俭朴的名言与例子(最好是典故)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24 00:42:20
俭朴的名言与例子(最好是典故)
俭朴的名言与例子(最好是典故)
俭朴的名言与例子(最好是典故)
陈毅
他在《答刘蒙书》中说自己“视地而后敢行,顿足而后敢立。”为了完成《资治通鉴》这部历史巨著,他不但找来范祖禹、刘恕、刘敛当助手,还要自己的儿子司马康参加这项工作。当他看到儿子读书用指甲抓书页时,非常生气,认真地传授了他爱护书籍的经验与:读书前,先要把书桌擦干净,垫上桌布;读书时,要坐得端端正正;翻书页时,要先用右手拇指的侧面把书页的边缘托起,再用食指轻轻盖住以揭开一页。他教诫儿子说:做生意的人要多积...
全部展开
他在《答刘蒙书》中说自己“视地而后敢行,顿足而后敢立。”为了完成《资治通鉴》这部历史巨著,他不但找来范祖禹、刘恕、刘敛当助手,还要自己的儿子司马康参加这项工作。当他看到儿子读书用指甲抓书页时,非常生气,认真地传授了他爱护书籍的经验与:读书前,先要把书桌擦干净,垫上桌布;读书时,要坐得端端正正;翻书页时,要先用右手拇指的侧面把书页的边缘托起,再用食指轻轻盖住以揭开一页。他教诫儿子说:做生意的人要多积蓄一些本钱,读书人就应该好好爱护书籍。为了实现著书立说治国鉴戒的理想,他15年始终不懈,经常抱病工作。他的亲朋好友劝他“宜少节烦劳”,他回答说:“先王曰,死生命也。”这种置生死于不顾的工作、生活作风,使儿子和同僚们深受启迪。
收起
勤劳俭朴的民间名言:
生产好比摇钱树,节约好比聚宝盆。
节约就是大收成。
节约节约,积少成多,一滴两滴,汇成江河。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黄金本无种,出自勤俭家。
行船靠掌舵,理家靠节约。
紧紧手,年年有。
细水和流,吃穿不愁。
囊中未空先节约。(布依族)
饱时省一口,饿时得一斗。
全部展开
勤劳俭朴的民间名言:
生产好比摇钱树,节约好比聚宝盆。
节约就是大收成。
节约节约,积少成多,一滴两滴,汇成江河。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黄金本无种,出自勤俭家。
行船靠掌舵,理家靠节约。
紧紧手,年年有。
细水和流,吃穿不愁。
囊中未空先节约。(布依族)
饱时省一口,饿时得一斗。
一天省一口,一年省一斗。
惜衣有衣穿,惜饭有饭吃。
爱衣常暖,爱食常饱。
省下烟酒钱,急难免求人。
三年烂饭砌高楼,三年稀粥买条牛。(壮族)
今日省把米,明日省滴油,来年买条大黄牛。
三年不喝酒,买头大水牛。
省吃餐餐有,省穿日日新。
只有勤来没有俭,好比有针没有线。
学问勤中得,富裕俭中来。
家有千金,不点双灯。
冬不节约春要愁,夏不劳动秋无收。(锡伯族)
钱是一块一块上万,麦是一颗一颗上石。
零钱凑零钱,到时不费难。
细雨落成河,粒米凑成箩。
滴水凑成河,粒米凑成箩。
一星半星,凑两成斤。
日储一勺米,千日一石粮。
十匙合成一碗饭。(朝鲜族)
一块煤,不算多,千块煤炭堆成坡;一滴油,不算多,点点滴滴汇成河。(回族)
一两煤,一块炭,积少成多煮熟饭。
丰收当歉年过。(裕固族)
丰收万石,也要粗茶淡饭。
粮食打进仓,莫忘灾和荒。
粮再多,野菜也要备几锅。
糠菜半年粮。
大吃大喝顾眼前,省吃俭用度灾荒。
细水长流年年有,大吃大喝不长久。
家有万担,不脱补衣,不丢剩饭。
粗茶淡饭,细水长流。
粗茶淡饭就是福。
有勤又有俭,生活甜又甜。
居家不能不俭,创业不能不勤。
一颗米粒九十九个工。
不珍视秋天的人,不会真正爱春天;不珍惜果实的人,不会真正爱花朵。
