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晓菲的成功之道是什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19 12:03:38
田晓菲的成功之道是什么?田晓菲的成功之道是什么?田晓菲的成功之道是什么?晓菲并非“幸运儿”机会对人都均等成才是每个青少年都渴望的.然而,怎样才能成才呢?她——田晓菲,并非“神童”,没有特异功能,也不曾

田晓菲的成功之道是什么?
田晓菲的成功之道是什么?

田晓菲的成功之道是什么?
晓菲并非“幸运儿”机会对人都均等
成才是每个青少年都渴望的.然而,怎样才能成才呢?她——田晓菲,并非“神童”,没有特异功能,也不曾“头悬梁、锥刺股”般地一味苦读,可是却取得了令人惊异的成绩:八岁时即发表诗作并获奖;十岁时出版了诗集《绿叶上的小诗》;十二岁获中国少年科学奖特别奖.十三岁又出版了一本诗集《快乐的小星》,并成为中国作家协会天津分会会员,同年又被北京大学英语系破格录取……她的成功靠什么?有人认为,田晓菲是个“幸运儿”,是她得天独厚,所以红运亨通.但她自己是怎么认为的呢,她在回答一次记者的提问时说:“我不是什么‘幸运儿’,可能在很多人的眼里我是个‘幸运儿’,也这样称呼我.但我很喜欢这样一句话:‘机会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平等的’.这句话在美国很流行,我认为它有道理.当然,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很多人都给过我帮助、影响.哥哥、父母、还有老师……社会上帮助过我的人是很多的.如果说是‘幸运’,那么我承认在这方面确实很幸运,因为我得到了这么多人的关怀、鼓励.如果缺少他们中的任何一个,我都不会像现在这样的.我的成长与他们的培养是分不开的.”值得思考的是,这些“帮助”,这些“机会”,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具备的.有的人甚至比田晓菲“机会”“条件”还要好一些,然而,为什么田晓菲却在这“平等”的“机会”面前获得了比别人更为突出的成绩呢?在晓菲的成长道路中,有哪些可供我们借鉴的呢?
读书、成才
美国物理学家凯勒说过:“一本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无限广阔的生活海岸”.田晓菲的成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她读书多.是书上的知识,武装了她的头脑,是书上的知识,开发了她的智力.她所读过的一本本的书,就像一艘艘船只,带领着她驶向了广阔的生活海洋.她读得多,“驶”得快,成熟得早,她懂得比同龄人多得多的东西.晓菲自学能力较强,九岁时已学完了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把其中的二百多篇古文译成了白话.据她爸爸谈,在她上初三年级时连跳了两次级,家长让她休了一年学,目的是让她多学些东西,打下扎实的基础.又鉴于她古文方面已有了一些基础,家长便让她用了一年时间,自学英语,一直坚持收听收看英语“跟我学”,一年当中学完了高中英语课程.在自学的同时还坚持课程外的阅读和翻译.在这一年中,她翻译了一本《木偶奇遇记》,共十几万字.接着又翻译英国名作家吉人林的动物童话故事《原来如此的故事》.这对她理解原文、丰富词汇和提高阅读能力很有好处.
上大学以后,她的求知欲望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使她感到,上了大学就像又打开了一个新世界.以前她接触的主要是中国古典文学,对外国文学了解得很杂,现在呢,则可以有条件比较系统地读些原版书了,再学些东西,觉得视野开阔多了.
高尔基说:“我觉得,当书本给我讲到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人物、感情、思想和态度时,似乎是每一本书都在我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让我看到一个不可思议的世界……”田晓菲每读一本书,都在她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由于她读的书比同龄人多,在她面前展现的世界就更辽阔;她从书中汲取的营养多,她就成长得快.她能知道一般人所不知道的东西;她能学到一般人所学不到的文章.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书籍——正是培养田晓菲成才的大学.
读书、思索、创新
最近,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正在整理出版《田晓菲日记选》,这些日记选,既可以给渴望成才的少年以借鉴,也会使爱好文学的青少年爱不释卷.它内容平实而丰富——有读书札记,有山水游记,有作诗的体会和学习的经验谈;有创作成功的欢欣,也有创作受挫的思绪,既有深沉的思考,也有孩童的稚气……这一切使得这本日记选色彩斑斓,情趣盎然.
田晓菲的日记,既是读书的笔记,又是创作的园地;既是积累知识的宝库,也是解剖自己的明镜.从她的日记里,可以窥见晓菲成长的足迹,也可从中获得有益的借鉴.晓菲读书,不是死读书,而是消化、吸收、创新.她有写日记的习惯,刚刚十五岁的年纪,已有了五年写日记的历史,而且五年来从未中断过.她自己说,“这对于锻炼自己的思想,提高写作水平是大有益处的”.她的日记不拘形式,不限内容,在读书时做一些摘要、札记、笔记等,自己有什么想法就随时记下来.
