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日记里人物性格解析.*Mr.Frank *Mr.Van DannMrs.FrankMrs.Van Dann*Peter*AnneDusselMargotMr.KralerMiep打*号的请重点解析下.简略介绍下故事内容以及情节.麻烦将故事中的重大事件也列出。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18 21:22:05
安妮日记里人物性格解析.*Mr.Frank *Mr.Van DannMrs.FrankMrs.Van Dann*Peter*AnneDusselMargotMr.KralerMiep打*号的请重点解析下.简略介绍下故事内容以及情节.麻烦将故事中的重大事件也列出。
安妮日记里人物性格解析.
*Mr.Frank
*Mr.Van Dann
Mrs.Frank
Mrs.Van Dann
*Peter
*Anne
Dussel
Margot
Mr.Kraler
Miep
打*号的请重点解析下.
简略介绍下故事内容以及情节.
麻烦将故事中的重大事件也列出。
安妮日记里人物性格解析.*Mr.Frank *Mr.Van DannMrs.FrankMrs.Van Dann*Peter*AnneDusselMargotMr.KralerMiep打*号的请重点解析下.简略介绍下故事内容以及情节.麻烦将故事中的重大事件也列出。
安妮的日记从一九四二年六月十二日写到一九四四年八月一日.起初,她这日记是纯为自己而写.后来,荷兰流亡政府的成员杰瑞特·波克斯坦从伦敦广播电台宣布说,他希望在战争结束之后,能搜集有关荷兰人民在德军占领之下苦难生活的目击报导,公诸大众.
他特别以信件与日记做为例子.安妮收听到这段话,为之动心,于是决定在战争结束之后,要依据她的日记出版一本书.她开始将她的日记加以改写、编辑、润饰,删去她认为不够有趣的部分,并且靠回忆增加一些内容.同时,安妮也保留了原始的日记.
我记得《安妮日记》有一部电影
建议你看一下
《安妮日记》
【作者简介】
安妮·弗兰克,1929年生于德国法兰克福的一个犹太家庭。1933年希特勒上台,开始疯狂地迫害犹太人,弗兰克一家移居荷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不久,德国占领了荷兰,在这里避难的犹太人同样遭到残酷迫害。为了逃避纳粹的逮捕,弗兰克一家在朋友的帮助下,躲进父亲的公司大楼里一处隐蔽的地方,直到194...
全部展开
我记得《安妮日记》有一部电影
建议你看一下
《安妮日记》
【作者简介】
安妮·弗兰克,1929年生于德国法兰克福的一个犹太家庭。1933年希特勒上台,开始疯狂地迫害犹太人,弗兰克一家移居荷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不久,德国占领了荷兰,在这里避难的犹太人同样遭到残酷迫害。为了逃避纳粹的逮捕,弗兰克一家在朋友的帮助下,躲进父亲的公司大楼里一处隐蔽的地方,直到1944年8月有人告密,隐匿于此的8个人被捕并关进了集中营。1945年3月,差三个月满16岁的弗兰克死于伤寒。战争结束后,只有安妮的父亲一人生还。他整理出版了安妮在隐匿期间的日记。《安妮日记》出版后引起强烈关注,并被译成五十多种文字,发行两千余万册,成为人们对那场人类梦魇进行深刻反思的珍贵教材。
【作品梗概】
安妮·弗兰克收到的生日礼物里,最让她高兴的是一本硬皮笔记本,她开始在上面写日记。她在日记中谈起自己、朋友、考试和老师。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但到了1942年6月,德军占领了荷兰,为了逃避盖世太保的搜捕,父亲带着一家人躲进了办公室的密室。几天后另一家人也挤了进来。
在不能随意活动的日子里,她都做了什么呢?读书,还有就是写日记,她想象自己有一个叫凯蒂的好朋友,把想说的话写在给她的信中。她想着可以快点告别这个充满死寂和饥饿的囚牢重返校园。后来她真的离开了那里,不过去的是一处集中营。1944年8月4日,弗兰克一家被发现。就在那之前的四个月的时候,她写道:“我想活下去,即使在我死后。”她相信日益临近她的是美好,是欢乐,是继续长大和学习的机会。
在日记里,她自然地分析着自己和同伴的本性。在恶劣的环境中她快速地成长,她学着求助于内心的温柔、从容。她学习的是人类课程中最难的一课——超脱。安妮是个天生的作家。她生动地描写出房间里的不良气氛,持续的恐怖。对危机四伏的日子,对自己的青春气息,对众人的不同感受,她都能找到动人的词语。
安妮的日记坦率、透明,没有装腔作势,没有无病呻吟。在仅仅两年多一点的时间里,这个女孩子在内心成长的路上走了这么远,并在日记里将自己的成长这么丰富地展现出来。
收起
《安妮日记》是犹太少女安妮·弗兰克在二战中遗留下来的一本个人日记,它真实地记述了她与家人以及另两个犹太家庭为逃避纳粹迫害躲在密室里而度过的长达两年的隐蔽生活。安妮从13岁生日(1942年6月12日)写起,一直写到1944年8月4日他们的隐居地被德国党卫军查抄前不久。这个不到16岁在纳粹集中营中被伤寒病夺去了生命的孩子的日记在战后成为人们对那场人类梦魇进行深刻反思的珍贵教材。当时距德军投降仅一个星期...
