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第一个标志性的重要理论成果是A论人民民主专政B论十大关系C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D关于目前的形势与任务单选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05 17:14:07
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第一个标志性的重要理论成果是A论人民民主专政B论十大关系C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D关于目前的形势与任务单选
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第一个标志性的重要理论成果是
A论人民民主专政B论十大关系C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D关于目前的形势与任务
单选
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第一个标志性的重要理论成果是A论人民民主专政B论十大关系C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D关于目前的形势与任务单选
B论十大关系
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这是他研究社会主义建设规律问题的第一篇理论性、政策性很强的文章.毛泽东在这篇文章中以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验为借鉴,初步总结了我国的建设经验,论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十大关系.
历史背景
20世纪50年代中期,随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的历史时期.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十分落后、各地发展极不平衡的东方大国中,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面临的一个全新的课题.解决这个课题的关键,就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在当时首先就有一个如何对待苏联经验的问题.
在1953年开始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我国在许多方面主要是工业(特别是重工业)、计划管理、金融、统计等方面,基本上照搬了苏联的经验,也就是说采取了苏联模式.其主要原因在于:(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上出现了分别以美、英为代表的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实行经济封锁、禁运和遏制,而苏联则给新中国以援助和支持.(2)新中国还没有进行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需要向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学习,而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它在工业化建设中所取得的成就显示了苏联模式的威力,并且这种模式又适应了新中国在工业化初期着重发展重工业的需要,正因为如此,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选择苏联模式,是难以避免的.
但是,苏联模式本身存在着一些弊端,并且这一模式也未必适合中国.因此,尽管当时照抄照搬难以避免,亦属必要,但却不能不说是一个缺点.正如毛泽东后来所说,在经济上照抄苏联,"这在当时是完全必要的,同时又是一个缺点,缺乏创造性,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这当然不应当是长久之计."1953年斯大林逝世以后,特别是1956年2月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尖锐地揭露了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严重错误,以及对个人崇拜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同时,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揭示了苏联模式存在的一些弊端,如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管理体制高度集中统一等等.一贯主张以中国实际出发并对照搬苏联模式不满的毛泽东,也在实践中逐步觉察到苏联模式的某些弊端,陆续发现苏联的一些经验并不完全适合中国国情,从而重新审视苏联模式,开始"以苏为鉴 ".
1956年初,党中央向全国人民提出毛泽东同一些地方领导人酝酿形成的《一九五六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的草案和建设社会主义要又多、又好、又快、又省的方针.这是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加速进行的形势下提出的,反映了党把注意力转移到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建设上来的意向,反映了党和人民希望在新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上把生产力发展更快一些的愿望.特别是日内瓦会议实现印度支那停战以后,国际局势趋向缓和,党预计可能有一段国际和平时期,想利用这一时机抓紧加快我国的经济建设步伐.但是,在"反右倾保守"的浪潮下,对经济建设的规律了解和尊重不够,对农业和其他方面建设的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要求过大过高,出现了急躁冒进的情况,党注意到这种情况,并且着手加以纠正.周恩来最初也赞同加快发展的战略,但是面对由于不断提高指标而加剧的财政和物资的紧张状态,1956年2月他在国务院会议上及时指出:"现在有点急躁的苗头,这需要注意.社会主义积极性不可损害,但超过现实可能和没有根据的事,不要乱提,不要乱加快,否则就很危险."1955年2月,毛泽东用一个半月的时间,找了34个中央部委同志谈话,对我国经济建设情况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研究.经过中央政治局多次讨论,在集体总结经验的基础上,4月25日,毛泽东在有各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参加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接着,又在5月2日的最高国务会议上作了进一步的阐述.《论十大关系》正式提出了以苏联经验为鉴戒,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任务.
主要内容
《论十大关系》这个报告确定了一个基木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服务,报告论述的十个问题(即十大关系),一方面是从总结我国经验、研究我国建设发展的问题中提出来的,一方面是以苏联经验为鉴戒提出来的.毛泽东强调:对于马列主义理论,"我们要学的是属于普遍真理的东西,并且学习一定要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如果每句话,包括马克思的话,都要照搬,那就不得了."对于外国的经验,也不能不加分析地一概排斥,或者一概照搬."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吗?"这就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根据木国情况走自己的道路这一根本思想.
