蟑螂是螳螂吗?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2 18:14:56
蟑螂是螳螂吗?
蟑螂是螳螂吗?
蟑螂是螳螂吗?
不是
不是
蟑螂是一种生活在潮湿、阴暗环境的甲虫,通常带有大量病菌,也叫‘小强’ 螳螂是一种类似于蝗虫类的昆虫,通常生活在野外,善于捕蝉。两者不能混为一谈。
不过都叫螂
不是,它们是昆虫不同的两个目,蟑螂是蜚蠊目,螳螂是螳螂目。
蟑螂一般生活在我们居住的住房,而且食物非常复杂,从普通食品到擦鞋的刷子都可以成为它的食物,电线胶皮,硬纸板,肥皂,油漆屑,枯叶,纺织品,皮革,头发等等。喜暗怕光,喜欢昼伏夜出,白天偶尔可见。一般在黄昏后开始爬出活动、觅食,清晨回窝。
螳螂胸部具有翅2对、足3对;前胸细长,前足为1对粗大呈镰刀状的捕捉足,并在腿节和胫节上生有...
全部展开
不是,它们是昆虫不同的两个目,蟑螂是蜚蠊目,螳螂是螳螂目。
蟑螂一般生活在我们居住的住房,而且食物非常复杂,从普通食品到擦鞋的刷子都可以成为它的食物,电线胶皮,硬纸板,肥皂,油漆屑,枯叶,纺织品,皮革,头发等等。喜暗怕光,喜欢昼伏夜出,白天偶尔可见。一般在黄昏后开始爬出活动、觅食,清晨回窝。
螳螂胸部具有翅2对、足3对;前胸细长,前足为1对粗大呈镰刀状的捕捉足,并在腿节和胫节上生有钩状刺,用以捕捉害虫,故为益虫。后足的基部具有听器。雌性的食欲、食量和捕捉能力均大于雄性,雌性有时还能吃掉雄性。雌性的产卵方式特别,既不产在地下,也不产在植物茎中,而是将卵产在树枝表面。
收起
肯定不是啦,体型都不一样,习性也不一样
蟑螂不是螳螂。二者是不同物种。 补充:据关于螳螂的某纪录片中提到:蟑螂是螳螂的祖先,虽然二者外表差很多,但确实有相近关系,
不是。
蜚蠊【蟑螂(Cockroach)】 拼音:zhāngláng 俗名:黄婆娘 学名:Blattodea 蟑螂生物属性 【蟑螂分类】 昆虫纲(Insecta)、蜚蠊目(Blattaria)。有时特指蜚蠊科(Blattidae) 【蟑螂特征】 体扁平,黑褐色,通常中等大小。头小,能活动。触角长丝状,复眼发达。翅平,前翅为革质后翅为膜质,前后翅基本等大,覆盖于腹部背...
全部展开
不是。
蜚蠊【蟑螂(Cockroach)】 拼音:zhāngláng 俗名:黄婆娘 学名:Blattodea 蟑螂生物属性 【蟑螂分类】 昆虫纲(Insecta)、蜚蠊目(Blattaria)。有时特指蜚蠊科(Blattidae) 【蟑螂特征】 体扁平,黑褐色,通常中等大小。头小,能活动。触角长丝状,复眼发达。翅平,前翅为革质后翅为膜质,前后翅基本等大,覆盖于腹部背面;有的种类无翅。不善飞,能疾走。不完全变态。产卵于卵鞘内。约有6000种(一说2250多种),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地区。生活在野外或室内。 【蟑螂追溯】与其他昆虫源起于泥盆纪,为腐食动物喜昼伏夜出,居住在洞穴内。经得起酷热及严寒的考验,至今分布相当广泛。蟑螂是这个星球上最古老的昆虫之一,曾与恐龙生活在同一时代。根据化石证据显示,原始蟑螂约在4亿年前的志留纪出现于地球上。我们发现的蟑螂的化石或者是从煤炭和琥珀中发现的蟑螂,与各家橱柜中的并没有多大的差别。亿万年来它的外貌并没什么大的变化,但生命力和适应力却越来越顽强,一直繁衍到今天,广泛分布在世界各个角落。值得一提的是,一只被摘头的蟑螂可以存活10天,10天后死亡的原因则是过度饥饿。
[编辑本段]奇异的蟑螂