全部展开
《安妮日记》是犹太少女安妮·弗兰克在二战中遗留下来的一本个人日记,它真实地记述了她与家人以及另两个犹太家庭为逃避纳粹迫害躲在密室里而度过的长达两年的隐蔽生活。安妮从13岁生日(1942年6月12日)写起,一直写到1944年8月4日他们的隐居地被德国党卫军查抄前不久。这个不到16岁在纳粹集中营中被伤寒病夺去了生命的孩子的日记在战后成为人们对那场人类梦魇进行深刻反思的珍贵教材。当时距德军投降仅一个星期。1947年,死里逃生的安妮父亲将女儿遗留的日记付梓出版。这本日记已转译成55种文字,共印刷3000万册。她避难的房子已被辟为安妮故居博物馆,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缅怀那不堪回首的人类悲剧。
收起
她描写孩子们思考的一切:关于上帝、宗教;关于自然、性;关于与父母的关系;关于反犹太人主义、战争等等。无论这些内容多么重要,如果安妮不是天才的作家,我们将无从得知曾发生过的这一切。安妮丽丝·玛丽·弗兰克是一个普通的犹太少女,她有漂亮的黑色卷发和一双很蓝很亮的眼睛,她喜欢写作,喜欢把自己的心情记录在一本被她称为凯蒂的日记本上。或许她会像每个普通的少女一样长大,恋爱,结婚,或许她会成为一个很好的作家或者...
全部展开
她描写孩子们思考的一切:关于上帝、宗教;关于自然、性;关于与父母的关系;关于反犹太人主义、战争等等。无论这些内容多么重要,如果安妮不是天才的作家,我们将无从得知曾发生过的这一切。安妮丽丝·玛丽·弗兰克是一个普通的犹太少女,她有漂亮的黑色卷发和一双很蓝很亮的眼睛,她喜欢写作,喜欢把自己的心情记录在一本被她称为凯蒂的日记本上。或许她会像每个普通的少女一样长大,恋爱,结婚,或许她会成为一个很好的作家或者记者…然而在希特勒推行的种族灭绝政策下,一切都改变了。在密室中生活两年多后,安妮和家人被盖世太保捕获。集中营被解放前一个多月,安妮病死了,那时她不到十四岁。她曾在日记中这样写道:不管怎样,我仍然相信人们的内心,是善良而美好的。本片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少女的故事。
--------------------------------------------------------------------------------
一个十五岁的少女,最大的愿望是做一名记者和作家,却因为希特勒发动的一场邪恶的战争,于花季之龄死于纳粹集中营。这本日记是安妮遇难前两年藏身密室时的生活和情感的记载。作为一名成长中的少女,她在日记中吐露了与母亲不断发生冲突的困惑以及对性的好奇。
“二战后我想出版一本书,叫做《密室日记》……”
一九四二年七月,十三岁的安妮和家人为逃离纳粹恐怖统治,躲藏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一间仓库里,从此展开两年多的密室生活。“我经常心情沮丧,可是从来不绝望。我将我们躲藏在这里的生活看成一场有趣的探险,充满危险与浪漫情事,并且将每个艰辛匮乏当成使我日记更丰富的材料。”一九四四年四月五日安妮在日记里写道:“我希望我死后,仍能继续活着。”
安妮的日记从一九四二年六月十二日写到一九四四年八月一日。起初,她这日记是纯为自己而写。后来,荷兰流亡政府的成员杰瑞特·波克斯坦从伦敦广播电台宣布说,他希望在战争结束之后,能搜集有关荷兰人民在德军占领之下苦难生活的目击报导,公诸大众。他特别以信件与日记做为例子。安妮收听到这段话,为之动心,于是决定在战争结束之后,要依据她的日记出版一本书。她开始将她的日记加以改写、编辑、润饰,删去她认为不够有趣的部分,并且靠回忆增加一些内容。同时,安妮也保留了原始的日记。
安妮死于德国一个集中营,死因是那里爆发斑疹伤寒,于3月死亡。她的亲人中,只有父亲奥图·弗兰克活着走了出去。1945年6月他回到阿姆斯特丹,后移居瑞士。他在以后的日子里,一直在传扬女儿的日记,让全世界共享。他于1980年8月19日过世。
收起
这个别人真的说不了,因为“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每个人的心中都一定有对人物的不同认识。我建议你自己买本书,静静的读一读,然后你就能分析出来了。这本书真的很好。
或者,这里有一个在线阅读网址,看看吧
http://www.tushucheng.com/read/anniriji/...
