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2005年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语文测试卷及答案 鲁教版谁有?我要,大哥大姐拜托了!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0 01:45:44
(鲁教版)2005年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语文测试卷及答案 鲁教版谁有?我要,大哥大姐拜托了!
(鲁教版)2005年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语文测试卷及答案 鲁教版谁有?我要,
大哥大姐拜托了!
(鲁教版)2005年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语文测试卷及答案 鲁教版谁有?我要,大哥大姐拜托了!
六年级语文(上)第四单元综合练习卷(A卷)
一、文言文
(一)默写
1、浩气还太虚, .生平未报国, .
2、 ,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 .
3、予读爱莲之 ,濯清涟而不妖.
(二)阅读下文,完成4—7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4、上面文字文题是《 》,作者是
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斯: 馨:
往来无白丁 白丁:
无丝竹之乱耳 乱:
无案牍之劳形 劳:
6、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的句子.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7、本文通过对楼市的描写和赞颂,表现了作者 的情操.
(三)阅读下文,完成8—10题
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以与妻.妻曰:“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而远寻师学.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得遗金一饼 得:
(2)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 污:
9、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句子.
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10、“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表现了羊子怎样的特点?
二、现代文
(一)阅读下文,完成11—14题
我在垃圾堆捡报纸
高中毕业之后,我便南下广东打工了.我来到汕头市的一个小镇,兴致勃勃地在那儿奔波了几天,却进不了厂.最后弹尽粮绝时我便进了一家基建队.基建队的生活很苦很累,尤其是我们这些新来的,每天不仅要干很多很多的活,休息的时候,还要被那些所谓的师傅们呼来换去的.我们要为他们端茶送水买点心,稍有不顺心的地方,他们便会纠集一些人欺负你.老板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地置之不理.而我们每天所得的工资却是极其微薄的.于是一开始我便没打算在此长期干下去.
在基建队里工作,晚上是很少加班的,其他工友们便常常喝酒打牌来消磨时光,而对这些我却不感兴趣——在学校我喜欢写作,于是我便以写写画画来打发那些空余的日子.后来我有几篇文字见报了,我更加自得其乐,迷恋于写作了.
那一天,我们几个人被派到一家台资公司为他们清理公司后门旁已堆得像座小山似的垃圾.在清理过程中,我发现了许多废旧的报纸,于是我情不自禁地挑出几张没弄脏的报纸塞进了口袋里,休工的时候我拿出来读.那间公司的垃圾我们整整搞了三天才把它彻底清除掉.在清除的过程中,每天都有新的垃圾倾倒出来,让我欢欣鼓舞的是每天倒出来的垃圾中都有新的报纸.于是我把它们——挑出来,拿回去读.而且让我欣喜若狂的是那些报纸的种类也多,有《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南方周末》、《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汕头日报》、《汕头特区报》……还有这家公司的厂报.这正是我求之不得的.于是,那些日子,我再也不觉得空虚和孤独了,捡报纸和读报成了我新的乐趣.
自然,作为一个血气方刚的年轻人,大白天去人家公司门前的垃圾堆里捡报纸多少有点不雅观.公司门口人进人出的,让人看见了,别人不说,自己面子上也过意不去.起初我通常是在晚上或者在他们公司就餐的时间去捡报纸.那时候人少,没有几个人会注意你,面子问题是可以忽略不考虑的,然而,好景不长.一天晚餐过后,冲好凉,我就到那家台资公司的后门边去捡报纸.当我走到那儿时,大门紧闭,地上空空如也,连一张报纸都没有.接下来好几天都如此,每一次我都大失所望地空手而归.按理说我可以从报刊零售部购买一些报纸的,可这是一个小镇,小镇上厂子虽然不少,在这儿打工的外来工也不少,但是小镇上没有报刊零售部,有的也只是一些个体书摊,除了几本武侠、言情小说,就是一些比较畅销的杂志,报纸是很少有的.对于一个居无定所的打工者来说,自己去邮局订一份报纸那是不可能的,而读报已成为我的一种习惯,几天无报可读心里便憋得难受.我想,不可能呀.于是,我仔细地观察了几天,终于发现原来台资公司新雇了一位清理垃圾的老头,每天老头都要去厂门边清理一次,把公司内倒出来的垃圾用板车拉走.后来,我又发现,老头来清除垃圾都有固定时间,一般都是在下午五点半左右.于是我便顾不了什么风度和面子了,往往基建队一散工,我便骑着自行车赶在老头来清理垃圾之前到达公司的后门边,迅速地捡起每天从公司内扔出来的废报纸.
