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生物高中所有的实验要实验过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26 15:30:32
求生物高中所有的实验要实验过程求生物高中所有的实验要实验过程求生物高中所有的实验要实验过程生物课本实验复习实验一物质鉴定知识概要:还原糖+斐林试剂→砖红色沉淀脂肪+苏丹III→橘黄色脂肪+苏丹IV→红

求生物高中所有的实验要实验过程
求生物高中所有的实验
要实验过程

求生物高中所有的实验要实验过程
生物课本实验复习
实验一 物质鉴定
知识概要:
还原糖 + 斐林试剂 → 砖红色沉淀
脂 肪 + 苏丹III → 橘黄色
脂 肪 + 苏丹IV → 红色
蛋白质 + 双缩脲试剂 → 紫色反应
考点提示:
(1) 常见还原性糖与非还原性糖有哪些?
(2) 还原性糖植物组织取材条件?
(3) 研磨中为何要加石英砂?不加石英砂对实验有何影响?
(4) 斐林试剂甲、乙两液的使用方法?混合的目的?为何要现混现用?
(5) 还原性糖中加入斐林试剂后,溶液颜色变化的顺序为?
(6) 花生种子切片为何要薄?
(7) 转动细准焦螺旋时,若花生切片的细胞总有一部分清晰,另一部分模糊,其原因一般是什么?
(8) 脂肪鉴定中乙醇作用?
(9) 双缩脲试剂A、B两液是否混合后用?先加A液的目的?怎样通过对比看颜色变化?
参考答案:
(1) 葡萄糖、果糖、麦芽糖都是还原性糖;淀粉、蔗糖、纤维素都是非还原性糖.
(2) 含糖量较高、颜色为白色或近于白色,如:苹果、梨、白色甘蓝叶、白萝卜等.
(3) 加入石英砂是为了使研磨更充分.不加石英砂会使组织样液中还原性糖减少,致使鉴定时,溶液颜色变化不明显.
(4) 混合后使用;产生氢氧化铜;氢氧化铜不稳定.
(5)
浅蓝色 棕色 砖红色
(6) 只有很薄的切片,才能透光,而用于显微镜的观察.
(7) 切片的厚薄不均匀.
(8) 洗去浮色.
(9) 不能混合;先加A液的目的是使溶液呈碱性;先留出一些大豆组织样液做对比.
实验二 观察叶绿体和胞质流动
知识概要:
取材→ 制片→ 低倍观察→ 高倍观察
考点提示:
(1) 为什么可直接取用藓类的小叶,而不能直接取用菠菜叶?
(2) 取用菠菜叶的下表皮时,为何要稍带些叶肉?
(3) 怎样加快黑藻细胞质的流动速度?最适温度是多少?
(4) 对黑藻什么部位的细胞观察,所观察到的细胞质流动的现象最明显?
(5) 若视野中某细胞中细胞质的流动方向为顺时针,则在装片中该细胞的细胞质的实际流动方向是怎样的?
(6) 是否一般细胞的细胞质不流动,只有黑藻等少数植物的细胞质才流动?
(7) 若观察植物根毛细胞细胞质的流动,则对显微镜的视野亮度应如何调节?
(8) 在强光照射下,叶绿体的向光面有何变化?
参考答案:
(1) 因为藓类的小叶很薄,只有一层细胞组成,而菠菜叶由很多层细胞构成.
(2) 表皮细胞除保卫细胞外,一般不含叶绿体,而叶肉细胞含较多的叶绿体.
(3) 进行光照、提高水温、切伤部分叶片;25℃左右.
(4) 叶脉附近的细胞.
(5) 仍为顺时针.
(6) 否,活细胞的细胞质都是流动的.
(7) 视野应适当调暗一些,可用反光镜的平面镜来采光或缩小光圈.
(8) 叶绿体的受光面积较小有一面面向光源.
实验三 观察有丝分裂
考点提示:
(1) 培养根尖时,为何要经常换水?
(2) 培养根尖时,应选用老洋葱还是新洋葱?为什么?
(3) 为何每条根只能用根尖?取根尖的最佳时间是何时?为何?
(4) 解离和压片的目的分别是什么?压片时为何要再加一块载玻片?
(5) 若所观察的组织细胞大多是破碎而不完整的,其原因是什么?
(6) 解离过程中盐酸的作用是什么?丙酮可代替吗?
(7) 为何要漂洗?
(8) 细胞中染色最深的结构是什么?
(9) 若所观察的细胞各部分全是紫色,其原因是什么?
(10) 为何要找分生区?分生区的特点是什么?用高倍物镜找分生区吗?为什么?