全部展开
这个别人真的说不了,因为“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每个人的心中都一定有对人物的不同认识。我建议你自己买本书,静静的读一读,然后你就能分析出来了。这本书真的很好。
或者,这里有一个在线阅读网址,看看吧
http://www.tushucheng.com/read/anniriji/
收起
书籍内容
中文名称:《安妮日记》
英文名称:The Diary of a Young Girl
德语名称:Das Tagebuch der Anne Frank
作者:安妮·弗兰克 Anne Frank, 莫珍·普莱斯勒 Mirjam Pressler, 奥图·弗兰克 Otto H. Frank
安妮·弗兰克(Anne Frank)是德籍...
全部展开
书籍内容
中文名称:《安妮日记》
英文名称:The Diary of a Young Girl
德语名称:Das Tagebuch der Anne Frank
作者:安妮·弗兰克 Anne Frank, 莫珍·普莱斯勒 Mirjam Pressler, 奥图·弗兰克 Otto H. Frank
安妮·弗兰克(Anne Frank)是德籍犹太人。她留下来的日记使她名闻遐迩。15岁死于贝尔根—贝尔森集中营,她的日记成为二次大战期间纳粹消灭犹太人的最佳见证,日记中展现了惊人的勇气与毅力。
安妮出生于德国的法兰克福,是奥托法兰克(Otto Frank)一家的小女儿,家中还有母亲艾迪斯(Eddis Frank)姐姐玛格特(Margot Frank)。由于当时纳粹德国排斥犹太人风气日盛。父亲奥托便放弃于德国的事业而将家庭移至荷兰阿姆斯特丹。一家过着较为平顺的生活;但是1940年5月后,荷兰为德国攻占之后,荷兰的新统治者英夸特也将排犹法律于荷兰执行,1941年夏天安妮姐妹也因此转入犹太人学校就读。这段期间安妮开始写日记。
但是在1944年8月4日,安妮一家由于有人密告的原因而被德国警察逮捕。数日后所有人被转送到荷兰的威斯第包克集中营,一个月后隐秘之家的八个人被转送到奥斯威辛集中营。之后,安妮与姐姐又被转送到贝尔根—贝尔森集中营,1945年3月姐妹都因伤寒死于营中,距离贝尔根—贝尔森集中营被英军解放不到两个月的时间。而其他隐密之家的成员除奥托之外,都死于集中营之中。
安妮的日记由于公司女职员的保存而留了下来,之后公司的女职员又转交给生存下来的奥图·弗兰克,1947年安妮的日记便出版,成为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她的事迹后来被拍成电影--《The Diary of Anne Frank》(安妮日记).
现在阿姆斯特丹市中心的安妮之家(Anne Frank House)每年有超过50万的游客,会前往参观。当时这个犹太小女孩Anne Frank和她的家人就藏身在这个小地方。就在此地,安妮法兰克写出闻名于世的《安妮日记》。日记的原稿作为安妮之家永远的典藏向公众展示。
[编辑本段]简介
“只要我还活着,能看到这阳光,这无云的天空,,我就不可能不幸福!”
《安妮日记》是犹太少女安妮·弗兰克在二战中遗留下来的一本个人日记,它真实地记述了她与家人以及另两个犹太家庭为逃避纳粹迫害躲在密室里而度过的长达两年的隐蔽生活。安妮从13岁生日(1942年6月12日)写起,一直写到1944年8月4日他们的隐居地被德国党卫军查抄前不久。这个不到16岁在纳粹集中营中被伤寒病夺去了生命的孩子的日记在战后成为人们对那场人类梦魇进行深刻反思的珍贵教材。当时距德军投降仅一个星期。1947年,死里逃生的安妮父亲将女儿遗留的日记付梓出版。这本日记已转译成55种文字,共印刷3000万册。她避难的房子已被辟为安妮故居博物馆,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缅怀那不堪回首的人类悲剧。
[编辑本段]历史背景
"A truly remarkable book"——The New Yourk Times安妮的日记
门前排成长龙的荷兰阿姆斯特丹“安妮之家”。《安妮日记》
就是在这幢楼的阁楼(也有版本说是在森林中河边的小木屋里)上写成的。
“1942年10月9日,我们的许多犹太朋友成群地被带走,盖世太保用运送牲畜的卡车把他们运送到威斯特伯克集中营,我们相信他们中的大部分将会被杀害……
“1944年2月3日,我已经到了无所谓生死的临界点,没有我地球照常运转……
“1944年7月15日,这真是一个奇迹,至今我还坚持我的信仰:尽管人们都有
这样那样的荒谬和缺陷,但我坚信人们内心的最深处都是真正善良而美好的……”
当安妮故居博物馆馆长汉斯?威斯特拉给记者打开《安妮日记》时,13岁的犹太女孩安妮对盖世太保的恐惧、对躲藏生活的绝望和对世界天真的幻想,一点一滴地汇集成一幅真实而悲惨的历史画卷。
一如其他安妮故事的讲述者,汉斯把那段历史故事娓娓道来:“安妮弗兰克是一位犹太少女,原来居住在德国法兰克福,纳粹兴起后随家人避难到荷兰的阿姆斯特丹。1942年6月12日,13岁的安妮收到一个日记本作为生日礼物,从此开始写日记。”