一次,我与老头不期而遇.老头非常气愤,他对我大声地呵斥着:“这一块的垃圾是我包下的,你怎么敢到这儿来捡破烂呢?”老头一边说,一边夺下了我手中的报纸.他把我当成了捡破烂的人了.我有口难言,而老头的大嗓门却引来了一群看热闹的人.我面红耳赤,手足无措,怔怔地站在那儿.见我们不再争吵,看热闹的人也就散去了.等老头清除完了垃圾,我便对老头说:“我不是捡破烂的,我拿这些报纸是回去读的.如果你要拿这些纸卖钱的话,我那儿还有很多已看过的报纸,我都可以拿来送给你.”本以为老头不会再理我,可出人意料的是他惊讶地望着我,难以置信地问我:“你真的是拿去读的吗?”我点了点头.老头便递给我那一把他刚从我这儿夺过去的报纸,对我说:“拿去,拿去.”后来,我与老头居然成了忘年交.晚上他经常到这来聊天,为我带来他在垃圾堆里挑捡出来的报纸,我则经常拿出我写的文章给他看.老人有些文化,他会给我提些意见.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与老头交情愈深.他常常对我说:“让你在基建队里,确实是委屈了你.”老头托熟人为我说情,我终于进了那家台资公司,成了公司的一名厂报编辑.刚进厂报编辑部,同行们谁也看不起我.他们对我冷嘲热讽的,经常在背后说:“有什么本事?不过只会在垃圾堆里翻报纸罢了.”这话传到了老头耳朵里,老头对我说:“不要理他们,干好自己的事,”一年之后,我成了厂报主编,老头却因为年岁已高,回家了.
几年过去了,我一直记着他,对他心存感激.常言说:“世上千里马常有,而怕乐不常有.”虽然我还不是什么千里马,但对于我来说,他却是我的伯乐.
11、从下列词语中任选两个解释或造句.
血气方刚 难以置信 弹尽粮绝 面红耳赤
(1)
(2)
12、“我”由于执著而成功,请概括“我”追求精神富足的表现.
(1)
(2)
(3)
13、当“我”成为厂报编辑,被同行嘲讽时,老头对“我”说:“不要理他们,干好自己的事.”一年之后,“我”成功了.这对你有何启发?(请用30字左右表述)
(二)阅读下文,完成14—20题
悠悠寸草心
日本一名牌大学毕业生应聘于一家公司.
社长审视着他的脸,出乎意料地问:“你替父母洗过澡擦过身吗?”
“从来没有过.”青年很老实地回答.
“那么,你替父母捶过背吗?”
青年想了想:“有过,那是我在读小学的时候,那次母亲还给了我10元钱.”
在诸如此类的交谈中,社长只是安慰他别灰心,会有希望的.
青年临走时,社长突然对他说:“明天这个时候,请你再来一次.不过有一个条件,刚才你说从来没有替父母擦过身,明天来这里之前,希望你一定要为父母擦一次.能做到吗?”
这是社长的吩咐,因此青年一口答应.
青年虽大学毕业,但家境贫寒.他刚出生不久父亲便去世,从此,母亲为人做佣拼命挣钱.孩子渐渐长大,读书成绩优异,考进东京名牌大学.学费虽令人生畏,但母亲毫无怨言,继续帮佣供他上学.直至今日,母亲还去做佣,青年到家时母亲还没有回来.
母亲出门在外,脚一定很脏,他决定替母亲洗脚.母亲回来后,见儿子要替她洗脚,感到很奇怪:“脚,我还洗得动,我自己来洗吧.”于是青年将自己必须替母亲洗脚的原委一说,母亲很理解,便按儿子的要求坐下,等儿子端来水盆,把脚伸进水盆里.青年右手拿着毛巾,左手去握母亲的脚,他这才发现母亲的那双脚已经像木棒一样僵硬,他不由得搂着母亲的脚潸然泪下.在读书时,他心安理得地花着母亲如期送来的学费和零花钱,现在他才知道,那些钱是母亲的血汗钱.
