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各地的节日不要少数民族的,只是汉族的节日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16 18:40:17
全国各地的节日不要少数民族的,只是汉族的节日
全国各地的节日
不要少数民族的,只是汉族的节日
全国各地的节日不要少数民族的,只是汉族的节日
第一篇
蒙古族新年 蒙古族的新年在农历正月,过年时大家穿新衣,互相拜贺、献哈达、送礼品. 那达慕大会 蒙古语“那达慕”有娱乐或游戏的意思.那达慕大会是一种传统的群众性集会,内容有摔跤、赛马、歌唱、舞蹈等.内蒙古自治区、盟、旗都举行那达慕大会,一年一次. 转山会 藏族传统节日,每逢农历四月初八庆祝,又称“浴佛节”. 雪顿节 藏族传统节日,每逢六月三十日吃酸奶子,又称“藏戏节”. 藏历新年 藏族称新年为洛萨.西藏绝大部分地区是一月一日(藏历与农历大致相同)开始过年.藏历年节一般三天至五天. 望果节 西藏人民一年一度预祝丰收的民族传统节日.庆祝活动从八月一日起举行,为期不等,庆祝活动内容有赛马、演藏戏、歌舞、物资交流等. 达玛节 藏族传统节日,每逢六月十四日左右举行赛马、赛牛和骑射. 赶秋 苗族传统节日,每逢农历立秋之日,庆贺一年来五谷丰登. 苗族新年 苗族的新年,在农历十月的第一个丑日,苗语叫“冷酿廖”. 四月八 (1)贵阳市附近各县苗族重要节日之一.传说这个节日起源于明代.每逢农历四月初八,苗族青年着盛装,群集贵阳市喷水池旁,纵情歌唱、凭吊、追念历史传说中民族英雄亚努.解放后,成为各族人民友好团结的聚会.(2)布依族的节日之一.各地称呼不一,有“牛王节”、“牧童节”或“开秧节”.这一天,人和牛都吃“牛王粑”或糯米饭,并都休息一天,表示对耕牛的慰劳. 庆年节 每年农历十月,是彝族人民的年节.彝族人民在年节中,饮酒、歌唱、互相拜年,祝贺这个节日. 火把节 彝族、白族等的最大节日,广泛流行于云南及四川部分地区.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起一至三天的晚间,男女老幼点燃火把,察看田苗,并饮酒欢聚,尽情歌舞(亦称星回节). 歌墟(哥婆节) 是壮族人民盛大的歌舞节日.一般在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三月初三、四月初八、五月十二日举行. 过端 水族盛大节日.水语叫“借端”,意为过年.水历以农历九月为岁首,在农历八月下旬至十月上旬,每逢“亥”日,各地按习惯顺序先后举行,互相来往庆祝.1959年三都水族自治县水族人民把节日定在农历九月的同一个亥日,并举行传统的赛马及群众性的文娱活动. 开斋节(德尔节、肉孜节) 是宗教节日.即伊斯兰教封斋月满后开斋的日子.回族又称过小年.每年九月(伊斯兰教历,下同)戒斋(即封斋),十月初开斋.凡是戒斋的人,每天从黎明到日落,戒除一切饮食,期满二十日,寻看新月,见月即行开斋(如不见月则封满三十日),次日为开斋日,恢复正常饮食.新疆各族穆斯林称开斋节为肉孜节. 圣纪节 在伊斯兰教历三月十二日,回族、维吾尔族都叫纪节.是纪念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的,他的诞生和逝世均在回历的三月. 达努节 又叫“浪提球”.在农历五月二十九举行,是瑶族人民最大的节日.意思是庆祝胜利和丰收. 三月街 也叫“观音市”.白族地区的重大市集和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十五至二十,云南和邻省各族人民汇集大理(地名),交流物资,举行赛马、射箭、歌舞等活动.解放后,成为各族人民社会主义的经济、文化艺术交流和民族团结庆贺的集会. 哈尼族新年 哈尼族新年有二:一为六月,一为十月.六月的新年也叫祭秋房或祭田节. 傣历新年 傣族度新年是在傣历六月,相当于农历三月的清明节前后.傣历在过年时,由于有一次盛大的活动—泼水,所以也叫“泼水节”. 三月三 是海南黎族中关孚系黎胞的传统节日.每逢阴历三月初三这一天,黎族人民举行盛会,预祝“山兰”(山地旱稻),狩猎丰收.这一天,又是青年男女寻找自己情侣的欢乐日子. 古尔邦(库尔班)节 是信仰伊斯兰教的回、维吾尔、哈萨克、乌孜别克、塔塔尔、塔吉克、柯尔克孜、撒拉、东乡、保安10个民族的宗教节日.每年从开斋节那日起,后推70天,即为“古尔邦”节.回族幽称过大年.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也都把“古尔邦”节作为他们的新年.不过,维吾尔族不称“古尔邦”节,而叫“库尔班”. 萨噶达瓦节 西藏喇嘛教徒纪念释迦牟尼诞生、成佛、圆寂的节日和藏族僧俗人民预祝丰收的日子.在每年藏历四月十五举行,已流传了一千多年. 大年节 农历十二月六日普米族传统节日.举行打靶、赛马、荡秋千、对唱山歌、跳锅庄舞. 大十五节 十二月十四日普米族节日.上山露营、篝火晚会. 老人节 十二月十五日哈尼族传统节日.敬酒、跳舞唱歌. 陀螺节 十二月二十八日壮族节日.比赛打陀螺. 舞春牛 十二月二十八日侗族节日,表演农事舞蹈. 过赶年 十二月二十九日土家族传统节日.聚集一起吃年饭、跳摆手舞. 盍什节 一月间,僳僳族对歌、射弩赛、跳舞. 卡雀哇 独龙族节日.宴饮、剽牛祭、歌舞. 特毛且 基诺族节日.剽牛、备耕打刀、敲牛皮鼓、跳芦笙舞. 春节 农历一月一日,满、白、布依、壮等族传统节日.拜年、贴春联、贴福字、耍社火等. 扩塔 拉祜族节日.祭礼、敬神、歌舞. 新春灯会 纳西族节日.举行灯会竞赛. 畲族节 畲族节日.
