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面对传统文化》议论文···要求论点论据分明···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3 05:53:22
急求《面对传统文化》议论文···要求论点论据分明···
急求《面对传统文化》议论文···要求论点论据分明···
急求《面对传统文化》议论文···要求论点论据分明···
面对传统文化失落的呼唤
——10届高三素材积累热点专题之一
柘荣一中潘源祯
【我们面对的现实】
当敦煌的瑰宝出现在大英博物馆,当《孙子兵法》、《三国演义》的读者更多的是外国人——作为华夏子民,我们应该为此欣喜还是悲哀?当我们的经济实力受到世人的瞩目,而中华优秀文化却在不自觉中流失,我们是该喜还是该忧?
毋庸置疑,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在各个领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思想解放的确带来了文化的活跃和激荡,国门打开的确带来了文化的四面来风八方有雨.也正是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新旧文化的矛盾,中西文化的碰撞,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比较,文化的守成和文化的变革都积极地不可避免地涌现出来.西方的生活方式、社会文化的东进也慢慢缩小了东西文化之间的距离,这在青年一代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我们所见所闻之处,80年代后期出生的人开始相信圣诞老人了,开始在麦当劳必胜客里面过生日,可他们中很多人不知道毛笔该怎么拿,没读过线装书,没见过长命锁,没上过八仙桌,他们可以把不知从哪个角落里找出来的珠算盘当车推着玩.在他们的记忆中,不曾有过这些传统的东西的印象,因此,它们是没有质感的,是苍白无力的.这些祖先传下来的东西,浸濡着华夏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对于他们来说是陌生甚至是不可理解的.于是,今天的年轻人开始忽视甚至放弃这些国产的文化,他们更崇尚西方文化,他们西装革履,操一口流利的英语满世界跑,却懒得抽出一天的时间去祭奠一下自己的祖先.
传统文化在中国已然式微,它的缺失已成为一个沉痛的现实.虽然传统文化不尽是好的,难免有一些糟粕,但其精华绝对是大大超过流毒的,不然中华文明何以在其他的几大古文明早已折经断脉的时候依旧熠熠发光?但最可叹也是最可悲之处,是我们漠视的文化却被人家视若珍宝.当初韩国将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列入它的文化遗产时,国内舆论一片哗然,其中一篇标题《“去传统化”将文化遗产拱手让人》的文章这样写道:“中国长达一个世纪的‘去传统化’运动并未导致中国富强,它只造成断裂的一代——对传统文化无知的失落的一代……由于我们对传统的冷漠,以至我们对传统的保存远不如邻国.我们心有不甘却怨不得别人,是我们自己把文化遗产拱手让人.”由此我想起了敦煌窟、敦煌文化,想起了王道士、斯坦因和当时的满清政府,想起了斯坦因一车车地把那些本属于我们的敦煌的经卷、书籍、塑像运往欧洲时,我心中泛起酸楚的感觉:那些敦煌的宝贝不是人家抢走的,是王道士甘心用仅值几个碎银的东西换走的.这些中华文化的瑰宝就这样简单而干脆地流失了!还有《孙子兵法》、《三国演义》、《论持久战》这些今天的年轻人鲜有问津的经典文化没有被我们国人吸收,却被日韩及欧美一些国家拿去研究用以管理人才、资源,运用于商战之中,反过来再和我们来做生意.这,究竟是文化的不幸还是华夏子孙的悲哀?我们不得而知.
一个民族的文化程度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经济发展水平.真正的文化是那些启人心智、诲人不倦地能促进人类自身进步和社会发展的精神食粮,而不是那些穿凿附会、沽名钓誉的佯装高尚甚至传播封建迷信违法乱纪的有着不轨行径的渣滓.一个民族不需要泡沫文化和虚假文化.泡沫和虚假文化无法重塑精神理念,建构人格品质.文化不是越多越好,宁缺毋滥是定义文化的道德底线.
文化的嬗变只能说明真正的文化的缺失,它的贫乏已影响到精神文明的建设,制约人们的社会道德和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内涵是我们终其一生也领悟不完,参透不了的.也许它的某些杂质是该舍弃的,也许它的某些内容尚不能给我们的经济建设提供及时的智力保障和支持,但我们可以扬长避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