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俄罗斯石油状况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19 06:00:59
现在俄罗斯石油状况现在俄罗斯石油状况现在俄罗斯石油状况俄罗斯石油状况简介  俄罗斯是世界上煤炭、石油、天然气、核燃料以及经济水能资源蕴藏最丰富、生产能力最大的国家之一.近30年来,燃料生产增长5倍以上

现在俄罗斯石油状况
现在俄罗斯石油状况

现在俄罗斯石油状况
俄罗斯石油状况简介
  俄罗斯是世界上煤炭、石油、天然气、核燃料以及经济水能资源蕴藏最丰富、生产能力最大的国家之一.近30年来,燃料生产增长5倍以上,电力生产增长了6倍多.同时,燃料动力的生产构成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石油和天燃气在燃料动力平衡表中的地位不断上升,核能的增长也很明显,而煤炭已由40年代占第1位降到目前的第3位,位于石油和天然气之后.
  石油工业俄罗斯是世界第二大原油生产国,年产原油5.5亿吨左右,仅次于沙特阿拉伯.原油是俄罗斯的首要能源,也是重要的出口物资,年出口量约1亿吨左右.原油工业在俄罗斯国民经济中居重要地位,是重要的支柱产业部门.
  俄罗斯原油主要蕴藏在东部与北部地区,仅西西伯利亚和伏尔加—乌拉尔地区的原油储量就占全俄的3/4左右,其次为季曼—伯朝拉地区.俄罗斯的原油生产主要集中在上述三个地区.其北部沿海及近海地区将是有希望的原油蕴藏区.
  西西伯利亚油田.采油区主要分布在秋明州,故称秋明油田,因其开发晚于原苏联的巴库油田和伏尔加—乌拉尔油田(称第二巴库),故而又称“第三巴库”.这里是俄罗斯最大的石油储集区和产区,油田面积达150万平方公里,远景储量240亿吨,其中探明储量约40亿吨.该油田于60年代初开始建设,于70年代末已超过伏尔加—乌拉尔油田的产量,跃居全俄第一位.于90年代初,其产量已超过4亿吨,已占全俄原油总产量的3/4左右.西西伯利亚油田内共发现150多个储油区,已开发的有40多个,其中重要的有萨莫特罗尔、乌斯季—巴雷克和萨雷姆等大型油产区.西西伯利亚油田通过多条管道将原油输向原苏联各大炼油厂,进而把原油转运到黑海、波罗的海和太平洋沿岸油港,向国外出口.
  伏尔加—乌拉尔油田,位于乌拉尔河和伏尔加河流域区,又称“第二巴库”.储油区面积近70万平方公里.该油田于第二次大战期间开始建设,于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的20年间,一直是俄罗斯的最大石油产区,由1978年起产量落后于西西伯利亚油田,其产量也逐年下降,但仍保持在1.2~1.5亿吨之间,占全俄产量的1/5以上.鞑靼自治共和国的罗马什金、巴什基尔自治共和国的阿尔兰和古比雪夫州为该油田的三大产油区,三者合计产量占全油田的4/5以上.该油田位于俄罗斯经济发达地域,油品需求量大,因此,原油加工与石油化学工业发达,区内有大型炼油厂10多座,年加工能力达1.5亿吨,原油与油品管道纵横交错并通往外区.
  季曼—伯朝拉油田,位于俄罗斯欧洲地区东北部的高纬地区,地处能源短缺的西北区,距耗能高的中央区也较近.原油生产主要集中于科米自治共和国,乌萨为该油田最大采油区.全油田年产原油2000万吨左右.
  除上述三大油田外,还有北高加索油田(年产1000万吨左右)和萨哈林油田(年产250万吨左右)等.
  俄罗斯的原油加工能力几乎与原油开采能力相当,但深加工水平远低于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炼油厂主要分布于油品需求量大的欧洲部分,乌法与萨马拉的炼油能力各为4000万吨左右,炼油能力超过1000万吨的城市还有鄂木斯克、下诺夫哥罗德、安加尔斯克、彼尔姆、格罗兹尼、雅罗斯拉夫尔、基里希和莫斯科等.
  天然气工业俄罗斯是世界上天然气资源最丰富、产量最多、消费量最大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天然气管道最长、出口量最多的国家,有“天然气王国”之誉.
  俄罗斯天然气的探明储量,于80年代末,约40万亿立方米,占世界的1/3以上;主要分布于西西伯利亚地区,其探明储量占全俄的4/5左右,其次为伏尔加—乌拉尔区、科米自治区共和国、北高加索和西西伯利亚等地.
  西西伯利亚天然气田几乎都分布在秋明州内,又称秋明天然气田.1989年产量达5330亿立方米,占全俄产量的85%以上.其中的乌连戈伊气田的探明储量约8万亿立方米,为世界第一大气田,于70年代末着手开发.
  80年代末已达3350亿立方米,占全俄产量的1/2以上.扬堡凝析气田可采储量为4万亿立方米,为全俄第二,世界第三大气田,80年代中期投产,80年代末的产量近1000亿立方米.梅德韦日耶气田可采储量1.5万亿立方米,为西西伯利亚第三气田,80年代末产量达500亿立方米.
  此外,东西伯利亚的雅库特、伏尔加—乌拉尔地区的奥伦堡、伏尔加河口的阿斯特拉罕和科米自治共和国的乌克特尔等,也是俄罗斯重要的天然气田.
  俄罗斯天然气管道长度已超过20万公里,主要干线均由西西伯利亚各气田通向其欧洲地区,进而将管道伸向东欧与西欧,并向那里出口天然气.
  煤炭工业俄罗斯煤炭工业具有储量大、煤种全,资源与生产布局集中以及储、产、销之间分布不平衡等特点.