曾经有生物学家根据蟑螂的生态习性下了一个定论:如果有一天地球上发生了全球核子大战,在影响区内的所有生物包括人类和甚至鱼类等都会消失殆尽,只有蟑螂会继续它们的生活!这是因为通常情况下人类身体所能忍受的放射量为5rems,一旦总辐射量超过800rems则必死无疑。而德国小蠊可以忍受9000~105000rems,美洲大蠊则达到967500rems!所以即使有核子爆炸,蟑螂也可以幸存下来。现在美国政府用来消灭蟑螂一年的费用就达到15亿美元,大约是用在防治艾滋病预算的两倍。 它们大多数长相都差不多,但是仔细观察还是能看到有所不同。当前的分类学者将蟑螂分成6000种左右,其中约有50种是害虫,例如大家所常见的亚洲蟑螂。此外美洲蟑螂(美洲大蠊)、德国蟑螂(德国小蠊)、棕色蟑螂和澳洲蟑螂的分布也十分广泛。我国约有200余种,常见的室内蟑螂有10种左右,各地有所不同。常见的有德国小蠊和美洲大蠊。 美国蟑螂(Periplaneta americana, 即美洲大蠊)体长30~50公厘(最长者达2英寸),浅红棕色,生活於户外或黑暗、暖和的室内环境(如地下室和有火炉的房间)。成年期长约1年半。雌体可产卵荚50个或更多,每个卵荚内含卵约16枚,45天后孵出若虫。若虫期长11~14个月。美国蟑螂原产於热带美洲及亚热带美洲,翅发育良好,能飞很长一段距离。 德国蟑螂(Blattella germanica, 即德国姬蠊)是常见的室内害虫。浅棕色,前胸区有两条黑色条纹,雌体交配后3天产卵荚并将其携带约20天。体型小,长约12公厘(不足0.5英寸),故常被食品杂货店的装货袋或盒带入家中。已被船舶带到世界各地。一年可产生3代乃至更多代。德国蟑螂在纽约市克罗顿(Croton)输水道的水管周围数量极多,故俗名克罗顿虫。 棕带蟑螂(Supella supellectilium)似德国蟑螂,但稍小一些。雄体的翅发育良好,体色较雌体稍淡,雌体的翅短而无功能。雌雄两性均有两条淡色的条纹横过背部、成虫寿命200天。每年可有两个世代。卵可产於衣服、木质花板条或地板缝中。随著有取暖设备的房屋的出现,棕带蟑螂亦出现於较凉爽的地区。 东方蟑螂(Blatta orientalis, 即东方蜚蠊)被认为是最肮脏的家庭害虫。体卵圆形,黑色或深棕色,有光泽,体长25~30公厘。生活史似美国蟑螂、雄体的翅短而发育良好,而雌体的翅退化。原产於亚洲,后随商人的交通工具分布到所有的温带地区。 蟑螂有咀嚼式的口器,能啃吃东西。蟑螂的食物非常复杂,从普通食品到擦鞋的刷子都可以成为它的食物,电线胶皮,硬纸板,肥皂,油漆屑,枯叶,纺织品,皮革,头发等等。昆虫学家发现有12种蟑螂可以靠糨糊活一个礼拜,美国蟑螂只喝水可以活一个月,如果没有食物也没有水仍然可以活3个星期。蟑螂在食物短缺或者空间过分拥挤的情况下,会发生同类相残的行为。 蟑螂善于爬行,会游泳,危机时也可飞行。蟑螂的扁平身体使其善于在细小的缝隙中生活,几乎有水和食物的地方都可生存。如果条件不好,较长时间内不吃不喝也不会死亡。蟑螂如上的特点,使其数量与日俱增,分布范围日趋扩大,已跃居成为头号家庭害虫。 蟑螂喜暗怕光,喜欢昼伏夜出,白天偶尔可见。一般在黄昏后开始爬出活动、觅食,清晨回窝。温度在24~32℃最为活跃,4℃时完全不能活动。在热带地区,蟑螂可四季繁殖、活动。北方地区,冬季有取暖设备的室内,温度适宜,蟑螂可照常活动、繁殖。多数蟑螂为卵生,其卵有序排列在卵鞘内,可以抵抗不良环境的影响,也不易被药剂杀死,条件适宜时即可孵化出幼虫。 蟑螂的繁殖能力很强。雌雄蟑螂交配后,雌蟑螂的尾端便长出一个形如豆荚状的东西就叫卵鞘,卵就产在其中。一只雌虫少则可产10多个、多则可产90多个卵鞘;一个卵鞘中,少则可孵出10只、多则可孵出50多只小蟑螂,这同蟑螂种类有关。在美国东部,平均一个房子中居住着一千只以上的蟑螂;而一对德国小蠊,一年只有可以繁殖为十万只后代!