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琴的说明作文(600字)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6 08:51:22
写琴的说明作文(600字)写琴的说明作文(600字)写琴的说明作文(600字)琵琶琵琶(pípá)被称为“民乐之王”,“弹拨乐器之王”,“弹拨乐器首座”.拨弦类弦鸣乐器.南北朝时由印度经龟兹传入内地.

写琴的说明作文(600字)
写琴的说明作文(600字)

写琴的说明作文(600字)
琵琶
琵琶(pí pá)被称为“民乐之王”,“弹拨乐器之王”,“弹拨乐器首座”. 拨弦类弦鸣乐器.南北朝时由印度经龟兹传入内地.木制.音箱呈半梨形,张四弦,原先先用丝线,现在用钢丝、尼龙制成.颈与面板上设用以确定音位的“相”和“品”.演奏时竖抱,左手按弦,右手五指弹奏.是可独奏、伴奏、合奏的重要民族乐器. 历史上的所谓琵琶,并不仅指具有梨形共鸣箱的曲项琵琶,而是多种弹拨乐器,形状类似,大小有别,象现在的柳琴,月琴,阮等,都可说是琵琶类乐器.其名“琵”、“琶”是根据演奏这些乐器的右手技法而来的.琵和琶原是两种弹奏手法的名称,琵是右手向前弹,琶是右手向后弹.琵琶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主要弹拨乐器.经历代演奏者的改进,至今形制已经趋于统一,成为六相二十四品的四弦琵琶.琵琶音域广阔、演奏技巧为民族器乐之首,表现力更是民乐中最为丰富的乐器.演奏时左手各指按弦于相应品位处,右手戴赛璐珞(或玳瑁)假指甲拨弦发音.
编辑本段历史来源
琵琶
琵琶又称“批把”,最早见于史载的是汉代刘熙《释名?释乐器》:“批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意即枇把是骑在马上弹奏的乐器,向前弹出称做批,向后挑进称做把;根据它演奏的特点而命名为“批把”.在古代,敲、击、弹、奏都称为鼓.当时的游牧人骑在马上好弹琵琶,因此为“马上所鼓也”.大约在魏晋时期,正式称为“琵琶”. 琵琶由历史上的直项琵琶及曲项琵琶演变而来,据史料记载,直项琵琶在我国出现得较早,秦、汉时期的“秦汉子”,是直柄圆形共鸣箱的直项琵琶(共鸣箱两面蒙皮),它是由秦末的弦鼗发展而来的.“阮咸”或“阮”是直柄木制圆形共鸣箱,四弦十二柱,竖抱用手弹奏的琵琶.晋代阮咸善奏此乐器,故以其名相称,即今天的阮. 南北朝时,通过丝绸之路与西域进行文化交流,曲项琵琶由波斯经今新疆传入我国.曲项琵琶为四弦、四相(无柱)梨形,横抱用拨子弹奏.它盛行于北朝,并在公元6世纪上半叶传到南方长江流域一带. 在隋唐九、十部乐中,曲项琵琶已成为主要乐器,对盛唐歌舞艺术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从敦煌壁画和云冈石刻中,仍能见到它在当时乐队中的地位. 到了公元五、六世纪随着中国与西域民族商业和文化交流的加强, 从中亚地区传入一种曲项琵琶, 当时称作 "胡琵琶". 其形状为曲颈, 梨形音箱, 有四柱四弦,很像目前在阿拉伯国家常见的乌特琴(Oud 或 Ud)或古波斯的巴尔巴特琴(Barbat).横抱琵琶用拨子演奏. 现代的琵琶就是由这种曲项琵琶演变发展而来的. 到了唐代(公元7-9世纪)琵琶的发展出现了一个高峰.当时上至宫廷乐队, 下至民间演唱都少不了琵琶, 随成为当时非常盛行的乐器, 而且在乐队处于领奏地位.这种盛况在我国古代诗词中有大量的记载.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他的著名诗篇《琵琶行》中非常形象地对琵琶演奏及其音响效果这样的描述:“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到了唐代后期琵琶从演奏技法到制作构造上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演奏技法上最突出的改革是由横抱演奏变为竖抱演奏, 由手指直接演奏取代了用拨子演奏.琵琶构造方面最明显的改变是由四个音位增至十六个(即四相十二品).同时它的颈部加宽,下部共鸣箱由宽变窄, 便于左手按下部音位.由于以上这俩项改革,琵琶演奏技法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据统计琵琶的指法共有五六十种.归纳起来,右手指法分两个系统: 一、轮指系统,二、弹挑系统.左手指法也分两个系统:一、按指系统, 二、推拉系统. 直至公元十五世纪左右,琵琶已拥有一批以《十面埋伏》和 《霸王卸甲》为代表的武曲以及以《月儿高》《思春》和《昭君怨》 为代表的文曲.所谓武曲,其特点是以写实和运用右手技法为主; 所谓文曲,其特点是以抒情和运用左手技法为主.这些乐曲已经成为中华民族音乐的瑰宝、琵琶艺术的珍品. 琵琶
琵琶传统上是五声音阶. 到了民国时期,已开始按照十二平均律增加琴码,目前标准的琵琶已有八相三十品,琵琶表现力和适应力大大加强,不仅可以演奏传统乐曲,而且可以演奏西洋和现代作品,并且有利于与交响乐队合作. 为后来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到了公元二十世纪中后期,琵琶艺术又有了新的发展,在琵琶制作方面,原来用的丝质弦改成了尼龙钢丝弦,有的甚至采用银弦,加大了琵琶音量和共鸣.在技法上左手大拇指以及和弦的运用使琵琶的表现力再次大大提高.由此涌现出一大批融传统音乐和现代作曲理论为一体的优秀的独奏作品, 而且还出现了与各种乐器的重奏以及与小乐队和交响乐队的琵琶协奏曲. 到了二十一世纪琵琶不仅在中国呈现出回复盛唐时期的景象,而且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音乐爱好者的关注.不少传统乐曲和当代作品受到中外听众喜爱.可以说,琵琶已开始走向国际乐坛 . 弹弦乐器.刘熙的《释名》称其为“批把”:“批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批把后改写为琵琶.由此来看,琵琶是从象声字而得. 约公元四世纪,有一种梨形音箱、曲颈、四柱(今谓相或品)、四弦,用拨子演奏的弹弦乐器由印度通过西域地区传入北方,因其头部向后弯曲,为区别于当时流传的直颈圆形的秦琵琶,故名曲项琵琶.《隋书?音乐志》:“今曲项琵琶,竖头箜篌之徒,并出自西域,非华夏旧器”.又因其经过龟兹传来,又称龟兹琵琶、胡琵琶或胡琴.宋代以后迳称琵琶. 至现代,旧式四相十品、十二品、十三品琵琶已基本不用,代之以六相十八品、二十四品、二十五品和二十八品琵琶.按十二平均律排列.琵琶背板用紫檀、红木、花梨木制作,腹内置两条横音梁和三个音柱,与面板相粘接.覆手用红木、牛角、象牙或老竹制,内侧开出音孔,又称“纳音”.琴头雕有寿字、乐字、蝙蝠、如意,凤尾等样式,有的嵌翡翠宝石.琴颈称凤颈,上接弦槽和山口,正面有相附属,背面有凤枕(又称凤凰台)附属.相用牛角、红木、象牙或玉石制.品,竹、、红木、牛角、象牙制,是音位的标志.全长约96厘米. 琵琶有十二种定弦法,常用定弦为 A、d、e、a .六相二十八品的琵琶音域 A-g3.右手有弹、挑、夹弹、滚、双弹、双挑、分、勾、抹,摭、扣、拂、扫,轮、半轮等指法,左手有揉、吟、带起、捺打、虚按、绞弦、泛音、推、挽、绰、注等技巧.可演奏多种和音、和弦.广泛应用于民族乐队和多种地方戏曲、曲艺伴奏.著名乐曲有《十面埋伏》、《霸王卸甲》、《浔阳月夜》、《阳春白雪》、《月儿高》, 《春雨》,《昭君出塞》,《春江花月夜》,《海青拿天鹅》,《狼牙山五壮士》协奏曲《草原英雄小姐妹》等.