一粒米,一滴汗,粒粒粮食汗珠换。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衣食俭中求。
布衣暖,菜根香。
布袍草履耐风寒。
食不过佳,充饥则可;身不过华;遮身则可。
思前顾后,衣食常够。
吃千吃万,不如吃饭。
论吃还是家常饭,论穿还是粗布衣。
粗茶淡饭,吃得到老;粗布棉衣,穿得到老。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笑破不笑补,穿旧不算丑。
笑脏笑破不笑补。
穿破才是衣。
借人衣,不整齐。
节用免求人。
一勤二俭三节约,全家老少幸福多。
若要生活好,勤劳、节俭、储蓄三件宝。
耗子还存三分粮。 粮头不俭,粮尾喊饭。
春天种下秋天收,如今存下将来用。
吃不穷,穿不穷,打算不到就受穷。
一斤粮,千粒汗,省吃俭用细盘算。
零帐怕整算。 宽打窄用,有备无患。
精打细算半年粮。
算了再用常有余,用了再算悔已迟。
出门走路看风向,穿衣吃饭量家当。
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
当花的,十个钱要花,不当花的,一个钱要省。
当用则万金不惜,不当用一文不费。
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
吃饭不忘农人苦,穿衣不忘工人忙。
吃饭穿衣看家底。
只与人家赛种田,莫与人家比过年。
俭可以助廉。
勤有功,嬉无益。
勤为无价之宝。
雨水使大地青绿,勤劳使人敬佩。(柯尔克孜族)
当废墟上的国王,不如当果园的园丁。(哈萨克族)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
一勤天下无难事,功夫不负苦心人。
居家不得不俭,创业不得不勤。
浩瀚海洋,源于细小溪流;伟大成就,来自艰苦劳动。(满族)
勤来勤去搬倒山。
勤俭就是大收成。
遍地是黄金,单等勤劳人。
辛勤劳动的人,双手是万物的父亲。(哈萨克族)
好逸恶劳千金也能吃空,勤劳勇敢双手抵过千金。(纳西族)
冷天不冻下力汉,黄土不亏勤劳人。
天冷不冻织女手,饥饿不饿苦耕人。
狩猎才能得禽兽,勤劳才能有收入。(鄂伦春族)
不下功夫是得不一果实的。(锡伯伯族)
有一份耕耘才有一份收获。(朝鲜族)
夏天多流汗,冬天少挨冷。(蒙古族)
春天出现在盛天的花卉里;秋天出现在丰硕的果实里。
阳春三月不做工,十冬腊月喝北风。
肥料是土地的宝贝,汗水是丰收的蜜汁。(维吾尔族)
春季多流汗,秋季歌儿唱不完。(柯尔克孜族)
艰苦的劳动会迎来战斗的喜悦,辛勤的汗珠换来连年的丰收。(柯尔克孜族)
一碗酥油,是用千滴牛乳制成的;一碗糌粑,是用万滴汗水换来的。(藏族)
一滴汗珠万粒粮,万粒汗珠谷满仓。
不想出汗,休想吃饭。
在太阳下辛勤劳动过的人,在树荫下吃饭才会心安理得。
金银难买勤手脚。
金钱是死宝,气力是活宝,死宝不如活宝好。
不怕贫,就怕勤。
扁担是条龙,一世吃不穷。
扁担横起有吃,扁担立起无吃。
纺车就是摇钱树,天天摇着自然富。
手勤不受贫。
男勤耕,女勤织,足衣又足食。
土地无偏心,专爱勤快人。
天上落金子,也要起得早。
三日早起抵一工。
一早三光,一晚三慌,一早百早,万事顺当。
猎手没有冬天。(哈萨克族)
在吃上逞能不如在劳动上加劲。
百花盛开的时候,园丁累弯了腰。(阿富汉)
要使车子走得快,就得给车子勤上油。(美国)
诚实和勤勉,应该成为自己永久的伴侣。(美国)
最好是说:“我在干活”。不要说:“我在聊天”。(非洲)
成功是辛勤劳动的报酬。(希腊)
没有艰苦劳动,就没有科学创造。(南斯拉夫)
