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初中政治历史知识点总结(全册)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2 01:22:26
求初中政治历史知识点总结(全册)
求初中政治历史知识点总结(全册)
求初中政治历史知识点总结(全册)
政治知识点(一)
一、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则
1.依法治国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
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公民的生活离不开法律.二是国家的治理离不开法律.三是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1)公民的生活离不开法律.
一是每个人的一生都与法律有不解之缘,既享有法律赋予的权利,又必须履行法律所规定的义务.二是在日常生活中,法律对人们的正当权益有保护作用.三是法律与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2)国家的治理离不开法律.
为了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国家要履行很多职责.国家履行各种职责叫治国.国家的治理离不开法律.如果没有法律,国家承担的各项职责就难以实施,社会就会陷于混乱.
(3)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依法治国就是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来治理国家,管理国家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依法进行,确保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有法可依.近年来,我们党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方针.这一治国基本方略和目标的确立,从根本上解决了人民掌握政权以后要依据宪法和法律治理国家这一极其重要的历史课题.
2.学习法律常识的重要意义
学好法律知识、养成守法习惯,对青少年而言意义重大.因为,一方面,青少年缺乏生活经验,辨别是非能力还不强.通过学习法律知识,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国家提倡什么、保护什么、反对什么、禁止什么,从而做到依法办事,依法律己,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另一方面,学好法律知识,是青少年行使公民权利和履行公民义务的需要.只有学法懂法,才能守法、用法,培养和树立牢固的法制观念,当好国家小主人.第三,学好法律知识是依法治国、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需要.
3.对社会全体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是法律的特征之一
(1)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国家制定,是指国家的立法机关,按照法定程序,创制具有不同的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国家认可,是指国家对某些已经存在的风俗习惯、道德规范加以确认,赋予其法律效力,使之成为法律.这里的“国家”,是指国家的立法机关.无论是国家制定的法律,还是国家认可的法律,一般都以文字的形式出现.
(2)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不同的行为规则,约束力是不同的,而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其一,人人都享有法律规定的平等权利和义务,谁也不能占便宜.其二,谁犯了法,都不能逍遥法外;任何人都不能干扰法律的实施,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之外,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特权.
4.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是法律的最主要的特征
第一,法律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意志,维护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它的实施常常会遇到被统治阶级的反抗和破坏.
第二,在统治阶级内部,违法犯罪现象时有发生,调整统治阶级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制裁其中的违法犯罪分子,需要国家强制力来实施.
第三,有国家强制力作后盾,才能使人们的法定权利和义务得到保障和实施.如果没有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法律就会变成一纸空文.
5.谈谈个人对“提高道德水平有助于公民守法、护法”的认识
(1)法律和道德都是人们的行为规范.
道德是人们遵纪守法的基础,道德又要以法律的支持为保障.法律和道德都是调整人们行为、维系一定社会秩序的社会规范,两者本质上是一致的,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辅相成.两者有三点区别:表现形式不同;实现方式不同;调整对象和范围不同.
(2)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有着密切联系.
社会主义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是互相配合、互相促进、互相补充的.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在指导思想和目标上都有一致性,具体表现在:第一,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现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第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保障社会主义道德的顺利实现.第三,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又是互相补充的.提高社会成员的道德水平,有助于人们自觉地守法、护法.
(3)要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
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既要坚持依法治国,又要坚持以德治国.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作为现阶段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两个基本方略,它们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法治”的重点是人的外在行为,“德治”的重点是人的内心世界.社会主义法治是建立、维护、实行社会主义道德的法律保障.社会主义德治是以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来规范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提高整个民族的道德水平.“德治”搞好了,可以推动依法治国.“德治”是“法治”的思想前提和基础,“法治”是“德治”的法律保障.二者好比鸟之双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不可偏废.为此,必须坚持“法治”与“德治”并举,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根本目的是为了保证人民群众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4)提高社会成员的道德水平,有助于人们更自觉地遵守法律.
道德构成法的灵魂.对守法者而言,道德教化能提高社会成员的守法意识和法制意识,树立对法律的信仰,树立法律的权威.公民的道德水准提高了,就会自觉地遵纪守法,自觉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勇于揭露和打击犯罪.
