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取火的历史与发展……要有击石取火…… 详细…………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11 15:25:14
人工取火的历史与发展……要有击石取火…… 详细…………
人工取火的历史与发展……
要有击石取火……
详细…………
人工取火的历史与发展……要有击石取火…… 详细…………
中国古代有“钻燧生火”和“钻木取火”的神话传说. 《管子•轻重》载:“炎帝作,钻燧生火,以熟荤臊,民食之,无兹胃之病,而天下化之.” 《韩非子•五巍》:“上古之世,民食果硫蚌蛤,腥臊恶臭,而伤腹胃,民多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太平御览》卷七六引《拾遗记》:“遂明国有大树,名遂,屈盘万顷.后世有圣人游明之外,至于其国,见此树下.有鸟啄树,粲然火出.圣人感焉,因用小枝钻火,号燧人氏.” 有学者研究指出:最早的神话是炎帝作火,到后世演化成了燧人氏钻燧取火的传说.①这个传说一起,不胫而走,广为流传,以致一般人只知“燧人氏钻木生火”,而不知道更早的“炎帝钻燧”了.但从中也不难看出,对于自己祖先所取得的“对自然界的第一个伟大胜利(恩格斯语)”,后世人民是永远保持愉快的缅怀的. 当然,这种已经经过后人加工、把原始时代人们集体创造的取火技术归之某一个圣人的灵感,是原始社会瓦解以后才产生的观念. 大约在公元前3500年开始,至公元前2000年,我国的远古文化进入了铜石并用时代.这时,我们的祖先已经知道了冶铜,并且已会制造简单的铜器.随着铜镜的出现,一种新的取火方法诞生了.这种取火方法叫“阳遂”或“阳燧”,又称“金燧”.在先秦古籍中累有记载. 《周礼•秋官》:“司炬氏掌以夫遂,取明火于日.”汉郑玄注:“夫遂,阳遂也.”唐贾公彦疏:“以其日者,太阳之精,取火于日,故名阳遂.”原来这阳遂是一种铜制的凹面镜,将其对着太阳,利用阳光聚焦的原理获取火种. 《胁记•内则》在规范“子事父母”,“妇事舅姑”必须佩带的器物中,都有“左佩金燧”,“右佩木燧”的记载.这里的“木燧”是钻火用的木杆.为什么既要带“金燧”,又要带“木燧”呢?唐孔颖达疏:“晴则以金燧取火于日,阴则以木燧钻火也”.原来“金燧”是晴天用的,“木燧”是阴雨天用的,二者都须备用.由此亦可见当时这种取火工具,如同现代人携带火柴、打火机一样普遍. 关于阳燧取火记述最详细、最精辟的数宋代著名科学家沈括,他在《梦溪笔谈》中说:“阳燧面洼,向日照之,光皆聚向内,离镜一二寸,光聚一点,大如麻菽,着物则火发.”我们的祖先发明阳燧取火,比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得利用凹面镜烧毁罗马战舰的传说要早四五百年. 人工取火
1995年9月,陕西省扶风县黄堆村周原遗址出土一件西周时期的阳燧,是迄今为止我国最早的人工取火工具实物.该阳燧为铜质,形似圆形凹面镜,直径8.8厘米,出土时通体生满翠绿色铜斑.鉴于文物的珍贵,不可轻易除锈和打磨抛光,同时又要证明该阳燧确存其取火功能,周原博物馆便将其翻模复制了一件和它一模一样的复制品,经过打磨抛光,置于阳光之下,果然能取阳光之火,使这件名为“阳燧”的文物得以确认. 古代取火的器物除金燧外,还有像玻璃一类的材料制成的凸透镜.这在东汉王充《论衡•乱龙篇》载有:“阳燧取火于天,五月丙午日三时,消炼五色石为器,乃能取火.”显然,“消炼五色石为器”是指用石英砂等原料经高温熔炼后,制成能够聚焦的凸透镜无疑.这又比金燧进了一步,较之从欧洲传人的玻璃技术又早了数百年. 晋张华的《博物志》,还记载了一则用冰取火的奇异方法:“削冰为圆,举以向日,以艾于后承真影则得火.”这说明古人对凸透镜的原理已有了深刻的理解和熟练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