  煤炭资源总地质储量为6万亿吨以上,其中焦煤占1/5,硬煤和褐煤各占2/5.煤炭资源主要集中分布于北纬60°以北的亚洲地区,特大型的通古斯、勒拿、泰梅尔和济良煤田均位于此区,目前还没有条件开采,而煤炭开采工业主要分布在北纬60°以南地区.乌拉尔以东地区的煤炭储量占全俄的9/10以上,煤炭产量占8/10,而消费量仅占2/10.由于储、产、销分布不平衡,必然造成煤炭向欧洲地区大量远距离的运输,最大运距达1000~3500公里.
  俄罗斯煤炭生产量到1990年为3.95亿吨,在中、美之后居世界第三位.有20多个主要煤炭产区,其中最为重要的有库兹巴斯、坎斯克—阿钦斯克、伯朝拉、顿巴斯东部、南雅库特和莫斯科郊区等煤田.
  库兹巴斯煤田,位于南西伯利亚,大部分在克麦罗沃州境内,煤田面积约6万平方公里是俄罗斯第一大煤炭基地,煤炭产量达1.5亿吨左右,约占全俄的1/3以上,其中炼焦煤占一半左右,为全俄第一大炼焦煤生产基地.煤田地质储量大,约1410亿吨,煤层厚,1米以上煤层占可采层的90%以上.库兹巴斯的煤炭,以前的供应范围较广,现在有80%供应西西伯利亚和乌拉尔,输往其他地区的比重逐渐缩小.
  坎斯克—阿钦斯克煤田,位于东西伯利亚的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的南部,矿区面积达5万平方公里,主要为褐煤,并分布有少量焦煤和硬煤.褐煤地质储量达6000亿吨,其中适于露天开采量达1500亿吨,煤层多、厚度大、发热量大,很有发展前景.煤炭产量达5000万吨,主要为露天开采,是俄罗斯开采成本最低的煤田.其所产褐煤适于就近发电,或用于气化和液化.
  伯朝拉煤田,位于北极圈附近的伯朝拉河流域,有“北极圈外的顿巴斯”之称.煤田地质储量为2650亿吨.该煤田为卫国战争期间迅速发展起来的炼焦煤基地,产量已达3000万吨以上.伯朝拉煤的4/5以上供应西北区,部分供应中央区和伏尔加—维亚特卡区.
  电力工业俄罗斯是世界上第二个电力生产大国,到1990年总装机容量超过2.5瓦,发电量达1.1万亿千瓦时.以火电为主,约占3/4,水电与核电并重,核电发展较快,其比重将很快超过水电.发展大机组、建造大电站是俄罗斯电力工业发展的主要特点.目前、水电站的单机功率已发展到64万千瓦,火电机组达到120万千瓦.
  俄罗斯的电力工业主要分布于西部地区,但建设重心渐向东移.乌拉尔及其以西的发电量占全俄的70%左右,大型火电厂多集中于西部的莫斯科地区、圣彼得堡和乌拉尔地区;核电站的建设也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伏尔加河与卡马河的动能已得到开发.伏尔加河上所有电站的装机容量已超过1000万千瓦.
  东部地区在全俄发电量的比重已从60年代初的20%提高到目前的30%以上.火电站绝大部分分布在库兹巴斯、伊尔库次克和赤塔等工业枢纽;大型水电站主要分布在叶尼塞—安加拉河流域.其中叶尼塞河上已建成10座电站,其装机容量达3200万干瓦;安加拉河上建4座电站,装机容量达1360万千瓦.
  综上所述,俄罗斯能源工业基础雄厚,生产规模大,诸种能源齐备,但地域分布与组合很不平衡,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1)具有全俄意义的能源基地.包括西西伯利亚、东西伯利亚和北方区三个地区.西西伯利亚的原油、天然气和煤炭产量在全俄均居突出地位,也是世界闻名的能源基地.调往俄罗斯欧洲地区以及向东欧及西欧的石油和天然气主要来自这一基地.东西伯利亚是一个正在开发和潜力很大的全俄能源基地;坎斯克—阿钦斯克全俄最大的露天褐煤矿和特大型坑口电站的建设,以及安加拉—叶厄塞河水能资源的开发,不仅使该区成为全俄高耗能工业基地,还可通过超高压输电线路向西部地区大量供应电力;储量巨大的勒拿、通古斯、泰梅尔和济良等煤田还有待开发.北方区蕴藏有较为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炭.虽然就储量与产量规模均较前两区逊色,但它是俄罗斯欧洲地区仅有的重要能源基地,其产品主要供应邻近的西北区、中央区、伏尔加—维亚特卡区和乌拉尔区.
  (2)能源基本有保证地区.主要是伏尔加河流域、北高加索和远东等地区.这些地区均有一两种主要能源,也具有一定的区际意义.如伏尔加河流域区的石油和远东的焦煤;但能源品种单一,还需从外区运入其他能源,如伏尔加河流域区所需的煤炭和远东区所需的原油等.北高加索原为能源基地,但经长期开发,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基本满足区内需要.有的略有进出.
  (3)能源严重不足地区.包括中央区、西北区、中央黑土区、伏尔加—维亚特卡区和乌拉尔区.此类地区有两种情况:一是当地能源匮乏,发现与开发新能源的可能性不大.必须由区外调入大量能源,如前4区就是这样情况;第二种情况如乌拉尔区,区内蕴藏大量能源,产量也相当可观,但由于现代工业发展历史久、规模大、能源大量耗竭,必须从外区大量调入能源.大力发展核电站.从东部地区输入能源和节能与限制耗能工业的发展,则是这些地区解决能源问题的重要途径.
  来自:http://news.cctv.com/world/20071126/100085.shtml?1305628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