(11) 分生区细胞中,什么时期的细胞最多?为什么?
(12) 所观察的细胞能从中期变化到后期吗?为什么?
(13) 观察洋葱表皮细胞能否看到染色体?为什么?
(14) 若观察时不能看到染色体,其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1) 增加水中的氧气,防止根进行无氧呼吸造成根的腐烂.
(2) 应选用旧洋葱,因为新洋葱尚在休眠,不易生根.
(3) 因为根尖分生区的细胞能进行有丝分裂;上午10时到下午2时;因为此时细胞分裂活跃.
(4) 解离是为了使细胞相互分离开来,压片是为了使细胞相互分散开来;再加一块载玻片是为了受力均匀,防止盖玻片被压破.
(5) 压片时用力过大.
(6) 分解和溶解细胞间质;不能,而硝酸可代替.
(7) 洗去盐酸便于染色.
(8) 染色最深的结构是染色质或染色体.
(9) 因为在根尖只有分生区的细胞能够进行细胞分裂;分生区的特点是: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有的细胞处于分裂状态;不能用高倍镜找分生区,因为高倍镜所观察的实际范围很小,难以发现分生区.
(10) 染液浓度过大或染色时间过长.
(11) 间期;因为在细胞周期中,间期时间最长.
(12) 不能,因为所观察的细胞都是停留在某一时期的死细胞.
(13) 不能,因为洋葱表皮细胞一般不分裂.
(14) 没有找到分生区细胞;没有找到处于分裂期的细胞;染液过稀;染色时间过短.
实验四 比较酶和Fe3+的催化效率
考点提示:
(1) 为何要选新鲜的肝脏?
(2) 该实验中,所用试管应选较粗的还是较细的?为什么?
(3) 为何要选动物的肝脏组织来做实验,其他动植物的组织的研磨液能替代吗?
(4) 相同质量的块状肝脏和肝脏研磨液,哪一个催化效果好?为什么?
(5) 滴入肝脏研磨液和氯化铁溶液时,可否共用下个吸管?为什么?
参考答案:
(1) 因为在不新鲜的肝脏中,过氧化氢酶的活性会由于细菌的破坏而降低.
(2) 应选用较粗的,因为在较细的试管中容易形成大量的气泡,而影响卫生香的复燃.
(3) 因为肝脏组织中过氧化氢酶含量较丰富;其它动植物组织也含有少量的过氧化氢酶,所以能够替代.
(4) 研磨液效果好;因为它增加过氧化氢酶与过氧化氢的接触面积.
(5) 不可共用,防止过氧化氢酶与氯化铁混合,而影响实验效果.
实验五 探索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
考点提示:
(1) 该实验中应将水浴温度控制在多少度?为什么?
(2) 如用唾液淀粉酶来做该实验,应将水浴温度控制在多少度?
(3) 蔗糖液能否提前一两天配制?为什么?
(4) 若两试管中都出现砖红色沉淀,分析其原因?
参考答案:
(1) 60℃左右;因为α—淀粉酶的最适温度为50~75℃.
(2) 37℃左右.
(3) 不能,因为蔗糖在微生物的作用下,会分解而产生还原性糖.
(4) 蔗糖不纯,含有还原性糖;蔗糖溶液配制时间过长,在微生物的作用下,会分解而产生还原性糖;试管清洗不干净;α—淀粉酶不纯,混有少量分解蔗糖的酶.
实验六 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考点提示:
(1) 对叶片的要求?为何要去掉叶柄和粗的时脉?
(2) 二氧化硅的作用?不加二氧化硅对实验有何影响?
(3) 丙酮的作用?它可用什么来替代?用水能替代吗?
(4) 碳酸钙的作用?不加碳酸钙对实验有何影响?
(5) 研磨为何要迅速?要充分?过滤时为何用布不用滤纸?
(6) 滤纸条为何要剪去两角?
(7) 为何不能用钢笔或圆珠笔画线?
(8) 滤液细线为何要直?为何要重画几次?
(9) 滤液细线为何不能触到层析液?
(10) 滤纸条上色素为何会分离?
(11) 色素带最宽的是什么色素?它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比什么色素大一些?
(12) 滤纸条上相互间距最大的是哪两种色素?
(13) 色素带最窄的是第几条色素带?为何?
参考答案:
(1) 绿色、最好是深绿色.因为叶柄和叶脉中所含色素很少.
(2) 为了使研磨充分.不加二氧化硅,会使滤液和色素带的颜色变浅.
