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现代化的实质与实现方式是什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4 15:08:30
农民现代化的实质与实现方式是什么?
农民现代化的实质与实现方式是什么?
农民现代化的实质与实现方式是什么?
农民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一般来说,农民的前途和命运有两种,一是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转变,另一种是农民向市民的转变.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转变的障碍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农民的价值观念,二是农民的技能水平和行为方式,这两个方面都存在于农村的传统文化之中.中国目前的“农民”不仅仅是一种职业概念,同时也是一种身份概念.“农民现代化”中的“农民”,是职业意义上的农业劳动者,即农村中与土地仍然保持比较密切的联系的那部分人,而不是身份意义上的农村居民.农村是传统文化积淀最浓厚的地方,农民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最多.从整体上来看,农民身上的现代性最少,传统的东西最多.中国绝大部分人口生活在农村,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因此,农民现代化是我国现代化的重点.
农民现代化的途径 农民现代化的过程是一个形成新观念、获得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的过程.要完成这一过程,既需要有外在的便利条件,也需要有内在的动力.只有两方面结合起来,才能顺利实现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的转变.在一定意义上,外部条件可以转化为现实的需要,生产生活的需要就可以成为推动农民现代化的内在动力.要想实现农民的现代化,必须为其创造一定的条件.在现阶段,要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以此作为推进农民现代化的手段.
1、发展生产,加快农民的职业分化 不同的职业对生产者的知识、技能等的要求是不同的.因此,发展生产,实现职业分化是农民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条件.改革开放以后,农民从土地上解放了出来,实现了职业的多样化.到目前为止,我国农民阶层大致可以分为农业劳动者、农民工人、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农村知识分子、乡镇企业管理者以及农村管理者(干部)等七个不同的职业阶层.职业的多样化促进了农民的现代化.但是,各地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农民职业分化的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各级政府要想方设法,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下大力气发展经济,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促进农民的现代化.
2、调整城乡关系,促进农民的迁移流动 目前,我国城乡分割的二元格局虽然有所突破,但是现有的身份制度、劳动用工制度与福利保障制度对人口自由流动与农村劳动力的自由择业还有很大限制,不利于农村劳动力的真正转移,需要对此加以改革,以促进社会流动和人口迁移,带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并在人口迁移流动与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提高农民的现代化水平.城市职业岗位,应该全面向农村劳动力开放,让进入城市的农民成为真正的市民,享受同等待遇,实现身份转变.以此鼓励农民向中小城市特别是小城镇迁移,实现城镇化,让农民在城镇中接受现代文化、科学技术和现代观念的熏陶,逐步走向现代化.
3、发展教育,建设农村现代文化 职业的分化与人口的迁移流动,只是为农民现代化提供了外在的条件,虽然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转化为农民现代化的内在动力,但是要真正实现农民现代化,还需要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与农民的现代化密切相关,是农民现代化的主要因素.因此,我们应当把普及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当作首要的任务,在有条件的地方大力发展农民职业技术教育,以适应农村现代化的要求.同时要抓住新农村建设的契机,加强农村的文化建设.农村教育文化建设既要注意加强文化科学知识的普及,也要注重对农民进行现代价值观念与思想意识的培养.积极实施送科技下乡等活动,使他们养成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社会风 气,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加快从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的转化,最终实现农民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