同年7月6日,由于迫害犹太人的风声紧急,她的一家和朋友共8名犹太人藏到了她父亲公司的密室,从此开始了历时25个月的暗无天日的生活。
汉斯说:“安妮虽然躲在密室里,但她的日记中所记载的大都是外面发生的事情。”她描述了犹太人如何被德国纳粹残酷迫害和屠杀。她写到了避难时期生活的困窘,多次描写阿姆斯特丹被轰炸所造成的恐惧,不断谴责种族歧视,而藏匿中的日常生活又充满了恐怖。
另一方面,《安妮日记》还向人们展示了小安妮作为一个成长期的少女,如何面对战争和种族迫害、自我成长与定位、寻求自由等心路历程。这些平凡而真实的历史记录,伴随着主人公的心境起伏,足以引起人们心中的震撼和共鸣,因此能够深深打动和吸引世界上众多的读者。
汉斯介绍说,安妮创造了一个名叫吉蒂的虚拟的朋友。每天,安妮给吉蒂写信,叙述自己的心情和周围发生的事情。1944年3月,在伦敦的荷兰流亡政府通过广播号召荷兰人民把自己的日记保存下来,战争结束后,这些日记可以作为珍贵的史料发表,安妮听到这条消息后决定整理和重写日记,幻想着有一天日记能够公开发表。
藏匿25个月之后,安妮一家于1944年8月被人出卖,8个藏匿着的犹太人中只有安妮的父亲奥特幸免于难。战后,他看到安妮的日记写得如此优美,就决定把它翻译出来,给他在瑞士的母亲,也就是安妮的祖母阅读。奥特把日记的内容给朋友们看,朋友们认为它应该被发表出来。战争结束后的1947年,日记在荷兰编辑成书出版,这就是后人熟知的《安妮日记》。《安妮日记》随后在法国和美国相继出版,并在当地引起轰动。汉斯说,1955年,人们将《安妮日记》编成话剧公演。1959年,好莱坞将这个故事搬上银幕。迄今为止,《安妮日记》已经被翻译成65种语言,在世界各国出版了3000多万册,其中包括中文版。
汉斯还向记者讲述了安妮故居的沉浮。二战结束后,安妮躲藏的密室已经人去楼空,破旧不堪。1955年,一家荷兰公司申请在此地修建办公大楼,阿姆斯特丹人听到这消息后非常生气,他们自发成立了“行动委员会”,并找到阿姆斯特丹市的市长。其中一些有实力的企业家还表示愿意出资建立一个基金会,把安妮密室遗址改建成一个博物馆。1960年,安妮故居博物馆成立。
汉斯说,安妮博物馆是一个非常小的博物馆。在博物馆开门的最初10年里,欧洲大陆极少有人去参观,主要的参观者来自英、美以及那些没有被纳粹占领过的国家。因为他们没有经历过大屠杀,他们希望通过《安妮日记》来了解一些过去的历史。
1974年,当汉斯来到博物馆工作时,每年的参观者约有20万。那时距二战结束已近30年。安妮博物馆的董事会认为,随着时间推移,人们对二战的兴趣会慢慢减小,于是,他们决定在10到15年之后,关闭安妮故居博物馆。
但奇迹发生了,人们并没有因为二战的远去而淡忘历史。相反,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这里参观。安妮博物馆因此免于被关闭的命运。汉斯说,仅2004年一年,参观者总数就达到93.6万人。今年到目前为止,参观者数量超过了去年同期。博物馆为了方便游客,不得不决定把每天的开放时间延长至12个小时,从上午9时到晚上9时。
时至今日,安妮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标签”,她象征着纳粹德国统治下的受害者,甚至已经成为宗教迫害和暴政统治下受害者的象征。汉斯说:“人们聊起那段历史,就会谈到大屠杀,就会谈到安妮。”
二战前,大约有8万犹太人居住在阿姆斯特丹,几乎没有人能够逃脱被屠杀的命运。安妮博物馆已经成为阿姆斯特丹历史最真实的见证。
曾有人质疑《安妮日记》的真实性。为了证明历史,荷兰政府组织了一个调查委员会,专门对此进行了考证。经过调查考证,委员会形成了一本数十万字的厚厚的调查报告。大量证据表明,《安妮日记》的真实性无可置疑。
汉斯对记者说,《安妮日记》对于荷兰小学生并非必读书,但在绝大部分荷兰小学,学校都会组织孩子们讨论历史,讨论二战。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孩子们阅读历史书,阅读《安妮日记》的兴趣被大大激发。
汉斯介绍说,在二战结束60周年之际,他们举办了“安妮?弗兰克的历史和今天”的巡回展览,这个展览的内容被翻译成45种语言。
汉斯说,除荷兰外,有3个国家有专门的组织正在传播“安妮文化”,它们是美国、英国和德国。“他们承担了大量的日常工作,这样我们能够集中精力在一些比较困难的地区进行宣传,如在乌克兰以及南美,去年我们在菲律宾、印度等国家举办了展览,我们还要到中国去。”汉斯说。
门前排成长龙的荷兰阿姆斯特丹“安妮之家”。《安妮日记》
就是在这幢楼的阁楼上写成的。
二、背景资料:纳粹为什么迫害犹太人
(来源:《环球时报》 2005年01月28日 第二十三版)
1.反犹有深刻的历史原因
在西方文化中,自古存在着一种排犹的情绪,犹太人被说成是:出卖耶稣的人、投机商人、不洁的人。犹太人是分布于西亚巴勒斯坦地区的游牧民族,原为古代闪族的一支,曾建立古以色列国及犹太王国,后为罗马帝国所灭。由于不甘被奴役,数十万人民惨遭杀害,其余人口则被迫离开家园,四处迁徙,散居世界各地。