(3) 溶解色素.它可用酒精等有机溶剂来代替,但不能用水来代替,因为色素不溶于水.
(4) 保护色素,防止在研磨时叶绿体中的色素受到破坏.不加碳酸钙,滤液会变成黄绿色或褐色.
(5) 研磨迅速,是为了防止丙酮大量挥发;只有充分研磨,才能使大量色素溶解到丙酮中来.色素不能通过滤纸,但能通过尼龙布.
(6) 防止两侧层析液扩散过快.
(7) 因为钢笔水或圆珠笔油中含有其它色素,会影响色素的分离结果.
(8) 防止色素带的重叠;增加色素量,使色素带的颜色更深一些.
(9) 防止色素溶解到层析液中.
(10) 由于不同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因而它们随层析液在滤纸条上的扩散速度就不同.
(11) 最宽的色素带是叶绿素a,它的溶解度比叶绿素b大一些.
(12) 胡萝卜素和叶黄素.
(13) 第一条色素带,因为胡萝卜素在叶绿体的四种色素中含量最少.
实验七 观察质壁分离和复原
知识概要:
制片→观察→加液→ 观察→加水→观察
考点提示:
(1) 洋葱为何要选紫色的?若紫色过淡怎么办?
(2) 洋葱表皮应撕还是削?为何?
(3) 植物细胞为何会出现质壁分离? 动物细胞会吗?
(4) 质壁分离时,液泡大小和颜色的变化?复原时呢?
(5) 若发生质壁分离后的细胞,不能发生质壁分离复原,其原因是什么?
(6) 高倍镜使用前,装片如何移动?
(7) 换高倍物镜后,怎样使物像清晰?视野明暗度会怎样变化?如何调亮?
(8) 所用目镜、物镜的长度与放大倍数的关系?
(9) 物像清晰后,物镜与载玻片之间的距离和放大倍数的关系?
(10) 总放大倍数的计算方法?放大倍数具体指面积的放大倍数还是长度的放大倍数?
(11) 放大倍数与视野中细胞大小、多少、视野明暗的关系?
(12) 怎样判定视野中某一异物实际所在位置是目镜、物镜、还是玻片上?
(13) 怎样利用质壁分离现象来测定植物细胞液的浓度?
参考答案:
(1) 紫色的洋葱有紫色的大液泡,便于观察液泡的大小变化;让阳光照射.
(2) 表皮应撕不能削,因为削的表皮往往太厚.
(3) 当细胞失去水分时,其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于细胞壁的伸缩性;动物细胞不会发生质壁分离,因为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
(4) 细胞发生质壁分离时,液泡变小,紫色加深;当细胞质壁分离复原时,液泡变大,紫色变浅.
(5) 细胞已经死亡(可能是外界溶液浓度过大,细胞失水过多或质壁分离时间过长)
(6) 若要把视野中上方的物像移到视野的正中心,则要将装片继续向上移动.若要把视野中左方的物像移到视野的正中心,则要将装片继续向左方移动,因为显微镜视野 中看到的是倒像.
(7) 换高倍物镜后,应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变得清晰;视野会变暗,可调大光圈或改用反光镜的凹面镜来使视野变亮.
(8) 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9) 物镜与载玻片之间的距离越小,放大倍数越大.
(10) 总放大倍数等于目镜放大倍数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放大倍数是指细小物体长度或宽度的放大倍数.
(11) 放大倍数越大,视野中细胞越大、数目越少、视野越暗.
(12) 更换目镜,若异物消失,则异物在目镜上;更换物镜,若异物消失,则异物在物镜上、移动载玻片,若异物移动,则异物在载玻片上.
(13) ①配制一系列浓度从小到大的蔗糖溶液 ②分别用以上不同浓度的溶液制成某植物细胞的临时装片 ③用显微镜观察某植物细胞是否发生质壁分离.某植物细胞液的浓度就介于不能引起质壁分离的浓度和能引起质壁分离的浓度之间.
实验十一 DNA的粗提取与鉴定
考点提示:
(1) 鸡血能用猪血代替吗?为什么?
(2) 鸡血中为何要加柠檬酸钠?为何要弃去鸡血细胞的上清液?
(3) 胀破细胞的方法?能用生理盐水吗?
(4) 该实验中最好应用玻璃烧杯还是塑料烧杯?为什么?
(5) 前后三次过滤时,所用纱布的层数分别是多少?为什么?
(6) 若实验中所得黏稠物太少,其原因是什么?
(7) 两次加入蒸馏水的目的分别是什么?
(8) 实验中搅拌溶液时,为何总要沿一个方向搅拌?
