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历史影响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19 04:07:18
荀子历史影响
荀子历史影响
荀子历史影响
荀子的思想偏向经验以及人事方面,是从社会脉络方面出发,重视社会秩序,反对神秘主义的思想,重视人为的努力.孔子中心思想为“仁”,孟子中心思想为“义”,荀子继二人后提出“礼”,重视社会上人们行为的规范.以孔子为圣人,但反对孟子和子思为首的“思孟学派”哲学思想,认为子弓与自己才是继承孔子思想的学者.荀子认为人与生俱来就想满足欲望,若欲望得不到满足便会发生争执,因此主张人性本恶,须要由圣王及礼法的教化,来“化性起伪”使人格提高.
历史的发展常常会把很多东西覆盖.例如,荀子在东汉时期被称为亚圣,这一事实就被覆盖得太久了,先荀而后孟这一事实也同样如此.本文试图还原这些被覆盖的事实,并把两位亚圣作一些比较,从而显示荀子的历史影响.
韩非子有句名言:“孔、墨之后,儒分为八,墨离为三.”[1] 在八家之儒中,有孟、荀两家(“孟氏之儒”、“孙氏之儒”).孟子先荀子而生,这是没有人否认的历史事实,不过,关于两人生年相距多少,学界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相距几十年,有人认为相距近百年,对此,本文不拟细论.我要讨论的是他们两人的历史影响,尤其是他们在汉唐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还试图对汉唐的孟学学统和荀学学统作粗略的勾勒.大体上说,荀子本人并不反对孟子,但是,在荀子身后,他的一些弟子和再传弟子开始攻击孟子;大概到了东汉末年,面对孟子的影响越来越大,荀派的人马改变策略,由攻击孟子转为承认孟子,但要把他置于荀子之下.另一方面,孟派的人马也承认荀子,但要把他置于孟子之下.这种相互承认的局面从东汉末一直延续到唐代.因此,两学统的人并非水火不容.但是,韩愈道统说提出来之后,孟派的人终于不再承认荀子.
战国至西汉:荀的影响大于孟
司马迁在《史记》中把孟子和荀子合起来作传,根据此传记,我们可以推断他们两人在战国末年的影响.司马迁在传的开头肯定了孟子不言利的正面意义,然后说孟子受业子思门人,学成之后,“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天下方务于合纵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遇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2] 在说到荀子的时候,司马迁指出,他在五十岁时到稷下学宫,曾三次作该学宫的首领(“三为祭酒”).司马迁还说:“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数万言而卒.”[3] 从司马迁的论述可以看出,“三为祭酒”、“最为老师”的荀子的际遇似乎要比“所遇者不合”的孟子的好一些.由此可以想象:在两人在世的时候,荀子的社会影响应该要比孟子的大一些.不过,司马迁在《儒林列传》中又说:“威宣之际,孟子、荀卿之列,咸遵夫子之业而润色之,以学显于当世.”由此而推断:两人在威宣之际的影响可能不分上下;他们都传承孔子,都“以学显于当世”.但是,《史记》的另一说法则耐人寻味:“荀卿、孟子、公孙固、韩非之徒,各往往捃摭《春秋》之文以著书,不可胜纪.”[4] 司马迁在这里把荀子排在孟子之前,值得我们特别注意.从时间上说,肯定是先孟后荀,这是一种自然的排序.而先荀后孟则是一种人为的排序,这种排序无疑要突出荀子.后面我们会看到,这种人为的排序在汉唐经常出现.一般来说,使用这种排序的人是荀学系统的人.司马迁兼用自然的和人为的排序,表明了他的兼容性.
在孟、荀身后,他们各自弟子的作为,对于老师的影响是很起作用的.根据赵岐的《孟子注》,孟子弟子有十五人:乐正子、公孙丑、陈臻、公都子、充虞、季孙、子叔、高子、徐辟、咸丘蒙、陈代、彭更、万章、屋庐子、桃应.另外还有学于孟子四人:孟仲子、告子、滕更、盆成括.[5] 相比之下,荀子弟子至今尚知其名者只有几个人:韩非子、李斯、浮邱伯、张仓、毛亨、陈嚣.虽然如此,正如司马迁所说的,“荀卿之徒,著书布天下.”[6]这种情形是孟子弟子所没有的.既然荀子的学生“著书布天下”,除了今天能读到的《韩非子》外,应该还有其他没有流传至今而在当时有影响的荀门弟子的著作.李斯在帮助秦始皇统一中国的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这当然也会为老师增色不少.前一段说到,孟子之徒跟荀子之徒一样都据《春秋》而著书,但是,孟子弟子的著作,未流传下来.就我们现在所知,尽管荀子的学生不如孟子的多,但荀的学生如韩非子、李斯等大名鼎鼎,其社会影响要比孟的学生的大得多.孟子最出色的学生都没有韩非子、李斯那么有名.另外,浮邱伯、毛亨等在传经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详后).由学生的影响而推论老师的影响,我们大体上可以说:在孟荀身后的一段时间内,荀的影响要大于孟的影响.在孟子之后,荀子确实显示出后来居上的势头.
欲知更多http://tieba.baidu.com/f?kz=742582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