第二天,青年如约去了那家公司,对社长说:“现在我才知道母亲为了我受了很大的苦,你使我明白了在学校里没有学过的道理,谢谢社长.如果不是你,我还从来没有握过母亲的脚,我只有母亲一个亲人,我要照顾好母亲,再不能让她受苦了.”
社长点了点头,说:“你明天到公司上班吧.”
14、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应聘( ) 潸然泪下( )
15、母亲先前为什么不同意儿子为自己洗脚?后来又为什么同意了?
16、青年在替母亲洗脚时才发现了什么?这说明什么?(从这个青年的角度思考)
17、儿子对社长说:“你使我明白了在学校里没有学过的道理.”这“道理”是什么呢?请简要陈述.
18、抄写文中描写青年心理活动的语句.
19、儿子说要好好照顾母亲,再不能让她受苦,表现了儿子怎样的思想感情?
20、通过对社长的言行的描写,你认为社长选聘职员的标准是 .
三、作文
培根说过:“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诉,你将被分掉一半的忧愁.”在你的生活中,有过哪些快乐和忧愁?你是怎样和别人分享的?选一件事写下来,题目自定.
(参考题目:一次有趣的 ;难忘的 ;那一天我真的很 )
要求:语句通顺,内容具体,感情真挚,有一定的条理.字数:不少于500字.
答案:1、丹心照千古.留作忠魂补. 2、三万里河东入海,南望王师又一年. 3、出淤泥而不染 4、《陋室铭》;刘禹锡 5、这;形容人的品德高尚;没有文化的人;使……扰乱;使……劳累 6、略 7、安贫乐道 8、(1)捡到;(2)玷污 9、有志向的人不喝盗泉的水,廉洁的人不接受侮辱性的施舍. 10、(拾金不昧,不贪财)保持自己崇高的品行;知错能改 11、略 12、(1)“我”以画画、写作打发业余时间(2)到一家公司门前捡报纸看 (3)面对别人的嘲讽,干好自己的工作 13、略 14、pìn shān 15、心疼儿子,对儿子的要求感到奇怪,后因为事关儿子的应聘,所以同意了. 16、发现了“母亲的那双脚已经像木棒一样僵硬.”说明青年在给母亲洗脚之前并不了解母亲为养育他所付出的辛劳. 17、体谅父母的辛劳,懂得做人要孝敬父母的道理. 18、读书时,他心安理得地花着母亲如期送来的学费和零花钱,现在他才知道,那些钱是母亲的血汗钱. 19、已能体会木青的艰难,要担起生活的重担. 20、懂得孝敬父母,有爱心,有责任心的人,;孝敬父母,热爱企业,工作负责.
六年级语文(上)第四单元综合练习卷(B卷)
一、文言文
(一)默写
1、《陋室铭》中点明文章主旨的两句诗:
2、《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表现诗人在国破之痛中期盼宋朝收复国土的两句诗是:
(二)阅读下文,完成3—6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本文选自课文《 》,作者是 .
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可爱者甚蕃 蕃:
(2)濯清涟而不妖 濯:
(3)香远益清 益: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亵:
(5)陶后鲜有闻 鲜:
5、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的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作者以莲喻人,与菊之隐逸、牡丹之富贵对比,表明了作者
的生活态度.
(三)阅读下文,完成7—9题
效为敞车
越无车,有游者得车于晋楚之郊,辐朽而轮败,輗折而辕毁,无所可用.然以其乡之未尝有也,舟载以归而夸诸人.观者闻其夸而信之,以为车固若是,效而为之者相属.他日,晋楚之人见而笑其拙.越人以为绐己,不顾.及寇兵侵其境,越率敝车御之.车坏,大败.终不知其车也.
7、“越人以为绐己,不顾”中“顾”的意思是:( )
A、回头看 B、顾惜,眷顾 C、照看 D、理睬
8、下列句子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舟载以归而夸诸人(用船运回来并向别人夸耀)
B、 以为车固若是(人为车本来就是这样)
C、晋楚之人见而笑其拙(晋楚的人见到越人就笑他们笨)
D、越率敝车御之(越国率领怀车去抵挡敌人)
9、我们可以从越人身上吸取哪些教训?