编辑本段琵琶发展
琵琶
发展 南北朝时,通过丝绸之路与西域进行文化交流,曲项琵琶由波斯经今新疆传入我国.曲项琵琶为四弦、四相(无柱)梨形,横抱用拨子弹奏.它盛行于北朝,并在公元6世纪上半叶传到南方长江流域一带. 在隋唐九、十部乐中,曲项琵琶已成为主要乐器,对盛唐歌舞艺术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从敦煌壁画和云冈石刻中,仍能见到它在当时乐队中的地位. 从北齐到唐代,是琵琶发展史的第一个高峰,原籍曹国(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东北一带)的曹氏琵琶家族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如北齐至隋代的曹妙达,因善琵琶在北齐时即被封王,入隋后又被任为宫中乐官,于太乐教习琵琶技艺. 在隋唐九、十部乐中,曲项琵琶已成为主要乐器,对盛唐歌舞艺术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从敦煌壁画和云冈石刻中,仍能见到它在当时乐队中的地位. 颠峰 唐代是琵琶发展的高峰,涌出了大量的琵琶演奏者和乐曲,如唐代世居长安的曹保,其子曹善才,其孙曹纲,都是著名的琵琶演奏家,为世人所推崇,诗人对其高超技艺亦多有诗作赞颂,曹纲的演奏,右手刚劲有力,“拨若风雨”,另与之齐名的裴兴奴则左手按弦微妙,“善于拢捻”,故当时乐坛有“曹纲有右手,兴奴有左手”之誉.来自西域疏勒的“五弦”名手裴神符是唐太宗最看重为宫廷乐师之一,他首创了琵琶手指弹法;康昆仑号称琵琶第一手,段善本则是有名的佛殿乐师,后与康昆仑琵琶比赛后,进入宫廷成为皇家乐师. 唐社佑《通典》云:“坐部伎即燕乐,以琵琶为主,故谓之琵琶曲.”在唐代的文献记载和诗词中,有许多描述琵琶音乐的精采篇章,说明那时的琵琶演奏技巧已有高度发展,表现力十分丰富.
编辑本段结构
琵琶是由“头”与“身”构成,头部包括弦槽、弦轴、山口等.身部包括相位、品位、音箱、覆手等部分. 琵琶的头部, 由“弦槽”、四只“轸子(弦轴)”、“山口”等组成. 琵琶的身部,上端又称“颈”部,即“相位”之处,颈的上端叠出部称“枕”中与中下部是“品位”, 相与品古代都称作“柱”,是一种音位装置. 身部的中下部分呈上狭下阔,底呈半圆,中空,即音箱; 品位粘在用梧桐板制成的“面板”上,四条弦系在下端“覆手”的四个小孔内,在覆手中央处的面板上,开有一个小孔, 称作“纳音”或“出音孔”.身部背面,称作“琵琶背”,背的上端与头相接,背的中下部与面板相粘接, 腹内另有二条横档和几个音柱,安置在一定的部位处; 背料用紫檀、黑料、老红木、花梨木、香红木等制成的是上品,用白木制成的是普及品,因为紫檀、 红木等木料善于在弹奏中发出自然泛音来. 琵琶由六个相、二十四个品构成了音域宽广的十二平均律.其一弦为钢丝,二三、四弦为钢绳尼龙缠弦.琵琶发声十分特殊,它的泛音在古今中外的各类乐器中居首位,不但音量大,而且音质清脆明亮.同时,琵琶发出的基音中又伴有丰富的泛音,这种泛音能使琴声在传播中衰减小,具有较强的穿透力,在平静的空旷地弹奏时,用它演奏重强音时的琴声能传到二、三里地以外. 优质琵琶的发音特点是: 穿透力强(衰减小,传得远).高音区明亮而富有刚性,中音区柔和而有润音,低音区音质淳厚.《琵琶行》所描绘的“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划,四弦一声如裂帛”,已不再是诗人的艺术夸张,而是当代琵琶名副其实的演奏效果.