发明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美国)
哪怕各种神灵跟你作对,辛勤劳动总会取得代价。(印度)
勤劳的人能使万物变成黄金。(西班牙)
只有勤劳的翅膀,才能证明人间并不远离天堂。(伊朗)
上帝喜欢手勤脚快的人。(苏联)
土地的主人,不是在它上面散步的人,而是在它上面辛勤耕耘的人。(苏联)
在烈日下干过活的人,吃饭才感到香甜。(非洲)
闲散如酸醋,会软化精神的钙质;勤奋如火酒,能燃烧起智慧的火焰。(土耳其)
最先起身的牛得到第一滴朝露。(英国)
早起的鸟儿捉的虫子多。(英国)
黎明即起的人,不怕露水湿脚。(非洲)
不和太阳同起的人,得不到当日的快乐。(英国)
起得早就走得远。(苏联)
未来属于那些早起床的人。(法国)
勤劳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长眠。(意大利)
忙碌的人没有掉眼泪的时间。(英国)
勤拿斧头的人不缺柴。(非洲)
勤劳意味着万物不缺,懒惰意味着一无所有。(尼泊尔)
勤劳是幸福用血汗创造出来的。(拉丁美洲)
经常有人打水的井不容易干。(英国)
常转的磨子不会长苔(英国)
常用的钥匙一定是发亮的。(阿拉伯)
要想青山绿水,就得时常种树。(法国)
只有人的劳动才是神圣的。(苏联)
劳动者最理解幸福。(柬埔寨)
通向荣誉的道路是由劳动铺设的。(意大利)
不要在工作面前退缩,说这不可能,劳动会使你创造一切。(印度)
劳动可以使平时变成节日。
劳动可以使人摆脱寂寞、恶心和贫困。(法国)
值得自豪的是劳动,而不是漂亮的脸蛋儿。(苏联)
树以果子出名,人以劳动出名。(苏联)
人们真正的财富是劳动的本领。(希腊)
劳动是活的金银。(法国)
劳动是最可靠的财富。(法国)
谁有亚麻种子,谁就有自己的衬衣。(罗马尼亚)
劳动使人变得高尚。(苏联)
脱离劳动等于犯罪。(苏联)
无聊是一种疾病,最好的处方是劳动。(法国)
光凭祷告,葡萄是长不起来的,必须用锄头和铁锹来劳动。(阿尔巴尼亚)
不织网的蜘蛛捉不到虫子。(朝鲜)
虽然有了好种子,庆祝丰收还太早。(朝鲜)
射向森林里的箭,绝不会虚发。(坦桑尼亚)
你要是好汉,就把果子种在果园里,年轻时尝花朵,年老时吃果实。(苏联)
青年时种下什么,老年时就收获什么。(挪威)
劳动的手能够把石头变成金子,不劳动的手能够把金子变成石头。(朝鲜)
不劳动,即使是池塘里的鱼也捞不起来。(苏联)
教他学会捕鱼,能能使他永远不受饥饿。(斯里兰卡)
工作着的傻子,比躺在床上的聪明人强得多。(苏联)
不播种子不长苗。(日本)
谁一点不种,谁就别想吃到东西。(莫桑比克)
只有栽种树苗,才能吃到果实。(柬埔寨)
春天种下秋天收,眼前存下将来用。(朝鲜)
成绩是用双手做出来的。(阿富汉)
掘井的人有权从井中取水。(莫桑比克)
劳动的果实比一切果实要甜。(欧洲)
劳动果实是所有果实中最甜蜜的。(欧洲)
最底屋的蜜最甜。(英国)
愤世嫉俗的民间名言:
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
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来临各自飞。
收起
星移斗转,光阴荏苒。敬爱的周恩来同志离开我们整整29个春秋了。29年前,百万首都人民肃立十里长街,顶风冒雪,哭送周恩来灵车的动人情景,至今还历历在目。随着时光流逝,人们对周恩来怀念和敬仰之情,不但没有淡薄,反而与日俱增。
那么,周恩来为何有如此巨大的魅力博得人民的颗颗爱心?这是因为,一方面,他在缔造和建设新中国的伟大历史进程中,为党和人民建树了不可磨灭的丰功伟绩;另一方面,他毕生严于律...
