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册的,要课文内容,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3 17:38:13
上册的,要课文内容,
上册的,要课文内容,
上册的,要课文内容,
一百多年前,德国有个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谱写了许多著名的曲子.其中有一首著名的钢琴曲叫《月光曲》,传说是这样谱成的.
有一年秋天,贝多芬去各地旅行演出,来到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上.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突然停了,屋子里有人在谈话.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贝多芬听到这里,就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在微弱的烛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瞎了.
皮鞋匠看见进来个陌生人,站起来问∶“先生,您找谁?走错门了吧?”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姑娘连忙站起来让座.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弹起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来.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光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等他们苏醒过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刚才弹的曲子—《月光曲》记录了下来.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这是一篇意境优美的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读后,我们也仿佛进入了乐曲描述的如梦似幻的美妙境界,对乐曲产生了无限向往,同时对贝多芬产生了深深的敬仰和爱戴之情。
对于《月光曲》的内容、意境及表达的情感,作者以生动的文字,借皮鞋匠的联想表达出来:天高云淡、...
全部展开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这是一篇意境优美的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读后,我们也仿佛进入了乐曲描述的如梦似幻的美妙境界,对乐曲产生了无限向往,同时对贝多芬产生了深深的敬仰和爱戴之情。
对于《月光曲》的内容、意境及表达的情感,作者以生动的文字,借皮鞋匠的联想表达出来:天高云淡、月朗星稀,平静的海面上“洒满了银光”,这时月下的一切是那么幽静。月亮“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我们在体味作者用词精妙的同时,更为文中所流露出的兄妹之间的手足亲情、盲姑娘对音乐的热情和音乐家博大高尚的情怀所感动。哥哥因为“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家里“又太穷”,无法使妹妹得到满足而遗憾、内疚。妹妹听出哥哥话中的不安之意,反过来温言相慰,懂事地叫哥哥“别难过”。兄妹互相体贴,手足之情感人至深。盲姑娘把自己梦寐以求的愿望淡淡地称作“随便说说”,于凄楚中饱含了对哥哥的体贴。正是盲姑娘兄妹的手足深情,感动了贝多芬,使得他即兴创作《月光曲》,并为之演奏。
作者借这个美丽动人的传说故事,既表现了大音乐家贝多芬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热爱,又表现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才华,同时也告诉人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文章熔传说、美景、深情于一炉,文字美、情感美、意境美。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在丰富的想象、优美的文字中,受到美的熏陶,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二是体会作者在叙事中进行恰当的联想,使文章的表达更加充实、感情更深刻。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难点是贝多芬的感情变化的原因,因为它关系到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激情来自何处,这一点课文没有具体的答案,需要老师精心设计教学,才能突破难点。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听贝多芬的音乐会是盲姑娘一直以来的愿望,而盲姑娘把这梦寐以求的愿望淡淡地称作“随便说说”,说明了她对哥哥的体谅和理解,她十分理解哥哥说的“音乐会入场券太贵,咱们又太穷”话中含有的不安和痛楚之意,她对自己说的那句话感到不安和后悔。