编辑本段种类
琵琶
一、五弦琵琶 二、南音琵琶 三、响琶、月琶、高音琵琶、电琵琶 四、水晶琵琶 五弦琵琶: 汉魏之交,由西域乐人经“丝绸之路”由印度传入我国.最早的记载见于《隋书?音乐志》.公元五六世纪时盛行于中原.后来又流传到我国的南方. 自南北朝至隋唐的500年间,五弦琵琶盛传不衰,并成为隋唐九、十部乐中西凉、龟兹、天竺、疏勒、安国和高丽诸乐的主要乐器.在唐代张祜 、白居易等许多诗人的作品中都有对五弦琵琶的描绘,五弦琵琶的构造和古老的四弦曲项琵琶大致相同,到了宋代教坊已经不见使用,而被四弦琵琶所取代. 在唐代,我国有多种乐器传入日本,其中在公元756年,传入日本的螺钿紫檀琵琶,藏于日本奈良东大寺的正仓院中,这张用紫檀木制成的五弦琵琶,工艺精细,通体施有螺钿装饰,腹面上还嵌有一骑驼人抚琵琶的画面,它己成为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稀世珍品. 20世纪30年代,上海大同乐会曾制成一张五弦琵琶,3个琴轸在琴头右侧,两个在左侧,改子弦同音为加添一条低音弦.由于战乱及其他原因,这张五弦琵琶已失散无存.近年来在琵琶改革方面出现了在四弦琵琶上缩小弦距,增加一条低音弦为五弦琵琶的探索.为保持琵琶的传统造型,新增的低音D(或E)弦、系于琴头处(弦槽上方中央)的琴轸上.这种五弦琵琶,扩展了低音区,使音色更加丰富,并提高了演奏技巧,也为琵琶乐曲创作和演奏开拓新的前景. (注:今有方锦龙先生善奏五弦琵琶.) 南音琵琶: 琵琶经过历代的流传,在外形式样、规格和演奏姿势等方面,都有程度不同的改变.而南音琵琶则是因演奏民间音乐“福建南音”而得名.琵琶自唐代发展为竖抱,但福建南音一直保持古老的横抱姿势,因而又有“横抱琵琶”之称. 南音琵琶流行于闽南和台湾一带.是演奏福建南音的主要乐器之一,在乐队中起着指挥作用.常和南音洞箫配在一起,共同演奏乐曲的旋律,使清淡、委婉的福建南音,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南琶的构造和琵琶完全相同.琴身长93~104厘米,琵琶头为凤尾形,曲颈,共鸣箱呈梨状,但腹部较宽阔.背板以前采用松木挖空制成,现已多用较硬木材制作.面板使用桐木,当地称为“簧板”.琴须颈正面有4个相附属,面板上、中部,横胶着10个音品,多用象牙、玳瑁或竹材制作,称为“音子”.在品的两旁各开有一个月眉形的出音孔,称为“簧孔”.面板下方的缚弦较大.采用4条丝弦,由低到高分别称为母线、三线、二线和子线.一般定弦多为(d、g、a、d1). 南琶的演奏风格古朴、独特,音韵有敲击钟磬之风味.弹奏技巧主要有弹、挑、摙指(快速弹挑)、点指、挞指、去倒、半跳、按音、甲指(相当于竖抱琵琶的“扣”)、快落指和慢落指等. 现在流行的琵琶品种也不少,根据选料、工艺和音质的优劣,分为高级、中级和普及琵琶.从相和品的数目,可分为四相10品,六相18品、24品、25品和28品数种. 响琶: 在琵琶的基础上,将原来仅起音响反射作用的背板改薄,使之能够振动,缚弦也改为能上下移动,以增大琴的音量,并能采用大提琴的定弦法.它可以参加乐队演奏,最适于弹奏现代题材的大型民族管弦乐作品.穿透力强,极不易被其余乐器所掩盖.但普及不广. 月琶: 具备月琴和琵琶两种乐器的优点,可以按琵琶的传统方法来定弦和弹奏,也可采用小提琴定弦法和使用小提琴弦.“月琶”的发音比月琴铿锵有力,音量宏大,音质纯净,音色清脆、饱满而透亮、最适合与京胡合作为京剧伴奏. 高音琵琶: 琴身右上部为新月形,腹面上开有音孔和音窗,琴内音柱可调,发音比一般琵琶高一个八度,高低音平衡,音色动听. 电琵琶: 外形上保持了原琵琶的民族风格,只在琴箱面板上装了一些电器元件,拾音器置于靠近缚弦的琴弦下面,通过电磁感应把琴弦的振动转变成电讯号,然后经扩大器和扬声器发出声音来.为避免由于共振而造成的混响,电琵琶增加了面板的厚度,减小了共鸣箱的容积,使音质更为纯净.电琵琶的音色柔润优美、晶莹剔透,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水晶琵琶: 为赵聪首创,已申请专利,震惊音乐界.用高级玻璃制成,于琴面板装了一个电扬声器,音色清澈透亮,但余音不长.
编辑本段琵琶流派
琵琶
无锡派: 清代初叶,琵琶分南、北两派.南派,即浙江派,以陈牧夫为代表,用下出轮.擅长的乐曲有《海青》、《卸甲》、《月儿高》、《普庵咒》、《将军令》、《水军操演》、《陈隋》、《武林逸韵》等.北派,即直隶派,以王君锡为代表,用上出轮.擅长的乐曲有《十面埋伏》、《夕阳箫鼓》、《小普庵咒》、《燕乐正声》等,无锡华秋萍、华子同两人向南北派两学习,编著《南北二派秘本琵琶谱》三卷,采用工尺谱,有较完整的指法记载,是我国最早印行的琵琶谱.由华氏传授的流派遂被称作无锡派. 《南北二派秘本琵琶谱》前后出版三次,对后世学者的影响较大,对研究琵琶古谱,提供了宝贵资料.尽管无锡派嫡派传人不多.目前按照《华氏谱》原谱演奏的人也很少,但其他各派或多或少地采用了《华氏谱》中部分乐曲整理了现在流行的演奏话.因此,无锡派在清代中叶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对琵琶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平湖派 : 平湖派以李芳园为代表,李家为琵琶世家,五代操琴,李芳园之父常携琴交游,遍访名家,李芳园在家庭的熏陶下,自誉“琵琶癖”,不仅技艺超群,且编撰《南北派大曲琵琶新谱》,清光绪二十一年出版发行,后人称之为《李氏谱》,由李氏传授的流派称作平湖派. 平湖派以李其钰、李芳园、吴梦飞以及吴柏君、朱荇青(朱英)等世代相传,流传有《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怡怡室琵琶谱》、《朱英琵琶谱》等. 吴梦飞曾得到李芳园的亲授,后又从李其钰的学生张子良,常在上海演出,艺术活动相当广泛,对弘扬平湖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朱荇青师承李芳园高足吴柏君,针对《华氏谱》“左手按弦惟大禁两指不用”,首创了运用左手大指按托之法,并突破了不用小指按音的禁区. 平湖派的演奏有文有武,文曲细腻,常配以虚拟舒缓动作加强余音袅袅之感.武曲讲究气势,以下出轮为主(《将军令》用的是上出轮).平湖派琵琶对当今琵琶的各种风格的形成有相当的影响. 浦东派: 浦乐派传自鞠士林,以鞠士林、鞠茂堂、陈子敬、倪清泉、沈浩初等师承相传,流传有《鞠士林琵琶谱》、《陈子敬琵琶谱》、《养正轩琵琶谱》等. 鞠士林是清乾隆嘉庆年间南汇县惠南人,生卒年月不详,性好交游,有“江南第一手”之誊. 据说,鞠有一次坐船至苏州浒墅关,由于时晚城门已经关闭,鞠遂操琵琶消遣,守关官兵为其琴声所动,喜而开关放行,故有“弹开浒墅关”之美传.鞠士林留有《闲叙幽音》手抄琵琶谱,此谱于1983年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题名为《鞠士林琵琶谱》. 鞠士林的弟子有鞠茂堂、陈子敬、程春塘等,据《南沙杂志》载:“是时吾邑善弹琵琶者有:一为先生,一为陈子敬.子敬常旅食在外,忆光绪丁亥(1887)至上海东门外王家,适子敬在坐,见指套铜甲,弹《霸王卸甲》,声调洪亮,有拔山盖世气概.