第一、确定了一个基本方针
无论革命和建设,要取得胜利,就必须把一切积极因素都充分调动起来,并尽可能减少和化解消极因素,将其转化为积极因素.这是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条件,也是建设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一文中指出:"过去为了结束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为了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我们就实行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方针.现在为了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同样也实行这个方针.""我们一定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方针,其宗旨就是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以利于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成功.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是总的原则.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是决定社会性质和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有了这些力量和动力,革命和建设才有胜利的基础.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最根本的就是因为她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发挥和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因此毛泽东指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首先是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革命和建设要取得胜利,除了依靠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外,还必须把其他各种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革命和建设多一份力量,胜利就多一份可能.因此,只要是积极因素,不管其积极程度大小,也不管其是持久的还是暂时的、直接的还是间接的,都要尽可能地加以争取.因此,一切有利的国际条件,也是革命和建设的积极因素,都应该努力争取.在国际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都要团结,不中立的可以争取中立.这些国际条件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为革命和建设提供有利的国际环境或经济的、政治的、军事的、道义的支持.
消极因素无疑是革命和建设事业的不利因素,但是如果把其中某些消极因素化解了,使其转化为积极因素,就减少了消极因素的阻力,扩大了积极因素的力量.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对待反动阶级及其成员.毛泽东指出:"反动势力虽是一种消极因素,但是我们仍然要做好工作,尽量争取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还包括正确对待犯错误的同志,应当"采取'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帮助他们改正错误,允许他们继续革命."这样就可以把消极因素化为积极因素.反之,如果对犯错误的同志"残酷斗争,无情打击",则会伤害他们的感情,挫伤他们改正错误、将功补过的积极性,不但不会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反而会将原有的积极因素转化为消极因素.
要把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未,还需要采取一系列正确的政策、策略和方法,要统筹兼顾,要合理调节社会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关系,处理好农、轻、重,中央和地方,国家、集体和个人等等十大关系.
第二、论述了十大关系
十大关系主要讨论经济问题,以经济工作的各个方面来调动各种积极因素,第一、二、三条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这里涉及的实际是开辟一条跟苏联过去道路有所不同的工业化道路的问题.苏联和其他一些东欧国家走的是片面强调重工业发展的道路,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重工业和农业,导致了严重的后果,毛泽东在借鉴苏联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中指出: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己经定了的.但决不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就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所以,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必须处理好.我们对农业、轻工业是比较注重的,但是还要适当地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这样做,一是可以更好地供给人民生活的需要;二是可以更快地增加资金的积累,因而可以更多更好地发展重工业.他还指出,一种是少发展农业、轻工业,一种是多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从长远观点来看,前一种办法会使重工业发展得少些和慢些,至少基础不那么稳固,几十年后算总帐划不来的.后一种办法会使重工业发展得多些和快些,而且由于保障了人民生活的需要,会使它发展的基础更加稳固.同时,要更多地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尽量降低军政费用的比重,多搞经济建设,处理好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这样反而能够更好地发展重工业、内地工业和加强国防.否则,就会象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那样,由于农、轻、重发展不平衡而出现粮食生产下降,市场物资紧张,民用商品缺乏,货币不稳的现象.
第四、五两条讲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开始涉及经济体制的改革.这样就初步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若干新方针.其闪光点在于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进行了初步探索,初步提出了改革旧的过于集申统一的经济体制思想.关于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毛泽东强调这是一个关系到六亿人民的大问题,必须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个方面,不能只顾一头.无论只顾那一头,都是不利于社会主义,不利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上,毛泽东指出:为了建设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有中央的强有力的统一领导,必须有一全国的统一计划和统一纪律,破坏这种必要的统一,是不允许的.同时,又必须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提出:目前要注意的是,应当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扩大一点地方的权力,给地方更多的独立性,让地方办更多的事情,注意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第六、七、八、九、十条讲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党和非党的关系,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都是属于政治生活和思想文化生活中调动各种积极因素的问题.《论十大关系》中讨论党和非党的关系,提出了共产党和其他民主党派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这是在进入社会主义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明确宣布不搞苏联那样的一党制,确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要继续存在,发挥作用.关于对待反革命分子的问题,报告肯定过去镇反、肃反的必要性的前提下,做出现在"还有反革命,但是己经大为减少"的结论,提出今后社会上的镇反要少捉少杀和机关内部清查反革命要坚持在延安开始的"一个不杀,大部不捉"的方针,在处理党内矛盾方面,《论十大关系》重申延安以来实行的"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不赞成"残酷斗争,无情打击".
在分析了十大关系之后,毛泽东指出,这十大关系都是矛盾.我们的任务是要正确处理这些矛盾,以便把直接的或间接的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未,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