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的视觉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13 03:57:25
动物的视觉动物的视觉动物的视觉视力即视锐度,也称为视觉分辨力,分为远、近视力哺乳动物中大多数食草动物视力一般,基本色盲,无立体视觉.大多数食肉动物视力很好,有立体视觉,但基本属于色盲.大多数灵长类动物

动物的视觉
动物的视觉

动物的视觉
视力即视锐度,也称为视觉分辨力,分为远、近视力
哺乳动物中大多数食草动物视力一般,基本色盲,无立体视觉.
大多数食肉动物视力很好,有立体视觉,但基本属于色盲.
大多数灵长类动物视力较好,有立体视觉,能分辨颜色.
绝大多数鸟类视力很好,有立体视觉,分辨颜色能力很强,且有双重调节焦距的功能.
爬行动物、两栖动物、鱼类视力都不太好,且大多数为色盲.
无脊椎动物中章鱼、乌贼视力较好,接近高等脊椎动物.
其余如昆虫等视力较差,仅能分辩出近距离的物体,但对移动的物体反应很快.
[视觉]
视觉是所有在空中活动的鸟类必备的能力,在开阔地面上活动的哺乳动物同样要依靠视力来得到食物和逃避天敌.跟我们许多人传统的想法不同的是,许多野生动物的视觉跟人类的视觉有很大的差异,它们眼中看到的物体跟我们看到的景象经常会有所不同,它们周围的世界或许不像我们见到的那么丰富多彩,它们只看到它们想看的东西,对不相关的东西常常视而不见,这是最有效率的视觉模式,不会因为看到无关的东西而分心.
视觉应该被分成对物体细节、色彩、距离的辨别能力,视野开阔的程度,对光线的敏感程度以及用目光集中注意力的能力等等多个方面.
上述各项能力均出色的动物种类并不是很多的,很多视力出色的动物对色彩的感觉却出奇地差,还有不少动物只能分辨运动着的物体,而对近在咫尺的物体视而不见.已知鸟类和鱼类中具有斑斓色彩的种类大多具有很好的色彩感觉,虽然不乏色盲的例子,但是雄鸟和雄鱼用鲜艳的色彩吸引异性本身就能说明问题.
有的鸟类和昆虫对紫外线、红外线这类人眼看不到的光谱非常敏感,以至于被人们认为有好得出奇的视力,譬如鹰隼类昼行性猛禽可以看到啮齿类和兔类的新鲜尿液在草叶上反射的紫外线光,蜂、蝶等授粉昆虫对花朵的紫外光也十分敏感,比具有多彩视觉的动物更容易确定目标的方位.
跟人的视觉模式不同,野生动物们很少有注意细节的习惯,它们很少专注于不动的物体.有经验的观鸟者会在鸟不注意时疾走,而在鸟注意到你时站住不动,这样走走停停,可以走到很近的距离上进行观察.捕食活物的动物通常对活动物体极其敏感,典型的例子是蛙类和蛇,许多种类的蛙、蛇对眼前摆着不动的食物视而不见,以至于在饲养这样的动物时需要为它们专门准备活食.在很多情况下,昆虫在遇到蛙、蛇时装死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生存策略,譬如有的昆虫在受到惊吓时本能地会昏厥,但是这并不是对付所有捕食动物的好办法,譬如在那些本来就有吃死尸习惯的动物面前,装死无疑是极其愚蠢的做法.猫科和犬科的哺乳动物是少有的能够专注地盯着对方的种类,它们尤其注意对方的眼睛,对手的任何恐惧反应都能够被它们洞悉,它们当然也是能吃死尸的种类.
