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从不同角度看论语、800字左右不要那种说论语多好多好的那种、从反面看论语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18 19:34:23
读《论语》、从不同角度看论语、800字左右不要那种说论语多好多好的那种、从反面看论语
读《论语》、从不同角度看论语、800字左右
不要那种说论语多好多好的那种、从反面看论语
读《论语》、从不同角度看论语、800字左右不要那种说论语多好多好的那种、从反面看论语
则殆.”(《为政》)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殆.要求人们把学习积累和钻研思考相结合,不能偏废.另外,孔子还非常重视精益求精,“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反对一知半解,浅尝辄止. 3、关于学习的内容.孔子主张学习要博,要广,不能偏颇、单一.他提出要用四种东西作为自己的学习纲要,这就是“文,行,忠,信”(《述而》).即文化知识,品德修养,忠诚笃厚,坚守信约.这四项内容对于自己和别人都具有重要意义.孔子在重视博学的同时,也强调学习要抓根本的东西,孔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这里孔子在回答子贡的问题时,说明自己的“多学”是相对的,在多学的基础上,我是用一个道理来贯穿自己的学说的,这个道理就是学习的根本,学习重在抓住根本.这里孔子间接地说明了博与精的关系,值得借鉴. 4、关于学习的目的.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也就是说,熟读《诗经》三百篇,交给他政治任务,却办不成;派他出使到外国,又不能独立作主应对;这样,虽然书读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处呢?又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述而》)也就是说,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习,听到正义的事不能去做,有错误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论和实际不能结合,这才是我们忧虑的.由此可见,读书的目的,不在于死记书本,而在于应用,在于实践,在于“举一反三”地灵活运用知识.关于这一思想,在孔子的学生子夏的思想中也表现出来.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子路》)也就是说当官时有余力就应该学习,学习后有余力就可以做官.这一思想实质上也体现了学与用的关系,要想当好官必须学习,学习的目的应是更好地当官,体现了学习与应用的关系,也体现了孔子办私学的目的,即通过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让他们直接登上政治舞台或作教师培养政治人才,当然在孔子看来,学习的目的也在于对道义、真理的追求,“士志于道”,“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关于教育
孔子作为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一生从事教育工作,教出了许多有才干的学生,在教育实践中取得了丰富经验,《论语》一书对此有较多的概括. 其一,关于教育指导思想.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卫灵公》),即受教育者不应分贵贱、贤愚,应该机会均等.这一思想打破了教育的等级界限,扩大了教育对象,使教育扩及于广大平民,这在当时无疑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 其二,关于教育的基本方法.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也就是说对于中等才智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以于中等才智以下的人,不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为贯彻这一思想,孔子很注意对自己学生的观察了解,诸如“由也果”、“赐也达 ”、“求也艺”(《雍也》),在此基础上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比如冉求办事畏怯,所以要鼓励他;子路胆大过人,自以为是,所以要故意抑制他.即:“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孔子还重视诱导式的启发教育,不要求学生死读书,而贵在触类旁通,即所谓:“告诸往而知来者”(《学而》).子夏谈诗“巧笑倩分,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从而体会到“礼”应该以忠信仁义为本的道理,因此孔子称赞他道:“起予者商也!始可与信《诗》已矣.”(《八佾》)能启发我的人是子夏啊!现在我可以与你谈论《诗经》了.颜渊听老师讲学后“亦足以发”(《为政》),子贡也说他“闻一以知十”(《公冶长》),所以孔子特别称赞颜渊的聪明好学.这正是启发诱导式教育的必然结果.孔子特别强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即:不到他苦苦思索而想不通时,我不去启发他,不到他想讲而讲不明白时,我不去开导他.例举一个道理而他不能类推出三个道理,我就不再教诲他了.孔子还强调在实行启发诱导的基础上,必须注意循序渐进,即:“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子罕》)这种使学生竭力钻研,“欲罢不能”的情状,正是对循循善诱启发教育的写照,在我国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其三,关于教育的基本内容.孔子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教育的内容十分广泛,但他所用的教材多是沿用周代贵族学校所用的六艺,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子所雅言,《诗》《书》执礼.”(《述而》)“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季氏》)由此可见,孔子是以诗、书、礼、乐为普通教材教育学生的.至于“易、春秋”只是在孔子的晚年才进行研究并付诸教学的内容,所以孔子说:“五十以学《易》”(《述而》).也可能因为《易》、《春秋》是比较精深的学科,只有少数高材生才能学习,所以说“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孔子世家》).那么,在这些教学内容中孔子最为重视的是什么呢?从《论语》的许多思想中可以看出,《诗》《礼》是孔子教学的主要课程.子曰:“不学《诗》,无以言.”(《季氏》)“诵《诗》三百,授之以政.”(《子路》)“《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为政》)又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八佾》)“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为政》)这些思想说明,孔子不仅重视《诗》《礼》的教育,而且重视这些内容的总结挖掘与研究,它对中国古代教育内容的丰富和完善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其四,关于教育的培养目标.在孔子看来,进行教育的目的除了用仁义礼净化人们的灵魂,协调人们的社会行为之外,其重要目的在于培养具有仁义之心的“仕”、“君子”,以为当时的社会服务,这就是他著名的“学而优则仕”思想(《子张》).正因如此,当季康子问他的弟子仲由、子贡、冉求能否“从政”的时候,孔子满口答应可以“从政”(《雍也》).事实上,在孔子七十有二的得意门生中,从政者为数不少,孔子自身也不反对参政.这说明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培养目标与当时的社会需要是相统一的,体现了教育的社会价值.当然,孔子的教育思想不可避免地体现着阶级属性,但作为社会的人,孔子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所倡导的许多思想,本身具有符合人类共性的成分,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应予以辩证地分析和扬弃.
