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救急,如何把把“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和“礼之用,和为贵”加入到关于诚信的作文中.求一篇400字左右,包含这2句话的作文片段.内容是诚信.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08 04:33:10
江湖救急,如何把把“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和“礼之用,和为贵”加入到关于诚信的作文中.求一篇400字左右,包含这2句话的作文片段.内容是诚信.
江湖救急,
如何把把“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和“礼之用,和为贵”加入到关于诚信的作文中.求一篇400字左右,包含这2句话的作文片段.内容是诚信.
江湖救急,如何把把“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和“礼之用,和为贵”加入到关于诚信的作文中.求一篇400字左右,包含这2句话的作文片段.内容是诚信.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根本精神.从《尚书》、《周礼》到《说文解字》,和谐两字都是指音乐的合拍与禾苗的成长,“和”即是“谐”,“谐”即是“和”,引申表示为各种事物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和相互协调,即《中庸》里说的“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和《周礼》中说的“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与自然和谐.钱穆说:“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观实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之归宿处.”天人合一代表着中国人的人生精神,就是追求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所谓“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儒家认为“天地生万物”,人与万物都是自然的产儿,主张“仁民爱物”,由己及人、由人及物,把“仁爱”精神扩展至宇宙万物.道家把自然规律看成是宇宙万物和人类世界的最高法则,认为人与自然的和谐比人与人的和谐还要崇高快乐.佛家认为万物都是“佛性”不同的体现,所以众生平等,万物皆有生存的权利.儒、佛、道在人与自然和谐的观点上完全一致.
人与自然的和谐思想还落实到制度上.中国历朝历代,从夏商周起,就对环保有明确法律与禁令.可以说,中国古代在伦理哲学、政治制度、文化艺术、社会结构上都深深体现着生态智慧.难能可贵的是,古人还把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用于“王道政治”的需要.如孟子所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意思是,人与自然和谐是生存发展与社会安危的基础,即所谓“王道之始”.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与自身和谐.儒家虽不提倡禁欲主义,但一直强调要通过正心、诚意、修身来规范人的行为.孔子认为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有精神生活,特别是在于人有道德,所以孔子以“仁爱”为中心,推演出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把培养有道德的人作为学问的根本,认为这是社会稳定和谐的根基.道家也主张以谦下不争、清静无为的方式来达到人的身心和谐.“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有了和谐的人格,就能消除个我的固蔽,以开豁的心胸与无所偏执的心境去看待一切.佛家讲修来世,力图以事事无碍的超然态度进入一种彻悟的心灵境界,实现自我身心的和谐.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与人和谐.孔子提出创造宽厚处世、协和人我的人际环境.并以“仁爱”为原则,实施途径两条:一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一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世界各大文化与宗教中都有相同表述,被公认为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道德黄金律”.孔子还特别强调“和”是君子人格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儒家将以“和”为主的道德原则制度化,使之成为可操作的“礼”,“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礼”的作用就是通过“人和”来实现社会和谐,这便是“礼之用,和为贵”.道家也极力反对人与人的冲突.老子给人们描绘了一个人人“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理想社会.他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以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要求人们效法天道,通过无争、去奢、知足,达到人与人的相对和谐.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与社会和谐.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政治和谐.行“王道”即“保民而王”,行“王道”的核心在于“以德治国”与“以仁施政”,“仁政”的核心在于孟子所说的以民为本.其二,经济和谐.儒家对百姓要“先富后教”,孟子说:“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即必须让百姓拥有固定的收入才能使社会变得稳定和谐.儒家尤其反对“富者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两极分化现象,认为这是社会动荡的根源.其三,文化和谐.发扬中国文化的一统多元性.一统性在于大中华需一个能兼容并蓄的主导意识形态,多元性在于各种思想能在此基础上相互揉合.从先秦诸子百家始,经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至清代朴学,以儒家文化为基础,各种学派与民间信仰交流激荡成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实现了“以儒治国、以道养身、以佛养心”,正是“和而不同”内在精神的体现.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世界和谐.儒家的理想就是“天下”.《礼记》中“以中国为一人,以天下为一家”,说的就是以超越一国一族的“天下观”,构筑一个和谐有序的世界.提倡“以德服人”的王道,反对“以力服人”的霸道.《左传》写道“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论语》提倡:“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即以文德感化外邦,诚所谓“仁者无敌”.古代中国是“文化中国”,是“文明共同体”,主张以和平的、公正的、文明的手段来解决国际争端,这才是真正的世界主义.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各家各派都有自己向往的和谐社会模式.道家以“小国寡民”为梦想,主张无欲、无为、无争;墨家以“爱无差等”为梦想,倡导兼爱非攻、尚同尚贤;法家以“富国强兵”为梦想,倡法治,图实效;佛教以“善地净土”为梦想,强调同体共生、乐善好施.但最具代表性的,还是儒家描述的“大同社会”.
“大同社会”代表了中国古代理想和谐社会的最高境界.与柏拉图的“理想国”同期,比欧洲最早的空想社会主义“乌托邦”却早了二千年.《礼记·礼运》里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东汉郑玄解释说:“同,犹和也,平也.”所以“大同”也就是“大和”与“太平”,也就是和谐社会与太平盛世.经数千年来各种思想的融合,中国传统文化所提出的和谐共生理想,已成为以“和”为核心,兼顾多元、和谐有序、包容开放的一套哲学伦理体系.
农耕文明时期古人的和谐社会观,虽然有着历史局限,但“大同社会”理想,却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孜孜以求的一个伟大梦想,无数仁人志士为此而不懈奋斗.当社会主义思潮于二十世纪初传入中国后,为使民众响应,都把西方社会主义比作是中国的“大同思想”.汤因比曾说:人类已经掌握了可以毁灭自己的高度技术文明手段,同时又处于极端对立的政治意识形态的营垒,最需要的精神就是中国文明的精髓――和谐.
因此说,中国传统文化所提倡的和谐、和睦、和为贵、和气生财、和衷共济、政通人和、和而不同、和平共处、家和万事兴,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基本特性,在今天追求和平发展的世界体系中,仍具有着无法估量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