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对新中国的影响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19 22:04:45
邓小平对新中国的影响邓小平对新中国的影响邓小平对新中国的影响邓小平最伟大的历史贡献  他第一次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创立了中

邓小平对新中国的影响
邓小平对新中国的影响

邓小平对新中国的影响
邓小平最伟大的历史贡献
  他第一次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使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了勃勃生机,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系统地解决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问题
  社会主义究竟怎么搞,首先是一个思想路线问题.在邓小平的大力倡导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成为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建设社会主义的科学的思想路线.这条思想路线集中地表现为五个“破除”和五个“坚持”.
  一、破除“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邓小平发表一系列重要谈话,强调“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检验路线方针政策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他大力支持开展真理标准大讨论,指出这场大讨论“实际上也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争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从这个意义上说,关于真理标准的争论,的确是个思想路线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高度评价这场讨论,在全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而使全党和全国人民获得了一次思想大解放,为拨乱反正,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破除僵化的社会主义模式观念,坚持走自己的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针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把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神圣化、凝固化的教条主义思想,邓小平强调 “在革命成功后,各国必须根据自己的条件建设社会主义.固定的模式是没有的,也不可能有.”革命要走自己的道路,建设也要走自己的道路.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他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命题,指出 “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这个基本结论,是对我国、也是对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表现出邓小平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在实践中开辟建设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巨大政治勇气和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巨大理论勇气.
  三、破除超阶段的“左”的思想,坚持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认清国情乃是认清革命和建设一切问题的基本的根据.长期以来,我们对中国的国情、主要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处于何种发展阶段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总的倾向是估计过高,要求过急,制定的方针政策、目标要求有许多是超阶段的.突出的表现是发展生产力急于求成,调整生产关系盲目求“公”求“纯”.邓小平说,过去“左”的教训就在于“制定的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他指出 “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这就为进一步解放思想打开了思路:现实的国情乃是我们考虑一切问题、制定一切方针政策的最基本的依据.
  四、破除离开发展生产力抽象谈论社会主义的思维定势,坚持“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针对改革开放过程中一些人抽象谈论姓“社”姓“资”的思维定势,邓小平指出 “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只要符合“三个有利于”的,就是社会主义的,或者是为社会主义所允许的;而一切违背“三个有利于”的,肯定不是社会主义的,也是社会主义所不允许的.这一标准的提出,深刻回答了长期困扰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问题,如特区姓“社”姓“资”问题,社会主义能否搞市场经济问题,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管理方法能否吸收和借鉴的问题等,使人们进一步解放了思想.
  五、破除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思想,坚持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邓小平强调,一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我们搞改革开放,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没有丢马克思,没有丢列宁,也没有丢毛泽东.老祖宗不能丢啊 ”同时他又强调,马克思主义一定要随着实践、科学和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指出 “世界形势日新月异,特别是科学技术发展很快.现在的一年抵得上过去古老社会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键是尊重实践、尊重群众.邓小平总是告诫我们,要大胆实践,勇于探索,努力讲新话;要时刻关注广大人民的利益,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落脚点;要十分重视概括和总结人民群众的经验和创造,使之上升为指导实践的理论和政策.这样,才能永远保持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活力.
  进一步科学地阐明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
  长期以来,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存在种种误区.邓小平说 “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于包括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上也要解放思想.”“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针对以往社会主义实践中的经验教训,针对人们对社会主义的种种误解和曲解,针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邓小平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进一步作了科学回答,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又澄清了种种迷误,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一、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个论断,主要是针对以往我们忽视发展生产力的教训,针对林彪、“四人帮”所谓的“宁要贫穷的社会主义”谬论,针对改革开放过程中一些人离开发展生产力抽象谈论社会主义的错误倾向.邓小平强调,其一,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首先表现在它能够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社会主义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空讲社会主义不行,人民不相信.”其二,社会主义国家解决一切问题最终都要靠发展生产力.“这是我们解决国内问题、国际问题的最主要的条件.”其三,社会主义将来向共产主义过渡,最主要的也靠发展生产力.“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要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就要求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所以,邓小平反复强调,“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
  二、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共同富裕.邓小平说 “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然而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我们就是吃了这个亏.改革首先要打破平均主义.”打破平均主义,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是加快发展、走向共同富裕的捷径.它可以影响和带动更多的人、更多的地方逐步地都富裕起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指出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如果搞两极分化,情况就不同了,民族矛盾、区域间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相应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就可能出乱子.”为了防止两极分化,邓小平强调,其一,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只要我国经济中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就可以避免两极分化.”其二,国家对困难地区困难群众,“要从各方面给以帮助,特别要从物质上给以有力支持.”其三,要实施两个大局的发展战略,沿海地区较快地先发展起来,带动内地发展;然后到一定时候,沿海拿出更多的力量帮助内地加快发展.其四,提倡先富帮后富.第五,“对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个人,也要有些限制”,如征收个人所得税、遗产税等等.