这“随便说说”,让我们感受到了盲姑娘的善解人意,让我们感受到淡淡的凄楚和酸涩,更让我们感受到了盲姑娘那种被生活所迫,而强压住内心对音乐热爱的无奈。是啊,生活本来就已经很艰难了,听贝多芬的音乐会是多么奢侈而又无望的事啊!学习本句,要侧重语意的领会。可通过联系上文中兄妹俩的对话,反复朗读,让学生领会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②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多纯熟”,是说弹奏的技能熟练;“多深”,是说把曲子里的感情充分表现出来了。句子中的两个“您”读起来不一样,第一个是表示猜想,语调稍延长一些。后来她做出了判断,贝多芬正在附近旅行演出,这样高超的演奏技巧,只有贝多芬才行,因此第二个“您”就很肯定。梦寐以求的愿望变成现实,盲姑娘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盲姑娘的这几句话使贝多芬十分激动,一个双目失明的姑娘,这么爱音乐,又这样懂音乐,这是知音啊!正因为遇到了知音,贝多芬才产生要为她弹奏第二支曲子的想法——创作的激情顿时而生。
③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键。
“清幽”,秀丽、幽静。清亮如水的月光下,一切是那么朦胧,那么美,就连破旧的茅屋也显得诗情画意。这样的美,盖过了茅屋里的穷困和凄凉。此情此景,深深打动了贝多芬,他“望了望”穷兄妹俩,同情之心油然而生。是啊,美好的音乐应当给予穷苦而又爱好音乐的人们,这样想着,使他情不自禁地按起琴键来。
④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水天相接”,水和天连接在一起。“微波粼粼”,微小的波浪闪闪发光,形容水清澈的样子。“霎时间”,极短的时间。
皮鞋匠听着贝多芬的琴声,联想到海上明月升起的奇丽画面。第一幅:月亮刚从“水天相接”处升起,海面上“洒遍银光”。此刻,贝多芬轻轻地按着琴键,音乐轻幽、舒缓。第二幅:月亮越升越高,天空出现了“一缕缕轻纱似的微云”。随着景象的变化,音乐气势逐渐增强,曲调出现了波折。第三幅:“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强音乐骤然响起。浪花“涌过来”,气势凶猛,音乐高昂激越,节奏越来越快。多么美丽的画面,多么丰富的联想!时而舒缓,时而明快,时而悠扬,时而激烈。清新、梦幻的境界,优美、和谐的曲调,让我们不得不叹服贝多芬高超的技艺。
⑤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恬静”,形容姑娘被音乐唤起了想象后,脸上表现出来的专注、平静的神色。脸上是“恬静”的,心里是舒适、安逸的。“仿佛”,指哥哥看陶醉在琴声中的妹妹,从妹妹专注而平静的神情中产生的感觉,感觉妹妹也和自己一样,被琴声带到了月光下的大海。“波涛汹涌”,波浪猛烈地向上涌。“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是多么宽阔自由的天地,又是多么光明、美好的景象,这正是兄妹俩所向往的情景。贝多芬的琴声带给了兄妹俩无穷无尽的想象。音乐,真的是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2)对词语的理解。
断断续续:时断时续,本文指琴声不连贯。
陶醉:很满意地沉浸在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课文中指优美的琴声让兄妹俩听得入迷,似乎忘掉了周围的一切。
苏醒:昏迷后醒过来。课文中指穷兄妹俩从美妙的音乐中回过神来。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谱写、幽静、蜡烛、失明、纯熟、陌生、清幽、琴键、陶醉、苏醒、飞奔、记录、莱茵河、霎时间、微波粼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
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
4.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体会两者结合的作用。
三、教学建议
1.这篇课文在知识、思想情感、意境等方面同当前六年级学生都有一定的距离,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教学时,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读、去讨论。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去说、去想象。在自读自悟中理解语言文字,感受《月光曲》的美好。
2.课文意境隽永、文质兼美,蕴涵着丰富的美育因素。无论是乐曲、语言、情感,都能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教学时,可从以下三方面体会:
①从鲜明的形象中领略人格美。