人谓:陈善武套,程善文套.”浦东派的锣鼓技法就始于陈,陈的弟子曹静楼最擅长此技.陈另一弟子倪清泉用的琵琶比一般要大要长,叫大套琵琶,很能突出武曲的气势. 陈的再传弟子沈浩初,对浦东派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培养了大量琵琶演奏家,整理出版《养正轩琵琶谱》. 浦东派琵琶的特点是:武曲气势雄伟,擅用大琵琶,开弓饱满、力度强烈,文曲沉静细腻.其富有特色的传统技法有:夹滚、长夹滚、各种夹弹和夹扫、大摭分、飞、双飞、轮滚四条弦、弦数变化、并四条三条二条弦、扫撇、八声的凤点头、多种吟奏、音色变化奏法、锣鼓奏法等等. 崇明派: 崇明地处上海东北角,以《瀛洲古调》琵琶谱师承传授的,由于发源于崇明岛,后人就称崇明派.崇明派以蒋泰、黄秀亭、沈肇州以及樊紫云、樊少云等世代相传,以隽永、秀丽的文曲风格闻名于世.崇明派琵琶可追溯到三百余年的清康熙年间,那时,北派琵琶传入崇明近邻的通州地区,有白在湄、自彧如父子、樊花坡、杨廷果等人.早期崇明派琵琶,是承袭了白在湄的北派琵琶,其风格的演变受当地风土人情的影响. 1916年沈肇州编《瀛洲古调》的出版及徐立荪重编后改称《梅庵琵琶谱》出版,遂使崇明派琵琶得以发扬光大.我国近现代国乐大师刘天华于1918年随沈氏学习瀛洲古调琵琶曲,并把这些乐曲带到各地演奏,而且于1928年灌制了该派主要乐曲《飞花点翠》,这对推广崇明派琵琶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崇明派琵琶指法要求“捻法疏而劲,轮法密而清”,主张“慢而不断,快而不乱,雅正之乐,音不过高,节不过促”.尤其轮指以“下出轮”见长,故而音响细腻柔和,善于表现文静、幽雅的情感,具有闲适、纤巧的情趣.同时,“重夹轻轮”,偏爱单音与夹弹,认为“轮指虽易人耳,然多则犯低而失雅”.因此,其曲目多为文板小曲,其中著名的《飞花点翠》、《昭君怨》等慢板、文板乐曲,典雅、端正;《鱼儿戏水》等小曲,则充满了生活的情趣. 汪派: 分为武曲(十面埋伏,霸王卸甲,海青拿天鹅等)文曲(夕阳箫鼓,昭君出塞,汉宫秋月 月儿高,青莲乐府 ,塞上曲等)文武曲(阳春白雪,高山流水,龙船等) 夕阳箫鼓(春江花月夜前身) 虚籁(今夕,长夜吟) 阳春白雪 龙船 海青拿鹤 塞上曲 青莲乐府 歌舞引 十面埋伏 赶花会 汉宫秋月 月儿高 霸王卸甲 改进操 飞花点翠 彝族舞曲 大浪淘沙 狼牙山五壮士 昭君出塞 新翻羽调绿腰 天山之春 火把节之夜 草原小姐妹 浏阳河 高山流水 渭水情 瀛州古调『文板八首』『快板八首』 将军令 陈隋 寒鸦戏水 春蚕 春江花月夜『版本与夕阳箫鼓不同』 诉 天鹅 春雨 陈杏元和番 出水莲 野蜂飞舞 老童 协奏曲:花木兰 春秋 祝福 临安遗恨 草原英雄小姐妹 梁祝等等
编辑本段十大名曲
一、《塞上曲》 《塞上曲》是一首传统琵琶大套文曲,乐曲通过描写王昭君对故国的思念,表达了哀怨悲切之情. 弹琵琶
二、《夕阳箫鼓》 《夕阳箫鼓》又名《浔阳曲》,《夕阳箫鼓》是一首抒情写意的文曲.,旋律雅致优美. 三、《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是一首著名的大型琵琶曲,堪称曲中经典.乐曲内容的壮丽辉煌,风格的雄伟奇特,在古典音乐中是罕见的.垓下决战是我国历史上一次有名的战役.琵琶曲《十面埋伏》出色地运用音乐手段表现了这场古代战争的激烈战况,向世人展现了一幅生动感人的古战场画面. 四、《霸王卸甲》 《霸王卸甲》是一首著名的琵琶传统大套武曲.这首曲子取材与《十面埋伏》一样,也是描述垓下之战,同样是采用章回式结构,但立意不同.主角是项羽,所以乐曲沉闷悲壮. 五、《大浪淘沙》 《大浪淘沙》是华彦钧创作的一首琵琶独奏曲,乐曲表现了作者对不平人世的无限感慨及对命运的态度. 六、《昭君出塞》 琵琶独奏曲《昭君出塞》由华彦钧传谱.乐曲通过刻画昭君出塞时的情绪变化,表达了作者对这一历史事件的无限感慨. 七、《阳春白雪》 《阳春白雪》,亦名《阳春古曲》,简称《阳春》,是一首广泛流传的优秀琵琶古曲.质朴而丰富的音乐语言,表现了人们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对大自然充满无限感情的精神气质. 八、《草原小姐妹》 表现了新中国少年儿童热爱集体,不畏风暴的高尚风格和勇敢的精神. 九、《海青拿天鹅》 据说《海青拿天鹅》是现今所知,流传年代最早的一首琵琶曲. 十、《彝族舞曲》 《彝族舞曲》是一首有着浓郁生活气息的极其抒情的乐曲,它仿佛是用音乐来描述山野风情的画卷.
编辑本段各国琵琶
朝鲜琵琶 朝鲜亦把鲁特琴族弹拨乐器称为琵琶,当时的琵琶是直颈的.后来新罗从中国唐朝的传入唐式琵琶,为了区别,把之前已有的琵琶称为“乡琵琶”,把传入的唐式琵琶称为“唐琵琶”.据《三国史记》载,新罗乐中,玄琴、伽倻琴、琵琶三种弦乐器与大笒、中笒、小笒三种管乐器合称为“三弦三竹”.当时的琵琶以玳瑁制的拨子弹奏. 日本琵琶 日本在飞鸟时代从中国唐朝传入五弦琵琶,到奈良时代又传入四弦琵琶.五弦琵琶到平安时代初期仍在使用,四弦琵琶被日本人称为“乐琵琶”,是日本雅乐乐器之一.以半开扇形的拨子弹奏.后来又发展出平家琵琶、盲僧琵琶、唐琵琶、萨摩琵琶、筑前琵琶等种类. 越南琵琶 越南的琵琶也是从中国传入,称为“弹琵琶”,常用于雅乐,直抱以手指弹奏. 琉球琵琶 琉球琵琶由中国福建传入,具有福建南音琵琶的特征如细颈、四相九品、凤眼,亦有与日本琵琶的特点,有四相,琴身圆如横筒,在腹部的面板上设有九品,相当低,五品长、四品短,用手指弹奏.特点在于腹中有响线,摇动琴身时铿然有声.
编辑本段文学作品
1琵琶行 白居易诗篇名.唐代白居易作.写作者被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时,偶遇一昔日长安名歌妓,听她弹奏琵琶并述说年长色衰后的飘泊沦落,由此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叙事流畅婉转,文字优美,是古代著名的长篇叙事诗. 2诉衷情·小莲初上琵琶弦 苏轼 小莲初上琵琶弦,弹破碧云天. 3古从军行 李颀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4杂曲歌辞·渭城少年行 崔颢 可怜锦瑟筝琵琶,玉台清酒就君家. 5七律·咏怀古迹五首 杜甫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6琵琶 白居易 弦清拨刺语铮铮,背却残灯就月明. 赖是心无惆怅事,不然争柰子弦声. 6临江仙 晏几道 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琵琶
琵琶(pí pá)被称为“民乐之王”,“弹拨乐器之王”,“弹拨乐器首座”。 拨弦类弦鸣乐器。南北朝时由印度经龟兹传入内地。木制。音箱呈半梨形,张四弦,原先先用丝线,现在用钢丝、尼龙制成。颈与面板上设用以确定音位的“相”和“品”。演奏时竖抱,左手按弦,右手五指弹奏。是可独奏、伴奏、合奏的重要民族乐器。 历史上的所谓琵琶,并不仅指具有梨形共鸣箱的曲项琵琶,而是多种弹拨乐器,形状类似,...

