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的经济政策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经济政策发生了哪些变化?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最终导致了什么体制的形成?结合有关史实从特点和作用两方面谈谈你对这种体制的认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2 10:11:41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的经济政策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经济政策发生了哪些变化?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最终导致了什么体制的形成?结合有关史实从特点和作用两方面谈谈你对这种体制的认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的经济政策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
经济政策发生了哪些变化?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最终导致了什么体制的形成?
结合有关史实从特点和作用两方面谈谈你对这种体制的认识.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的经济政策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经济政策发生了哪些变化?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最终导致了什么体制的形成?结合有关史实从特点和作用两方面谈谈你对这种体制的认
一,由新经济政策向计划经济转变.1928年斯大林上台,新经济政策逐步废止,到1936年苏联新宪法出台,标志着苏联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新经济政策完全废止.
二,最终导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的形成.
三,特点: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经济上严格进行计划经济的运作方式.
作用: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对苏联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也保障了国家集中财力物力人力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使苏联成为二战后唯一可以与美国抗衡的经济军事大国.但从长远来看,这种制度缺乏灵活性,经济上压制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不利于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政治上使民主制遭到破坏,容易导致个人崇拜,也不利于国家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也是造成苏联经济发展不平衡,最终走向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20世纪30年代起工业发展较快,为全国仅次于乌克兰的重工业基地。工业以钢铁、有色冶金、化工和重型机械制造为主。农业以谷物、肉-乳和乳-肉用养畜业为专门化部门。主要经济中心有斯维尔德洛夫斯克、车里雅宾斯克、乌法和彼尔姆。⑤西西伯利亚区。大体位于西西伯利亚平原。面积和人口分别占全国的10.8%和5.1%。 区内石油、天然气及煤炭资源丰富,为全国最大的能源生产基地,其中原油产量占全国近3/5,天然气占2...
全部展开
20世纪30年代起工业发展较快,为全国仅次于乌克兰的重工业基地。工业以钢铁、有色冶金、化工和重型机械制造为主。农业以谷物、肉-乳和乳-肉用养畜业为专门化部门。主要经济中心有斯维尔德洛夫斯克、车里雅宾斯克、乌法和彼尔姆。⑤西西伯利亚区。大体位于西西伯利亚平原。面积和人口分别占全国的10.8%和5.1%。 区内石油、天然气及煤炭资源丰富,为全国最大的能源生产基地,其中原油产量占全国近3/5,天然气占2/5强,煤炭占1/5,钢铁、 森林工业亦较发达。农业集中于南部地区,专门化部门为谷物与乳-肉用和肉-乳用养畜业。主要经济中心有新西伯利亚和鄂木斯克。⑥东部区。包括东西伯利亚及远东两个经济区。面积和人口分别占全国的46.2%和5.9%。 区内大部地区为山地、高原,气候寒冷,地广人稀,交通不便,但水力、煤炭、 有色金属、 森林资源十分丰富。区内工业、农业、交通线及城市集中于南部地区。工业以采矿、电力、有色冶金、森林及鱼类加工工业较发达;农业以谷物、大豆、肉-乳用及乳-肉用养畜业较重要。主要经济中心有克拉斯诺亚尔斯克、伊尔库茨克、共青城、符拉迪沃斯托克。⑦南部区。位于俄罗斯平原西南部,顿涅茨克-第聂伯河流域,包括乌克兰及摩尔达维亚共和国,为苏联经济发达的地区之一。面积和人口分别占全国的2.8%和19.9%。 该区地处草原带,人口较稠密,煤、铁资源丰富, 是全国最大的以钢铁、 能源(煤炭及电力)、机械、化工为主的重工业基地,也是冬小麦、甜菜、向日葵、蔬菜、水果及乳、肉等农畜产品的主要产区。陆路及海上运输业发达。主要经济中心有:基辅、哈尔科夫、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顿涅茨克和敖德萨。⑧西部区。位于俄罗斯平原的西部,包括白俄罗斯、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四个加盟共和国以及俄罗斯联邦的加里宁格勒州。面积和人口分别占全国的1.8%和6.7%。区内资源虽较贫乏,但地理位置优越,海陆交通便捷,因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工业以机床、拖拉机与农机、运输
收起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一段时期内,巩固了新生政权
但后来,阻碍了发展,最终造成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集体经济,政企不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