(1)
(2)
二、现代文
(一)阅读下文,完成10—13题
目标
比塞尔是西撒哈拉沙漠的一个小村庄,它座落在一块1.5平方公里的绿洲上.从这儿走出沙漠需要三昼夜的时间,可是,在1926年肯•莱文发现它之前,这儿的人没有一个人走出大沙漠,据说不是他们不愿意,而是多次尝试都没有成功.
肯•莱文作为英国皇家学院的院士,当然不相信这种说法.他用手语向这儿的人问其原因,结果每个人的回答都是一样的:从这儿无论向哪个方向走,最后还都要转回这个地方来.为了证实这种说法的真伪,他做了一个实验从比塞尔向北走,结果三天就走了出来.
比塞尔人为什么走不出来呢?肯•莱文非常纳闷,最后他只得雇一个比塞尔人,让他带路,看看到底如何.他们带了半个月的水,牵上两匹骆驼,肯•莱文收起指南针等现代化设备,只拄着一根木棍根在后面.
十天过去了,他们走了大约800英里的路程.第十一天清晨,一块绿洲出现在眼前,他们果然又回到了比塞尔.这一次肯•莱文终于明白了,比塞尔人之所以走不出沙漠,是因为他们根本不认识北极星.
在一望无际的沙漠中,一个人如果凭着感觉往前走,他会走出许许多多、大小不一的圆圈,最后的足迹十有八九是一把卷尺的形状.比塞尔村处在hào miǎo 的大沙漠里,方圆上千公里没有一点参照物,若不认识北斗星又没有指南针,想走出沙漠,确实是不可能的.肯•莱文在离开比塞尔时,带了一位叫阿吉特尔的年青人.这个青年就是上次和他合作的人.他告诉这个汉子,只要你白天休息,夜晚朝着北方那颗最亮的星星走,就能走出沙漠,阿古特尔照着去做,三天之后,果然到了大漠的边缘.
现在的比塞尔已成为撒哈拉沙漠中一颗璀灿的明珠,每年有数以万计人到这里来旅游观光.阿吉特尔作为了比塞尔的kāi tuò 者,他的铜像被竖在小城的中央,铜像的底座上赫然刻着一行字:新生活从选定方向开始.
我不知道这个故事能带给人们什么,根据我自己的经验,我认为,一个人无论他多大年龄,他真正的人生之旅,是从设定目标那一天开始的,以前的日子,只不过是在绕圈子而已.
10、根据拼音写汉字.
(1)hào miǎo ( ) (2)kāi tuò ( )
11、肯•莱文和一个比塞尔一起穿越沙漠时,为什么把指南针等现代化设备收起来?
12、品读文中画线句,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人们会走出卷尺形状的圆圈足迹?为什么圆圈的大小不一?
13、比塞尔人走不出沙漠的原因是什么?这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原因:
启示:
(二)阅读下文,完成14—19题
创造超越的人生(节选)
不知你有没有听过这个埃及古老的传说——有个开罗人,一天到晚想发财,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有一夜,他梦见从水里冒出个人,浑身湿淋淋的,一张嘴,吐出一个金币,并且对开罗人说:你想发财吗?有成千上万的金币正等着你呢.”
开罗人急着问:“在哪里?在哪里?我当然想发财,我都想得快发疯了.”
“好,”那吐金币的人说,“想发财,你就得去伊斯法罕,只有到那里才能找到金币.”说完就不见了.
开罗人醒过来,zhǎn zhuǎn 反侧,再也睡不着.“天哪!伊斯法罕远在波斯啊,我到底去不去呢?去,我必须穿越阿拉伯半岛,经波斯湾,再攀上扎格罗斯山,才到得了那山巅之城.”开罗人想,“我很可能死在半路,但是不去,我这辈子大概就发不了财了.”
去,他不见得一定能发财,谁能相信梦里的事?但是不去,他必定会悔恨.
经过几天内心的挣扎,开罗人还是决定冒险.