(9) 两次析出DNA的方法分别是什么?原理分别是什么?
(10) 三次溶解DNA的液体分别是什么?原理分别是什么?
(11) 鉴定DNA时为何要用两支试管?其现象分别是什么?
参考答案:
(1) 不能,因为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没有细胞核,不能提取DNA.
(2) 防止血液凝固;因为上清液是血浆,不含细胞和DNA.
(3) 向血细胞中加入蒸馏水,使细胞大量吸水而胀破;不能用生理盐水,因为血细胞在蒸馏水中不能吸收水分.
(4) 最好用塑料烧杯,因为玻璃烧杯容易吸附DNA.
(5) 第一次用一层纱布,有利于核物质透过纱布进入滤液;第二次用多层纱布,能防止DNA丝状物透过纱布进入滤液;第三次用两层纱布,既有利于DNA透过纱布,又能防止其它杂质透过纱布.
(6) 第一次加蒸馏水过少,细胞未充分胀破;第二次加蒸馏水过多或过少;第一次过滤用了多层纱布;第二次过滤用了一层纱布;使用了玻璃烧杯.
(7) 第一次是为了使血细胞吸水胀破;第二次是为了降低氯化钠的浓度,有利于DNA有析出.
(8) 防止DNA分子受到损伤.
(9) 第一次是加蒸馏水,降低氯化钠的浓度,促使DNA析出;第二次是加入冷酒精,因为DNA不溶于酒精溶液.
(10) 第一次、第二次都是用浓度为2mol/L的氯化钠溶液,第三次用的是0.015mol/L的氯化钠溶液.其原理是DNA在氯化钠中的溶解度,是随着氯化钠的浓度的变化而改变的.当氯化钠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14mol/L时,DNA的溶解度最低.2mol/L的氯化钠溶液和0.015mol/L的氯化钠溶液对DNA的溶解度都比较高.
(11) 其中不加DNA的试管起对照作用.该试管溶液不变色,另一支加有DNA的试管溶液变蓝色.
实验十三 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
考点提示:
(1) 小桶中的小球代表什么?
(2) 同一个小桶中的两种小球的数目是否一定要相同?为什么?
(3) 若将甲桶中小球数目增加一倍,是否会影响实验结果?为什么?
参考答案:
(1) 小球代表生物产生的配子.
(2) 一定要相同,因为小球所代表的含不同基因的配子的数量应该是相同的.
(3) 不会影响实验结果.因为每次抓取某种小球的几率不会了改变.
实习三 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
考点提示:
(1) 什么是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法?
(2) 为了便于调查工作的进行,在选择调查对象时,一般应选单子叶植物,还是双子叶植物?为什么?
(3) 在样方中统计植物数目时,若有植物正好长在边线上,应如何统计?
(4) 在某地域中,第一次捕获某种动物M只,标志后放回原处.第二次捕获N只,其中含标志个体Y只,求该地域中该种动物的总数.
(5) 应用上述标志回捕法的条件有哪些?
参考答案:
(1) 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
(2) 一般应选双子叶植物,因为双子叶植物的数量便于统计.
(3) 只计算该样方相邻的两条边上的植物的数目.
(4) (MN/Y)
(5) ①标志个体在整个调查种群中均匀分布,标志个体和未标志个体都有同样被捕的机会.
②调查期中,没有迁入或迁出.
③没有新的出生或死亡.
实习四 制作生态瓶
考点提示:
(1) 凡士林的作用是什么?
(2) 在春夏秋三季,生态瓶一般是否应放在阳光下?为什么?
(3) 生态瓶一般是否应放在黑暗中?为什么?
(4) 在白天瓶壁或金鱼藻上为何会出现气泡?
(5) 一般不用蒸馏水来制作生态瓶,为什么?
(6) 装水过满的生态瓶的稳定性一般较高还是较低?为什么?
(7) 生态瓶为什么一般要用透明的瓶子?
(8) 怎样设计实验,来探索某一因素(如:水质、植物数量、动物数量、基质成分、光照强度等)对生态瓶稳定性的影响?
(9) 一般可用何种指标的表示生态瓶稳定性的高低?
参考答案:
(1) 生态瓶制作完成前,用于密封生态瓶.
(2) 不能放在阳光下,以免瓶内水温过高引起生物死亡.
(3) 不能放在黑暗中,因为生态瓶中的绿色植物需要光照进行光合作用.
(4) 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产生了氧气.
(5) 因为蒸馏水中缺少植物所需的无机盐,也缺少组成生态系统的一些水生生物.
(6) 一般较低,因为瓶中缺少足够的氧气,易造成瓶内需氧性生物物死亡.