全部展开
星移斗转,光阴荏苒。敬爱的周恩来同志离开我们整整29个春秋了。29年前,百万首都人民肃立十里长街,顶风冒雪,哭送周恩来灵车的动人情景,至今还历历在目。随着时光流逝,人们对周恩来怀念和敬仰之情,不但没有淡薄,反而与日俱增。
那么,周恩来为何有如此巨大的魅力博得人民的颗颗爱心?这是因为,一方面,他在缔造和建设新中国的伟大历史进程中,为党和人民建树了不可磨灭的丰功伟绩;另一方面,他毕生严于律己,清正廉洁,不求索取,但求奉献,把一切献给了党和人民,连自己的骨灰都撒到中华大地,完全彻底地实践了他“活着为人民服务,死后也要为人民服务”的宏愿。正是这两个方面的有机结合,构成了周恩来特有的纯真的人格魅力,从而赢得了人民衷心的爱戴和钦佩,甚至连他的一些国内外政敌也不得不为之折服。
周恩来廉洁自律的表现是多方面的,也是一贯的。在此,仅就同当前对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要求相关的一些方面,列举一些具体事例。这样,难免挂一漏万,不过可以从细微处见精神。
(一)对待个人生活
衣着——在人们的印象中,周恩来总是那样衣冠楚楚,风度翩翩。殊不知,他仅有的几套料子服装,大都穿了几十年,有的破损了,精心织补后继续穿。有一次,他穿织补过的衣服接待外宾,身边工作人员说这套“礼服”早该换换啦。他笑笑说:“穿补钉衣服照样可以接待外宾。”“织补的那块有点痕迹也不要紧,别人看着也没关系。丢掉艰苦奋斗的传统才难看呢!”他的衬衣磨破了,换上新的领口和袖口照旧穿。1963年,他出访亚非欧14国,到了开罗,他换下缝补多次的衬衣,随行工作人员不便拿给外国宾馆去洗,只好请我驻埃及使馆的同志帮忙,并叮嘱洗时不要用力,以免搓破。大使夫人看到后,感动得边洗边流泪。至于他穿用了几十年破旧的睡衣、皮凉鞋和第一代上海牌国产手表等,已作为珍贵文物,存放在中国历史博物馆。
饮食——周恩来的家常饭菜很简单,主食经常吃些粗粮,副食一般是一荤一素一汤。他规定的工作餐标准是四菜一汤的家常饭菜。他说:“四菜一汤既经济又实惠。”他在外地视察或主持会议,同大家吃一样的饭菜,不搞特殊,离开时一定付清钱和粮票。他不仅自己这样做,还要求其他领导干部也这样做。有一次,他出差到上海,听说有的领导同志带着夫人、孩子到地方去,所有的食宿费用都由地方开支,非常生气。回北京后,他在全国第三次接待工作会议上向各省市代表提出:“今后无论哪个领导到省里去,吃住行等所有开支,地方一概不要负担,都要给客人出具帐单,由本人自付。这要形成一种制度。”一位专机机长的回忆,颇为传神地反映了他在饮食方面的律己要求。有一次,这位机长看他吃饭,掉了个饭粒在桌上,他连夹两次才夹住放进嘴里,笑着吃了。看到这种情景,这位机长后来感慨地说:“我心里不禁百感交集。什么叫廉洁,看看总理就知道了。”
住房——建国初期,周恩来搬进了中南海西花厅,一住就是26年,直到他去世。西花厅是清朝乾隆年间修建的老式平房,潮湿阴冷。身边工作人员于心不安,多次提出修缮,但他坚决不同意。1959年底,趁他和邓颖超出差外地时间较长,对西花厅进行了保护性维修。他回京一进门就惊讶地问:“这是怎么回事?谁叫你们修的?!”他还说:“我身为总理,带一个好头,影响一大片;带一个坏头,也影响一大片。所以,我必须严格要求自己。”按照他的要求,撤掉了新添置的地毯、沙发、窗帘、吊灯等陈设。事后,对这次“修房风波”,他主动在国务院会议上作了三次检讨,向到会的副总理和部长们说:“你们千万不要重复我的这个错误。”