关于务政
《论语》中关于务政的思想是“学以致用”思想的具体体现,对此,《论语》中对务政的标准也作了具体说明. 1、关于务政的对象.孔子认为只要懂礼、有道、正直,并具备一定的从政才能的人就可以务政.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孔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问:“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问:“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也就是说,只要人具备一定的参政素质,诸如果断、达理、多艺就可以参政. 2、关于务政的基本要求和标准.从政者必须勤勉忠诚.孔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颜渊》)“先之劳之”,“无倦”(《子路》).也就是说在位不松弛懈怠,执行政令要忠心,要带头、勤勉,办事不要松懈.从政者必须温良恭俭让.陈子禽向子贡问道,“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学而》)也就是说孔子来到一国就一定会知道这里的政事,就是因为先生有温和、善良、恭敬、节俭、谦让五种美德.而这五种美德也间接地说明参与国政的道理.有一次,孔子在谈论郑国贤相子产时说:“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正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正是由于子产的这种庄重、恭敬、恩惠、道义和美德,才能使他处于郑国的贤相位置. 3、要言行一致,举止端庄.孔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卫灵公》)也就是说要想使自己的思想主张为他人接受,必须心意诚恳,行为端庄,这样你的主张就可以行得通了. 4、要眼光远大,依次而进.子夏当了莒父的县长,向孔子请教怎样理政.孔子说:“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子路》)即要求人们处理政务不要图快,贪图眼前利益,图快反而不能达到预期目的,贪图小利反而办不成大事.而应眼光放远,依次而进.另外,孔子还认为在处理政务时应当慎重,要深入实际,多听多见,了解实情,以免犯错误.即所谓“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为政》)
关于治国与安邦
孔子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其有关治国的道理在《论语》中也有重要的位置.概括起来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治国的根本在于“人伦纲常”.齐景公问孔子怎样治国,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颜渊》)即要治理好国家,君主必须像个君主,臣子必须像个臣子,父亲要像个父亲,儿子要像个儿子.这一思想虽然反映了孔子的宗法伦理观念,但在封建社会的历史条件下,这种伦理纲常确实起到了治理国家的重要作用.事实上,在阶级社会里,不论处于什么时代都需要各在其位,各司其职.否则国将不国,政将不政,社会将混乱不堪.那么孔子为什么强调以“人伦纲常”治国呢?孔子回答子路的问题时作了说明,子路问孔子:“卫国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当然孔子也认为,重视伦理纲常的作用也不能脱离礼让.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里仁》)即用礼让的精神治理国家,国家就不会有什么问题,人伦纲常的礼才能得以保证.在这里礼让成为维系人伦纲常的精神纽带. 2、治国的前提在于君子主要严于律己.孔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即君主要治理好国家,必须端正自己本身,严于要求自己.如果己正,管理国政就不会有什么困难,如果自己不端正,随心所欲,为所欲为,就不可能去端正别人,其国家也无法治理.孔子还 以舜为例说明君主严于律己的重要性.孔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在孔子看来,真正能从容安静使天下太平的人大概只有舜吧?那么他做了些什么呢?也不过是庄严端正地坐在朝廷上罢了.这里舜的庄严端正行为正是他实现太平世道的关键所在. 当然,孔子还认为君主治国除了行为端庄之外,还应重视才智礼仪仁德的关系,这些都是治国不可偏废的条件.孔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涖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涖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卫灵公》)即靠聪明取得了地位,不能用仁德去保持它,虽然得到了地位,也一定会失去的.靠聪明取得地位,能用仁德保持它,假若不用严肃的态度来治理百姓,那么百姓就不会尊敬他.靠聪明取得地位,能用仁德保护它,能用严肃的态度治理百姓,而不用礼义教化人民,那也算不得完善.可见治理好国家对君主的要求应是全方位多方面的.另外,孔子还总结了历代圣明君主治国的道理,重在宽厚、诚信、勤敏、公允.即:“所重:民,食,丧,祭.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有功,公则说.”(《尧曰》) 3、治国的基本方法,“选才、富国、育人,立法”.孔子认为君主管理国家大事,要处处从大局着眼,重视选拔优秀人才.孔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子路》)同时要重视富国,教育民众.有一次,孔子到卫国去,冉有给他驾车,孔子说:卫国的人口真多啊!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这里孔子强调在卫国这样一个众多人口的国家,要治理好它,首先要让他们富起来,然后使他们再受教育,提高他们的素质.另外,孔子也特别重视法制对国家的治理作用.有一次颜渊请教老师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借鉴夏、商、周三代的古德,取其精华,舍其糟粕.在这里孔子不仅强调了法制对治国的重要作用,而且他的古为今用的思想方法也值得今人学习. 4、治国的基本原则,讲究信用,爱护人民.孔子认为治理好国家,君主一定要重视人品、道德,要讲究信用,爱护民众,这是治国的基本原则.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学而》)即治理一个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认真对待政事,并讲究信用,取信于民.同时还要节省俭用,爱护人民,役使人民要不违背农时.只有这这样才能处理好君主与人民的关系. 总之,《论语》从多种角度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特征,在学习研究《论语》的过程中,很有必要把《论语》的思想体系化,科学化,更好地理解《论语》中的思想精神.要做到“古为今用”,就要研究《论语》思想的时代价值,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服务.事实上,作为两千多年前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我们今人有许多共同之处,其中的许多思想是当代人的精神和楷模.这说明古代的思想家与我们今天的思想非常接近.当然孔子是人不是神,孔子也有自己的历史局限性,这是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但是,研究孔子重在吸收孔子思想精华,而不是简单地全盘否定或全盘肯定. 论语值得所有人去学