蟑螂的卵在卵夹内孵化,大约需要15天的时间。刚孵化出来的蟑螂是乳白色的若虫,没有翅膀。象其它种类的昆虫一样,随着它慢慢长大必须蜕皮。经过3~4次蜕皮之后就可以看到翅芽。德国小蠊需要6~7次蜕皮才能达到性成熟的成虫期,而美洲大蠊则需要10~12次。蟑螂的生长、蜕皮的次数和气候因素,食物的获得都有密切关系。通常这一过程在两个月内完成。 生活于野外的蟑螂种类,大多以腐败的有机质或枯枝败叶等为主食;而栖身于屋舍的蟑螂,喜欢淀粉性的食物,在它们爬过的食物上,往往会把所携带的病原生物留下而传播疾病。蟑螂进食时有个坏习惯:边吃、边吐、边排泄,因此污染食物,传播多种疾病,如痢疾、副霍乱、肝炎、结核病、白喉、猩红热、蛔虫病等。无论是什么品种的蟑螂,其所传播的病原生物有伤寒杆菌、痢疾杆菌、大肠杆菌、肺结核菌、炭疽杆菌、癞病菌等及绦虫类、蛔虫类、血吸虫类的卵等等。蟑螂还分泌和排泄出有异臭的物质,使人闻到后感觉恶心甚至呕吐。泰国政府宣布,今后不在允许以宠物的名义出售一种原产马达加斯加的“巨型蟑螂”,也禁止普通个人拥有。 蟑螂个体适中,容易饲养,繁殖能力强,长久以来一直是生物学家喜爱的实验品。蟑螂是昼伏夜出的家庭害虫。白天蟑螂大多隐藏在厨房的角落,碗橱的缝隙中,夜间四出活动找食吃。 蟑螂几乎什么都吃,香的、臭的、硬的、软的。有时候它还会去啃书脊里面的浆糊,把书咬破;钻进电视机、收音机里,把电线包皮咬坏;甚至能咬伤婴儿的皮肤和手指。它还吃粪便、痰液和小动物的尸体。它边吃边排粪,身上弄得很脏, 粘带病菌,污染食物,传播各种疾病,比如副伤寒、痢疾、结核和急性肝炎等症。蟑螂为杂食性昆虫,几乎什么都吃,荤素不限,各种食品点心,尤其喜爱吃腐败发酵的有机物。垃圾、粪便、死动物,面包、糕点、馒头、衣服、书籍、皮毛、中药材、肥皂,从衣物到垃圾,连书上的浆糊都是蟑螂食物。水对于蟑螂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蟑螂喜好潮湿的地方,不喜欢蟑螂的朋友们,就把屋子收拾干净了,让屋子里充满阳光。
螳螂(mantis)亦称刀螂,无脊椎动物。属于昆虫纲、有翅亚纲、螳螂科,是一种中至大型昆虫,头三角形且活动自如,复眼大而明亮;触角细长;颈可自由转动。前足腿节和胫节有利刺,胫节镰刀状,常向腿节折叠,形成可以捕捉猎物的前足;前翅皮质,为覆翅,缺前缘域,后翅膜质,臀域发达,扇状,休息时叠于背上;腹部肥大。除极地外,广布世界各地,尤以热带地区种类最为丰富。世界已知1585种左右。中国已知约51种。其中,南大刀螂、北大刀螂、 广斧螂、中华大刀螂、欧洲螳螂、绿斑小螳螂等是中国农、林、果树和观赏植物害虫的重要天敌。
中文名称: 螳螂
外文名称: mantis
别称: 刀螂,大刀螂
二名法: Mantidea
界: 动物界
门: 节肢动物门
亚门: 真节肢动物亚门
纲: 昆虫纲
亚纲: 有翅亚纲
目: 螳螂目
科: 螳螂科
分布区域:
身体为长形,多为绿色,也有褐色或具有花斑的种类。头呈三角形,能灵活转动。复眼突出,单眼3个。咀嚼式口器,上颚强劲。前足捕捉足,中、后足适于步行。渐变态。卵产于卵鞘内,每1卵鞘有卵20~40个,排成2~4列。每个雌虫可产4~5个卵鞘,卵鞘是泡沫状的分泌物硬化而成,多粘附于树枝、树皮、墙壁等物体上。初孵出的若虫为“预若虫”,脱皮3~12次始变为成虫。一般1年1代,一只螳螂的寿命约有六至八个月左右,有些种类行孤雌生殖。肉食性,猎捕各类昆虫和小动物,在田间和林区能消灭不少害虫,因而是益虫。性残暴好斗,缺食时常有大吞小和雌吃雄的现象。分布在南美洲的个别种类还能不时攻击小鸟、蜥蜴或蛙类等小动物。螳螂有保护色,有的并有拟态,与其所处环境相似,借以捕食多种害虫。 