第二篇
春节又叫阴历(农历)年,俗称"过年".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节日喜庆气氛要持续一个月.正月初一前有祭灶、祭祖等仪式;节中有给儿童压岁钱、亲朋好友拜年等典礼;节后半月又是元宵节,其时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盛况空前,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结束了.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有关它的各种传说也很多. 春节:现代民间习惯上把过春节又叫做过年.其实,年和春节的起源是很不相同的. 那么“年”究竟是怎么样来的呢?民间主要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 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 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 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 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独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 “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 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腊烛还发着余光…… 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右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 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另一种说法是: 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 我国古代民间虽然早已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并不叫做春节.因为那时所说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 南北朝则把春节泛指为整个春季.据说,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亥革命后的事.由于那时要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阳两节,所以只好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为“春节”. 元宵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的大节,颇为显要.元宵节的得名,因其节俗活动在一年的第一个月(元)的十五日夜(宵)举行而来. 元宵节也叫“灯节”、“灯夕”,因为这个节日的主要活动是夜晚放灯,故名.此外,元宵节也叫“上元”、“上元节”,这是从道教借来的说法. 关于元宵节习俗的形成,说法颇多,但一般变为在汉代就初具雏形.史载汉武帝的时候,汉室要祭祀一位叫“太一”的神明.据称泰一是当时相当显赫的一位神明,地位在五帝之上,并有恩于汉帝,所以受到的奉祀比较隆盛.相传另一位汉室皇帝汉文帝也和元宵节有关. 这位汉文帝是大将周勃勘平“诸吕之乱”即位称帝的,而那勘平叛乱的日子正是正月十五,所以此后每逢正月十五夜晚汉文帝都要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并且确定这天为元宵节.不过,和这两位汉室皇帝有关的正月十五夜祭太一、游玩,并无张灯、放火的记载,汉室的另一位皇帝——汉明帝则敕令元宵燃灯,从而形成了后世张灯、观灯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