《月光曲》一文塑造了贝多芬、穷兄妹俩两种人物形象。教学时,可以抓住人物的外在形象,揭示人物的心灵美,使学生受到人格力量的陶冶。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钢琴家,理解这一人物形象时,教师着重向学生介绍他的生平事迹,以及他的名言“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从贝多芬为穷兄妹俩弹奏乐曲这一故事中,让学生感受到贝多芬不辞劳苦,一心为民作曲弹琴的精神。作为劳苦大众的代表穷兄妹俩,他们生活很困苦,但十分爱音乐,对生活充满了乐观的态度。穷兄妹俩能相互关心、相互体贴、相依为命,这种善良的品性正是审美教育的“源流”。
②从生动的语句中感受文之美。
《月光曲》曲子值得一听再听,而文中的词句更值得反复诵读体会,以帮助学生领略语言文字的生动优美。如,在朗读第九自然段时,可以指导学生抓住“水天相接”“波光粼粼”“霎时间”“一缕一缕”“波涛汹涌”等词句,让学生想象并练说:“通过这些词句,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从而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体会到海面由平静——波涛汹涌,体会到乐曲由舒缓流畅——高亢激昂。此时,即使学生没亲耳聆听《月光曲》,也能通过充溢着优美意境的语言文字,想象出《月光曲》的基本旋律。
③从优美的乐曲中品味艺术美。
《月光曲》是贝多芬创作的经典乐曲之一,其优美的旋律倾倒了无数音乐爱好者。课文中,美妙的琴声让兄妹俩深深“陶醉”,“等他们苏醒过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这些都体现了音乐艺术的巨大感染力。教学时,教师可以播放《月光曲》的音乐,让学生配乐诵读,从而切身体会音乐的旋律,感受艺术的魅力。
3.分清课文中的事物与联想。在教学第八、九自然段时,让学生先读文,再看图,知道哪些语句是实实在在的事物,哪些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如,贝多芬面对纯洁、善良、酷爱音乐的盲姑娘,思绪万千,心情激荡,决定再给她弹一首曲子。这时,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屋里显得格外清幽,这些描写的都是实实在在的事物。贝多芬此时弹起的《月光曲》,正是从实实在在的事物引起的音乐联想。那微波粼粼的海面景象,仿佛是穷兄妹俩淳朴、美丽、善良、勤劳的美好情操;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这波涛汹涌的海面,仿佛是贝多芬在替兄妹俩向不平等的社会提出的抗议,为兄妹俩鸣不平。
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如果去掉这些联想的句子,只是实实在在的事物,这段文字就失去了一大半的美。通过学生的比较阅读,教师总结:在阅读文章时注意分辨事物和联想,就能按照作者的思路,理解文章思想内容。平时观察时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得具体,并能恰当地加上自己的联想,文章的内容就会更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深刻。
4.课文景美情深,根据这一特点,整篇课文的朗读应该是徐缓、抒情的基调,只有个别地方,如,描写风起浪涌的大海的语句,语调是激昂的。要通过指导,把人物思想感情变化的层次表现出来。比如,盲姑娘想听贝多芬演奏的急切心情;皮鞋匠因买不起入场券的隐隐痛楚;贝多芬说明来意时的诚恳、热情;盲姑娘听完一曲后的赞美、惊喜,都应该读得恰如其分,读出其中所蕴含的感情。
5.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读准字音:“茵”读“yīn”,不读“yīng”;“霎”读“shà”,不读“chà”;“粼”的左半部分要范写清楚。“盲”上边一个“亡”,是“无”“没有”的意思,下面一个“目”,没有目,就是瞎子、盲人,这正是“盲”的意思。老师可以提醒学生从汉字的构字规律对字词进行分析比较。此外,教师要重点指导学生读准“啊”的变调,如,这首曲子多难弹啊“nɑ”,那有多好啊“uɑ”,弹得多纯熟啊“uɑ”。
四、教学案例
片段一:
由点及面,层层剖析
《月光曲》里写贝多芬走近茅屋时琴声突然停了,屋里传来了兄妹俩的对话。这段对话的最后一句是妹妹说的话:“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师:“随便说说”是什么意思?
生:没有考虑,顺便说的话。
师:“随便说说”指的是哪句话?
生:指的是“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
师:盲姑娘的话真的是随便说说吗?
生:不是。因为这首曲子很难弹,她非常渴望能亲耳听到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
师:不是随便说的,而是发自内心,那她为什么要那么说呢?
生:说明她家太穷,买不起音乐会的入场券。
生:说明她能体谅哥哥的难处。
生:说明她能理解哥哥贫困的处境。
生:说明她为自己刚才说的那句话感到后悔。
生:说明她很懂事、很会体贴人。
师:对。穷哥哥爱妹妹,盲姑娘又是多么体谅哥哥。学到这里,相信同学们也同贝多芬一样被深深感动了。请同桌之间分角色深情地读读兄妹俩的对话。
(同桌练读,指名读,评议。)
师:听了盲姑娘的话,贝多芬会怎么想?
生:这是一个酷爱音乐、热爱生活的姑娘!
生:我一定要满足她的心愿!
