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如何论证以及怎样提出论点的?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29 07:19:06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如何论证以及怎样提出论点的?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如何论证以及怎样提出论点的?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如何论证以及怎样提出论点的?
研读课文: 1、理清文章层次.第一段(1、2)举例论证人才要在忧患中造就的道理. 第二段(3)正反两面论证经受艰苦磨难必要性,说明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 第三段(4)点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孟子在谈到艰苦生活能使人大有作为,连举六名在历史上有成就人物,是否重复,为什么? 明确:①共同特点:出身低微(种田、筑墙、贩卖鱼盐、犯人、隐居者、奴隶),他们都是经过艰苦的磨练,显露出不同凡人的才干,后来都被统治者委以重任,而且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使用排比,文章富气势和说服力. ②从古到今(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人)多方面举例,内涵丰富,说服力强. 3、作者列举这六个人有什么作用? 明确:为下文“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这一著名论断作铺垫. 4、第3段主要阐述了作者的什么观点? 明确:论述了人常常处在困境,才能不断奋发;国家常常没有忧患,则往往会遭至灭亡.即精神上的溃灭必然会导致物质上的灭亡.在论证方法上则运用正反论证,一反一正,为推断出中心论点打下基础. 5、文章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章讲的是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所以说“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有了这样的磨练,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6、课文由个人说到国家,提出“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的论断. 7、首段列举古代六位贤士的事例,是为了证明人才是在艰难困苦中造就的道理. 8、联系自身的实际,谈谈我们应该有怎样的忧患意识.明确: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不可以掉以轻心,要时时提醒自己勤奋学习,努力拼搏,积极进取,与时俱进,否则就会停滞不前,甚至落后落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