在中世纪的西欧,土地被人们视为最珍贵的财富,商业则是人们鄙视的行业。犹太人没有自己的国家和土地,到处迁徙,只能靠经商维持生计。他们迁到西欧后,遭到当地封建主的歧视。
2.宗教感情演化成普遍心态
犹太人在西欧遭到仇视还有宗教上的原因。基督教经典《圣经》之一的《旧约全书》,原是犹太教的经典,两教之间有着密切的历史渊源。基督教教义认为,耶稣的12门徒之一犹大出卖了耶稣,是犹太人将耶稣钉死在十字架上,这就造成基督徒在情感上仇视犹太人。
在欧洲,尤以德国的反犹情绪最为严重。德意志民族和犹太民族都有很强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犹太人自称“上帝的选民”,而德国人则领导了欧洲长达数世纪,德意志国王建立的“神圣罗马帝国”(962—1806年)的历代皇帝成了整个基督教世界的世俗元首。在普遍信仰基督耶稣、反犹的大环境下,德国统治者认为自己肩负着领导欧洲各君主国反对犹太教的任务。这种宗教感情的社会化,又逐渐衍化成一种普遍厌恶犹太人的社会心态,从中世纪到近代,一直在德国恶性蔓延。
公元13至15世纪,德国经济经历了一个巨大的发展阶段,但德国新兴资产阶级同那些经商致富的新兴的犹太人资本家产生了利益冲突,厄运再次降临到犹太人的头上。现实利益的冲突加上宗教信仰的差异,迫使大批犹太人被赶往东欧及美洲各国。这种反对犹太人的意识,在德国一直“遗传”到现代。
3.政治目的引发大屠杀
19世纪中叶,德国的反犹开始有了明确的政治目的。德国的政客们发现,面对当时的经济衰退,把犹太人定为罪魁祸首可以有效地消弭反对政权的声浪。当时在德国内部,民族主义思潮盛行,原有的宗教情绪在现实利益冲突的激化下,使人们本来已有的反犹情绪更加激烈,从而加剧了对犹太人的仇视。
一次大战后,德国成为战败国。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世界经济危机中,德国受到严重打击,国力渐衰。深刻的经济危机不仅激化了国内的阶级矛盾,而且刺激了垄断资产阶级对外扩张的野心。“德意志民族必须从掠夺的土地和生产空间中寻找出路”,希特勒的这一争霸世界的主张,得到了德国垄断资产阶级的拥护和支持。然而,实施建立一个德意志民族的日耳曼帝国的罪恶计划需要巨额资金提供财力保证。在国力衰落的情况下,希特勒把手伸向富有的犹太人就成为必然。
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党打着当时在德国流行的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块招牌,宣扬德意志民族是优秀民族,把犹太民族视为劣等民族。为了蛊惑人心,欺骗德国广大民众,希特勒对这种种族歧视理论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周密的包装。一是按照他自己的社会逻辑,断章取义地摘取前人论述人口问题中的某些词句,拼凑成一个种族优劣的理论,为把犹太人打入劣等人种制造理论依据。二是利用早就深植于德国人民心中的反犹意识和宗教情结,大肆鼓吹“犹太瘟疫”的谬论。希特勒将此理论蓄意“嫁接”后,它就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种族歧视了。希特勒利用历史上宗教的因素,为其灭绝犹太人创设了广泛的社会基础,使这一理论更加具有煽动性。纳粹党还利用当时德国群众痛恨《凡尔赛和约》的心理,煽动复仇主义情绪,并把这种情绪转移到犹太人身上。正因为如此,希特勒一上台,便顺利推行了一整套疯狂的反犹灭犹政策,造成人类历史上一个民族屠杀另一个民族的罕见浩劫。
正如一些历史学家指出的,德国纳粹屠杀犹太人的罪行,是“德国虚伪的政治家为其侵略战争对民众进行系统的政治愚弄和教化的结果”。
[编辑本段]详细内容
一个十五岁的少女,最大的愿望是做一名记者和作家,却因为希特勒发动的一场邪恶的战争,于花季之龄死于纳粹集中营。这本日记是安妮遇难前两年藏身密室时的生活和情感的记载。作为一名成长中的少女,她在日记中吐露了与母亲不断发生冲突的困惑以及对性的好奇。
“二战后我想出版一本书,叫做《密室日记》……”
一九四二年七月,十三岁的安妮和家人为逃离纳粹恐怖统治,躲藏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一间仓库里,从此展开两年多的密室生活。“我经常心情沮丧,可是从来不绝望。我将我们躲藏在这里的生活看成一场有趣的探险,充满危险与浪漫情事,并且将每个艰辛匮乏当成使我日记更丰富的材料。”一九四四年四月五日安妮在日记里写道:“我希望我死后,仍能继续活着。”
安妮的日记从一九四二年六月十二日写到一九四四年八月一日。起初,她这日记是纯为自己而写。后来,荷兰流亡政府的成员杰瑞特·波克斯坦从伦敦广播电台宣布说,他希望在战争结束之后,能搜集有关荷兰人民在德军占领之下苦难生活的目击报导,公诸大众。他特别以信件与日记做为例子。安妮收听到这段话,为之动心,于是决定在战争结束之后,要依据她的日记出版一本书。她开始将她的日记加以改写、编辑、润饰,删去她认为不够有趣的部分,并且靠回忆增加一些内容。同时,安妮也保留了原始的日记。