(7) 使瓶内绿色植物能得到足够的光照来进行光合作用.
(8) 设计对照实验,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只有一个单一因素存在差别.
(9) 以生态瓶中生物全部死亡所经历的天数为指标.
学习细菌培养的基本技术
考点提示:
(1) 什么是灭菌?高压蒸气灭菌的原理是什么?
(2) 高压灭菌开始前为何要排尽灭菌锅内的冷空气?
(3) 灭菌结束后,为何要等到灭菌锅内压力降到零时才能打开排气阀?
(4) 接种时为何要在接种灯的火焰旁进行?
(5) 搁置斜面的目的?
(6) 针对是否属于致病菌,对带菌培养基应如何处理?
(7) 培养基的配制步骤?
(8) 接种前酒精擦拭双手的目的?
(9) 接种时为何不在斜面培养基上划直线,而划蛇形细线?
(10) 试管中分装培养基的高度、搁制斜面的长度有何规定?
(11) 溶化培养基时,琼脂与蛋白胨的加入顺序是怎样的?
参考答案:
(1) 灭菌是指杀死一定环境中所有微生物、芽孢和孢子.高温能使菌体蛋白凝固变性从而达到杀菌的目的.
(2) 冷空气的存在会影响灭菌锅内温度的上升,进而影响灭菌的效果.
(3) 防止由于灭菌锅内外由于压力不平衡而致试管内培养基冲出管口.
(4) 火焰旁能形成一个无菌区域,在这里操作,可避免杂菌污染.
(5) 为的是增加接种面积和易于接种.
(6) 带致病菌的培养基需经高压蒸气灭菌后才能倒掉;带非致病菌的培养基需经加热后才能倒掉.
(7) 称量、溶化、调PH、分装、加棉塞、包扎.
(8) 杀灭手上带有的微生物、芽孢和孢子.
(9) 增加接种细菌的量,并扩大细菌的分布区域.
(10) 培养基的高度约为试管高度的1/5.培养基斜面的长度不超过试管总长度的一半.
观察二氧化硫对植物的影响
考点提示:
(1) 在放入植物幼苗前后,分别可用什么方法测出玻璃罩的容积?
(2) 设置3号实验装置的意义是什么?
(3) 植物叶片的受害症状主要是什么?
(4) 受害症状先出现在叶面,还是叶背?
(5) 受害症状先出现在叶片,还是叶柄?
(6) 在老叶、幼叶和成熟叶中,出现受害症状的先后顺序是什么?为什么?
参考答案:
(1) 分别用注水法和溢水法.
(2) 对照作用.
(3) 叶片褪绿,变成黄白色.
(4) 先叶背后叶面;先气孔附近后叶脉附近.
(5) 先叶片后叶柄.
(6) 受害的先后顺序是成熟叶、老叶、幼叶.这是因为幼叶的抗性最强,成熟叶最敏感,老叶介于两者之间.
实验八 向性运动的设计和观察
设计生长素对生长发育影响实验
考点提示:
(1) 一个比较完整的实验设计方案一般应包括哪些内容?
(2) 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参考答案:
(1) ①实验课题:即实验的内容
②实验原理:即实验的科学依据
③假设:即对实验现象提出一种可检测的解释但未经证实的论题
④实验步骤的设计
⑤观察和实验数据的收集
⑥分析与结论
⑦交流:写出书面实验报告
(2) ①科学性原则:在实验设计前必须有充分的科学依据,而不是凭空想象.
②对照性原则:为了排除无关条件的干扰,常要设计对照实验.
③单一变量原则:在对照实验中一般要控制其他因素不变,而只改变其中的一个因素,观察它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④重复性原则:为了避免实验结果的偶然性,往往要对所做的实验进行足够次数的重复.
设计农业生态系统
考点提示:
(1) 生态系统内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的具体方法举例?
(2) 怎样体现减少环境污染?
参考答案:
(1) 略
(2) 充分利用各种废弃物,充分利用多种有机肥,减少化肥的使用量.在生态系统中增加有害生物的天敌,以生物防治代替化学防治,减少农药的使用量.
调查生物工程制品的应用
调查媒体对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的报道
收集生物工程产业发展的信息
调查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
一、调查报告的主要内容:
调查目的
调查方法(文献调查或直接调查)
调查内容或对象
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一般要编制相应的调查表)
调查结论与建议

驱蚊器委屈委屈委屈委屈委屈委屈委屈而且委屈委屈委屈委屈委屈委屈委屈巍峨我企鹅我去我去我企鹅而弯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