著名作家孟伟哉在为《田晓菲日记选》所写的《序》中说:“我读了晓菲同志的一部分诗稿,读了她的一篇寓言,读了她的一部分日记.我认为,她的诗歌和寓言,要比她的日记更有思想和文采,而她的日记则体现着平实和丰富.这是很自然的.当她进行艺术创作的时候,她需要激情和想象,并且不能不把这种力量集中于一个经过选择和提炼的题目(主题)上,当她写日记时,她需要实实在在记下一些事情.然而若没有写日记的笨功夫,她的艺术的灵气也许就要大为减少,这是一种辩证的关系”.是的,这“实实在在”的日记,正是她“艺术的灵气”的基础,正因为她有了五年多不间断的勤奋笔耕,有了这七八十万字日记的功底,才换来了她即兴赋诗的灵感.在《读写知识》报召集的一次读者座谈会上,田晓菲当场赋诗一首就是明证.
读者朋友们给她一幅漫画,希望她以《落叶》为题写诗,限时十五分钟.十五分钟后,她当场写完并朗诵.
绿色的小船
从春季开航
一路歌唱着
来不及看清世界
划过了
充满幻想的
泊在秋天的港

一片金黄
再不轻信一切
再不闹闹嚷嚷
静静地
静静地眺望远方
只有这时
才臻于成熟
包括爱
包括梦想
于是欢乐满怀
飘落母亲的胸膛
历史上曹植七岁成诗成为佳话,但曹植的“七岁诗”只有四句.十四岁的田晓菲,即席赋诗却是十九行,似给人“神童”之感了.然而,不对,这正是她那七八十万字日记的升华和结晶.她在谈到怎样构思这首诗的过程时说:“我看到那幅画上画着葡萄和两片落叶.上面有题词:当硕果满枝时它欣然离去……如果说有灵感的话,那就是‘欣然离去’这四字带来的.叶子看来很安详,徐缓地飘在地上,想到了秋天的叶子一片金黄,春天时又一片碧绿,联想到叶子好像人的一生,从年轻到年老,最后就像一片落叶.我们年轻时无忧无虑,快活活充满了幻想,不去过多地注意世界,对周围的一切思索,不多,但到了秋天,成熟了,包括爱,包括梦想,这才不轻信一切,闹闹嚷嚷,而是静静地眺望远方,思索着人生、哲理,飘落到母亲的胸膛”.她构思这首诗的“灵感”,正是联想和思索.联想,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的,没有扎实的生活基础,联想就成为空想;思索,是以丰富的知识、感情为前提的,没有知识,缺乏感情,也就不会想得高远、深邃.也正是在这丰富联想和深沉的思索中,才有了如此的创作!
把握住自己,把握住明天
前面谈到,田晓菲并非“幸运儿”,如果说“幸运”的话,大家与她是同样幸运的.她之所以能鹤立鸡群,的确是因为她善于把握自己,把握明天.她在1985年10月29日的日记中写道:
明天,就是我的十四周岁生日了.真没想到,十四年会过得这么快.记得四年前,我还是个不满十岁的小姑娘.当我来到北京,乘公共汽车从北大校门经过时,我执拗地把头扭过去,就是不肯看一眼我向往已久的北京大学.因为“如果我现在看了,以后我来这儿上学就没有那种新鲜感了”.如今想起来我觉得有趣得很:甚至还在我那样小的时候,我已经抱定了来北大读书的决心,而且对这一点毫不怀疑,仿佛那是一件极自然的事情.——儿时的自信心是多么宝贵啊!
四年过去了,我终于实现了我的愿望,成为了一名北大学生,而公共汽车上那幕情景却历历在目,仿佛刚刚发生在昨天.如今,我又面临着一个新的四年,四年以后的我将会是个什么样子呢?没有人能够回答我这个问题.但起码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我仍然需要坚韧不拔地奋斗.只有这样,我才能够牢牢把握住自己,把握住明天.
看:十岁的晓菲,已经在努力把握自己,把握明天了.如果说,才子是天然生就的,又何需去“把握”呢?
还是让我们从具体的实例说起,来看看晓菲是在怎样地“把握自己,把握明天”的吧?
1985年9月23日,是晓菲到北大后上课的第一天.所以严格说来,大学生活是从这一天才开始的.为了迎接这大学第一天的学习,从前一天晚上起,她就开始兴奋地做着各种准备.可是,这大学的第一天的早晨,就那么不如人意,并不像她所期望的那样明媚清朗,而是阴沉沉的,整整一上午都在下雨,外面又冷又湿.这似乎预示着摆在她面前的那条通往成功的路是曲折不平的.她明白这点,就像明白这天气一样.但是她有充分的勇气面对挑战,因为志向本身就意味着艰苦,因为海燕生来就是为了暴风雨,而不是为舒适安逸.她默默地告诫自己:以往的成绩(包括踏进北大校门)已经过去了,未来的还要自己去争取.她坚信只要顽强地奋斗,她会牢牢地把握住那属于她的明天!