二、法律与国家生活
1.用“无规矩不成方圆”的古训,说明社会公共生活要有共同的准则
第一,“无规矩不成方圆”,说明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规矩.如果人们各行其是,各行其“道”,社会生活就会混乱不堪,各种违法现象就无法制止.
第二,法律是确认和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的准则和协调人际关系的规范.现代社会是法制社会,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秩序,都要靠法律来确认和维护.社会公共生活是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的行为规则尤其要靠法律来维护.
第三,法律维护社会生活的准则,是以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个人与社会之间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为主要内容的.人际关系要由法律来规范和协调.法律作为协调人际关系的规范,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2.养成守法习惯的重要性
第一,公共秩序是公民安居乐业的保障,遵守公共秩序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我国制定的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是人们参加社会生活、遵守公共秩序的规则,也是人们同违反公共秩序的行为作斗争的有力武器.
第二,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破坏了社会的稳定,导致正常的社会活动无法进行,损害他人的利益,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损失,同时败坏了社会风气,到头来也使行为人自己受到惩罚,自食害人的苦果.
3.各种经济活动的参与者都要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1)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离不开法律的规范和保障.
宪法规定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基础,其他重要的法律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法律规范的制定,使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各项活动能够有法可依,使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有了可靠的法律保障.
(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者、销售者和消费者都是经济活动的参与者.
生产者是经济活动最主要的参与者.它能否生产符合国家和行业质量标准的产品,直接关系到国家建设和消费者的切身利益.生产者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应该做到:不得生产国家明令淘汰的产品;生产的产品,不得掺杂、掺假,不得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不得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等等.
销售者是经济活动的重要参与者.销售者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应该做到:不得销售失效、变质的产品;不得利用有奖销售的手段,推销质次价高的商品;保证其提供的商品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
消费者也是经济活动的参与者.消费者应该做到公平交易、遵守市场和商店的秩序等要求,以维护良好的经济秩序.
(3)我国法律规范经济活动的重要原则:
①平等,是法律规范经济活动的一个重要原则.它主要是指经济活动中主体地位的平等、企业身份的平等,具体是指买卖双方的地位平等;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的地位平等.
②公平,也是法律规范经济活动的一个重要原则.表现为:商品交换中要买卖公平;竞争过程中要公平竞争.法律对市场竞争定出必要规则,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确保公平、合理的竞争.
③诚实信用,是法律规范经济活动的另一个重要原则.它要求人们在经济活动中不弄虚作假,要言而守信.
4.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离不开法律
第一,为了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我国法律坚决打击破坏国家经济秩序的犯罪行为,保护生产者、销售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保障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顺利进行.
第二,为了确保经济安全,我国法律规定:坚决打击走私犯罪,打击破坏金融管理秩序和金融诈骗犯罪,打击扰乱市场秩序犯罪,打击危害税收征管犯罪,以及打击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犯罪,坚决打击妨碍公司、企业管理秩序犯罪,坚决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等.
5.社会主义道德风尚与法律
第一,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部分,它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第二,在深化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大力普及道德教育,不仅极其重要,而且十分紧迫.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的形成和巩固,要靠教育,也要靠法律.因为,社会主义法律的制定和实施过程,既是增强人民法制观念的过程,又是积极倡导和维护社会主义道德的过程.只有综合利用教育和法律等手段,多管齐下,形成合力,才能促使人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效地约束和制止不文明行为,实现民族素质的显著提高.
6.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有法律保障
第一,我国法律不仅具有规范、引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功能,而且具有禁止和制裁损害精神文明建设的功能.目前,社会上还存在利用封建迷信手段,扰乱社会秩序或者骗取财物的行为,制黄、贩黄和非法出版活动污染着社会风气,赌博引发了很多社会不安定因素,由毒品引起的许多社会问题逐年增加.这些都是我国法律禁止和应当受到制裁的行为.
第二,我国法律禁止和制裁损害精神文明建设的各种行为,引导人们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有利于形成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的社会风气,也有利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
7.环境保护法
第一,我国制定颁布的环境保护的主要法律法规,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是我国环境保护领域的基本法律.
第二,各种行为所遵循(或违背)的具体环境保护基本原则,主要是: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原则;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依靠群众保护环境的原则.
