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是谁写的?有什么意义?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06 08:21:24
《资治通鉴》是谁写的?有什么意义?《资治通鉴》是谁写的?有什么意义?《资治通鉴》是谁写的?有什么意义?《资治通鉴》是北宋时期名臣司马光奉旨编纂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全书上起战国,下终五代,共记载了16个朝

《资治通鉴》是谁写的?有什么意义?
《资治通鉴》是谁写的?有什么意义?

《资治通鉴》是谁写的?有什么意义?
《资治通鉴》是北宋时期名臣司马光奉旨编纂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全书上起战国,下终五代,共记载了16个朝代1362年的史实.一直以来,为历代统治者所看重,并且学习借鉴,从中获取正反两方面的统治经验和领导艺术.
中国是个非常注重历史同时善于从历史中汲取经验的国家.正是这一传统确保了中国文化脉络在不断的王朝颠覆和兴替中不致中断,反而得以不断延伸和发展,并通过一次次内外经验的融入与整合,使得中国文化更加丰富和庞杂.
历代统治者虽然寄希望于通过 借鉴历史,少犯错误,走一条长治久安之路,但是正如我们所知,很多事情往往“旁观者清,当局者迷”,或者“知易行难”,最终“事与愿违”.毕竟,好的经验不能照搬实施于现实,即使相同的事情由于环境、人物以及形势的不同,实行起来也可能差异很大,结果难以预料.也就是说,历史的经验固然弥足珍贵,但是能根据现实情况的不同灵活地加以发挥才更为关键.
司马光因编纂《资治通鉴》为后人所推崇,将他和司马迁并列称为“前后两司马”.大家知道,司马光所处的宋神宗时代正值王安石变法.王安石是一个理想化的改革家,他的政治主张是企图以激进式改革来促使国家迅速走上富强之路.虽然王安石有十分崇高的人格魅力、坚定的魄力和“道之所在,虽万千人吾往矣”的大勇气,并且位高权重,深受当时的皇帝信任,但是他的激进式改革既触犯了当时官僚利益阶层的利益,计划中的改革蓝图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又因为各种原因并未达到实际的效果,最终导致改革的彻底失败.可见政治的好坏并不能以个人的道德价值观为衡量标准,只能以实际的结果来判断.所以,王安石是一个优秀的文学家和想干大事的好官员,但不是一个成功的政治改革家.因为政治观点的不同,王安石有很多政治上的反对者,司马光也是其中之一.所以,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的目的之一也是借总结历朝历代的经验告诉当时的皇帝,积弊甚深的社会,如果要采用激进式的社会变革往往容易使社会矛盾激化,从而造成社会激荡,社会改革触及方方面面,往往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形势,只有对社会各阶层具有深刻的了解和洞察力,以及以极大的细致和耐力,采取抽丝剥茧之方式,才能逐步引导改革使趋于稳定的方向.这也算是司马光的一种巧妙的“书谏”吧.同时,司马光也通过《资治通鉴》委婉地告诫统治者,统治固然需要“法、势、术”三者并行,但是“术”也就是权术谋略却是一柄十分危险的双刃剑,用之善则善,用之恶则恶,而好的统治则必须沿循一定的治理之道,以诚信治国教化育民,才是正途.所以如果我们把读《资治通鉴》作为学习权术谋略的教科书,就违反司马光老先生的本义了.
近年来,国内有关教人各种谋略的书籍层出不穷、汗牛充栋,给我们造成一种强烈的错觉,即当今时代竞争激烈,人与人之间非谋略无以自保和战胜他人.一个社会充满着不信任感和不安全感,这本身就是一种危险的社会弊病.所谓从一个社会的趣味可以看出这个社会的倾向.台湾作家柏杨先生曾著《丑陋的中国人》一书,书中论及中国人喜内斗,“一个中国人是一条龙,三个中国人是一条虫”.我们想,如果一个社会中到处充满谋略,人与人的交往中充满谋略,那么这个社会是多么的悲哀.清初学者陆陇其曾对《战国策》一书有个评语,也很适合那些教人各种谋略的书籍,就是“其文章之奇足以娱人耳目,而其机变之巧足以坏人之心术”,这种教人谋略和机变的行为实在不如教人诚实处世的好.所以老子早就提出“灭民智”的思想,他并非是反对民众有智慧,而是反对民众之间使用谋略.因为老子自己的“智”就达到了很高的程度,如果他反对开启民智,那么他实际上就否定了自己.再看老子提出“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以及“大智若愚”等思想,真正的智慧是不轻易显露智慧的人,长于使用谋略往往并不一定就给自己带来长久的利益,甚至一个崇尚智谋并津津乐道的民族怎么能让人相信你是诚实的,可以信赖的呢?所以,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到谋略作为一种手段,它应该达到什么样的目的,是利己、利人还是双赢;是有利于事物向好的方向发展还是会造成事情的恶化;是通过谋略获得了利益还是获得了人心.譬如,我们把智慧用于那些进一步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科学发明方面,用于改善自然和人居环境方面等等,这才是智慧的正途.