……
师:是呀,音乐家贝多芬正是被盲姑娘善良、纯洁、美好的心灵所打动,才毅然“……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为穷兄妹俩弹奏钢琴。
片段二:
让优美的旋律流淌在心间
师:贝多芬望了望穷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我们可以从兄妹俩美妙的联想中感受乐曲的旋律和节奏。请同学们好好地把这段读一读,小组讨论,然后告诉老师。
(学生读课文,四人小组讨论老师的问题。)
生:我觉得(读)“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洒满了银光”是曲子刚开始时皮鞋匠所联想到的,这时贝多芬可能是轻轻地按起琴键,节奏也比较慢。
师:那表明曲子很舒缓,对吗?(板书:舒缓)请你读读这个句子,把我们也带到那月光下的静静的海边吧。
生:我觉得月亮刚升起时,照得海面一片银光,这时的月光一定很柔和,那贝多芬弹的曲子也一定很柔和。
师:好,看来这时的曲子是舒缓柔和的。(板书:柔和)那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生读)
生:后来(读)“月亮越升越高……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这时的曲子应该逐渐增强,声音也高些,节奏也应该快些啦。
生:我觉得除了节奏加快,它的力度也应该加强了。
生:我觉得这时一定有反复的小节,因为是“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说明曲调有反复。
师:那就是节奏也快,弹得也有劲啦,是吗?(板书:快速有力)谁来读呢?(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你能告诉大家,你为什么这么读吗?
生:“忽然”说明时间很快,所以我读得也快,还有刚才说这时的曲子快速而有力,所以我读“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也读得快,而且有劲。
师:他不仅读得好,说得也很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谁来把皮鞋匠看妹妹这一句读一读呢?看这时的曲子又是怎样的?
生:(读)“皮鞋匠看看妹妹……波涛汹涌的大海。”我觉得这时的穷兄妹俩已经完全陶醉啦,这儿应该是高潮部分。
生:我想这时的曲子一定更快,节奏感更强。
师:节奏快了,到了高昂的部分,情绪也就激荡啦。(板书:高昂激荡)我们一起来读好这句话。
师:好,那谁能完整地说一说呢?
生:(自由说、指名说)贝多芬面对着月光,面对着兄妹俩,按起琴键来,一开始他的琴声是柔和的、舒缓的,接着曲子有了变化……
师:无论是平静的大海,还是波涛汹涌的大海,都有月光照耀。这是多么美好的景象,又是多么宽阔自由的天地呀!让我们和兄妹俩一起来欣赏一下。
(放乐曲,生闭目欣赏。)
师:听了《月光曲》,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
生:我好像感受着大海的呼吸,倾听着大海的声音。皎洁的月光给海面披上了银纱,美极了。
生:我好像看见一条条鱼儿跃起又落下,似乎正伴着月光跳起了“月光舞”,平静的湖面变得热闹非凡……
生:我好像看见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水手们正和风浪搏斗呢!
……师:音乐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还可以陶冶人的性情,让我们美美地读这一段,一起感受贝多芬音乐的魅力。
五、相关链接
贝多芬 (1770—1827)德国著名钢琴家,其父为德国宫廷歌手,他从小就随父亲接受了严格的音乐训练,学会了弹琴与作曲。他早年受启蒙运动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影响,毕生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不少作品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反封建、争民主的革命热情及其理想中的英雄性格。贝多芬二十八岁时听力开始减弱,五十岁时,两耳失聪,但仍坚持创作。他一生谱写了许多著名的乐曲,主要作品有交响曲九部、钢琴奏鸣曲三十二首。他的音乐创作,集古典派大成,开浪漫派先河,对欧洲音乐艺术的革新与发展,起到了继往开来的作用。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在奥地利维也纳逝世,终年57岁。
《月光曲》 是贝多芬创作的一首著名的钢琴奏鸣曲。课文写的是关于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一个传说。“传说”是民间流传的故事,不一定确有其事。但是,民间传说能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与好恶。从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中,我们可以看到贝多芬是一位深受人民敬仰和爱戴的伟大的音乐家。
莱茵河全长1 300余公里,发源于瑞士圣哥达山,流经法国、德国和荷兰,入北海。它是仅次于伏尔加河、多瑙河的欧洲第三大河,也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水道之一。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