全部展开

琵琶
琵琶(pí pá)被称为“民乐之王”,“弹拨乐器之王”,“弹拨乐器首座”。 拨弦类弦鸣乐器。南北朝时由印度经龟兹传入内地。木制。音箱呈半梨形,张四弦,原先先用丝线,现在用钢丝、尼龙制成。颈与面板上设用以确定音位的“相”和“品”。演奏时竖抱,左手按弦,右手五指弹奏。是可独奏、伴奏、合奏的重要民族乐器。 历史上的所谓琵琶,并不仅指具有梨形共鸣箱的曲项琵琶,而是多种弹拨乐器,形状类似,大小有别,象现在的柳琴,月琴,阮等,都可说是琵琶类乐器。其名“琵”、“琶”是根据演奏这些乐器的右手技法而来的。琵和琶原是两种弹奏手法的名称,琵是右手向前弹,琶是右手向后弹。琵琶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主要弹拨乐器。经历代演奏者的改进,至今形制已经趋于统一,成为六相二十四品的四弦琵琶。琵琶音域广阔、演奏技巧为民族器乐之首,表现力更是民乐中最为丰富的乐器。演奏时左手各指按弦于相应品位处,右手戴赛璐珞(或玳瑁)假指甲拨弦发音。
编辑本段历史来源
琵琶
琵琶又称“批把”,最早见于史载的是汉代刘熙《释名?释乐器》:“批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意即枇把是骑在马上弹奏的乐器,向前弹出称做批,向后挑进称做把;根据它演奏的特点而命名为“批把”。在古代,敲、击、弹、奏都称为鼓。当时的游牧人骑在马上好弹琵琶,因此为“马上所鼓也”。大约在魏晋时期,正式称为“琵琶”。 琵琶由历史上的直项琵琶及曲项琵琶演变而来,据史料记载,直项琵琶在我国出现得较早,秦、汉时期的“秦汉子”,是直柄圆形共鸣箱的直项琵琶(共鸣箱两面蒙皮),它是由秦末的弦鼗发展而来的。“阮咸”或“阮”是直柄木制圆形共鸣箱,四弦十二柱,竖抱用手弹奏的琵琶。晋代阮咸善奏此乐器,故以其名相称,即今天的阮。 南北朝时,通过丝绸之路与西域进行文化交流,曲项琵琶由波斯经今新疆传入我国。曲项琵琶为四弦、四相(无柱)梨形,横抱用拨子弹奏。它盛行于北朝,并在公元6世纪上半叶传到南方长江流域一带。 在隋唐九、十部乐中,曲项琵琶已成为主要乐器,对盛唐歌舞艺术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从敦煌壁画和云冈石刻中,仍能见到它在当时乐队中的地位。 到了公元五、六世纪随着中国与西域民族商业和文化交流的加强, 从中亚地区传入一种曲项琵琶, 当时称作 "胡琵琶"。 其形状为曲颈, 梨形音箱, 有四柱四弦,很像目前在阿拉伯国家常见的乌特琴(Oud 或 Ud)或古波斯的巴尔巴特琴(Barbat)。横抱琵琶用拨子演奏。 现代的琵琶就是由这种曲项琵琶演变发展而来的。 到了唐代(公元7-9世纪)琵琶的发展出现了一个高峰。当时上至宫廷乐队, 下至民间演唱都少不了琵琶, 随成为当时非常盛行的乐器, 而且在乐队处于领奏地位。这种盛况在我国古代诗词中有大量的记载。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他的著名诗篇《琵琶行》中非常形象地对琵琶演奏及其音响效果这样的描述:“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到了唐代后期琵琶从演奏技法到制作构造上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演奏技法上最突出的改革是由横抱演奏变为竖抱演奏, 由手指直接演奏取代了用拨子演奏。琵琶构造方面最明显的改变是由四个音位增至十六个(即四相十二品)。同时它的颈部加宽,下部共鸣箱由宽变窄, 便于左手按下部音位。由于以上这俩项改革,琵琶演奏技法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据统计琵琶的指法共有五六十种。归纳起来,右手指法分两个系统: 一、轮指系统,二、弹挑系统。左手指法也分两个系统:一、按指系统, 二、推拉系统。 直至公元十五世纪左右,琵琶已拥有一批以《十面埋伏》和 《霸王卸甲》为代表的武曲以及以《月儿高》《思春》和《昭君怨》 为代表的文曲。所谓武曲,其特点是以写实和运用右手技法为主; 所谓文曲,其特点是以抒情和运用左手技法为主。这些乐曲已经成为中华民族音乐的瑰宝、琵琶艺术的珍品。 琵琶
琵琶传统上是五声音阶。 到了民国时期,已开始按照十二平均律增加琴码,目前标准的琵琶已有八相三十品,琵琶表现力和适应力大大加强,不仅可以演奏传统乐曲,而且可以演奏西洋和现代作品,并且有利于与交响乐队合作。 为后来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到了公元二十世纪中后期,琵琶艺术又有了新的发展,在琵琶制作方面,原来用的丝质弦改成了尼龙钢丝弦,有的甚至采用银弦,加大了琵琶音量和共鸣。在技法上左手大拇指以及和弦的运用使琵琶的表现力再次大大提高。由此涌现出一大批融传统音乐和现代作曲理论为一体的优秀的独奏作品, 而且还出现了与各种乐器的重奏以及与小乐队和交响乐队的琵琶协奏曲。 到了二十一世纪琵琶不仅在中国呈现出回复盛唐时期的景象,而且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音乐爱好者的关注。不少传统乐曲和当代作品受到中外听众喜爱。可以说,琵琶已开始走向国际乐坛 。 弹弦乐器。刘熙的《释名》称其为“批把”:“批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批把后改写为琵琶。由此来看,琵琶是从象声字而得。 约公元四世纪,有一种梨形音箱、曲颈、四柱(今谓相或品)、四弦,用拨子演奏的弹弦乐器由印度通过西域地区传入北方,因其头部向后弯曲,为区别于当时流传的直颈圆形的秦琵琶,故名曲项琵琶。《隋书?音乐志》:“今曲项琵琶,竖头箜篌之徒,并出自西域,非华夏旧器”。又因其经过龟兹传来,又称龟兹琵琶、胡琵琶或胡琴。宋代以后迳称琵琶。 至现代,旧式四相十品、十二品、十三品琵琶已基本不用,代之以六相十八品、二十四品、二十五品和二十八品琵琶。按十二平均律排列。琵琶背板用紫檀、红木、花梨木制作,腹内置两条横音梁和三个音柱,与面板相粘接。覆手用红木、牛角、象牙或老竹制,内侧开出音孔,又称“纳音”。琴头雕有寿字、乐字、蝙蝠、如意,凤尾等样式,有的嵌翡翠宝石。琴颈称凤颈,上接弦槽和山口,正面有相附属,背面有凤枕(又称凤凰台)附属。相用牛角、红木、象牙或玉石制。品,竹、、红木、牛角、象牙制,是音位的标志。全长约96厘米。 琵琶有十二种定弦法,常用定弦为 A、d、e、a 。六相二十八品的琵琶音域 A-g3。右手有弹、挑、夹弹、滚、双弹、双挑、分、勾、抹,摭、扣、拂、扫,轮、半轮等指法,左手有揉、吟、带起、捺打、虚按、绞弦、泛音、推、挽、绰、注等技巧。可演奏多种和音、和弦。广泛应用于民族乐队和多种地方戏曲、曲艺伴奏。著名乐曲有《十面埋伏》、《霸王卸甲》、《浔阳月夜》、《阳春白雪》、《月儿高》, 《春雨》,《昭君出塞》,《春江花月夜》,《海青拿天鹅》,《狼牙山五壮士》协奏曲《草原英雄小姐妹》等。