《资治通鉴》-我国最大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所主编的一本长篇编年体史书,共294卷,耗时19年。记载的历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写起,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征淮南,计跨16个朝代,共1363年。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史书中有极重要的地位。...

全部展开

《资治通鉴》-我国最大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所主编的一本长篇编年体史书,共294卷,耗时19年。记载的历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写起,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征淮南,计跨16个朝代,共1363年。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史书中有极重要的地位。

收起

是北宋砸过缸的那个司马光所主编的一本长篇编年体史书,共294卷,耗时19年。《资治通鉴》-我国最大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简称“通鉴”.记载的历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写起,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征淮南,计跨16个朝代,共1363年。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史书中有极重要的地位。...

全部展开

是北宋砸过缸的那个司马光所主编的一本长篇编年体史书,共294卷,耗时19年。《资治通鉴》-我国最大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简称“通鉴”.记载的历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写起,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征淮南,计跨16个朝代,共1363年。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史书中有极重要的地位。

收起

资治通鉴》General Mirror for the Aid of Government-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著名历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
《资治通鉴》全书294卷,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约300多万字。《资治通鉴》所记历史断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

全部展开

资治通鉴》General Mirror for the Aid of Government-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著名历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
《资治通鉴》全书294卷,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约300多万字。《资治通鉴》所记历史断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前后共1362年。《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以警示后人。
《资治通鉴》自成书以来,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各界要人争读不止。点评批注《资治通鉴》的帝王、贤臣、鸿儒及现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不胜枚举、数不胜数。对《资治通鉴》的称誉,除《史记》之外,几乎没有任何一部史著可与《资治通鉴》媲美。
《资治通鉴》主编和主要执笔人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司马光于君主为仁,做了具体的解说;对于君主的施政,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这部著作,作为历代帝王的必修参考书.在民主年代可以做研究帝王思想的依据,也是商人和军事家以及一切领导者不得不潜心修习的好材料.
《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著作,历来为人们所重视和阅读学习。这部书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北宋时代,在中唐以来长期混战之后,实现了国家统一,恢复和发展了社会经济,繁荣了学术文化;同时,内政多弊,御戎不力,“积贫积弱”,局势不稳。这是一个有生气的时代,又是一个很苦闷的时代,是个前进的时代,又是个软弱的时代。当时,君主将相,志士仁人,平民百姓,多在考虑如何生活,寻找出路。于是,有主张以“柔道”治天下,说祖宗之法不可变的;有立志改革,而实行变法的;有生活困苦,被逼铤而走险,起义造反的。掌握文化知识的人们,特别是历史学家,如欧阳修、司马光、范祖禹等,往往面对现实而回顾历史,企图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借鉴历史,为了有资于治国安邦,更好地解决现实矛盾。其中,司马光主编(通鉴》的目的最突出,最具代表性。
如今了解司马光其人其书,学习和研究《通鉴》,有助于人具体地认识这部书在我国历史文化上的重要地位和价值,有助于我们批判继承和发扬历史文化的传统,也有助于今人以历史为镜子,为创建新社会新文化而积极工作。
司马光《资治通鉴》书名的由来,就是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钦赐此名的。由此可见,《资治通鉴》的得名,既是史家治史以资政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学为政治服务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27696.htm

收起

资治通鉴》General Mirror for the Aid of Government-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著名历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
《资治通鉴》全书294卷,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约300多万字。《资治通鉴》所记历史断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

全部展开

资治通鉴》General Mirror for the Aid of Government-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著名历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
《资治通鉴》全书294卷,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约300多万字。《资治通鉴》所记历史断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前后共1362年。《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以警示后人。
《资治通鉴》自成书以来,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各界要人争读不止。点评批注《资治通鉴》的帝王、贤臣、鸿儒及现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不胜枚举、数不胜数。对《资治通鉴》的称誉,除《史记》之外,几乎没有任何一部史著可与《资治通鉴》媲美。
《资治通鉴》主编和主要执笔人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司马光于君主为仁,做了具体的解说;对于君主的施政,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这部著作,作为历代帝王的必修参考书.在民主年代可以做研究帝王思想的依据,也是商人和军事家以及一切领导者不得不潜心修习的好材料.
《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著作,历来为人们所重视和阅读学习。这部书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北宋时代,在中唐以来长期混战之后,实现了国家统一,恢复和发展了社会经济,繁荣了学术文化;同时,内政多弊,御戎不力,“积贫积弱”,局势不稳。这是一个有生气的时代,又是一个很苦闷的时代,是个前进的时代,又是个软弱的时代。当时,君主将相,志士仁人,平民百姓,多在考虑如何生活,寻找出路。于是,有主张以“柔道”治天下,说祖宗之法不可变的;有立志改革,而实行变法的;有生活困苦,被逼铤而走险,起义造反的。掌握文化知识的人们,特别是历史学家,如欧阳修、司马光、范祖禹等,往往面对现实而回顾历史,企图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借鉴历史,为了有资于治国安邦,更好地解决现实矛盾。其中,司马光主编(通鉴》的目的最突出,最具代表性。

收起

是司马光写的,意义是以前人的经验教训来警示后人.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著名历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

《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著名历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写的