式经营,造成新的水土流失。还要加强对现有林草植被的保护,封山育林育草,使荒山荒坡的植被得到一定恢复后,再进行植树种草的荒山绿化工作,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黄土丘陵壑区退耕还林还草过程中,造林应先种草、后植树。种草时,首先考虑抗旱耐寒力强的品种,还要考虑根系发达、分蘖力强、生长迅速、枝叶繁茂、覆盖度大、再生力强、保持水土能力强的品种。草地面积的大幅度增加,可以带动养殖业的发展,推动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一是草业带动畜牧业发展,加快大家畜出栏周期,增加农民收入。二是饲草喂畜,畜粪肥田,提高单位面积粮食产量,减轻退耕还林还草的压力,提高农民进行生态环境建设和发展生态农业的积极性。甘肃定西试区在实施的梁峁沙棘、油松林带的鱼鳞坑和沟道反坡台、水平沟内大面积种植紫花苜蓿和红豆草、草木樨等,不仅迅速提高了地面覆盖度,减少了水蚀、风蚀,而且还为畜牧业提供了优质饲草来源,改变了当地生态小气候。庄浪县在全县范围年推广紫花苜蓿种植面积0.60万hm2,红豆草种植面积0.07万hm2。
5. 建设高标准农田
“高标准现代农田建设就是在现有基本农田生产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标准,从基础设施建设入手,完善现有农田水利、农田防护林和农业机械化体系,将现代化农业技术进行综合组装配套应用,达到旱能灌、涝能排,增加抗御自然灾害能力,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使农业生产达到可持续健康发展。”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配套建设,适当超前”的原则,切实搞好高标准基本农田示范区建设,对基本农田进行田、水、路、渠的科学规划,对废弃地进行复垦整治,建成田面平整、格田成方、绿化成行、灌排设施配套、地力水平较高的高标准农田,实现了经济、社会、生态三方效益共赢,有力地推动了新农村建设步伐。解决了农村目前部分可耕地高低不平、农田环境面貌零乱、农田灌排系统不配套、抗灾能力降低等问题,提高了耕地质量,增加了耕地面积,有效地增加了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农民的收入。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示:“坚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提高耕地质量,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用途不改变,并落实到地块和农户”,这为我们农田基建工作指明了方向。黄土高原地区属于旱涝保收地面积小,旱地面积大的地区,旱地的丰收对粮、油、菜的产量高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整个地区中低产田面积大,占黄土高原耕地面积的73.6%(见表3),在黄土高原285个县中,属于低产县占47.4%,中产县占41.0%,丘陵区低产田面积比例还要大一些,陕西米脂低、中、高产田农耕地的比例分别为68.1:24.5:7.4。因此目前应坚持以水浇地和“四田”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农田基本建设,不断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益。多年实践证明,针对黄土高原“十年九旱”和退耕的现实,坡耕地不能稳产和高产的情况,必须大力发展水浇地和搞好“四田”建设,这是实施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解决群众生活困难、促进土地的集约化生产和农业内部结构调整的有效措施。陕西省在此作了大量的工作,不少地方都有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先进典型,如榆林以高标准基本农田为基础的综合治理典范;延安的高标准宽幅水平梯田,咸阳北部高标准水平埝地,渭南一些灌区配套齐全的高标准水地,这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后一段时间基本农田建设的发展思路将走向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秀美山川为中心,以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兴水治旱为重点,以精品农田建设为基础,实现山水田林路沙统一规划,工程措施、生物措施、耕作措施优化配置,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全面提高的新路子。目前水浇地或沟坝地的粮食单产为3750~6000kg/hm2,每公顷梯田的产量也相当于3公顷旱坡地的产出。
多年来,黄土高原人民致力于水利工程建设,仅在甘肃相继建成引大入秦、景电一期、景电二期、靖会、盐环定等大中型骨干水利工程和一大批小型水利工程,发展水浇地近20万hm2,使陇中地区的水浇地面积达到32万hm2。庄浪县坚持34年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累计修成水平梯田6.3万hm2,每年拦蓄降水4185万m3,拦水效益达86%,拦泥沙433万t,拦泥效益达97%,庄浪县梯田化项目工程完成,彻底改变了基础条件,促进农业生产取得高效,提高了土地生产力。单位面积有了明显提高,据甘肃水保局2000~2004年连续5年测定调查表明,在同类区,同等化肥及投入情况下,梯田比坡地在单位面积可增产年对测定调查表明,在同类区,同等化肥及投入情况下,梯田比坡地单位面积可增产825kg/hm2(表4)。粮食平均产量增加1183kg/hm2,使人民稳定脱贫致富,土地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事实证明,在黄土高原干旱地区发展水利建设事业,无疑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治理措施。同时开展“四田”建设,通过修筑高质量的水平梯田,沟底修筑阶梯式沟坝地,在田埂栽植经济林木,既可以防止水土流失,又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价值。为此,⑴强化政府行为,千方百计落实国家和各级政府对农田建设的投入;⑵必须坚持“建田”和“保地”两条腿走路的决策;⑶进一步固本强基,提高对农田基本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6. 推广节灌技术
未来50年西北地区干旱气候的基本状况不可能根本改变,特别是黄河中上游地区,干旱年份特别是连续干旱年份可能发生水资源危机。缺水是当代和未来社会最为突出的矛盾,节约用水,既关系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战略,也成为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紧迫的任务。收集地形、水文、水文地质、土壤、气象、作物、灌溉试验、动力设备、乡镇生产现状与发展规划及经济条件等方面的资料,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社会和经济状况论证系统兴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针对降水径流资源、井泉、河流、塘坝和已有的蓄水工程、农业生产、乡镇工业、人畜饮水,进行水利计算,确定集雨灌溉系统规模控制范围,根据水源位置,提出集雨灌溉系统概算
收起
无聊
1土地贫瘠,植被覆盖面小,多暴雨,集中降水
2不利的:抬高河床,造成悬河,
带走地表养分,使土地贫瘠
使地下水减少
总的 危害农业的发展 危害人们的生产生活安全,破坏生态环境,
有利的:不知道哎,想不明白水土流失会有什么有利影响
3 最重要的就是多多植树
4, 感觉不是和第一问差不...
全部展开
1土地贫瘠,植被覆盖面小,多暴雨,集中降水
2不利的:抬高河床,造成悬河,
带走地表养分,使土地贫瘠
使地下水减少
总的 危害农业的发展 危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