编辑本段琵琶发展
琵琶
发展 南北朝时,通过丝绸之路与西域进行文化交流,曲项琵琶由波斯经今新疆传入我国。曲项琵琶为四弦、四相(无柱)梨形,横抱用拨子弹奏。它盛行于北朝,并在公元6世纪上半叶传到南方长江流域一带。 在隋唐九、十部乐中,曲项琵琶已成为主要乐器,对盛唐歌舞艺术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从敦煌壁画和云冈石刻中,仍能见到它在当时乐队中的地位。 从北齐到唐代,是琵琶发展史的第一个高峰,原籍曹国(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东北一带)的曹氏琵琶家族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如北齐至隋代的曹妙达,因善琵琶在北齐时即被封王,入隋后又被任为宫中乐官,于太乐教习琵琶技艺。 在隋唐九、十部乐中,曲项琵琶已成为主要乐器,对盛唐歌舞艺术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从敦煌壁画和云冈石刻中,仍能见到它在当时乐队中的地位。 颠峰 唐代是琵琶发展的高峰,涌出了大量的琵琶演奏者和乐曲,如唐代世居长安的曹保,其子曹善才,其孙曹纲,都是著名的琵琶演奏家,为世人所推崇,诗人对其高超技艺亦多有诗作赞颂,曹纲的演奏,右手刚劲有力,“拨若风雨”,另与之齐名的裴兴奴则左手按弦微妙,“善于拢捻”,故当时乐坛有“曹纲有右手,兴奴有左手”之誉。来自西域疏勒的“五弦”名手裴神符是唐太宗最看重为宫廷乐师之一,他首创了琵琶手指弹法;康昆仑号称琵琶第一手,段善本则是有名的佛殿乐师,后与康昆仑琵琶比赛后,进入宫廷成为皇家乐师。 唐社佑《通典》云:“坐部伎即燕乐,以琵琶为主,故谓之琵琶曲。”在唐代的文献记载和诗词中,有许多描述琵琶音乐的精采篇章,说明那时的琵琶演奏技巧已有高度发展,表现力十分丰富。
编辑本段结构
琵琶是由“头”与“身”构成,头部包括弦槽、弦轴、山口等。身部包括相位、品位、音箱、覆手等部分。 琵琶的头部, 由“弦槽”、四只“轸子(弦轴)”、“山口”等组成。 琵琶的身部,上端又称“颈”部,即“相位”之处,颈的上端叠出部称“枕”中与中下部是“品位”, 相与品古代都称作“柱”,是一种音位装置。 身部的中下部分呈上狭下阔,底呈半圆,中空,即音箱; 品位粘在用梧桐板制成的“面板”上,四条弦系在下端“覆手”的四个小孔内,在覆手中央处的面板上,开有一个小孔, 称作“纳音”或“出音孔”。身部背面,称作“琵琶背”,背的上端与头相接,背的中下部与面板相粘接, 腹内另有二条横档和几个音柱,安置在一定的部位处; 背料用紫檀、黑料、老红木、花梨木、香红木等制成的是上品,用白木制成的是普及品,因为紫檀、 红木等木料善于在弹奏中发出自然泛音来。 琵琶由六个相、二十四个品构成了音域宽广的十二平均律。其一弦为钢丝,二三、四弦为钢绳尼龙缠弦。琵琶发声十分特殊,它的泛音在古今中外的各类乐器中居首位,不但音量大,而且音质清脆明亮。同时,琵琶发出的基音中又伴有丰富的泛音,这种泛音能使琴声在传播中衰减小,具有较强的穿透力,在平静的空旷地弹奏时,用它演奏重强音时的琴声能传到二、三里地以外。 优质琵琶的发音特点是: 穿透力强(衰减小,传得远)。高音区明亮而富有刚性,中音区柔和而有润音,低音区音质淳厚。《琵琶行》所描绘的“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划,四弦一声如裂帛”,已不再是诗人的艺术夸张,而是当代琵琶名副其实的演奏效果。
编辑本段种类
琵琶
一、五弦琵琶 二、南音琵琶 三、响琶、月琶、高音琵琶、电琵琶 四、水晶琵琶 五弦琵琶: 汉魏之交,由西域乐人经“丝绸之路”由印度传入我国。最早的记载见于《隋书?音乐志》。公元五六世纪时盛行于中原。后来又流传到我国的南方。 自南北朝至隋唐的500年间,五弦琵琶盛传不衰,并成为隋唐九、十部乐中西凉、龟兹、天竺、疏勒、安国和高丽诸乐的主要乐器。在唐代张祜 、白居易等许多诗人的作品中都有对五弦琵琶的描绘,五弦琵琶的构造和古老的四弦曲项琵琶大致相同,到了宋代教坊已经不见使用,而被四弦琵琶所取代。 在唐代,我国有多种乐器传入日本,其中在公元756年,传入日本的螺钿紫檀琵琶,藏于日本奈良东大寺的正仓院中,这张用紫檀木制成的五弦琵琶,工艺精细,通体施有螺钿装饰,腹面上还嵌有一骑驼人抚琵琶的画面,它己成为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稀世珍品。 20世纪30年代,上海大同乐会曾制成一张五弦琵琶,3个琴轸在琴头右侧,两个在左侧,改子弦同音为加添一条低音弦。由于战乱及其他原因,这张五弦琵琶已失散无存。近年来在琵琶改革方面出现了在四弦琵琶上缩小弦距,增加一条低音弦为五弦琵琶的探索。为保持琵琶的传统造型,新增的低音D(或E)弦、系于琴头处(弦槽上方中央)的琴轸上。这种五弦琵琶,扩展了低音区,使音色更加丰富,并提高了演奏技巧,也为琵琶乐曲创作和演奏开拓新的前景。 (注:今有方锦龙先生善奏五弦琵琶。) 南音琵琶: 琵琶经过历代的流传,在外形式样、规格和演奏姿势等方面,都有程度不同的改变。而南音琵琶则是因演奏民间音乐“福建南音”而得名。