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北京的胡同》《上海的弄堂》两篇文章拜托把文章一起给我,谢谢了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5 13:57:35
求《北京的胡同》《上海的弄堂》两篇文章拜托把文章一起给我,谢谢了
求《北京的胡同》《上海的弄堂》两篇文章
拜托把文章一起给我,谢谢了
求《北京的胡同》《上海的弄堂》两篇文章拜托把文章一起给我,谢谢了
上海的弄堂
站一个至高点看上海,上海的弄堂是壮观的景象.它是这城市背景一样的东西.街道和楼房凸现在它之上,是一些点和线,而它则是中国画中称为被法的那类笔触,是将空白填满的.当天黑下来,灯亮起来的时分,这些点和线都是有光的,在那光后面,大片大片的暗,便是上海的弄堂了.那暗看上去几乎是波涛汹涌,几乎要将那几点几线的光推着走似的.它是有体积的,而点和线却是浮在面上的,是为划分这个体积而存在的,是文章里标点一类的东西,断行断句的.那暗是像深渊一样,扔一座山下去,也悄无声息地沉了底.那暗里还像是藏着许多礁石,一不小心就会翻了船的.上海的几点几线的光,全是叫那暗托住的,一托便是几十年.这东方巴黎的璀璨,是以那暗作底铺陈开.一铺便是几十年.如今,什么都好像旧了似的,一点一点露出了真迹.晨吸一点一点亮起,灯光一点一点熄灭:先是有薄薄的雾,光是平直的光,勾出轮廓,细工笔似的.最先跳出来的是老式弄堂房顶的老虎天窗,它们在晨雾里有一种精致乖巧的模样,那木框窗扇是细雕细作的;那屋披上的瓦是细工细排的;窗台上花盆里的月季花也是细心细养的.然后晒台也出来了,有隔夜的衣衫,滞着不动的,像画上的衣衫;晒台矮墙上的水泥脱落了,露出锈红色的砖,也像是画上的,一笔一划都清晰的.再接着,山墙上的裂纹也现出了,还有点点绿苔,有触手的凉意似的.第一缕阳光是在山墙上的,这是很美的图画,几乎是绚烂的,又有些荒凉;是新鲜的,又是有年头的.这时候,弄底的水泥地还在晨雾里头,后弄要比前弄的雾更重一些.新式里弄的铁栏杆的阳台上也有了阳光,在落地的长窗上折出了反光.这是比较锐利的一笔,带有揭开帷幕,划开夜与昼的意思.雾终被阳光驱散了,什么都加重了颜色,绿苔原来是黑的,廖框的木头也是发黑的,阳台的黑铁栏杆却是生一了黄锈,山墙的裂缝里倒长出绿色的草,飞在天空里的白鸽成片灰鸽.
上海的弄堂是形形种种,声色各异的.它们有时候是那样,有时候是这样,莫衷一是的模样.其实它们是万变不离其宗,形变神不变的,它们是倒过来倒过去最终说的还是那一桩事,千人手面,又万众一心的.那种石窟门弄堂是上海弄堂里最有权势之气的一种,它们带有一些深宅大院的遗传,有一副官邪的脸面.它们将森严壁垒全做在一扇门和一堵墙上.一已开进门去,院于是浅的,客堂也是浅的,二步两步便走穿过去,一道木楼梯在了头顶.木楼梯是不打弯的,直抵楼上的闺阁,那二楼的临了街的窗户便流露出了风情.上海东区的新式里弄是放下架子的,门是楼空雕花的矮铁门,楼上有探身的窗还不够,还要做出站脚的阳台,为的是好看街市的风景.院里的夹竹桃伸出墙外来,锁不住的春色的样子.但骨子里头却还是防范的,后门的锁是德国造的弹簧锁,底楼的窗是有铁栅栏的,矮铁门上有着尖锐的角,天井是围在房中央,一副进得来出不去的样子.西区的公寓弄堂是严加防范的,房间都是成套,一扇门关死,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架势,墙是隔音的墙,鸡大声不相闻的.房子和房子是隔着宽阔地,老死不相见的.但这防范也是民主的防范,欧美风的,保护的是做人的自由,其实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谁也拦不住的.那种棚户的杂弄倒是全面敞开的样子,牛毛毡的屋顶是漏雨的,板壁墙是不遮风的,门窗是关不严的.这种弄堂的房屋看上去是鳞次栉比,挤挤挨挨,灯光是如豆的一点一点,虽然微弱,却是稠密,一锅粥似的.它们还像是大河一般有着无数的支流,又像是大树一样,枝枝又叉数也数不清.它们阡陌纵横,是一散大网.它们表面上是袒露的,实际上却神秘莫测,有着曲折的内心.黄昏时分,鸽群盘桓在上海的空中,寻找着各自的巢.屋脊连绵起伏,横看成岭竖成峰的样子.站在至高点上,它们全都连成一片,无边无际的,东南西北有些分不清.它们还是如水漫流,见缝就钻,看上去有些乱,实际上却是错落有致的.它们又辽阔又密实.有些像农人撒播然后丰收的麦田,还有些像原始森林,自生自灭的.它们实在是极其美丽的景象.