所以,就在这一天,早晨起床后,她约上同学一同出去跑步,做体操.她决心要有一个好的开始.因为她相信,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而另一半,则应当是坚持.
第一节上口语课,由美国教师教授,这位老师年轻活泼.她自我介绍说,她的父母都住在美国亚利桑那州首府费尼克斯,而她却在洛杉矶工作了9年.当她打算来中国时,她的妈妈惊异地冲着这个唯一的女儿大叫:“什么?你要去中国?!那可是非常远哪!”但她终于来了.女教师的精神感染了晓菲和同学们.十几个人的笑声在教室里无拘无束地回响起来.
第三、四节课,是听英语泛读课.任教的老师也很年轻.由于是泛读,老师讲得很快,把没有精神准备的田晓菲搞得手忙脚乱,高度集中的神经不敢有一刻放松,钢笔在白纸上飞快地划下一行行潦草不堪的字母.等到下了课,一看表,已经十二点了.晓菲与同学们一起背着沉重的书包,一手拎着饭盒,冒雨跑向食堂.当晓菲狼吞虎咽地大口大口往嘴里扒拉饭菜的时候,饥肠辘辘的晓菲,倒觉得食堂的伙食从来没有这么香过.
下午第二节是上听力课.任课老师说话有较浓重的南方口音.但由于听力练习是些小故事,反复听几遍后根据其内容填空,回答问题.晓菲因为有自学英语的基础觉得尚不费力.
晚上,在宿舍整理笔记到很晚.这一天过得是紧张的,但晓菲感到非常愉快.
如果说田晓菲有什么超人的才能的话,她这才能不正是她以如此超人的毅力“把握自己”的结果吗?
她兴趣广泛
英籍澳大利亚动物病理学家贝弗里奇说:“成功的科学家往往是兴趣广泛的人.他们的独创精神可能来自他们的博学,……多样化会使人观点新鲜,而过于长时间钻研一个狭窄的领域则易使人愚钝.”
科学家是这样,诗人、作家也未尝不是如此.
田晓菲的兴趣就比较广泛,她首先是喜欢文学.中国古典诗文自不必说,前边已经提到,她在自学《古代汉语》时,就翻译了二百来篇.除此之外,诸如现代的一些比较好的小说、诗歌她也喜欢.她还喜欢像古今中外的一些名著及名人传记,如《贝多芬传》,《居里夫人传》等.除了喜欢文学外,她还喜欢音乐,比如轻音乐、交响乐、圆舞曲,尤其喜欢古典音乐.她自己还喜欢唱歌.此外,还喜欢美术,特别是中国的山水画,有时她自己还动手画画.田晓菲也喜爱体育运动,比如打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等.上北大后,不管多忙,她每天坚持两小时锻炼,跑步、打球.系里组建女子排球队,她也积极争取参加.她喜欢旅游吗?喜欢,她说:“如果有可能,我希望将来能到世界各地去看看,看看我们的地球!”
人们不禁会问,小小年纪,这么多爱好,占去大量时间,不影响她的学业、成才吗?恰恰相反,她以自己的切身体会说:“文学与艺术是一对孪生姐妹,它们是不可分的.我对音乐、绘画的爱好,对于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很有益处,当然自己的写作水平也会随之而提高.”出人意料的是,田晓菲不仅喜欢文科各科,而且对数理化也挺感兴趣.数学、物理、化学她都喜欢,特别是对几何证明题很有兴趣.
广泛的兴趣爱好,没有牵扯住田晓菲的精力,而且这些兴趣爱好,与她所致力的文学,往往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说到这里,你自然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晓菲主要是喜欢文学,但为什么上大学却选择了英语系呢?”晓菲说:“我今后发展的大方向还是在文学方面,学习外国语,可以帮助我认识更广阔的世界.再说,我现在刚十七岁(1986年),正是学习外语的最佳年龄,北大有第一流的老师,有很浓的学术空气,这是难得的好条件.”看来,晓菲的志向还着实不小呢!她现在正系统地读一些英美十九、二十世纪的文学作品,像海明威、劳伦斯、安德斯等人的作品,也读诗.而且读了作品以后,马上写论文.
这样广泛涉猎,会不会杂呢?是不是不如早一些“专”一点更好呢?晓菲可一直不是这样看的.她在向老师请教关于好诗的标准时,特别赞赏老师的一句话.老师说,好诗的标准,是很难说清楚的.我们只能从莎士比亚的作品中隐隐地体会.尽管好诗的标准我们说不清楚,但有一点是亘古不变的:就是没有任何一个浅薄的人能写出好诗,只有深沉的诗人才能写出不朽的篇章.所以你现在没有必要考虑诗的标准,而要不断地加强自己,要加强自己.
是的,晓菲现在的每一个脚印,都是在为首“加强自己”留下的纪录.有着如此广泛兴趣,而又有如此“把握住自己”志向的田晓菲,是一定会以更快的速度,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