琵琶自唐代发展为竖抱,但福建南音一直保持古老的横抱姿势,因而又有“横抱琵琶”之称。 南音琵琶流行于闽南和台湾一带。是演奏福建南音的主要乐器之一,在乐队中起着指挥作用。常和南音洞箫配在一起,共同演奏乐曲的旋律,使清淡、委婉的福建南音,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南琶的构造和琵琶完全相同。琴身长93~104厘米,琵琶头为凤尾形,曲颈,共鸣箱呈梨状,但腹部较宽阔。背板以前采用松木挖空制成,现已多用较硬木材制作。面板使用桐木,当地称为“簧板”。琴须颈正面有4个相附属,面板上、中部,横胶着10个音品,多用象牙、玳瑁或竹材制作,称为“音子”。在品的两旁各开有一个月眉形的出音孔,称为“簧孔”。面板下方的缚弦较大。采用4条丝弦,由低到高分别称为母线、三线、二线和子线。一般定弦多为(d、g、a、d1)。 南琶的演奏风格古朴、独特,音韵有敲击钟磬之风味。弹奏技巧主要有弹、挑、摙指(快速弹挑)、点指、挞指、去倒、半跳、按音、甲指(相当于竖抱琵琶的“扣”)、快落指和慢落指等。 现在流行的琵琶品种也不少,根据选料、工艺和音质的优劣,分为高级、中级和普及琵琶。从相和品的数目,可分为四相10品,六相18品、24品、25品和28品数种。 响琶: 在琵琶的基础上,将原来仅起音响反射作用的背板改薄,使之能够振动,缚弦也改为能上下移动,以增大琴的音量,并能采用大提琴的定弦法。它可以参加乐队演奏,最适于弹奏现代题材的大型民族管弦乐作品。穿透力强,极不易被其余乐器所掩盖。但普及不广。 月琶: 具备月琴和琵琶两种乐器的优点,可以按琵琶的传统方法来定弦和弹奏,也可采用小提琴定弦法和使用小提琴弦。“月琶”的发音比月琴铿锵有力,音量宏大,音质纯净,音色清脆、饱满而透亮、最适合与京胡合作为京剧伴奏。 高音琵琶: 琴身右上部为新月形,腹面上开有音孔和音窗,琴内音柱可调,发音比一般琵琶高一个八度,高低音平衡,音色动听。 电琵琶: 外形上保持了原琵琶的民族风格,只在琴箱面板上装了一些电器元件,拾音器置于靠近缚弦的琴弦下面,通过电磁感应把琴弦的振动转变成电讯号,然后经扩大器和扬声器发出声音来。为避免由于共振而造成的混响,电琵琶增加了面板的厚度,减小了共鸣箱的容积,使音质更为纯净。电琵琶的音色柔润优美、晶莹剔透,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水晶琵琶: 为赵聪首创,已申请专利,震惊音乐界。用高级玻璃制成,于琴面板装了一个电扬声器,音色清澈透亮,但余音不长。
编辑本段琵琶流派
琵琶
无锡派: 清代初叶,琵琶分南、北两派。南派,即浙江派,以陈牧夫为代表,用下出轮。擅长的乐曲有《海青》、《卸甲》、《月儿高》、《普庵咒》、《将军令》、《水军操演》、《陈隋》、《武林逸韵》等。北派,即直隶派,以王君锡为代表,用上出轮。擅长的乐曲有《十面埋伏》、《夕阳箫鼓》、《小普庵咒》、《燕乐正声》等,无锡华秋萍、华子同两人向南北派两学习,编著《南北二派秘本琵琶谱》三卷,采用工尺谱,有较完整的指法记载,是我国最早印行的琵琶谱。由华氏传授的流派遂被称作无锡派。 《南北二派秘本琵琶谱》前后出版三次,对后世学者的影响较大,对研究琵琶古谱,提供了宝贵资料。尽管无锡派嫡派传人不多。目前按照《华氏谱》原谱演奏的人也很少,但其他各派或多或少地采用了《华氏谱》中部分乐曲整理了现在流行的演奏话。因此,无锡派在清代中叶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对琵琶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平湖派 : 平湖派以李芳园为代表,李家为琵琶世家,五代操琴,李芳园之父常携琴交游,遍访名家,李芳园在家庭的熏陶下,自誉“琵琶癖”,不仅技艺超群,且编撰《南北派大曲琵琶新谱》,清光绪二十一年出版发行,后人称之为《李氏谱》,由李氏传授的流派称作平湖派。 平湖派以李其钰、李芳园、吴梦飞以及吴柏君、朱荇青(朱英)等世代相传,流传有《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怡怡室琵琶谱》、《朱英琵琶谱》等。 吴梦飞曾得到李芳园的亲授,后又从李其钰的学生张子良,常在上海演出,艺术活动相当广泛,对弘扬平湖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朱荇青师承李芳园高足吴柏君,针对《华氏谱》“左手按弦惟大禁两指不用”,首创了运用左手大指按托之法,并突破了不用小指按音的禁区。 平湖派的演奏有文有武,文曲细腻,常配以虚拟舒缓动作加强余音袅袅之感。武曲讲究气势,以下出轮为主(《将军令》用的是上出轮)。平湖派琵琶对当今琵琶的各种风格的形成有相当的影响。 浦东派: 浦乐派传自鞠士林,以鞠士林、鞠茂堂、陈子敬、倪清泉、沈浩初等师承相传,流传有《鞠士林琵琶谱》、《陈子敬琵琶谱》、《养正轩琵琶谱》等。 鞠士林是清乾隆嘉庆年间南汇县惠南人,生卒年月不详,性好交游,有“江南第一手”之誊。 据说,鞠有一次坐船至苏州浒墅关,由于时晚城门已经关闭,鞠遂操琵琶消遣,守关官兵为其琴声所动,喜而开关放行,故有“弹开浒墅关”之美传。鞠士林留有《闲叙幽音》手抄琵琶谱,此谱于1983年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题名为《鞠士林琵琶谱》。 鞠士林的弟子有鞠茂堂、陈子敬、程春塘等,据《南沙杂志》载:“是时吾邑善弹琵琶者有:一为先生,一为陈子敬。子敬常旅食在外,忆光绪丁亥(1887)至上海东门外王家,适子敬在坐,见指套铜甲,弹《霸王卸甲》,声调洪亮,有拔山盖世气概。人谓:陈善武套,程善文套。”浦东派的锣鼓技法就始于陈,陈的弟子曹静楼最擅长此技。陈另一弟子倪清泉用的琵琶比一般要大要长,叫大套琵琶,很能突出武曲的气势。 陈的再传弟子沈浩初,对浦东派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培养了大量琵琶演奏家,整理出版《养正轩琵琶谱》。 浦东派琵琶的特点是:武曲气势雄伟,擅用大琵琶,开弓饱满、力度强烈,文曲沉静细腻。