用车——周恩来对自己乘坐的轿车没有什么特殊要求,后来他经常乘坐的专车是红旗轿车。他说:“别人不坐我坐,我喜欢国产车。”国家进口了一批高级奔驰车后,有关部门想给他换一辆。他不同意,严肃地说:“那个奔驰车谁喜欢坐谁坐去,我不喜欢,我就坐‘红旗’。”在用车问题上,他公私分明,毫不含糊。他去理发,医院看病,探亲访友,看戏等,都算作私人用车,总要叮嘱身边工作人员照章付费,从工资中扣交。
周恩来的基本生活要素,衣食住行的俭朴作风,受到了长期在他身边工作的人员交口称赞。有位秘书说:“总理除了工作,个人一生无所他求。特别是生活的俭朴,更是众口皆碑。”不是亲眼所见是很难想象到了什么程度。
同周恩来接触较多的一些知名人士,对他廉洁俭朴的生活作风也是赞不绝口。宋庆龄说:“周总理在个人生活和作风上,和他在政治上一样,是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
(二)对待亲人和亲属
周恩来和邓颖超是共同奋斗的亲密战友,又是相濡以沫的终身伴侣。他们一生奉行“互敬、互爱、互信、互勉、互助、互让、互谅、互慰”的“八互”原则,堪称恩爱的模范夫妻。尽管这样,周恩来对邓颖超不但没有丝毫关照,反而要求格外严格。邓颖超是早期中共党员,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凭她的能力、贡献、资历、经验和声望,完全可以胜任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职务。但是,周恩来始终不予考虑。他说:“只要我当一天总理,邓颖超就不能到政府里任职。”1974年筹组四届人大领导班子时,毛泽东批准提名邓颖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也被周恩来给压下来了。直到他去世后,1977年全国人大选举邓颖超任常委会副委员长,她才知道毛泽东早有批示。1984年4月,邓颖超曾对亲属们说:“解放初期成立政务委员会,人家要我上,你们的伯伯不同意;恢复妇联时,人家又要我上,他还是不同意;定工资时,蔡大姐是3级,我是5级,到他这儿就给划到6级。国庆十周年上主席台,他看到名单里有我,又划掉了。就因为我是他的妻子。现在我当副委员长,又是政治局委员、纪委书记,这些工作都是党分配的。但如果你们伯伯在,他一定不会让我担任。”邓颖超讲这些事的用意,是在教育后辈。她深有感触地说:“名人之妻难做。你们是名人的侄儿侄女,也同样难。你们只有好好严格要求自己,谦虚谨慎,做好本职工作。”
1968年,周恩来的一个侄儿和一个侄女先后赴延安和内蒙古插队劳动。由于他们表现好,1970年经当地群众推荐,按照正常手续,分别应征参军了。当他的侄女穿着新军装,高兴地回到北京看望伯父母时,他一见面就问道:“你参军虽然符合手续,但内蒙古那么多人,专挑上了你,还不是看在我们的面子上。我们不能搞特殊化,一点也不能搞。”经过耐心动员,他终于让侄女脱下了军装,重新返回内蒙古草原插队劳动。侄儿也听伯父母的话,痛快地办了离队手续,重回延安插队劳动。
(三)对待干部子女
周恩来没有子女,但抚养过一些烈士遗孤。对这些烈士子女,他既关怀备至,又严格要求,十分重视对干部子女培养教育。早在建国初期,他视察北京101中学时,就以清朝八旗子弟为例,告诫干部子女们不要特殊化,不要脱离劳动,不要脱离群众。他说:“你们如果特殊化,脱离了群众,人民是不会答应的。”他引用秦始皇溺爱秦二世,结果秦朝亡于秦二世的教训,要求大家以史为鉴。周恩来的话,不仅在当时,而且在当前和今后都是很有教益的。