第三,从我国环境问题的严峻形势及其严重危害,以及环境保护的重大意义等方面,说明依法保护和治理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8.未成年人保护法
从青少年自身特点和对于国家、民族的重要性角度,说明青少年健康成长需要国家给予特殊的关注,法律给予特殊的保护,增强青少年监督家庭、学校、社会履行教育保护职责的自主意识,提高青少年遵守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自觉性,培养自我保护能力.
9.犯罪
第一,犯罪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犯罪是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犯罪是违犯刑法的行为;犯罪是依照法律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第二,任何一种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受到一定的法律制裁.其中,民事违法行为要承担民事责任;行政违法行为要受行政制裁;刑事违法行为要受刑罚处罚.
三、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1.我国宪法关于国家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的规定
(1)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首先在内容上规定国家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最重要、最根本的问题.包括国家的根本制度、根本任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组织和活动原则、国家标志等.
(2)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和社会生活中各方面最重要、最根本的问题有:
①“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
②“国家的根本任务是,根据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④“国有经济,即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力量.国家保障国有经济的巩固和发展.”
……
2.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相关宪法条款依据:
“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通过.”
3.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
(1)一切国家机关、组织和全体公民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活动,依法办事,树立高度的宪法意识;都必须贯彻“依法治国”的方略,而“依法治国”的核心就是“依宪治国”.
(2)相关宪法条款:我国宪法第五条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3)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行使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宪法集中体现了广大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是国家根本大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是公民权利最重要的法律保障.党领导人民依法治国首先应依宪治国,一切国家机关、组织和个人依法办事首先要依宪办事.也就是说,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以宪洗为根本活动准则,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行为,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公民权利至上的宪法原则,实现人民的权利和自由.
4.宪法是人民权利的最重要的法律保障
宪法保障我国公民权利的条款有:
宪法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18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
我国宪法规定,对妇女、未成年人、残疾人、老年人的人身权利受法律特殊保护.
宪法规定公民应履行的义务有: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的义务.”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不得有危害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行为.”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保守国家秘密的义务.”
宪法规定:“国家保护社会主义的公共财产,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坏国家的和集体的财产.”
……
宪法第三十三条第三款规定:“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不知道你什么意思,将就将就吧
九年级教材介绍一
一、正确的指导思想
教材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十六大提出的“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要求,充分体现《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等有关文件精神,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为根本...
全部展开
九年级教材介绍一
一、正确的指导思想
教材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十六大提出的“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要求,充分体现《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等有关文件精神,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为根本依据。
二、新的教材编写理念
关注学生获得终身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关注学习的过程与学习的方法,注重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教材的出发点。具体说来,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是彰显以帮助学生进行“道德学习”的教材功能。当前德育的重点逐渐由“道德教育”转向“道德学习”,也就是由“培养论”转向“学习论”,强调学生自主的道德学习。学生作为道德的学习者,他们与教材的关系应该是面对真实生活的探究、合作、对话、感受、体验的关系,教材不是“说教者”、“支配者”,而是学生的“对话者”、“商谈者”。教材的设计充分重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重视学生的参与、践行和思考。教材不仅重视传授道德知识,更重视以其内在的召唤力来焕发学生的生命活力,激发他们的道德需要,激励他们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产生做有道德的人的强烈愿望,并帮助他们提高道德判断、道德选择、道德践行的能力。