其富有特色的传统技法有:夹滚、长夹滚、各种夹弹和夹扫、大摭分、飞、双飞、轮滚四条弦、弦数变化、并四条三条二条弦、扫撇、八声的凤点头、多种吟奏、音色变化奏法、锣鼓奏法等等。 崇明派: 崇明地处上海东北角,以《瀛洲古调》琵琶谱师承传授的,由于发源于崇明岛,后人就称崇明派。崇明派以蒋泰、黄秀亭、沈肇州以及樊紫云、樊少云等世代相传,以隽永、秀丽的文曲风格闻名于世。崇明派琵琶可追溯到三百余年的清康熙年间,那时,北派琵琶传入崇明近邻的通州地区,有白在湄、自彧如父子、樊花坡、杨廷果等人。早期崇明派琵琶,是承袭了白在湄的北派琵琶,其风格的演变受当地风土人情的影响。 1916年沈肇州编《瀛洲古调》的出版及徐立荪重编后改称《梅庵琵琶谱》出版,遂使崇明派琵琶得以发扬光大。我国近现代国乐大师刘天华于1918年随沈氏学习瀛洲古调琵琶曲,并把这些乐曲带到各地演奏,而且于1928年灌制了该派主要乐曲《飞花点翠》,这对推广崇明派琵琶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崇明派琵琶指法要求“捻法疏而劲,轮法密而清”,主张“慢而不断,快而不乱,雅正之乐,音不过高,节不过促”。尤其轮指以“下出轮”见长,故而音响细腻柔和,善于表现文静、幽雅的情感,具有闲适、纤巧的情趣。同时,“重夹轻轮”,偏爱单音与夹弹,认为“轮指虽易人耳,然多则犯低而失雅”。因此,其曲目多为文板小曲,其中著名的《飞花点翠》、《昭君怨》等慢板、文板乐曲,典雅、端正;《鱼儿戏水》等小曲,则充满了生活的情趣。 汪派: 分为武曲(十面埋伏,霸王卸甲,海青拿天鹅等)文曲(夕阳箫鼓,昭君出塞,汉宫秋月 月儿高,青莲乐府 ,塞上曲等)文武曲(阳春白雪,高山流水,龙船等) 夕阳箫鼓(春江花月夜前身) 虚籁(今夕,长夜吟) 阳春白雪 龙船 海青拿鹤 塞上曲 青莲乐府 歌舞引 十面埋伏 赶花会 汉宫秋月 月儿高 霸王卸甲 改进操 飞花点翠 彝族舞曲 大浪淘沙 狼牙山五壮士 昭君出塞 新翻羽调绿腰 天山之春 火把节之夜 草原小姐妹 浏阳河 高山流水 渭水情 瀛州古调『文板八首』『快板八首』 将军令 陈隋 寒鸦戏水 春蚕 春江花月夜『版本与夕阳箫鼓不同』 诉 天鹅 春雨 陈杏元和番 出水莲 野蜂飞舞 老童 协奏曲:花木兰 春秋 祝福 临安遗恨 草原英雄小姐妹 梁祝等等
编辑本段十大名曲
一、《塞上曲》 《塞上曲》是一首传统琵琶大套文曲,乐曲通过描写王昭君对故国的思念,表达了哀怨悲切之情。 弹琵琶
二、《夕阳箫鼓》 《夕阳箫鼓》又名《浔阳曲》,《夕阳箫鼓》是一首抒情写意的文曲。,旋律雅致优美。 三、《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是一首著名的大型琵琶曲,堪称曲中经典。乐曲内容的壮丽辉煌,风格的雄伟奇特,在古典音乐中是罕见的。垓下决战是我国历史上一次有名的战役。琵琶曲《十面埋伏》出色地运用音乐手段表现了这场古代战争的激烈战况,向世人展现了一幅生动感人的古战场画面。 四、《霸王卸甲》 《霸王卸甲》是一首著名的琵琶传统大套武曲。这首曲子取材与《十面埋伏》一样,也是描述垓下之战,同样是采用章回式结构,但立意不同。主角是项羽,所以乐曲沉闷悲壮。 五、《大浪淘沙》 《大浪淘沙》是华彦钧创作的一首琵琶独奏曲,乐曲表现了作者对不平人世的无限感慨及对命运的态度。 六、《昭君出塞》 琵琶独奏曲《昭君出塞》由华彦钧传谱。乐曲通过刻画昭君出塞时的情绪变化,表达了作者对这一历史事件的无限感慨。 七、《阳春白雪》 《阳春白雪》,亦名《阳春古曲》,简称《阳春》,是一首广泛流传的优秀琵琶古曲。质朴而丰富的音乐语言,表现了人们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对大自然充满无限感情的精神气质。 八、《草原小姐妹》 表现了新中国少年儿童热爱集体,不畏风暴的高尚风格和勇敢的精神。 九、《海青拿天鹅》 据说《海青拿天鹅》是现今所知,流传年代最早的一首琵琶曲。 十、《彝族舞曲》 《彝族舞曲》是一首有着浓郁生活气息的极其抒情的乐曲,它仿佛是用音乐来描述山野风情的画卷。
编辑本段各国琵琶
朝鲜琵琶 朝鲜亦把鲁特琴族弹拨乐器称为琵琶,当时的琵琶是直颈的。后来新罗从中国唐朝的传入唐式琵琶,为了区别,把之前已有的琵琶称为“乡琵琶”,把传入的唐式琵琶称为“唐琵琶”。据《三国史记》载,新罗乐中,玄琴、伽倻琴、琵琶三种弦乐器与大笒、中笒、小笒三种管乐器合称为“三弦三竹”。当时的琵琶以玳瑁制的拨子弹奏。 日本琵琶 日本在飞鸟时代从中国唐朝传入五弦琵琶,到奈良时代又传入四弦琵琶。五弦琵琶到平安时代初期仍在使用,四弦琵琶被日本人称为“乐琵琶”,是日本雅乐乐器之一。以半开扇形的拨子弹奏。后来又发展出平家琵琶、盲僧琵琶、唐琵琶、萨摩琵琶、筑前琵琶等种类。 越南琵琶 越南的琵琶也是从中国传入,称为“弹琵琶”,常用于雅乐,直抱以手指弹奏。 琉球琵琶 琉球琵琶由中国福建传入,具有福建南音琵琶的特征如细颈、四相九品、凤眼,亦有与日本琵琶的特点,有四相,琴身圆如横筒,在腹部的面板上设有九品,相当低,五品长、四品短,用手指弹奏。特点在于腹中有响线,摇动琴身时铿然有声。
编辑本段文学作品
1琵琶行 白居易诗篇名。唐代白居易作。写作者被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时,偶遇一昔日长安名歌妓,听她弹奏琵琶并述说年长色衰后的飘泊沦落,由此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叙事流畅婉转,文字优美,是古代著名的长篇叙事诗。 2诉衷情·小莲初上琵琶弦 苏轼 小莲初上琵琶弦,弹破碧云天。 3古从军行 李颀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4杂曲歌辞·渭城少年行 崔颢 可怜锦瑟筝琵琶,玉台清酒就君家。 5七律·咏怀古迹五首 杜甫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6琵琶 白居易 弦清拨刺语铮铮,背却残灯就月明。 赖是心无惆怅事,不然争柰子弦声。 6临江仙 晏几道 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