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高中历史中国古代史的历代法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23 14:58:57
总结高中历史中国古代史的历代法律
总结高中历史中国古代史的历代法律
总结高中历史中国古代史的历代法律
战国《法经》
秦律
汉代《九章律》
晋代《泰始律》
南北朝《北齐律》《北周律》
隋《大业律》
唐《唐律疏议》
宋 《宋刑统》
元《至元新格》
明《大明律》
清《大清律集解》
中国古代史——赋税
生产关系——调整——适应生产力
秦P28:
百姓申报,载于户籍,依户籍征收赋税、徭役——封建国家统治人民的根本制度。
西汉P36:
编户齐民(被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平民百姓,具有独立身份,依据资产多少承担赋税、徭役、兵役。:田租轻,人口税、更赋(代役税)重。除田租、人口税、更赋、徭役外,统治者征收田亩附加税、杂役等。超期服役严重,...
全部展开
中国古代史——赋税
生产关系——调整——适应生产力
秦P28:
百姓申报,载于户籍,依户籍征收赋税、徭役——封建国家统治人民的根本制度。
西汉P36:
编户齐民(被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平民百姓,具有独立身份,依据资产多少承担赋税、徭役、兵役。:田租轻,人口税、更赋(代役税)重。除田租、人口税、更赋、徭役外,统治者征收田亩附加税、杂役等。超期服役严重,成为农民沉重负担,严重影响正常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
北魏P77:
租调制:均田制下的受田农民,每年需向国家缴纳一定数量租(田租,谷物)调(户税,布帛)。
隋P77:
租庸(年龄限制)调制:沿用租调制,数量少,役期短。“民年五十,免役收庸”,以庸(绢)代役,部分推行。
唐P77:
租庸调制:“轻徭薄赋”的改革思想——
租-谷物
庸(代役,无年龄限制)-绢、布
调-绢、布
——保证农时,减轻负担,开垦荒地,保障税收,巩固府兵,国家强盛。
唐P77:
两税法:天宝(玄宗)年间,土地买卖、土地兼并严重,政府支配的土地数量锐减,均田制无法实行,租庸调制无法维持——
解决财政困难-780年唐德宗接受杨炎建议——
按资产纳户税,按田亩交地税,取消租庸调、一切杂税、杂役,一年春秋两次征税。
——统一税制,保证财政,放松控制,扩大税源,减轻负担,改革进步/兼并愈重,地主转嫁,苛捐杂税,负担更重。
宋P103:
方田均税法:重量土地,按土地多少贫瘠收税(官僚、地主不例外)——增加封建国家田赋收入。
募役法:不愿服役者缴纳免役钱(官僚、地主不例外)——减轻负担,保证农时,保证财政。
明P130:
一条鞭法:缓和阶级矛盾,改革赋役——
田赋+徭役+杂税——并为一条——>折成银两=>分摊于田亩上——分担(人丁/田亩)
——重大改革,减轻负担,依附松弛,适应商品经济,农业商品化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增长。
清P130:
摊丁入亩:以康熙五十七年(1711年)人口数为准,作为征收丁税之标准(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丁税——摊入——>田赋=>征收统一地丁银
——人头税废除,控制松弛,隐匿减少,人口增长,社会经济发展。
---------------------------------
老子(春秋晚期)----朴素辩证法思想
主张:运动、不断变化
政治主张:“无为”(唯心思想)反对采用严刑峻法
作品:《道德经》
道家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庄子(战国时期) -----“我”的主观产物
鄙视富贵利禄 痛恨“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 的不公平社会现象
唯心思想
孔子(春秋晚期)-----
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以“仁”为核心 讲求:“仁者,爱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重视“礼”(周朝)、“序”——保守
倡导“有教无类”,打破“学在官府”——推动我国古代文化教育发展
晚年整理了《诗经》《尚书》《礼》《易》《春秋》---“五经” 儒家文化成为我国文化传统的最主要部分
儒家
孟子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
主张:政治上:“仁政”、“民贵君轻”
“政在得民”,反对苛政,反对“虐民”
主张给农民一定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荀子(战国时期) 认为自然有自己的规律 具有唯物思想
主张:“制天命而用之” 掌握自然变化规律而利用它
创始人:墨子(战国时期)名霍,战国初期鲁国人
墨家 主张:“兼爱”、“非攻”、“尚贤”
代表平民利益 反映小生产者渴望安定生活的愿望 反对王公贵族的任人唯亲
集大成者:韩非子(战国时期)
法家 思想:今必胜古 历史向前发展
主张:“依法为本”治理国家 “法不阿贵”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特权,有积极意义
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出现“百家争鸣”现象的原因:
①
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
②
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度逐渐形成 社会经济制度崩溃
③
奴隶阶级消失,兴起新型阶级
④
社会环境:诸侯割据争霸不可能形成文化专制主义,而各诸侯国招揽人才,礼贤下士,促进各学派发展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