  三、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邓小平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一个创造性的回答.长期以来,不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还是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几乎都把计划经济看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而把市场经济看作是资本主义的专利.邓小平否定了这种观点.他反复说 “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他对社会主义本质作了一个新的科学概括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概括,是对前两条的综合,它从生产方式上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因而更全面更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为我们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提供了根本指导原则.
  四、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的重要政治特征.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仅表现在经济上能够迅速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而且表现在政治上能够“创造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针对“文化大革命”的教训,邓小平指出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民主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又是实现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政治保证.我们党的基本路线所确定的目标是“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是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的奋斗目标,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缺一不可.
  五、没有精神文明就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文化特征.邓小平指出 “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物质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又一重要表现,也是实现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保证,它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因此,邓小平反复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创造性地回答了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两个问题是紧密联系的.搞不清前者,便谈不到后者.但二者又是有区别的.“什么是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一般理论问题,“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同国情相联系的问题.具体说,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邓小平认为 最根本的是立足中国国情,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发展经济的任务尤其迫切.只有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才能清醒地观察和把握社会矛盾的全局,有效地促进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邓小平反复强调,对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要“扭住不放,‘顽固’一点,毫不动摇”,“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但是说到最后,还是要把经济建设当作中心.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在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要大力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包括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各项政治制度,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法制,保证和不断扩大人民民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围绕党的基本路线,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培养“四有”新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
  二、有步骤分阶段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总结历史经验和科学分析现实国情的基础上,邓小平提出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 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前两步目标的实现,证明这个战略部署是实事求是的,正确的.为了实现“三步走”的战略部署,邓小平提出三个战略重点 “一是农业,二是能源和交通,三是教育和科学.”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中国经济能不能发展,首先要看农村能不能发展”,“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能源、交通通信、重要原材料等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必须集中力量加快发展.教育和科学,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无论是农业的发展,能源、交通等基础工业、基础设施的发展,还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最后解决问题都要靠科学和教育.邓小平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发展经济“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
  三、以改革为重要动力建设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必须解决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问题.邓小平指出 “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相应的其他各个领域的改革.”首先是经济体制改革,其实质和目标就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是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其次是政治体制改革.改革的总方向是“发扬和保证党内民主,发扬和保证人民民主.”具体内容主要包括 健全民主制度,加强法制建设,推进机构改革,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除了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之外,还有科技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等等各个领域的改革.
  四、在对外开放中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提出 “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有一个正确的开放的对外政策”,这“是一项长期持久的政策”,“不开放不改革没有出路,国家现代化建设没有希望.”他强调,对外开放是全方位的开放,是对世界各种类型国家的开放,而不是只对某些国家的开放;对外开放是多层次的开放,包括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地带、沿江沿边沿线和内陆中心城市等等各个层次的开放;对外开放是宽领域的开放,首先是经济领域的开放,包括对外贸易、引进技术、利用外资、兴办经济特区等,不仅是经济领域对外开放,还包括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的开放.
  五、依靠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说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极其艰巨复杂的任务摆在我们的面前.……党只有紧紧地依靠群众,密切地联系群众,随时听取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情绪,代表群众的利益,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顺利地完成自己的各项任务.”邓小平认为,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是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发展的基本力量.邓小平纠正了把知识分子视为工人阶级异己力量的“左”的错误观点,明确提出了“中国知识分子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的科学论断,认为知识分子作为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科学文化知识的创造者和传播者,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起着特殊重要的作用.邓小平认为,农民阶级和其他劳动群众是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重要力量.他十分重视农民的地位和作用,指出 “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住在农村,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要看这百分之八十稳定不稳定”,“中国的经济能不能发展,首先要看农村能不能发展”.因此,必须切实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尊重农民的民主权利,调动农民的积极性.邓小平还认为,我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依靠各族人民的团结,为此,要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正确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邓小平还认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巩固和扩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坚持和不断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六、在党的领导下建设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现代中国的一切,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共产党的这种领导地位是历史地形成的,是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邓小平强调,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这是因为党所处的地位发生了变化,党所肩负的任务发生了变化,党所处的环境发生了变化.改善党的领导,关键是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克服权力过分集中的弊端,“处理好法治和人治的关系,处理好党和政府的关系”.改善党的领导,还要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要适应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依法治国的要求,学会按经济规律办事,按民主程序和法律程序办事,推进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提高决策水平和工作效率.为了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邓小平强调,必须切实加强党的建设,“把我们党建设成为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坚强核心”.要以改革的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在思想上,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我们的实践;在政治上,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警惕右,主要是防止“左”;在组织上,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推进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在作风上,坚持从严治党,切实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在制度上,坚持和完善党规党法,推进党内生活民主化、制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