安妮死于德国一个集中营,死因是那里爆发斑疹伤寒,于3月死亡。她的亲人中,只有父亲奥图·弗兰克活着走了出去。1945年6月他回到阿姆斯特丹,后移居瑞士。他在以后的日子里,一直在传扬女儿的日记,让全世界共享。他于1980年8月19日过世。
学术界编纂的《安妮日记:评注本》将安妮第一次写成、未经整编的日记称为A版,以别于第二次所写、经过整理的版本,是第二种版本,一般称为B版……奥图·法兰克斟酌许久,决定完成女儿的宿愿,将日记出版问世。他从A与B版中选材,编成篇幅较短的一种版本,后来称为C版,全世界读者历来读到的《安妮日记》就是这个版本。
奥图·法兰克的遗产由坐落在瑞士巴塞尔的安妮·弗兰克基金会继承,该会拥有安妮日记的版权。后来,基金会决定为日记推出一种增订的新版本,从安妮的A与B两个版本取材,对奥图·法兰克的内容加以补充,内容大约增加了百分之三十,希望让读者更了解安妮的内心世界。
自从安妮死后,她的日记已经被翻译成五十五种文字,销售二千四百万册,安妮的确以另一种方式完成她的梦想。这个最新披露的绝对版本对于已经认识安妮的人来说,提供一个重新发现安妮的机会;对于未识安妮的人而言,更是一个值得珍藏的版本。
收起
剧情简介:
住在荷兰阿姆斯特丹的安妮(汉娜泰勒葛登 饰)是个天真活泼的犹太籍少女,在父亲(班金斯利 饰)和母亲(布兰达布雷丝 饰)的呵护照料下,一直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在她13岁生日的那天,她收到了父亲送的珍贵礼物--一本令她爱不释手的日记,此后便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
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躲避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安妮一家在朋友的掩护下,和另外四名犹太人躲入她父亲公司的阁...
全部展开
剧情简介:
住在荷兰阿姆斯特丹的安妮(汉娜泰勒葛登 饰)是个天真活泼的犹太籍少女,在父亲(班金斯利 饰)和母亲(布兰达布雷丝 饰)的呵护照料下,一直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在她13岁生日的那天,她收到了父亲送的珍贵礼物--一本令她爱不释手的日记,此后便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
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躲避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安妮一家在朋友的掩护下,和另外四名犹太人躲入她父亲公司的阁楼,开始隐姓埋名的密室生活。1944年8月,因为密室遭人检举,安妮和家人都被逮捕并送往集中营,面对种种的生离死别,从此安妮的生活坠入人间炼狱。而在这段匿身于密室的日子里,安妮藉由日记抒发了成长的苦涩、少女的情怀,及对未来的憧憬。
由玛莉莎穆勒的畅销作品改编而成的「安妮的日记」,在奥斯卡影帝班金斯利、金球奖得主布兰达布雷丝,和天才美少女汉娜泰勒葛登的生动演技下,不仅成功勾勒了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女性之一安妮由优渥陷入悲惨的一生,更见证了大时代的苦难,留给世人无限的喟叹省思……
演员表:
莉莉·泰勒 Lili Taylor .... Miep Gies
布兰达·布莱斯 Brenda Blethyn .... Auguste Rottgen-van Pels
本·金斯利 Ben Kingsley .... Otto Frank
Nancy Bishop .... Red Cross Rep
Tatjana Blacher .... Edith Hollander-Frank
Peter Bolhuis .... Victor Kugler
Jeff Caster .... Lammert Hartog
温斯顿·邱吉尔 Winston Churchill .... Himself (speech) (voice) (uncredited) (archive footage)
Holger Daemgen .... Sergeant Silberbauer
Rob Das .... Jan Gies
Karel Dobry .... Commandment
Suzanne Friedline .... Bep (voice)
Cees Geel .... Wilhelm van Maaren
Adolf Hitler .... Himself (reviews parade) (archive footage) (uncredited)
