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的传播意义是什么?还有DV在艺术上的特点是?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17 18:40:38
DV的传播意义是什么?还有DV在艺术上的特点是?DV的传播意义是什么?还有DV在艺术上的特点是?DV的传播意义是什么?还有DV在艺术上的特点是?DV的传播价值  [b]一)[/b]十年前,人们提起DV

DV的传播意义是什么?还有DV在艺术上的特点是?
DV的传播意义是什么?
还有DV在艺术上的特点是?

DV的传播意义是什么?还有DV在艺术上的特点是?
DV的传播价值
  [b]一)[/b] 十年前,人们提起DV还不知道是何物?可是今天,如果你在大街上采访,随便问一问那个人,大家都知道DV是小型摄像机,是“掌中宝”.去年中央电视台《讲述》栏目搞了一次DV故事征集,一个月内收到了6000多部DV节目,在今年中国纪录片委员会征集的DV作品中竟然有200多部来自于农村,投稿年龄最大的一位78岁……
  据有关方面的数据统计:2003年DV在我国的增长率是35%;2004年是50%;2005年是59%;2006年将达到65%以上.这就是今天的DV,这就是DV在中国传播的结果.
  DV传播的渠道主要有两部分:一部分在电影、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体中传播,另一部分在校园、酒吧、小区等一些公共场所传播.如果分界的话,2000年以前主要在酒吧、小区和专业学校(中国传媒大学 电影学院 中央戏剧学院)中传播.近几年DV则大步走向媒体.
  影视媒介是目前DV传播中最有效也是最权威的渠道,它将DV传播从人际传播推向了大众传播.每年都有大量的DV作品在各种各样的作品展示中从地下浮到地上,大量的业余DV爱好者也从未名变成有名.像最早开办DV影像栏目《家庭录像》的北京电视台,曾经月收DV作品上百部.后来凤凰卫视的《DV新世代》,上海电视台的《DV365》,江西电视台的《多彩DV》等等都曾创造过“收视率的奇迹”.更使人们欣慰的是,全国使用DV影像开办栏目的电视台已经达到了一百多家.像浙江电视台的《南京零距离》、安徽电视台的《第一时间》,都创造了“神化”般的收视率.
  [b](二)[/b]
  今天,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情况下,网络也成了DV传播的一个主要渠道.2002年初,一个以写实主义的手法讲述清华校园夜谈生活的DV短剧,《清华夜话》就是通过网络,成为各校园bbs上的热门话题,并在社会上迅速传播.由于网络具有开放的信息平台,对信息的海量要求使其包容各种各样的信息资源,个人的影像作品当然也是其的需要.甚至有一些民间影像发烧友在网络上自建站点,构筑个人的“影像家园”,这种被尼葛洛庞帝称为“没有执照的电视台”的个人影像发布开始显山露水.随着视频技术的不断完善和网络带宽的进一步提高,可以想像,网络将是进行DV大范围传播的最佳媒介.现在,你在网上可以不用花一分钱,就可以看到社会各个阶层人创作的各类DV节目.笔者曾经好信地在网络上搜索了60分钟:从DV电影电视剧到纪录片;从“搞笑”节目到DV公益广告;从家庭录像到幼儿园的“宝宝大赛”,真是比比皆是.其中在《中国纪录片网》上,还能看到几十部在国际上获奖的纪录片,这些节目的点击率每天都在上千次以上.而且像《DV俱乐部》、《三杯水DV网站》、《DV同盟》和部分大学网站里,都能看到数量不等的DV节目.这些数据告诉我们:一旦这种 “个性化”的影像工具被用来展示自己的时候,这些DV爱好者就会寻找展示的平台,当他跨不进或者预计电视台不会播出的时候,首选就是互联网.现在甚至有的DV爱好者,直接就是为网络拍片.