千山万水我独行.开罗人千里跋涉,历经了许多艰难险阻,终于风尘仆仆地到达了“山巅之城”伊斯法罕.
天哪!伊斯法罕不但穷困,而且正闹土匪,开罗人随身带的一点值钱的东西都被土匪抢走了.
当地的警卫总算把土匪赶跑,发现奄奄一息的开罗人,喂他吃东西、喝水,把开罗人救活.
“看样子、听口音,你不是本地人?”警卫队长说.
“我从开罗来.”
“什么?开罗?你从那么远,那么富有的城市,到我们这鸟不生蛋的伊斯法罕来干什么?”
“因为我梦见神对我启示,到这里来可以找到成千上万的金币.”开罗人坦白地说.
警卫队长大笑了起来:“笑死我了,我还常做梦,我在开罗有个房子,后面有7棵无花果树和一个日晷,日晷旁边有个水池,池底藏着好多金币呢!真是胡说八道,快滚回你的开罗吧,别到伊斯法罕来说梦话了!”
开罗人衣衫lán lǚ,一无所有的回到了开罗,邻居看他的可怜相,都笑他疯了.
但是,回家没几天,他成为开罗最有钱的人.
因为那警卫队长说的7棵无花果树和水池,正在他家的后院.
他在水池底下,挖出成千上万的金币.
开罗人有没有白去伊斯法罕走一遭?
当然没有.虽然金币就在他自己家里,但是他不去,就不会知道.
我们的一生不也像这样吗?正如老人所说:“人生不过如此,一转眼就过了.”
我们的一生好像四季,也仿佛一天,奏与秋天同样是太阳移到赤道的位置;日出与曝同样是太阳位于地平线的地方.
当我们老的时候,体力差了、记忆力差了,我们的动作变得像幼儿,用的词语愈来愈简单.有一天,我们吃不动了,只能吸流质的食物,确实好像回到了婴儿时期.
问题是,秋天毕竟不是奏春天,日落毕竟不是日出.
难道就因为我们有一天会死,就因为知道有一天自己会看开一切,我们在少年时就不必努力,我们就干脆留在开罗,不必去伊斯法罕了吗?
没有春发、夏荣,怎么会有秋天的丰收?
没有那一生的奔波、历练,怎么得到生命的启示?
如果没有警卫队长的一番话,开罗人如何知道财富居然就在自己的后院?
14、根据拼音写汉字.
(1)zhǎn zhuǎn ( )反侧 (2)衣衫lán lǚ ( )
15、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开罗人的故事.
16、“我们就干脆留在开罗,不必去伊斯法罕了吗”中“留在开罗”的含义是
,“去伊斯法罕”的含义是 .
17、本文可以分为两部分,这两部分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不超过15字)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18、“没有那一生的奔波、历练,怎么得到生命的启示?”你作为文中得到的生命启示是什么?
19、请用一句警句格言来表述你所获得的启示.
三、作文
题目:我家最多的是
要求:在横线上填入一个最能突出“我家”特色的词语,然后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这个词语,可以是“宽容、争吵、理解、快乐、笑声、谦让”等.写出真情实感;字迹端正,卷面整洁.
答案: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3、《爱莲说》;周敦颐 4、(1)多(2)洗涤 (3)更加 (4)亲近而不庄重(5)少 5、略 6、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7、D 8、C 9、(1)不能不懂装懂(盲目轻信),不然贻害无穷 (2)遇到未知之事,要考究其本源,不要被眼前假象所迷惑. 10、(1)浩淼(渺)(2)开拓 11、他想弄清比塞尔人为什么走不出沙漠. 12、因为他们前进时没有目标,不断偏离原来的方向;他么偏离原来前进的方向的程度不一 13、他们在前进时没有明确方向;要获得成功,就要有明确的努力方向.14、(1)辗转 (2)褴褛 15、一个开罗人想到千里之外去发财,结果狼狈回家,后来在自家后院找到成千上百的金币,成了富翁. 16、留在原地;到艰苦的地方去闯荡 17、叙述一个开罗人发财的故事;议论开罗人的故事蕴含的启示. 18、一个人有理想,并不畏艰苦,不惧失败,才能获得丰硕的成果. 19、如: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用光总在风雨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