(四)对待身边工作人员
周恩来对身边工作人员很关心、很热情,但对他们的要求也很高、很严,决不允许有一点特殊化。
周恩来要求身边工作人员外出开会或工作,只准带耳朵、眼睛,不准带嘴巴,也就是不准随便发表意见,以免人们误以为是周总理的指示精神。工作人员要严格遵守保密制度,是谁管的事,就该谁知道;不该知道的事,决不去打听。工作人员出差,不许购买内部供应的优惠廉价商品,不许收受礼物。
(五)对待请客送礼
周恩来个人请客吃饭一律自费。他的客人很多,有来西花厅拜访的、谈话的,还有来请示工作的。每当快要吃饭时,他总说:“别走了,一块儿吃饭吧,今天我请客。”他请客吃饭,一般都是简朴的家常饭菜,不大吃大喝。1952年初夏,他邀请冰心夫妇俩到西花厅做客,共进晚餐,吃的是四菜一汤,而唯一的好菜是一盘炒鸡蛋。谢冰心回忆说:“这使我感到惊奇而高兴。惊奇的是总理的膳食竟是这样地简单,高兴的是总理并没有把我们当作外人。”
周恩来不收受馈赠礼物。1961年春节前夕,他收到家乡淮安县委托人捎来的莲子、藕粉等土特产,当即委托办公室回信,并寄去100元钱。信中说:“周总理和邓大姐认为,在中央三令五申不准送礼的情况下,你们这样做是不好的。”有一次,他过去的一位老警卫员给他捎来一筐新鲜桔子。他问清值25元钱后,让寄去50元。他说:“多余的钱让他处理,不这样做,就制止不了他,这样以后他就不再送了。”
周总理常常恳切地教育和告诫领导干部,务必严于律己,廉洁奉公。教育领导干部要过好“五关”,即过好思想关、政治关、社会关、亲属关和生活关。讲到过生活关时,他说:“生活关分两种: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物质生活方面,我们领导干部应该知足常乐,要使艰苦朴素成为我们的美德。精神生活方面,我们应该把整个身心放在共产主义事业上,以人民的疾苦为忧,以世界的前途为念。”
让我们响应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发出的号召,重读毛泽东同志的名著《纪念白求恩》,并以周恩来同志为榜样,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注:本文部分材料引自《人民公仆周恩来》、《周恩来和他的秘书们》、《我们的周总理》、《人民的好总理》、《党的文献》、《忆邓大姐》。
延伸阅读:周恩来总理的真实收入
周总理的月薪404.80元和邓大姐的月薪342.70元,合起来是747.50元,在当时领导人的收入中,算是不少的。五位常委的工资都是一个级别,而夫人们的收入就不等了。总理和大姐没有亲生子女,经常把剩余的钱拿出一部分来补助他人。他俩除每月应缴纳的党费外再多余的钱,积蓄够5000元就交党费,在我到西花厅工作的期间,他俩曾三次交党费共计14000元。总理去世后,两人合计积蓄5709.80元。这以后,邓大姐个人还交过3000元党费。80年代,随着工资的调整,邓大姐收入增加,1992年7月最高达到过706.50元,她仍然坚持艰苦朴素的生活,仍然帮助有困难的亲属和工作人员,对执勤部队进行生活补助,捐赠希望工程、亚运会等。
1992年,邓大姐去世后,我们遵照她的嘱托,把她所有的积蓄,包括已购买的国库券550元,共计11146.95元,全部交了党费。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