Dominique Horwitz .... Hans Goslar
安妮日记
中文名称:安妮日记
英文名称:The Diary of Anne Frank
德语名称:Das Tagebuch der Anne Frank
作者:安妮·弗兰克 Anne Frank, 莫珍·普莱斯勒 Mirjam Pressler, 奥图·弗兰克 Otto H. Frank
内容简介:
一个十六岁的少女,最大的愿望是做一名记者和作家,却因为希特勒发动的一场邪恶的战争,于花季之龄死于纳粹集中营。这本日记是安妮遇难前两年藏身密室时的生活和情感的记载。作为一名成长中的少女,她在日记中吐露了与母亲不断发生冲突的困惑以及对性的好奇。
“二战后我想出版一本书,叫做《密室》……”
一九四二年七月,十三岁的安妮和家人为逃离纳粹恐怖统治,躲藏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一间仓库里,从此展开两年多的密室生活。“我经常心情沮丧,可是从来不绝望。我将我们躲藏在这里的生活看成一场有趣的探险,充满危险与浪漫情事,并且将每个艰辛匮乏当成使我日记更丰富的材料。”一九四四年四月五日安妮在日记里写道:“我希望我死后,仍能继续活着。”
安妮的日记从一九四二年六月十二日写到一九四四年八月一日。起初,她这日记是纯为自己而写。后来,荷兰流亡政府的成员杰瑞特·波克斯坦从伦敦广播电台宣布说,他希望在战争结束之后,能搜集有关荷兰人民在德军占领之下苦难生活的目击报导,公诸大众。他特别以信件与日记做为例子。安妮收听到这段话,为之动心,于是决定在战争结束之后,要依据她的日记出版一本书。她开始将她的日记加以改写、编辑、润饰,删去她认为不够有趣的部分,并且靠回忆增加一些内容。同时,安妮也保留了原始的日记。
学术界编纂的《安妮日记:评注本》将安妮第一次写成、未经整编的日记称为A版,以别于第二次所写、经过整理的版本,是第二种版本,一般称为B版……奥图·法兰克斟酌许久,决定完成女儿的宿愿,将日记出版问世。他从A与B版中选材,编成篇幅较短的一种版本,后来称为C版,全世界读者历来读到的《安妮日记》就是这个版本。
奥图·法兰克的遗产由坐落在瑞士巴塞尔的安妮·弗兰克基金会继承,该会拥有安妮日记的版权。后来,基金会决定为日记推出一种增订的新版本,从安妮的A与B两个版本取材,对奥图·法兰克的内容加以补充,内容大约增加了百分之三十,希望让读者更了解安妮的内心世界。
自从安妮死后,她的日记已经被翻译成五十五种文字,销售二千四百万册,安妮的确以另一种方式完成她的梦想。这个最新披露的绝对版本对于已经认识安妮的人来说,提供一个重新发现安妮的机会;对于未识安妮的人而言,更是一个值得珍藏的版本。
精彩书摘:
一九四○年五月以后,好日子很少,而且相隔很久……我们的自由被一连串的反犹太命令严格限制:命令犹太人身上要佩一颗黄星;……犹太人禁止搭电车;……犹太人在下午三点到五点之间才能买东西;…… 这也不准,那也不准,可是日子还是过下来了。贾桂琳常常对我说:“我现在什么事都不敢做,怕做到不准做的事情。”
你一定想听听我对躲起来过日子的想法。这个嘛,我只能说我还不是很清楚。我想我在这幢房子里永远不会觉得宾至如归,不过这并不表示我讨厌它。我们很像在一幢奇怪的公寓里度假。
我不要像大多数人那样,过了一辈子,结果白活。我要有用,或者带给所有人喜悦,即使是我不认识的人。我希望在我死后,仍能继续活着!所以,我非常感谢上帝给了我这个天赋,我利用这天赋长进,并且表达我内心的一切。
在当前这样的时代,的确很难:理想、梦想和宝贵的希望也在我们心中浮现,但只有被残酷的现实压碎。我没有把我的理想全都抛弃,也是奇事,那些理想看起来那么荒谬,那么不切实际。可是我仍然紧抱着它们,因为世界虽然这样,我还是相信人在内心里其实是善良的。
好句点评与人物性格总结:
(1)“一九四零年五月以后,好日子很少,而且相隔很久……我们的自由被一连串的反犹太命令严格限制:命令犹太人身上要佩一颗黄星;……犹太人禁止搭电车;……犹太人在下午三点到五点之间才能买东西;…… 这也不准,那也不准,可是日子还是过下来了。贾桂琳常常对我说:“我现在什么事都不敢做,怕做到不准做的事情。”
点评:此段日记突现了安妮对越来越黑暗的生活环境表示出的深深的恐惧与厌烦。可以看出安妮当时写日记时的焦躁与不安。犹太人的生活被限制得越来越严,他们被纳粹主义的一片黑云压得整天提心吊胆,在日记中,贾桂琳的那句语言描写就是最好的证明。
(2)“我不要像大多数人那样,过了一辈子,结果白活。我要有用,或者带给所有人喜悦,即使是我不认识的人。我希望在我死后,仍能继续活着!所以,我非常感谢上帝给了我这个天赋,我利用这天赋长进,并且表达我内心的一切。” “在当前这样的时代,的确很难:理想、梦想和宝贵的希望也在我们心中浮现,但只有被残酷的现实压碎。我没有把我的理想全都抛弃,也是奇事,那些理想看起来那么荒谬,那么不切实际。可是我仍然紧抱着它们,因为世界虽然这样,我还是相信人在内心里其实是善良的。” “我仰视天空,冥冥中觉得世界还能好转,这场残酷也会告终和平与安详会重新回来。在此同时,我必须执着我的理想。也许有一天,我能实现我这些理想!”