思想品德(九年级)培训资料思想品德(九年级)培训资料二是以“生活德育论”作为教材编写的理论基础。思想品德是从生活中形成的,是为生活服务的。广义的道德学习,包括心理品质、道德情操、法律意识、国情国策等方面的内容,这些都要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践行,在践行中体验,在体验中领悟,即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教材是学生的导引,是他们通向道德世界的桥梁。道德学习是学生文化生活的重要方面,因此,教材要走近学生文化,力求从学生文化、学生的心理视野去思考、去设计、去表达,从而使教材为学生所接受、所喜欢,帮助他们提高精神文化生活的质量,促进道德生命的健康成长。
三是以“正确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结合”为教材总体的编写原则。经济全球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外开放、网络信息等带来的价值多元化,使我们面临一个新的生态环境。为此,新教材既要帮助初中学生学会选择,还要进行正确价值观的引导。没有引导就没有教育。但是,引导不能代替学生的道德学习,引导就是坚持价值观的指导地位,帮助学生自主地进行道德建构。教材通过课文内容和多种形式的活动设计,引导学生自己认识、体验、践行,建构自己的道德人格。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同时又是与学生共同使用教材的伙伴。教材还体现了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反映师生相互教育和自我教育,品德共进的追求。
三、教材的主要特点
1.教学理念新
思想政治课教材长期以来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标,而新教材遵循课程功能的多元化指向,十分关注学生的实际生活、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使课堂不仅是知识传授的殿堂,更是人格养成的殿堂。为此,教材渗透着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容,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生动丰富的道德、人文因素。
在当今这个科学技术信息化、信息传播渠道多元化的形势下,教材早已不是学生知识来源的唯一途径。因此,新教材的编写体现了知识来源的多元化特点。教材一方面为教师创造性地展示教学才能提供了平台,另一方面也为学生创造性地自主学习和多渠道获取知识提供了空间。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也是教材的主人。教材十分关注教师与学生交往、互动,为师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提供了时间与空间,从而使教师和学生实现知识共享、教学相长,达到共同发展。
2.内容结构新
《思想品德》九年级教材突破学科化倾向,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对九年级这一年龄段学生所需知识进行了整合,将心理、道德、法律、国情知识进行有机的交融,形成一个新的贴近学生实际需要的结构体系。
为做到“活动内容化、内容活动化”,在体例编排上,有两个与众不同的举措:一是为寻求内容与活动浑然一体的效果,避免视觉上的紊乱,简化了过于繁琐的栏目设置;二是在单元标题之下,安排了具有探究意义和合作学习的任务型、课题型的“长作业”,使之与单元教学过程共生共存。相对于“课后作业”的传统方式,这种前置的“小课题、长作业”,是前所未有的创意。
3.呈现方式新
教材呈现方式的改变是与课程、教材功能及内容结构的变化相适应的,过去单纯传授知识的教学方式,必然使教材呈现的是用大量文字叙述道理的模式。根据新的课程理念,在编写教材时,教材突出了以学生为本的原则,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适应学生的实际水平,采用主题探究、情境导入、用图说理、师生互动、相关链接等方式呈现教学内容,留有展示学生才能的空间,同时也为教师开展创造性教学提供平台。教材内容的呈现是多样化的形式,它包括:
正文──学习的主体内容,全部用宋体字。
师生互动──主要是探究性学习,用虚线框标识。探究活动内容丰富、形式生动活泼,有情境、思考问题、实践活动等;情境有图片、材料,实践活动有写、说、看、做、查等。
名人名言──选择一些伟人、名人、学者的经典名言,穿插在教材中。
相关链接──对事例、资料、数据的引述。
插图──配合教材内容的照片、图片等。
总之,新教材的呈现方式新颖、生动活泼,适合初中学生阅读和使用。
4.鲜活的信息资料
由于呈现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必然带来信息材料及信息材料选择的意义及指向的变化。教材在信息材料的选择上,突出了时代性、国际性、民族性的特色。为遵循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利于学生体验、感悟,在选择材料时,注重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让学生学起来亲切。为实现新课程关于培养具有现代科学文化素养与人文素养的人才目标,教材提供的都是具有前瞻性,充满现代气息的、鲜活的信息材料,让学生的思想活跃在新世纪的现实生活中。
5.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方式
评价方式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影响着课程培养目标的实现。《思想品德》教材在学习的评价方式与方法上也进行了新的尝试。注重情感、知识、能力、行为等方面的综合评价,强调教师与学生的自我反思,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发展。
教师应该对学生在本课程开展的实践活动中的态度、表现及成果(如调查报告等),作为学习评价的重要内容加以考查。在学习评价的内容中,要注重对学生行为表现和道德实践能力的评价。在评价方法中,要鼓励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挥,鼓励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通过评价,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学习的氛围。
教材关注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同步发展,设计了四个“主题探究”和160多个“探究活动”,请教师结合这些活动探究对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等作形成性评价。
四、全新的内容结构
《思想品德》九年级教材突破学科化倾向,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将心理、道德、法律、国情等方面的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形成一个贴近学生实际的教材体系。
新教材分单元、课题、框题和目题四个层次。
△单元:由“主题探究”和课组成。主题探究,包括探究的基本内容、有关材料和基本思路。九年级《思想品德》共有四个单元。