上海的弄堂是性感的,有一股肌肤之余似的.它有着触手的凉和暖,是可感可知,有一些私心的.积着油垢的厨房后窗.是专供老妈于一里一外扯闲篇的;窗边的后门,是供大小姐提著书包上学堂读书,和男先生幽会的;前边大门虽是不常开,开了就是有大事情,是专为贵客走动,贴了婚丧嫁娶的告示的.它总是有一点接捺不住的兴奋,跃跃然的,有点絮叨的.晒台和阳台,还有窗畔,都留着些窃窃私语,夜间的敲门声也是此起彼落.还是要站一个至高点,再找一个好角度:弄堂里横七竖八晾衣竹竿上的衣物,带有点私情的味道;花盆里栽的凤仙花,宝石花和青葱青蒜,也是私情的性质;屋顶上空着的鸽笼,是一颗空着的心;碎了和乱了的瓦片,也是心和身子的象征.那沟壑般的弄底,有的是水泥铺的,有的是石卵拼的.水泥铺的到底有些隔心隔肺,石卵路则手心手背都是肉的感觉.两种弄底的脚步声也是两种,前种是清脆响亮的,后种却是吃进去,闷在肚里的;前种说的是客套,后种是肺腑之言,两种都不是官面文章,都是每日里免不了要说的家常话.上海的后弄更是要钻进人心里去的样子,那里的路面是饰着裂纹的,阴沟是溢水的,水上浮着鱼鳞片和老菜叶的,还有灶间的油烟气的.这里是有些脏兮兮,不整洁的,最深最深的那种隐私也裸露出来的,有点不那么规矩的.因此,它便显得有些阴沉.太阳是在午后三点的时候才照进来,不一会儿就夕阳西下了.这一点阳光反给它罩上一层暧昧的色彩,墙是黄黄的,面上的粗项都凸现起来,沙沙的一层.窗玻璃也是黄的,有着污迹,看上去有一些花的.这时候的阳光是照久了,有些压不住的疲累的,将最后一些沉底的光都迸出来照耀,那光里便有了许多沉积物似的,是粘稠滞重,也是有些不干净的.鸽群是在前边飞的,后弄里飞着的是夕照里的一些尘埃,野猫也是在这里出没的.这是深入肌肤,已经谈不上是亲是近,反有些起腻,暗底里生畏的,却是有一股噬骨的感动.
上海弄堂的感动来自于最为日常的情景,这感动不是云水激荡的,而是一点一点累积起来.这是有烟火人气的感动.那一条条一排排的里巷,流动着一些意料之外又清理之中的东西,东西不是什么大东西,但琐琐细细,聚沙也能成塔的.那是和历史这类概念无关,连野史都难称上,只能叫做流言的那种.流言是上海弄堂的又一景观,它几乎是可视可见的,也是从后窗和后门里流露出来.前门和前阳台所流露的则要稍微严正一些,但也是流言.这些流言虽然算不上是历史,却也有着时间的形态,是循序渐进有因有果的.这些流言是贴肤贴肉的,不是故纸堆那样冷淡刻板的,虽然谬误百出,但谬误也是可感可知的谬误.在这城市的街道灯光辉煌的时候,弄堂里通常只在拐角上有一盏灯,带着最寻常的铁罩,罩上生着锈,蒙着灰尘,灯光是昏昏黄黄,下面有一些烟雾般的东西滋生和蔓延,这就是酝酿流言的时候.这是一个晦涩的时刻,有些不清不白的,却是伤人肺腑.鸽群在笼中叽叽晓波的,好像也在说着私语.街上的光是名正言顺的,可惜刚要流进弄回,便被那暗吃掉了.那种有前客堂和左右厢房里的流言是要老派一些的,带黄衣草的气味的;而带亭子间和拐角楼梯的弄堂房子的流言则是新派的,气味是樟脑丸的气味.无论老派和新派,却都是有一颗诚心的,也称得上是真情的.那全都是用手掬水,掬一捧漏一半地掬满一池,燕子衔泥衔一口掉半口地筑起一巢的,没有半点偷懒和取巧.上海的弄堂真是见不得的情景,它那背阴处的绿苔,其实全是伤口上结的疤一类的,是靠时间抚平的痛处.因它不是名正言顺,便都长在了阴处,长年见不到阳光.爬墙虎倒是正面的,却是时间的帷幕,遮着盖着什么.鸽群飞翔时,望着波涛连天的弄堂的屋瓦,心是一刺刺的疼痛.太阳是从屋顶上喷薄而出,坎坎坷坷的,光是打折的光,这是由无数细碎集合而成的壮观,是由无数耐心集合而成的巨大的力.