点评:用我的话来说,安妮是一个永远对生活充满希望的人,即使在危险的战乱时代,她依旧不认为生活已经枯萎,而是在日记中大展抱负,书写着激励自己的语言。从第二段日记,我们可以看出,安妮是个追梦人。安妮对未来有着一定的憧憬,他有自己认为宝贵的东西――理想,不论他们究竟是荒谬还是离奇。安妮,她不屈的灵魂在黑暗的密室中呐喊,带着心中不可泯灭的希望!她感谢生活,珍爱生命,坚信世界属于光明,是一个坚强的阳光女孩!
(3)“现代妇女要争取完全独立的权利了!但独立也不够,妇女还应该获得尊重!我谴责的是我们的价值系统,和不承认女人在社会中的角色多伟大、多困难,同时也多美的男人!”
点评:经过密室中无数个漫漫日夜,安妮由一个任性、少不更事的女孩蜕变为一名成熟的少女。在安妮的15岁生日时,安妮有了惊人的成长。她已将自己的反省提高到了社会层次,开始思考男女平等等问题了。实现在让人难以想象的那样一个战火蔓延、人人自危、无数人倒在血泊中的时代,身居密室接近两年的十五岁少女安妮居然能真知灼见地谈起了男女平等这个深刻的社会问题!读到此处,我不禁感叹,战争能摧毁一切,唯独不能侵占一颗坚强、勇敢、自由的心!
结尾思考:
安妮经历了快乐,期望,隐匿,抑郁,意欲,悲愤,挣扎,死亡的人生历程。安妮在日记中如实记录了两年间隐秘、艰苦的生活状况,自己的寂寞、苦闷,对现实的恐惧、憎恶,对生的追求和期盼,对未来的向往和祝愿,对战争、人性的深入思考。她渴望用年轻的激情、勇气和天性的善良拥抱自然,拥抱世界,但是,这样的一名如花少女最终没有逃过被纳粹残害的命运。当她在贝根贝尔森集中营永远地闭上双眼时,她距自己16岁生日尚差3个月。
安妮在写日记的两年多里,生活困窘,她多次写到阿姆斯特丹的被轰炸所造成的恐惧,也不断谴责种族歧视,而藏匿又充满了恐怖的日常生活,在平凡中深深地打动着人心。她在见证着战争与迫害。安妮生前写道:“我希望在我死后,仍能继续活着。走入世界,为人类尽一份力量。” 她的愿望终能得偿。《安妮日记》将会一直流传下去,控诉战争与丑恶,宣扬和平与友善,而虽死犹生的安妮还可以继续用她真挚的文笔,感动和启迪我们!
后记:生活在这个和平时代的我们,不应在幸福中泯灭了对生活的向往与历史的伤痛。不论是谁,都应该牢记过去的艰辛,永不放弃的发掘人生的真理!
BBC版2009年《安妮日记》
【剧名】:安妮日记/The Diary of Anne Frank
【出品】:英国 2009年
【类型】:剧情
【片长】:28分钟/集 共5集
【官方主页】:http://www.bbc.co.uk/annefrank
【剧情简介】
1942年6月12日,安妮·弗兰克开始在她的生日礼物——日记本上写下第一篇日记。同年7月她和家人为躲避纳粹藏到了父亲公司的香料仓库中。两年的隐匿生活中,写日记成为了安妮最大的乐趣,她认真的记录着这段岁月的辛酸、苦痛,但也没有忘记欢笑、乐趣。两年后他们被发现,送去集中营,这个天真的女孩于和家人朋友不幸遇难,只有她的父亲幸运逃生。战后,安妮的日记经其父修改出版,成为仅次于圣经的一本最畅销的读物。
收起
可惜,安妮日记是假的,原本我看过,大幅篇章是圆珠笔写的,可圆珠笔是战后1950年才上市的,安妮是1944年死的,可以证明,绝大部分是假的。是苏联人胡乱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