单元级的标题:它是以有意义的生活主题为一级标题,建立相对独立的单元结构,着重贯彻课程标准有关“选取现实生活中的素材”以及“将心理、道德、法律、国情等学习内容有机整合,以生活主题模块的编写方式,统筹设计教材结构”的精神。
△课题:下设引言。引言都用富有情景性和启发性的材料引出本课主题。本册教材共有十课。每课的标题是以体现价值取向的观点表达课题。课题是支撑生活主题的重要环节,贯彻课程标准有关“导向正确、内容科学”的要求。课题有利于学生了解本课所要讲述的主题。
△框题:内容一般为一节课的量,也就是一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框题是以洋溢生活气息、富有启发性的标题,作为课题的分解和细化,着重贯彻课程标准有关“呈现方式要生动活泼、丰富多样,有利于学生自学”的要求,同时充当量化教学内容的单位。
△目题:它是构成课文的基本单位,也是教和学的基本环节。
每课都与《课程标准》的内容相对应。
第一单元 承担责任 服务社会
主题探究学会承担责任,做负责任的公民(写主题作文)
第一课责任与角色同在我对谁负责谁对我负责
不言代价与回报主要讲面对责任的态度与价值观课标:
2.3
第二课承担责任中成长承担关爱集体的责任
承担对社会的责任
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主要讲承担责任的表现与方法课标:
2.4
第二单元 了解祖国 爱我中华
主题探究图说国情与国策(搜集材料,举办图片展览)
第三课 认清基本国情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
党的基本路线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主要讲当代中国基本国情;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课标:
4.6
第四课了解基本国策与发展战略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计划生育与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实施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主要讲三大基本国策;两大发展战略课标:
4.1
4.4
4.5
第五课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灿烂的中华文化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以“爱我中华”为落脚点课标:
3.6
4.6
第三单元 融入社会 肩负使命
主题探究关注校园周边文化 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社会调查写出建议)
第六课参与政治生活人民当家作主的法治国家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依法参与政治生活以如何参与政治生活为主题课标:
3.1
第七课关注经济发展造福人民的经济制度
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
学会合理消费以如何参与经济生活为主题4.2
第八课投身于精神文明建设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灿烂的文明之花以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线4.6
第四单元 满怀希望迎接明天
主题探究放飞我们的理想(设计三张“名片”)
第九课实现我们的共同理想我们的共同理想
艰苦奋斗开拓创新以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为主题课标:
4.3
4.8
第十课选择希望人生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
理智面对学习压力
未来道路我选择
拥抱美好未来以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为基点课标:
3.2
4.7
五、把握新教材的方法
首先,我们要有一个新的教材观。特别对教材的功能,要进行全新的思考:从“教教科书”到“用教科书教”。
旧的教材观念:以教师为中心,教科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媒介,教师教“书”,学生学“书”。
新的教材观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教科书、媒体等都是保证学生学好的环境。教科书只是诸多教学媒体中的一个。
旧的教学观念 新的教学观念
↓ ↓
人(教师)=人(学生) 人(学生)=环境(教师、教科书、媒体)
“教材”包括视听教材、现实教材、电子教材、图书教材等。
其次,要注意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把握教材。
◆从宏观上把握教材
1.适应新形势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中国现在已全方位地向世界开放,与世界融为一体,各种文化、思想、观念相互激荡。教育也面临多方面的挑战。
第一,社会变化的挑战。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求我们服务于学生,服务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需要;科技进步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对教育的期待,要求培养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
第二,学生变化的挑战。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和途径越来越多,掌握的信息量越来越大;学生知识量不断扩展,获得了可能比老师更加前位的知识;学生知识深度不断增加,自主探究、研究性学习的热情空前高涨;学生知识结构不断完善,他们通过网络或其他途径获得了更多更新的知识。
第三,课程变化的挑战。要求教师有教学激情,有高度的敬业精神;要求教师积极投身于新教学理念的学习和实践之中,增强对新教学理念的认同感;要求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面对新挑战,我们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2.符合新理念
(1)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师应该突出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应该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人和主体。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的个性特征是所有优秀教师和优秀课的共同特点。
(2)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师应该努力地、充满激情地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并在这种良好的氛围中展现出各自的教学风采。通过师生之间的思维互动、情感互动、心灵互动,实现了师生在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共同发展。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