捕食活物的动物通常具有较好的重合视野,双眼同时盯住对象,便于判断出目标的实际距离,以帮助做出何时发出致命一击的决定.而那些被捕食的动物(如兔子和大多数鸣禽)则具有广阔的视野,眼睛突出于头部两边,可以看到周围将近360度的景物,所以想要从背后不被它们发现地偷偷接近常是徒劳的,由此造成的不足是它们两眼视野重复区域很小,对于目标距离的判断常常不准确,受惊的兔子一头撞在树上的情况确有可能发生, 这样看来“守株待兔”应该是有客观可能性的;疾飞的小鸟也特别容易撞在玻璃上,并不是它们看不见玻璃,而是无法判断这亮晶晶的发光体离自己到底有多远;猫头鹰是将视力运用到近乎极致的种类,两眼几乎处在一个平面上,视野象人类一样,对物体距离的判断十分准确,它们的头部可以作两百多度的转动,弥补了视野狭窄的不足,这样的视觉模式,使得它们的捕食成功率出奇地高.
我们常会惊异于有些动物在黑夜中的视力,那是因为它们视网膜的基底有一层反光物质,可以使映在视网膜上的物体影像的光线增强,从而使看到的图像质量大幅度提高,因为那样,当有光线进入到这些动物的眼中时,它们眼睛中会反射出明亮的光,仿佛两盏小灯.狼和狐的眼睛就属于这种情况,并不是它们的眼睛本身会发光,说穿了就是灯光照在镜子上产生的效果,没什么神秘诡异可言.绝大多数的鸟类都在白天活动,给人的印象是它们在黑夜是看不清东西的,其实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绝对,有一个事实是,许多小鸟都是在夜间迁徙飞行的,夜间被惊飞的鸟不会昏头昏脑地撞到树上,被认为是夜盲的它们,在夜间的视力其实一点不比我们差.
到是一些典型的夜行性动物在白天只有模糊的视觉.这类动物的眼睛瞳孔很大,当强光进入眼中时会产生眩晕.如猫头鹰,在白天会尽力隐藏自己,不得已飞起来时也是摇摇晃晃如同醉汉,所以它们经常在白天忍受小鸟的聒噪甚至攻击而无还手之力,让人看了觉得不可思议.
从某些动物的眼睛形态上可以大致知道它们的生活习性.例如在爬行动物中,凡具有竖线形瞳孔的种类都是夜间活跃的种类,那样的瞳孔在阴暗光线下可以像窗帘那样充分打开得很大,而我在有的书上却看到这样的描述:“毒蛇的眼睛多为竖形”,这种说法显然是片面的,像眼镜蛇那样的典型毒蛇,眼睛瞳孔就是圆形的.最奇特的是乌贼的眼睛,瞳孔是波浪形的,适合分辨水中物体的密度,一些通体透明的鱼虾照样逃脱不了它们的“法眼”.
有趣的是,动物的眼睛构造并不因为动物身体构造的复杂而变得更复杂,最简单的草履虫只有一个细胞,却有着对光线敏感的“眼点”;亚马孙河中的淡水豚是很高级的哺乳动物,眼睛也只能起到类似草履虫“眼点”那样的作用;软体动物中的乌贼是比较低等的动物,但是其眼睛的构造要比许多鱼类的眼睛复杂得多.
视力对于动物生活的作用有时也会被我们过分地夸大.有许多瞎眼(或几乎瞎眼)的动物依然可以生活得很好,兽类中的蝙蝠、鼹鼠和淡水豚,鱼类中的盲鱼,爬行类中的盲蛇都是其中的代表,这些动物以其它杰出的感觉功能取代了视觉,在黑暗或浑浊的环境中生活得很自在,还能避免受到依赖视觉捕食的天敌的伤害.我们熟悉的狗也是近视眼,看几十米以外的东西是模糊一片,如果在远处用手势召唤你的爱犬时,别忘了采用动作幅度大的手势,以便犬能看清你的指令.相比之下,鸟类的生活比较依赖视力,高速飞行时需要对景物做出提前的判断,为了避免液体的眼球在高速飞行时变形而影响视力,鸟类的眼球前部有一圈巩膜骨起固定作用,眼睛里面长骨头的情况算是一种为了保持良好视力而产生的、非常特别的适应.国外的科学家曾做过这样的试验:把蒙上眼睛的鸡放养在群体中,它们依然可以自如地活动和觅食,说明在极端情况下,即使是鸟类,也可以适应失去视力的现实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