北京的胡同
冯雪梅
北京多的是胡同,在高楼大厦的背后,延伸它幽长的影子.这是一座奇怪的城,一方面,让人感觉都市的现代气息;另一方面,灰砖灰瓦的四合院和墙上的衰草又写着沧桑.
记得贾岛在诗里说,在异乡久了,会把异乡当家乡的.真是,我在京城里.就常寻找家乡的种种印迹.相同之处多了,不同之处也就鲜明.不知不觉在心里比着.城与城,是不能用简单的好与坏来说的.城越古旧,文化的沉积就越多.这种沉积不知不觉地渗入乡人的骨髓,成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明证.
北京的胡同,窄窄的,不急不缓地伸展着,一如一个走过多年沧桑的老人.两边的四合院,都敞着门,静静地晒太阳.秋阳正好,天也蓝.细长的路边,杨树、槐树、柳树,不慌不忙地摆动枝条.两棵树之间,拴着晾衣服的绳,绳上飘着鲜亮的衣裳.有推车的老人,穿着布底鞋,细细地从胡同里踩过.小推车里是些针头线脑,铅笔橡皮,让人想起旧时的卖货郎.其实出了巷,就是超级市场,老人的货是否有买主并不重要,单是那从容优雅劲儿,就让人心动.再是些孩子们,在胡同里跑过,打破胡同的宁静.
在我的家乡,那座同北京一样古旧的城里,也有着如血残阳里满是苍凉的历史.我读书的小学校,在一条长长的小巷里.小巷的路边也有槐树、柳树.校门口有推车的老太太,卖冰棒,卖各种糖果.那种糖果很便宜,一分钱、两分钱都能买得到.下课的铃声一响,小车旁就涌起了一堆的孩子,用手里的几分零钱换糖果,甚至在上课的时候,嘴里还偷偷含着糖.那些糖大多没有糖纸,有糖纸的要贵些.小姑娘特别喜欢那种玻璃纸,能用它做各式小人儿.于是便央了大人到果品店里,挑那些包着好看玻璃纸的糖.糖吃了,纸却舍不得丢,压平了,积成厚厚的一沓,拿出去和别人换自己没有的图样儿.然后躲到小屋里,折小人儿,想象着自己就是那身着华彩的小公主.
我的家,也曾在小巷的大院里.院里有槐树,也就有了槐树飘香和落花如雪的季节.小院里的人们喧喧闹闹又扎扎实实地过日子.槐树下的铁丝上,也是挂着随季节变换的衣裳.槐树下的皮筋上,是唱着童谣一代又一代的小姑娘.
我从小巷里的学校、小巷里的家走出来,穿梭于都市林立的高楼间,却无法抹去太多带着尘埃气息的旧事.生活于现代的都市,却摆脱不了回归从前的愿望.也许,越现代的东西,越让人觉得少情感.如同在电脑上写字,少了些许麻烦,也少了见字如人的温情.而有时,越是现代的东西,越是属于有钱人.但是常常地,快乐并不因为富贵而多一点.胡同里的一切都故旧,却不因此而少了快乐和温情.
黄昏时,我站立在北京胡同口,夕阳从树梢头,从屋顶的草丛上洒下的光辉,给胡同染上一层淡淡的红色.那些涌进胡同的车铃声.让静寂的胡同变得热闹.随后是家家户户炒菜做饭的响动.香气开始在空气里散开.等到夜色初升,树下就多了聊天的人.月满树梢,喧闹过后的胡同再次沉寂,静待又一次的黎明.
我没有在北京的四合院里住过,但是我坚信,我懂得那一种感觉.那里所有的温煦、质朴和对待生活的韧性是我所熟识的.这恐怕是我生长的家庭和我成长的城市所给予我的唯一不变的东西.
有一天,北京的胡同会像曾经居于其间的人一样悄然地逝去.但是他们留给这尘世的一种精神却永远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