英文名为mantid。亦作mantis、praying mantid或praying mantis。螳螂科(Mantidae)有近2,000种体型大、行动快速的昆虫,特征是前胸(上部)长,前足股节腹面有沟,沟两侧有刺列,胫节(下部)可嵌入沟内。它只吃活虫,以有刺的前足牢牢钳食它的猎物。受惊时,振翅沙沙作响,同时显露鲜明的警戒色。常见于植丛中而非地面上,体形可像绿叶或褐色枯叶、细枝、地衣、鲜花或蚂蚁。依靠拟态不但可躲过天敌,而且在接近或等候猎物时不易被发觉。雌虫交尾后常吃掉雄虫,卵产在卵鞘内可保护其度过不良天气或天敌袭击,卵数约200个。若虫(无翅,形似成虫)会同时全部孵出,常互相残杀。 多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欧洲的代表是Mantis属(薄翅螳螂〔Mantis religiosa〕是分布最广的种)、Ameles属、Iris属和Empusa属。北美的属包括Stagmomantis属(卡罗来纳螳螂〔S. carolina〕是分布最广泛的种类)、Litaneutria属(L. minor是小型西方种,是唯一原产加拿大的螳螂)、Thesprotia属(形细长)和Oligonicella属(形细长)。薄翅螳螂、Iris oratoria、窄翅螳螂(Tenodera angustipennis)和中华螳螂(T. aridifolia sinensis)已传入北美。中华螳螂在中国常见,原产于东亚许多地方,也是北美最大的螳螂,体长7∼10公分。 螳螂的英文名"mantis"源出希腊语,意为「占卜者」,因古希腊人相信螳螂具超自然的力量。目前的名称"mantid"(希腊语意为「算命者」)也是反映了这种看法。螳螂能静立不动或身体文雅地前后摆动,头上举,两前足外伸似在祈求,故引出许多神话和传说。迷信的说法认为,螳螂的棕色唾液可使人眼盲,马或骡食螳螂后可致死。螳螂的英语俗名"praying mantid"和学名为Mantis religiosa,以及德语名Gottesanbeterin、法语名prie-Dieu、普罗旺斯名prega-Diou和西印度群岛名「神马」(god-horse)均与宗教虔诚有关。其他的俗名还有「魔鬼之马」(devil's horse)和「杀骡虫」(mule killer)。由于所有的螳螂皆是凶猛的食肉动物,以「捕食」(preying)来形容它们比「祈祷」(praying)还来得贴切。 昆虫学家对本科的分类意见十分分歧。虽然一般把它归在直翅目(Orthoptera)的螳螂亚目(Mantodea),但也可自成一目螳螂目(Mantodea),或和蟑螂(它们也有卵鞘)一起归入蠊螂目(Dictyoptera)。 胸部具有翅2对、足3对;前胸细长,前足为1对粗大呈镰刀状的捕捉足,并在腿节和胫节上生有钩状刺,用以捕捉害虫,故为益虫。后足的基部具有听器。雌性的食欲、食量和捕捉能力均大于雄性,雌性有时还能吃掉雄性。雌性的产卵方式特别,既不产在地下,也不产在植物茎中,而是将卵产在树枝表面。交尾后2天,雌性一般头朝下,从腹部先排出泡沫状物质,然后在上面顺次产卵,泡沫状物质很快凝固,形成坚硬的卵鞘。卵鞘中药称“桑螵蛸”或“螵蛸”。次年初夏,从卵鞘中孵化出数百只若虫。若虫蜕皮数次,发育为成虫。为不完全变态。我国常见的有中华绿螳螂(Paraten-odera sinensis)俗称“大刀螂”,体长约8厘米,绿色或黄褐;斑小螳螂(Statilia maculata)体长5~6.5厘米,灰褐或暗褐色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