关于中医
在《论语·子路》中记述了一段关于孔子对“恒”德的评价,可以看作圣人对医生的道德期望.原文: 子曰:“南中已有人云:‘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
编辑本段《论语》中的名言
《论语八则》窦中亮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温习并实践它们,不也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愉快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 孔子说:“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但要忧虑自己不了解别人.” 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 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即:‘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时立志于学习;三十岁时做事符合礼仪;四十岁时(掌握了各种知识,)不受迷惑;五十岁时了解自然的规律;六十岁时一听别人言语,不用多想,便能明白;到了七十岁时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 8、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 孔子说:“复习旧知识时,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才可以做导师啊.” 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 孔子说:“君子团结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团结.” 10、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 孔子说:“读书却不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却不读书,会产生疑惑.” 11、子曰:“由,诲汝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 孔子说:“仲由,教导你的道理都知道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才是真智慧啊!” 12、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杌,其何以行之哉?” 译文 孔子说:“人无信誉,不知能干什么.大的车没有车的边际,小的车没有车内的凳子,那怎样行驶呢?” 13、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译文 孔子说季氏:“他用天子的舞蹈阵容在自己的宗庙里舞蹈,这样的事可以容忍,什么事不能容忍?” 14、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译文 孔子说:“《关雎》这篇诗,主题快乐却不过分,忧愁却不悲伤.” 15、子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译文 孔子说:“以前的事不要再评说了,做完的事不要再议论了,过去了就不要再追咎.” 16、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 孔子说:“早晨理解真理,晚上死也值得.” 17、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 孔子说:“君子通晓道义,小人通晓私利.” 18、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 孔子说:“见到贤人,要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像他一样的过失).” 19、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译文 孔子说:“朽木无法雕琢,粪土的墙壁无法粉刷,我能拿他怎样?” 20、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 孔子说:“聪明又好学,向地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请教时,不觉得没面子,所以称他为‘文’.” 21、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译文 季文子做事要思考三次再行动.孔子听说了,说:“两次,就可以了.” 22、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译文 孔子说:“宁武子这人,国家太平时,就聪明,国家混乱时,就装做愚笨.他的聪明可以赶得上,他的愚笨别人赶不上.” 23、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的内在质朴胜过外在的文采就会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会浮华.只有文采和质朴配合恰当,才是君子.” 24、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不如喜欢学习的人,喜欢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25、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译文 孔子说:“明智的人喜欢水,仁慈的人喜欢山;明智的人好动,仁慈的人好静;明智的人快乐,仁慈的人长寿.” 2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译文 孔子说:“将知识默记在心;学习时,不感到满足;教人时,不感到疲倦:这些我做到了哪些呢?” 27、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 孔子说:“不到他苦思冥想时,不去启发;不到欲说无语
.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约 1479190次
编辑次数:224次 历史版本
最近更新:2天前
创建者:pipi_0705
最新动态
百科名片主题任务:
百科消息:
百度百科——中秋月饼
品味生活--八方美食大盘点
百度百科权威合作
沪上风情--新上海浪漫之旅
古都新貌--老北京新感受文化专题
警惕!来自异种的恐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