  [b](三)[/b]
  我们当前所处的社会被称为“高度信息化”阶段.在报纸、广播、电视、计算机、互联网和多媒体等传统媒介的基础上,手机参与大众传播,目前正愈演愈烈.我们都知道,手机是高科技下的一种通讯工具.作为通讯工具,参于普遍意义上的传播是理所当然的.而手机作为大众传播的新渠道,甚至被称为“第五媒体”,就多少让人有点始料不及.比如新华社四川分社与四川联通合作推出了“手机报”,上海文广集团与中国移动联手推出“手机电视”流媒体业务等.北京有一家由影视学院毕业生组成的DV工作室,从2005年10月起,开始为互联网和中国移动拍摄和提供DV“幽默”视频,每个短片不超过30秒.这些“搞笑”的DV节目都是用于手机下载、发送使用的.而且某广告公司一次要求订购1000部.创作人员预计,手机彩铃的高峰期一过,就是“手机的视频”时代,那个时候DV的传播作用将会有更广泛的发掘.近几年我国的手机拥有量呈井喷式发展.2005年8月底的统计数字显示,全国手机用户已达到3.7亿户.如此大的市场空间,如此大的交流空间,必然会给DV持有人和DV爱好者提供一个更广泛的传播和展示平台.而这些“微型短片”,国家电视台是不会派出专人去拍摄的,这也许就是DV在大众传播中的另一个发展契机.现在手机报、手机电视、移动电视已经出现了,这些媒介由于存储量的限制,所以在短时间内,还不会播出“长节目”,因而DV短片自然会成为主力加入其中,这也许就是手机DV参与大众传播新形式的实际应用.
  [b](四)[/b]
  在电视台、互联网这些现代化传播工具面前,酒吧、校园的传播似乎该到了淘汰的时候了,其实不然.笔者近日专门去了几个5年前播放过DV片的酒吧,惊奇地发现,酒吧传播非但没有被大量的现代化传播所取代,反而越发规范条理了,其中E酒吧还把周一到周日预计播放的DV片公告出来.而每天来到G酒吧的人,大都是一些养“高档”犬的爱好者,他们播放的DV片,也都是自己家里拍摄的爱犬,其中一个表现藏獒的DV片,竟然连续放了4天,酒吧达到了座无虚席.在H酒吧的一个角落里,我也看到了DV片在播放,所不同的是,这是几名车友在观摩上海车展的光盘……在目前的中国,酒吧似乎更是一个身份的象征,它代表着一种小资的情调,某一个话题,某一个喜好会使他们聚在一起,观摩自己喜欢的影像,议论这部分“小众”喜欢的话题.因此“酒吧DV”不是一个能让社会各个阶层都会受到影响的场所;但酒吧播放DV,也决不会因为DV的“越来越大众化传播”而消失.正如,包亚图,王宏图等人认为的“我们今天的‘酒吧’,全盘继承了西方十九世纪以前‘沙龙’的德行,和20世纪酒吧的酸劲儿,因此,它带有浓郁的‘伪自由,真等级,假交往’特征” .DV作品在这样的空间传播,极大地满足了这部分人的需要,如果说几年前在酒吧播放DV是表达一种“时尚”,那么今天酒吧人看DV就是一种切实的需要了.
  [b](五)[/b]
  “想拍就拍”是DV人展示个性,展示自我价值的一种行为.这种行为的扩展就是播放、传播,达到寻找自我.今天,传播的形式越来越广泛,DV发挥的空间也会越来越大.
  现在的DV,已经远远超越了实物意义上的DV,它已经成为独立电视人、纪录片爱好者的代名词,我们如果站在相互作用理论的立场上,那么与DV发生相互作用的便是电视等大众传媒的受传者——观众.因而DV作为诸多传播工具中的一种,会以它自身的特性扮演着主流媒体所不能替代的角色.无论是电视传播,还是网络发表,或是手机展示,DV都是以影像视频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尽管DV的传播在很大程度上要借助其它传媒形态(工具),但DV的传播价值不可小视,在分众传播越来越广泛的今天,社会尤其需要DV的介入,传媒人更需要对DV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